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志丹地区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志丹地区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赵举举;谭丽娟
【摘要】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oil source and oil and oil,a new understanding was made on the source of oil in the chang 10 oil group in the extension group of Wuqi-Zhidan area.The chang 10 crude oil from Wuqi area was mainly from Chang 7 source rock;chang 10 crude oil in zhidan area was from chang 9 source rock. Finally, combin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il source an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s,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of the study area have different reservoir entrapment patterns:the western Wuqi area is composed of chang 7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the eastern area for the chang 9 source rock down the hydrocarbon into the chang 10 accumulation into the reservoir.%通过油源对比、油油对比的方法,对吴起—志丹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的油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吴起地区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志丹地区长10原油来自长9烃源岩.最后结合油源对比结果、成藏地质特征,得出研究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西部吴起地区由长7烃源岩向下排烃跨层输导进入长10成藏;东部志丹地区为长9烃源岩向下排烃进入长10聚集成藏.
【期刊名称】《河南科学》
【年(卷),期】2018(036)003
【总页数】5页(P371-375)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长10油层组;油源对比;成藏特征
【作者】赵举举;谭丽娟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5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26655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2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志丹地区是盆地内长7、长9两套主力烃源岩的发育区,近
年来,随着对延长组下组合的勘探力度不断加强,在吴起—志丹地区长8-长10
油层组发现多套岩性油藏,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1-6].然而关于延长组下组合的油源问题一直颇有争议,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因此本文以长10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开展油源对比研究,明确油气来源及成藏规律,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延长组下组合长10油层组的油源问题,前人已做了大量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来源于长7烃源岩[6-8];另一种观点认为主要来自长9烃源岩[9-11];也有学者认为来源于长10烃源岩及长9烃源岩[12-14].前人的结论之所以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长7长9烃源岩在垂向上相距较近,形
成环境没有发生显著改变[15-17],烃源岩特征具有一定相似性,给对比造成了困难.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优选区分度明显的对比指标,将东西部分块精
细对比,利用已知来源的原油进行油油辅助对比,旨在明确油气来源,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
1 地质背景
图1 研究区位置平面图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研究区位于吴起—志丹地区,北起五谷城,南至义正,东起招安,西抵吴起,区
块面积近5900 km2,研究层位主要为延长组下组合长10油层组.研究区在构造单元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带的中西部,地层总体为西倾单斜,褶皱、断裂构造不发育,仅局部层位和地区存在一些低幅度的鼻状构造[18].
2 油源对比
2.1 交汇图对比
从C30-重排藿烷/C30藿烷-C19/C23三环萜烷(图2(a))、C30-重排藿烷
/C30藿烷-伽马蜡烷/C30藿烷(图2(b))对比图上可以看出,长9段烃源岩:C19/C23三环萜烷较大,反映成熟度较高,伽马蜡烷/C30藿烷相对较高,反映其沉积环境具有较
高的盐度.长7段烃源岩:C19/C23三环萜烷明显小于长9烃源岩,反映其成熟度较低,伽马蜡烷/C30藿烷相对较低,说明其形成于较低盐度的环境.西部长10原
油与长7烃源岩落在同一区域,表明二者具有亲缘关系,东部长10原油与长9源岩更为接近,可能来自长9烃源岩.
图2 长10原油与烃源岩相关参数交汇图Fig.2 Chang 10 crude oil and source rock related parameters of the intersection map
2.2 甾萜烷化合物指纹对比
1)西部长10原油主要来自于长7烃源岩
西部新149井和吴481井储层抽提物藿烷质量色谱图(图3)中,C30霍烷含量
普遍较高,以C30藿烷为主峰,Ts和C30重排藿烷相对丰度较低,呈反“L”型
特征,表明其来自长7烃源岩.
2)东部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9烃源岩
东部区块丹137井的长10储层抽提物Ts和C30重排藿烷含量异常高,C30藿烷
的相对丰度异常低,以C30重排藿烷为主峰(图4),这类原油与丹49井长9烃源岩相似,表明二者具有很好的亲缘关系.
2.3 油油对比
如图5所示,利用已经确定来自长7的原油与研究区东西部长10原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西部长10原油与长7原油相似度高,可能来自长7烃源岩的贡献,东部长10原油与西部长10原油及长7原油存在较大差异,则可能是来自长9烃源岩.
图3 西部长10原油及长7烃源岩藿烷质量色谱图Fig.3 Weststern chang 10 crude oil and chang 9 source rock ane quality chromatogram
图4 东部长10原油及长9烃源岩藿烷质量色谱图Fig.4 Eastern chang 10 crude oil and chang 9 source rock ane quality chromatogram
3 成藏特征
3.1 油藏平面分布受烃源岩生烃中心控制
研究区长10油藏的分布不均一[19-20],在平面上表现为围绕烃源岩生烃中心及其附近分布.与长7、长9两套烃源岩分布特征相似(图6),长10油藏也呈现出东西分布的特征(图7),西部长10油藏主要分布在吴起东地区,东部长10油藏则分布在志丹东以及西河口地区.长10油藏的分布范围与两套主力烃源岩的范围相重合,说明了在陆相低渗透条件下烃源岩生烃中心控制油气的分布.
图5 长10原油与长7原油交汇图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chang 10 crude oil and chang 7 crude oil
图6 长7、长9烃源岩分布图(据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有修改)Fig.6 Chang 7 and chang 9 source rock distribution map(according to Changqing Oilfield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图7 研究区长10储层油气分布图Fig.7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3.2 成藏模式探讨
根据油源对比的结果,结合对研究区延长组下组合各层成藏特征的分析,得出东西部具有差异成藏的现象.抽象出成藏模式如下.
西部吴起地区:长7烃源岩在剩余压力的驱使下沿着连通孔隙、层理面等跨层输导聚集成藏(图8);东部志丹地区:长9烃源岩经初次运移进入长8长9储层中近源成藏,长10储层物性较好,进入长10后经短距离运移成藏(图9).
图8 西部成藏模式图Fig.8Western entrapment pattern
图9 东部成藏模式图Fig.9Eastern entrapment pattern
4 结论
1)油源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吴起地区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的贡献;东部志丹地区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9烃源岩的贡献.
2)研究区长10油藏分布不均一,平面分布受烃源岩生烃中心控制,呈东西两侧分布的特征.
3)研究区东西部油藏具有差异成藏的现象:西部吴起地区由长7烃源岩向下排烃跨层输导进入长10成藏;东部志丹地区为长9烃源岩向下排烃进入长10成藏. [1]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 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4,6(3):307-315.
[3] 焦养泉,李思田,杨士恭.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及聚煤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延安组Ⅱ单元为例[J].地球科学,1992,2:113-120.
[4] 张文正,杨华,李善鹏.鄂尔多斯盆地长91湖相优质烃源岩成藏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5):557-562.
[5] 腾格尔,蒋启贵,陶成,等.中国烃源岩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J].中外能
源,2010,12:37-52.
[6] 杨华,张文正,蔺宏斌,等.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10油源及成藏条件分析[J].地球化学,2010,39(3):274-279.
[7] 张晓丽,段毅,何金先,等.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下油层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5):866-873.
[8] 何雁兵,傅强,金艳,等.鄂尔多斯盆地英旺地区长9、长10油层组油源及成藏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2,24(5):55-60.
[9] 李相博,刘显阳,周世新,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39(2):172-180.
[10] 李士祥,刘显阳,惠潇,等.陕北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油源对比研究[J].低渗透油气田,2010(1):1-7.
[11] 胡友洲,何奉朋,张龙,等.安塞地区长10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3):15-18.
[12] 王香增,任来义,张丽霞,等.鄂尔多斯盆地吴起一定边地区延长组下组合油源对比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3,35(4):426-431.
[13] 段昕婷,贺永红,张彬,等.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油源对比[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3(4):606-611.
[14] 王变阳,董丽红,李广涛,等.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10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6,36(4):490-496.
[15] 张林晔.相烃源岩研究进展[J].石油实验地质,2008,6:591-595. [16] 张文正,李剑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源研究[J].中国石油勘探,2001,4:28-36.
[17] 陈全红,李文厚,高永祥,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湖沉积与油气聚集意义[C].中国科学(D辑),2007,37(增刊):39-48.
[18] 王乃军,赵靖舟,赵卫卫,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长6油层组“准连续型”油气藏成藏主控因素[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13. [19] 李士祥,刘显阳,韩天佑,等.陕北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成藏特征[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5):698-709.
[20] 窦伟坦,侯明才,陈洪德,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
主控因素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686-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