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中的具体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中的具体效果
发布时间:2022-06-08T10:46:48.06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月1期作者:陈婧[导读]
陈婧(自贡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自贡643020)摘要:目的:分析对于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采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际价值。
方法: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
结果:转诊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2组Fugl-Meyer、ADL评分均较低P>0.05,护理后Fugl-Meyer、ADL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行介入溶栓的脑梗死患者采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效果,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缩短其转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可和谐护患关系。
关键词:脑梗死;介入溶栓;急诊临床护理路径;价值
脑梗死即患者脑组织出现局限性的缺血性、缺氧性坏死,由于脑组织血液循环异常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和缺氧,该疾病是十分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变,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
患者的症状为意识障碍、昏迷、肢体偏瘫、头痛、感觉障碍以及共济失调等,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1]。
早期介入溶栓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并改善其预后,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则是确保患者介入溶栓治疗效果以及病情恢复的重要环节。
以下将分析对于接受介入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采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
1资料以及方法1.1临床资料
抽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74例脑梗死患者,均接受介入溶栓治疗,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46~79岁,均数(61.6±1.5)岁;体质量指数(BMI)17.8~32.8kg/m2,均数(23.6±1.7)kg/m2。
对照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45~78岁,均数(61.7±1.3)岁;BMI 17.5~32.6kg/m2,均数(23.5±1.8)kg/m2。
2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为常规护理,患者在急诊入院之后迅速协助完成转运,同时做好介入溶栓前的各项准备性工作,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严格遵医嘱完成各项治疗;观察组应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方法为:(1)入院前护理:在接到患者的急救电话后需要迅速赶赴现场,抵达后快速对患者病情状况进行评估,确诊脑梗死后需要启动溶栓的相关措施,加强呼吸道清理并提供吸氧,通过电话迅速通知急诊科以及介入室完善介入溶栓前的相关准备性工作;(2)急诊入院护理:患者入院之后需要立即将其转运至急诊科完成病情评估,在此期间需要立即对患者进行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从而评估其介入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与家属进行沟通,征得其同意之后需立即将患者送至医院介入手术室,准备进行介入溶栓;(3)术后监护:对于患者进行各生命体征指标的监测并给予吸氧,同时需要对其心电图、血糖以及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测。
定时协助患者进行翻身,对会阴部等进行定期擦洗,严格遵医嘱进行用药护理,并做好病情的密切监测,积极完善患者的各项生化检查,与此同时训练其完成床上的排便活动;(4)术后第1天: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决定是否可转回至普通病房,严格执行医嘱加强吞咽功能的评估,确保患者呼吸系统的畅通。
存在吞咽功能障碍者,需要留置鼻饲管,加强患者与家属的健康知识宣教,并开展心理疏导;(5)术后第2天:继续完善各项基础护理,进行定时翻身以及叩背,鼓励正确咳嗽以及咳痰,警惕并发症并提供康复训练指导;(6)术后3~5天:严格遵医嘱完成相关药物治疗,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存在失语者还需给予语言训练指导;(7)术后6~13天:对患者的排便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拔除患者的鼻饲管以及导尿管等,加强健康宣教增强患者的并发症预防意识,鼓励其进行康复锻炼;(8)出院前3天至出院:进行健康知识宣教,使患者及家属了解脑梗死疾病的危害性以及相关风险因素,增强其依从性。
对患者的日常作息进行合理安排,加强血压等指标的定期监测,做好心理疏导,防止不良外界因素刺激。
交代患者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详细告知复诊时间。
1.3评价标准
(1)记录3组患者的转诊时间、住院时间,并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0~100分。
(2)对2组患者入院时以及护理2周后分别利用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和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对其肢体功能与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相关功能恢复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标准差为(±s),组间数据行t检验,计数资料为[n(%)],组间数据行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临床指标组间对比
观察组转诊时间(37.29±4.19)min,住院时间(14.19±2.26)d,护理满意度(98.26±1.06)分;对照组转诊时间(65.36±4.95)min,住院时间(17.09±3.62)d,护理满意度(90.25±0.35)分,转诊时间、住院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缩短,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2.2 Fugl-Meyer、ADL量表评分组间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Fugl-Meyer(39.65±3.79)分、ADL(31.62±1.35)分,对照组Fugl-Meyer(39.67±3.78)分、ADL(31.65±1.33)分,2组Fugl-Meyer、ADL评分均较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Fugl-Meyer(76.95±6.18)分、ADL(68.16±3.95)分,对照组Fugl-Meyer (62.63±5.06)分、ADL(58.29±5.03)分,Fugl-Meyer、ADL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近年来在临床医护服务领域应用广泛并取得确切成果,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在其接受介入溶栓治疗期间做好良好的护理服务,是确保该项治疗顺利运用和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2]-[4]。
通过运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对于患者的急诊护理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安排,制定完善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单,有助于提升护理的科学性及预见性。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转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之后的Fugl-Meyer、ADL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表明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可提升行介入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行介入溶栓的脑梗死患者采用急诊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提升护理效果,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并缩短其转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可和谐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王瑞宁. 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东方药膳,2020,15(21):144.
[2] 刘瑞雪. 急诊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 特别健康,2020,26(19):198.
[3] 王安理.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急诊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2018,22(41):48.
[4] 鲍惠. 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中急诊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价值分析[J]. 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8,14(10):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