说明类文章阅读-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题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说明类文章阅读(一)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载人航天飞行
①人类要想进行航天飞行,要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且不说发射火箭时发动机所产生的强烈震动和巨大的噪声,单是加速上升和减速返回时所产生的几倍、几十倍的重力加速度,如不采取措施就会将人压成肉饼。
另外,太空是个超高温度的真空环境,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体内的液体会迅速气化沸腾而散逸。
最后,太空中还有足以致命的强烈辐射。
②为了了解太空这个陌生环境中各种影响生命的因素,在人类上天之前,必须先用动物进行实验。
通过动物实验为人类上天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数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③当航天器在太空中作无动力轨道飞行时,由于离心惯性抵消了地球的引力,飞船、空间站等航天器及其里面的一切物品,均处于失重或微重力状态。
这改变了许多在地面上常见的现象,使单调艰苦的太空生活充满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
④由于失重,衣服可以停留在空中并展开成方便的形状,穿衣时只要将四肢伸进去即可。
食物可以摆放在空中,然后用嘴去吸食,就像鱼儿在水中觅食。
太空睡眠倒是十分方便,无论什么姿势,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入睡。
但为了安全,应钻进睡袋,且睡袋要固定在舱壁或床板上,否则一觉醒来,所有人都会挤在通风口前面。
如果飞船加速或减速,还会被碰伤。
睡时手臂也应放进睡袋,不然在睡梦中会被卷进机器或碰着仪器开关。
⑤太空的个人卫生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
如剃须前必须抹剃须膏,防止泡沫飞溅,而使用的剃须刀又必须能吸须渣以免须渣乱飞。
为避免刷牙时泡沫飞溅和洗脸时的水珠飞溅,太空中洁牙只能用洁齿纸等,而洗脸则只能用湿毛巾擦擦。
太空中淋浴更是一件大事。
在一个封闭的圆筒内,水从上面用压力压进来后就会飘在空中,粘在身上和筒壁上,为防止被水溺,淋浴者必须戴防水和供氧面罩。
脏水用水泵从下面抽出去,粘在筒壁上的水珠,要用吸尘器吸。
洗15分钟淋浴,准备和收拾的时间要两三个小时。
⑥到太空去行走,就是一件十分惊险的事情了。
首先,航天员必须穿上舱外活动航天服。
这种航天服与密封舱一样,能供给航天员氧、水,保持一定的气压、温度和湿度等。
总之,要有能维持一个适合生命
的生存环境的条件。
其次,要吸纯氧排氮。
因为密封座舱中采用的是与地面上大致
..相同的空气成分,因此,出舱前还必须吸纯氧排氮,否则在舱外低压环境中,身体里的氮便会游离出来,堵塞血管,形成气胸,从而对生命造成危害。
⑦航天飞行是一种集各种先进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尽管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考虑得很周到,但仍难免有意外发生。
比如1971年6月30日,俄罗斯3名航天员乘联盟II号
飞船飞行后返回时,因座舱漏气,全部窒息而死。
任何事业都会有牺牲,对于航天事业更是如此。
1.从第①段内容看,人类航天飞行必须克服的困难是什么?请概括。
2.第④~⑥段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载人航天飞行生活,请简要概括这三个方面。
3.太空中一切物品都会处于失重和微失重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4.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大致”能否删去?为什么?
5.从文中提供的信息及你的知识积累看,你认为要想成为航天员,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二)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灯文化
①2019年元宵节,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活动。
灯会上既有现代高科技射灯,也有传统红灯笼灯彩,当时引发了国内外亿万人的关注。
②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观赏灯具,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
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③灯彩只是在节庆时才短时间使用的观赏灯,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实用性更强的照明灯具。
所以,中国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
④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
比如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窑洞遗址里,就发现了用来照明的松枝遗存,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
据考古发现报道,在窑壁距居住面5-130厘米的范围
内,分布着50多个残留的圆形插孔,插孔上方有青灰色的火苗状烧灼痕迹,插孔里面留有松树残迹,经鉴定,这些松树应为松脂含量很高的红松。
通过实验复原发现,在插孔中斜插上松枝,点燃后即可取亮。
一根长20厘米的松枝可燃烧近1小时。
若将50多处插孔内的松枝全部点燃,差不多就能达到现在100瓦电灯的亮度。
⑤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件取宫女执灯之意而造型的铜质鎏金灯具,不但把人与灯浑然融为一体,还设计出能调亮挡风的灯罩,并安装了能消烟除尘的排烟导管,在灯具发展史上最早解决了灯烟所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
⑥无须讳言,在几千年中一直以自身特色著称的中国古代灯具,在近代以来的灯具创新发明中,有些落伍了。
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
⑦后来,经过多方xié tiáo,才得以试装英制弧光灯。
据当时的《申报》报道,是年7月26日下午7时,15盏电灯同时发光,“其光明竟可夺日,关记行点一盏,而内外各物历历可见,无异白昼。
”“凡装电灯之处,观者来往如蚁。
”试装成功后,人们发现电灯非但无害,反而有益,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
⑧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而今,社会早已发展到了采用光声电等高科技手段举办灯会、装饰家居的阶段。
近年来,让建筑物亮起来的灯光景观工程等,美化了城市的人文环境。
各地推陈出新地举行各种灯会、灯节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节假日生活。
故宫这次举办的上元之夜活动,又把古老的灯文化推向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6.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é tiáo____________
7.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灯彩既是观赏灯,又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
B.灯彩作为观赏性灯具,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
C.灯彩作为一种社会风俗,从民间流行至宫廷之中。
D.各地保留灯彩的传统习俗,是形成灯节文化的原因。
8.根据第②-⑥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9.第④段画线句使用了列数字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这段文字,应放在哪两段中间?请阐述理由。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
“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
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
”
(三)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自我隔离后的“城清水秀”
张田勘
①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继中国实行封城和隔离政策后,其他一些国家也在仿效。
世界变得整洁、干净起来,就像经历了多重洗礼,就连一向喧嚣的闹市也变得“城清水秀”。
②由于没有人类的活动、干扰和污染,很多城市重新恢复了原有的自然清新。
1月23日,中国武汉封城,此后各地陆续有城市封城并且全国停工停课。
3月16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2020年11月20日至3月14日,中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结果表明,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
85.7%,优良天数比例比2019年同期上升10.1个百分点。
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5%。
③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NASA)和欧空局发布的卫星图像也显示,1月至2月期间,中国主要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
因为停产,来自汽车、发电厂和工业设施的二氧化碳减少了,排放水平与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
即便英国没有封城,首相约翰逊也发布了“宅家令”,因此人们外出减少。
3月16日周一,英国伦敦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从96猛降至20,空气质量明显提高。
过去的情况是,每逢周一,因为上班人数激增,英国的AQI都会高于周末。
到了3月17日,英国2/5地区的空气污染水平为
“非常低”,3/5地区为“低”。
④疫情让人们自我隔离,并因此而让世界变得美丽洁净,此情此景让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留出地球一半”的倡议。
2016年,美国进化生物学家威尔逊在其著作《地球的一半》中提出了这个倡议;2017年,全球又有49位科学家在《全球自然保护协议》中再次提到这个倡议。
如果人类只占用地球的一半,就有可能避免自身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并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赤字问题。
⑤但是,这个倡议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认为其立意虽完美,但难以实施。
因为,人类的本性注定了要在地球的所有角落活动,既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也要满足其获得更好和更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人类把自己隔离起来后,地球恢复了它的美丽和活力,这也提示我们,人类只占用半个地球的倡议值得进一步探讨。
⑥人类隔离自身后才几天,地球环境就变得更好,意味着人类的生态足迹早就是负数。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步入生态赤字。
美国的全球足迹网络从1986年开始统计全球各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追踪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需求和供给。
统计表明,过去20年,人
类每年都会提前过“生态超载日”,这个日子至少
..提前2个月到来,如1993年是10月12日,2003年是9月9日,2017年提前到8月1日。
最近的一次统计是,2019年的7月29日,是有史以来最早的一次,人类已经提前5个月将当年地球自然资源分配量消耗一空,水、食物及清洁空气等资源都提前消耗殆尽。
⑦人类让出地球的一半也许无法实现。
当灾难过后,人类也一如既往地要繁衍生息和生产工作,城市也会恢复原貌。
但是,疫情时期人类隔离自身而产生的“城清水秀”至少提醒人类,还有一些更好的做法能让环境变得更好,也有利于人们在城市中诗意地栖息。
⑧当城市成为人类生活的主体时,需要考虑的是,能否让城市的空间有更多的绿地、植被和人文景观,能否科学地设计城市排污系统,才不会让人们生活于污浊的空气、堵塞的交通和不洁的水体之中。
意大利威尼斯就是一个教训,由于该市没有污水渠,人们产生的几乎所有废物,如清洁剂和发蜡等都会直接排放到运河里。
当空气和水体改善时,也能预防疾病和保护公众。
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让人们看到了人与动物可以在城市中和谐共处,这实际上也是把地球让出一半给其他生物的理念的某种实现。
在疫情中,人类自我隔离后,武汉高架桥上出现了狂奔的野猪,四川雅安出现了熊猫,山东济南孔雀在逛街,还有各地城市水体中出现的野鸭、各种水鸟等,无不显示人与动物在城市共存的可能性。
这种共存是利大还是弊大。
在疫情结束后该如何面对,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运作的。
⑩疫情中人们自我隔离后出现的“城清水秀”也进一步说明,只要人类适当让步,节制自身的欲求,即使不能让出一半的地球,也能让出一部分空间。
有人提出最低在2020年保护17%的土地和10%的海洋,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并修复生态和增加自然资源,从而更长久地维持人类的生存。
还有研究人员提出,如果能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适当地让出一部分空间,对维护生物多样性有更高的效率。
⑪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此次疫情启发和教会人类的是,就像绘画一样,“留白”一定的地球空间,不仅可以消除人类贪婪的“坏名声”,还可以让人与其他生物共赢,最终获益最大的还是人类。
人类自我隔离后的威尼斯“城清水秀”就是最好的证明。
(选自《百科知识》2020.5)11.概括说明人类自我隔离后出现的“城清水秀”现象有哪些?
12.下面句中加点词“至少”能否删除,为什么?
统计表明,过去20年,人类每年都会提前过“生态超载日”,这个日子至少
..提前2个月到来,如1993年是10月12日,2003年是9月9日,2017年提前到8月1日。
1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14.你认为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能让环境变得更好、人们能在城市中“诗意栖息”?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四)阅读《薯片的生意经》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俗话说:各行业里都有其门道,不止做生意或是手艺是如此,生活中还有许多闻所未闻的生意经。
②关于薯片,你可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吃下第一片后,就会一口气把它们全吃光。
不要奇怪,实际上为了让消费者吃下更多的薯片,从研发、制造到营销,食品公司可是花了“狠心思”。
③对于吃薯片停不下来的原因,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一项脑成像研究给出了答案——研究者将这种现象称为“享乐性贪食”:不为饥饿,而是为了获得愉悦感而进行过度摄食。
④至于营养,则不在食品巨头的考虑范围之内。
世界第六大食品公司斯蒂芬·桑格就曾说过:“不要和我谈营养,跟我谈味道。
如果这种东西更美味,就别费心思去推销那些难吃的东西。
”
⑤食品业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不知道该怎么做时,请加糖。
再没有比糖更让人上瘾的配料了。
实验老鼠有两个选择:含糖饲料、含可卡因饲料。
94%的老鼠选择了糖,而不是可卡因,即便是那些可卡因
成瘾的老鼠,也很快投向了糖的怀抱。
⑥糖还有帮手——脂肪和盐,盐负责刺激你的味蕾,脂肪让人感到满足和愉悦。
它们会刺激你的大脑,生成内啡肽——一种快乐荷尔蒙,让人倍感愉悦。
⑦食品公司会建立庞大的科研团队,帮助公司创造一个个最能激发消费者进食欲望的食物配方。
乐事薯片的生产商菲多利公司在达拉斯有一个强大的研发中心,500名化学家、心理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每年要花费3000万美元开发完善产品的口感、香味和松脆度,他们还有一个4万美元的咀嚼器,用来测试薯片的最佳崩裂点。
⑧消费者对薯片有诸多担心:让人发胖、对身体不好、油脂量高、吃不完难保存、对孩子有害。
市场心理学的先驱欧内斯特·迪希特曾经为薯片生产商菲多利公司撰写了一份报告,应对消费者对薯片又爱又怕的心理。
他的建议是,提到薯片时,用烘焙代替油炸,听上去更健康。
但是真的如此吗?烘焙薯片确实非油炸,但是并非没有用到油!我们看一下配料表就会清楚地看到“氢化植物油和精炼植物油”。
而其中的氢化植物油就含有通常所说的对人体心脑血管有不利影响的反式脂肪酸,过多食用反式脂肪酸将增加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几率。
15.文章以俗语开头,有何作用?
16.第⑦段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
17.吃薯片停不下来的原因是什么?消费者对吃薯片有哪些担心?
18.“而其中的氢化植物油就含有通常所说的对人体心脑血管有不利影响的反式脂肪酸,过多食用反式脂肪酸将增加患冠状动脉心脏病的几率。
”这句话中“过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五)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关节炎是冻出来的吗?
①春寒料峭时,看到穿短裙的姑娘,老人们常说:“这样会冻出关节炎的,年轻时不觉得,年纪大了
膝盖就会疼。
”其实,关节炎的产生与受冻无关。
②人到40岁时,负重关节都会有一些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
一些过度使用的情况,比如职业损伤、运动过量等,关节会提前到达使用寿命,提早出现骨关节炎。
除人之外,差不多所有脊椎动物都会发生骨
关节炎,只有两种呈倒悬体位的哺乳动物不患此病,那就是蝙蝠和树獭。
这种普遍性
.....提示我们,与其说骨关节炎是一种疾病,不如说是一种关节对于磨损的自然反应。
大多数关节炎都与关节达到使用寿命有关(骨关节炎),一些少见的关节炎则是由于免疫系统紊乱而攻击自身关节组织所致(自身免疫性关节炎),此外也有微生物感染所导致的化脓性关节炎,但没有因为寒冷导致的关节炎。
关节炎患者在受凉后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的症状,让人误以为寒冷是导致关节炎的罪魁祸首。
③老百姓常说的“关节炎”或者“风湿”其实在医学上多为骨关节炎。
骨关节炎是发病率最高的骨关节病。
根据国外资料,在X线普查中,55岁以上有骨关节炎的X线表现者高达80%,而65岁以上人群中,骨关节炎的临床患病率达68%。
为什么骨关节炎这么普遍呢?
④人体的关节也和很多商品一样有“使用寿命”,如果年龄达到了关节的使用寿命,关节处的软骨会变薄,软化、失去弹性,甚至碎裂、剥脱,软骨下的骨质增生并形成骨赘(即所谓“骨刺”),最终导致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和活动受限,这便是骨关节炎。
⑤高龄、肥胖、雌激素缺乏、骨密度异常(骨质疏松与骨硬化)、过度运动、吸烟、维生素D缺乏,
以及创伤、关节形态异常、关节周围肌肉无力、反复的应力负荷等机械因素,是目前已知的几乎
..所有骨关节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但没有证据表明寒冷是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
⑥关节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便是关节痛,而疼痛加重往往和天气变化、潮湿受凉有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目前学界还存在争论。
新近的研究证实了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疼痛的程度分别和环境温度和气压的变化有关,尽管这种关联强度不是很强。
研究者还认为关节疼痛可能与关节周围组织的顺应性,关节液的粘滞性,以及关节周围毛细血管通透性的改变有关。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是精神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由于天气变化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而负面情绪可以降低疼痛阈值,因此使人感受到疼痛,也许正是寒冷时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加重,才使大家误认为寒冷是患上关节炎的原因吧。
19.第②段中所说的“这种普遍性”是指_____________,第③段画线句子是为了印证
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
20.第⑤段中的“几乎”是作者修改时加上去的。
为什么要加上这一词语?
21.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蝙蝠和树獭不得关节炎病是因为它们的身体呈倒悬状。
B.“骨刺”的产生主要与骨关节的“使用寿命”有关。
C.免疫系统紊乱或微生物感染是关节炎病的罪魁祸首。
D.天气寒冷会导致关节疼痛这种说法或许是有道理的。
22.新近研究认为,造成骨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六)阅读《百合》,回答小题。
百合
①百合,是一种从古到今都受人喜爱的世界名花。
它原产于中国,鳞叶呈长椭圆形,顶端尖,基部较宽,微波状,向内卷曲。
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光滑半透明,质硬而脆,无气味,味微苦。
后人因其鳞茎由许多白色鳞片层环抱而成,状如莲花,因而取“百年好合”之意命名。
②百合由野生变成人工栽培已有悠久历史。
在公元4世纪时,人们认为百合只有食用和药用的功能。
百合的营养价值丰富,它不但含有蛋白质,脂肪、还原糖、淀粉,多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还含有一些特殊的营养成分。
这些成分综合作用于人体,不仅具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之功,而且还对秋季气候干燥而引起的多种季节性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中医上讲鲜百合具有养心安神、镇咳祛痰、滋阴润肺的功效,对病后虚弱的人非常有益。
③及至南北朝时代,梁宣帝发现百合花很值得观赏,他曾诗云:“接叶有多重,开花无异色,含露或低垂,从风时偃柳。
”赞美它具有超凡脱俗,矜持含蓄的气质。
至宋代,种植百合花的人更多。
大诗人陆游也利用窗前的土丘种上百合花。
他也咏曰:“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
④随着时代的进步,欧美园艺专家通过杂交育种途径去创造新的品种。
经过近半个世纪后,终于选育出一批统称为“金百合”的新花。
其特色是打破了中国百合全是一茎一朵、单纯白色的现状,变成一茎多朵,且花色更多,既有金黄、橙红和淡紫,又有彩斑、条纹等其他图案颜色。
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
另外,与中国百合相比,有些金百合品种更具特色,不但花色多样,而且还蕴含香味,最适宜做厅堂的插花,使人们欣赏起来。
不禁生发出“夜深香满屋,疑是酒醒时”的感觉。
23.百合因何而得名?
24.百合有哪些用途?
25.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例如,由荷兰人改良的“卷丹”,花色橙红,每枝能开花七八朵,比美国人培育的“火黄”色彩更鲜艳,花朵更繁多。
( ) ( )
26.与中国百合相比,金百合有什么特色?(答案连标点在内不超过20个字)
(七)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植物也“聊天”
①遇到家族亲属,会亲切地打个招呼,还会协调关系避免“窝里斗”;遇到竞争对手,就迅速地威胁警告,并释放毒素抑制对方生长。
②你能想象吗?做出这些反应的是平时看上去仿佛很安静的植物。
在看不见的地下,植物也“聊天”,它们的世界很“热闹”。
③研究发现,相邻植物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进行对外交流。
这种由化学物质主导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变植物生长的微环境,调节养分供给,甚至影响产量。
以中国南方经常相邻种植的花生和木薯为例,我们来看它们是怎么交流的。
④木薯先从根部向土壤中释放出氰化物,近的花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就释放相应的乙烯。
在乙烯影响下,花生会主动缩减植株的繁茂程度,优先保证果实的养分供给。
同时,乙烯还能聚集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到花生根部,提高花生对氮、磷等有效养分的吸收率,进而提高花生果实的饱满程度和产量。
⑤此外,植物还可以对外发送物理信号(声信号、点信号等)进行交流。
澳大利亚生物学家的实验证明将罗勒栽种到胡椒附近,胡椒的长势就会变得更好。
即使用塑料布把二者隔开,胡椒依然能保持这种变化,这是植物的声信号在发生作用。
⑥不同植物甚至可以在第三方的帮助下进行交流。
“菟丝子”就是一个热情的“送信使者”,比如当昆虫侵害某植物的时候,该植物就发出抗虫信号,通过菟丝子将信号传输给其他植物,提醒它们戒备,增强抗虫力。
⑦除了进行交流,植物还能通过感知邻居发出的信号来决定是战是和。
如小麦一旦感知到相邻的不同植物达到一定的密度,威胁自己的水分和养分吸收,它就会开始大量分泌一种物质抑制其生长,就像是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