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例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例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临床应用及安全性。
方法:采用重庆金山公司OMOM胶囊内镜对192例消化道疾病进行诊断性分析。
结果:对192例消化道疾病分析后发现病变148例,阳性率77.1%,其中食管病变2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病变42例,小肠病变92例,结肠病变12例。
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是一种无创检查,有较高的诊断能力,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无痛苦等优点,可以作为诊断小肠疾病的常规筛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小肠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但由于其特定的解剖结构和位置不固定等特点使小肠疾病一直是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难点。
X线、消化道造影、腹部CT、动脉造影等各种传统的检查手段,因其诊断阳性率和定位性较低,很难对其做出明确诊断。
单气囊或双气囊小肠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虽能解决小肠疾病中部分临床问题,但因其大多为经口或肛门入镜,观察的小肠范围有限,操作难度和患者痛苦较大,并有穿孔、出血、撕裂等并发症的可能,使其应用受限[1]。
胶囊内镜的问世,填补了小肠可视性、无痛、无创性检查手段的空白,具有简单安全和依从性好的特点,为许多小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全新的选择[2]。
本院于2010年6月起对192例患者开展OMOM胶囊内镜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9月疑似小肠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者192例,其中男105例,女87例;年龄17~84岁,平均52岁;健康体检18例(9.4%),长期大便隐血阳性、黑便、呕血等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77例(40.1%),呕吐、腹痛、腹胀、腹泻97例(50.5%)。
排除标准:(1)体内植入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者;(2)吞咽困难,可疑消化道狭窄或梗阻者;(3)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检查者;(4)孕妇[3-4]。
1.2 设备与检查方法
1.2.1 设备介绍OMOM胶囊内镜(由重庆金山科技集团公司提供)由智能高清胶囊、背心式图像记录仪、姿态控制仪和影像分析处理工作站4部分组成,可实现胶囊在人体胃、十二指肠内的转动、仰视、俯视、水平移动。
胶囊内镜形如胶囊,大小13 mm×27.9 mm,以2 幅/s的速度拍照,运转8~10 h,可传输6万余幅图片。
吞服后借胃肠道自身的蠕动顺利地沿着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一路前行,在自动拍摄全彩图像的同时向接收器传送图像至影像分析处理工作站。
1.2.2 检查方法(1)告知胶囊内镜检查的注意事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2)肠道准备:检查前1 d进半流质,并给与舒泰清(聚乙二醇)行肠道清洁准备,检查前1 h服用祛泡剂,以确认清水样便为标志;(3)操作:少量清水吞服胶囊后嘱患者禁食4 h,不得远离检查场所,若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 结果
2.1 胶囊内镜通过情况192例中,188例受检者胶囊内镜均能自行通过,2 d 内排出体外,未发生梗阻、嵌塞等并发症,检查成功率为98%。
4例失败包括:2例因胃动力不足或排空延迟、十二指肠球部变形狭窄,致使胶囊内镜在胃、十二指肠内停留时间过长(>2 h),予以胃动力药、胃镜下直视送入后仍不能进入;胶囊嵌顿,行手术取出(1例回盲部肿瘤,1例小肠克罗恩伴狭窄)。
胶囊内镜记录时间366~553 min,平均568 min,胶囊排出体外时间16~112 h,平均33 h。
2.2 病变检出情况192例患者,共检出病变
148例,阳性率71.1%,其中反流性食管炎2例(1.0%),胃十二指肠病变42例(21.9%),小肠病变
92例(47.9%),结肠病变12例(6.3%),未见异常44例(22.9%)。
腹痛腹泻等腹部不适检查97例,阳性诊断78例,病变检出率为80.4%;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77例,阳性诊断59例,病变检出率为76.6%;体检患者18例,阳性诊断11例,病变检出率为61.1%。
3 讨论
小肠是最长的消化道器官(5~7 m),因其特殊的解剖、生理特质,传统的检查方法较难获得满意的结果,曾被称为检查盲区。
例如:小肠钡灌虽然对于肠管内器质性变形,如缺损、扩张、狭窄及各种内外瘘有特殊的优势,但常漏诊早期小肠克罗恩病,其原因可能与小肠克罗恩病早期以红斑或者口疮样溃疡为主要表现,其病变范围小、程度轻有关,诊断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5-6]。
朱兰惠等[7]研究表明小肠钡剂造影诊断在轴膜炎症病变、扁平病灶及血管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与小肠疾病胶囊内镜病变检出率的65.63%相比,小肠钡剂造影检查仅31.25%,而假阴性率高达46.88%。
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低约占小肠疾病的3%~4%,消化道内活动性出血及出血速度严重影响小肠血管造影的诊断能力[8-9]。
文献[10-11]报道,气囊辅助式小肠镜较大程度提高了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解决了部分临床问题,但检查费用昂贵、耐受性差等因素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与普及。
Jensen等[12]研究表明,小肠CT、MRI等新兴研究诊疗技术的兴起为小肠疾病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但目前设备条件与操作技术要求较高,相关性研究样本量暂时难以确定其临床诊断价值。
胶囊内镜对小肠独特的诊断价值除其优于其他小肠疾病检查方法,亦应体现在其较高的病变检出率、阳性预测值上,国内外学者文献资料表明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数据可能因样本量、地域等原因不尽相同。
Gupta等[13]发现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的敏感性与特异度分别为79%和92%;萧树东等[14]研究指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率约67%。
3.1 胶囊的适应证胶囊内镜主要应用于诊断小肠疾病,其适应证如下:(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2)明显消化道症状如呕血、黑便、慢性腹痛腹泻等;(2)初次诊断克罗恩病,并监控其病情情况;(3)不明原因贫血、食欲减退及体重减轻;(4)小肠多发息肉;(5)小肠吸收障碍;(6)其他包括观察小肠
手术吻合口情况、正常体检及不能耐受胃肠镜检查者等[15-16]。
3.2 胶囊内镜优势(1)简单方便、无痛无创;(2)一次性高科技诊疗设备,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3)操作检查简单;(4)无需麻醉、住院,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5)针对小肠疾病的阳性检出率超过70%。
3.3 对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疾病诊断(1)食管:胶囊内镜对于中上段食道病变诊断率较低,本研究中仅发现2例反流性食管炎,原因大多与患者体位有关,多数胶囊难以于食管长时间停留观察;(2)胃部及十二指肠球部:胶囊内镜对胃部刺激小,可避免传统胃镜操作引起的剧烈呕吐反应,胃黏膜的显示较好,对于胃部胆汁反流的观察更加有效。
本研究通过胶囊内镜发现胃及十二指肠病变42例,其中浅表性胃炎1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6例,糜烂性胃炎6例,胃息肉8例,胃潴留1例,吻合口息肉1例,吻合口溃疡2例,十二指肠(球)炎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例,对于胃底息肉、吻合口炎、吻合口溃疡等疾病,其缺陷在于不能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于隆起性病变、不典型增生及怀疑肿瘤患者还需另外行胃镜下活检明确诊断,但对于有胃肠镜检查禁忌的严重心、肺功能异常及老年患者是一种适宜的检查方法,可降低诱发其他疾病的风险。
3.4 对小肠多发疾病诊断小肠病变类型有炎症、血管病变、息肉、隆起性病变、憩室、溃疡、寄生虫及克罗恩病等,其中以炎症、血管病变、隆起性病变及息肉为多。
本研究中主要检出病变依次为血管病变、非特异性炎症、息肉、克罗恩病,这与文献[17-18]报道基本一致。
3.5 对腹痛腹胀腹泻的诊断慢性腹痛腹泻均为消化道疾病常见症状,其原因可能与小肠黏膜炎症引起小肠痉挛有关。
薛刚等[19]推荐胶囊内镜可作为长期腹痛腹泻患者的常规检查,其诊断阳性率均高于70%,常见疾病依次为小肠黏膜炎症、小肠多发溃疡和息肉。
Bandan等[20]报道,不明原因腹痛患者胶囊内镜下所见病变如血管发育不良、黏膜糜烂并不能解释腹痛症状,遂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后对症治疗有效。
3.6 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OGIB多发生在小肠,在消化道出血中约占5%,是指常规胃肠镜检查未能发现异常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常规内镜和传统检查方法对其诊断价值非常有限。
传统检查方法通过钡餐、肠系膜动脉造影、小肠镜等仅能明确部分出血原因,有时需要通过剖腹探查、术中肠镜才能明确。
例如小肠钡餐检查对OGIB的诊断率分别仅为5.6%;其他如血管造影和放射性核素扫描在出血停止时几乎无诊断价值;而小肠镜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OGIB检出率,但也因过程痛苦及并发症而受到了限制;国外荟萃分析OGIB 的胶囊内镜和推进式小肠镜的对比研究,阳性率分别为62%和56%[21]。
早在2005年国际共识会议上便已表明胶囊内镜能够动态、清楚地显示胃肠道黏膜,可作为OGIB的首选一线检查方法[22]。
有众多文献支持胶囊内镜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检出率高,即使与小肠镜的28%~33%相比,胶囊内镜的发现率仍然高达55%~76%[23-24]。
李运红等[25]研究表明小肠出血原因较复杂,其中血管畸形、肿瘤、憩室较为多见,胶囊内镜对出血部位及病因诊断占55%~82%。
本组研究胶囊内镜对OGIB的检出率与国内报道符合,为76.6%,明显高于传统的
小肠检查方法。
小肠往往是肿瘤少发部位,大多数内科医师提及小肠疾病时,经常考虑血管疾病或炎性疾病,小肠肿瘤占消化道肿瘤的5%,大多数是良性,以往小肠恶性肿瘤经常被延误诊断,因此预后差,在小肠肿瘤中25%~50%的患者首先表现为消化道大量出血,小肠肿瘤仅次于血管病变,是小肠出血的第二位原因,占据小肠出血的5%~10%,胶囊内镜对小肠病变手术部位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26]。
3.7 胶囊内镜在小肠炎症疾病的诊断小肠克罗恩病变占克罗恩病的1/3,胶囊内镜在诊断克罗恩方面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优势明显。
戈之铮等[27]研究表明,胶囊内镜对于早期及轻型克罗恩病患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其诊断率为43%~77%,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达89.6%和100%。
3.8 胶囊内镜缺陷胶囊内镜检查存在以下问题:(1)易受肠内容物和分泌物的影响,内镜的诊断准确性依赖图像的质量,气泡、食物残渣、深色液体或胆汁,小肠液均可影响检查图像质量,检查前1 h将口服二甲硅油散20 mL,驱除肠道内气泡。
(2)胶囊存在嵌顿、胃内滞留及排出延迟,检查前要评估消化道动力,减少胶囊嵌顿和停滞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188例中有3例胃内潴留,给予肌注胃复安,改变体位后通过而,研究表明使用甲氧氯普胺10 mg可以缩短胃运行时间;有1例患者胶囊内镜无法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行胃镜辅助送入十二指肠。
(3)不能进行病理学检查。
(4)不能实行内镜下治疗。
(5)定位性、控制性较差,不能注气而难以发现隐匿病灶。
综上所述,胶囊内镜是一种全小肠直视性检查,具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和诊断阳性率。
与其他诊断技术相比,胶囊内镜以其安全耐受、简便、并发症少及良好的定位性等优点,在临床上有广阔的前景。
胶囊内镜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但其作为高分子耗材的高科技诊疗手段,价格昂贵成为了近期内尚难普及应用的主要原因;同时在技术方面因其无法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无治疗功能等缺陷也是限制其发展的因素。
近几年临床科研人员正着力于解决这些问题,胶囊内镜也逐渐向低成本、实时监测、精确定位及精密可控性发展,使其成为小肠疾病的首选诊疗手段[28]。
参考文献
[1]智发朝.第十届国际治疗内镜及消化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汇编[R].北京:中华医学会,2010:23-26.
[2] Munoz-Navas M.Capsule endoscop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13):1584-1586.
[3]王艳梅,李楠,翟俊山,等.国产OMOM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体会[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志,2010,19(1):40-42.
[4] Dubcenco E,Baker J P,Jeejeebhoy K N.What is the clinical validity of capsule endoscopy for evaluating the small bowel[J].Nat Clin Prac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6,3(11):618-619.
[5] Park C H,Kim J O,Choi M G,et al.Utility of capsule endoscopy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Crohn’s disease:a multicenter study in Korea[J].Dig Dis Sci,2007,52(6):1405-1409.
[6]史肖华,郑家驹,褚行琦,等.小肠克罗恩病的特征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9,18(3):236-238.
[7]朱兰惠,符可文.胶囊内镜与小肠钡剂造影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9):255-256.
[8] Lewis B S.Small intestinal bleeding[J].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0,29(1):67-95.
[9]崔西玉,刘韶辉,李兆滔,等.血管造影和小肠镜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和治疗价值(附34例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4):257-258.
[10] Frantz D J,Dellon E S,Grimm I S,et al.Single-balloon enteroscopy:results from an initial experience at a US tertiary-care center[J].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2010,72(2):422-426.
[11] Sorser S A,Watson A,Gamarra R M,et al.Double balloon enteroscopy:is it efficacious and safe in a community setting[J].Minerva Gastroenterol Dietol,2013,59(2):205-210.
[12] Jensen M D,Nathan T,Rafaelsen S R,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capsule endoscopy for small bowel Crohn’s disease is superior to that of MR enterography or CT enterography[J].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1,9(2):124-129.
[13] Gupta R,Reddu D N.Capsule endoscopy:current status in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World Gastroenterol,2007,13(34):4551-4553.
[14]萧树东,戈之铮,胡运彪.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消化疾册,2003,23(6):378-380.[15]王艳凤,宋文玲,孙绍杰,等.胶囊内镜用于胃病检查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1,34(4):59.
[16]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国胶囊内镜临床应用指南[J].胃肠病学,2014,19(10):606-617.
[17] Esaki M,Matsumoto T,Watanabe K,et e of capsule endoscopy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in Japan:a multicenter survey[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4,29(1):96-101.
[18] Koulaouzidis A,Rondonotti E,Karargyris A.Small-bowel capsule endoscopy:a ten-point contemporary review[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24):
3726-3746.
[19]薛刚,王青,袁丽芳.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2):1418-1419.
[20] Bandan E,Nadler M,Chowem Y,et al.Capsule endoscopy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bdominal pain[J].Endoscopy,2003,35(8):688-689.
[21] Teshima C W,Kuipers E J,van Zanten S V,et al.Double balloon enteroscopy and capsule endoscopy for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 updated meta-analysi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1,26(5):796-801.
[22] Pennazio M,Eisen G,Goldfarb N,et al.ICCE consensus for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Endoscopy,2005,37(10):1046-1050.
[23] Choshal U C,Lakshmi C P,Kuar S,et al.Capsule endoscopy for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the tropics:report from indina[J].Dig Endosc,2011,23(1):1443-1448.
[24]卫伟,戈之静,高云杰,等.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价值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2007,24(5):12-15.
[25]李运红,徐肇敏,陈隆典,等.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杂志,2004,21(2):100-102.
[26] Ward S M,Mobsby C J,Wilkinson S.Capsule endoscopy:a surgical perspective[J].Anz J Surg,2008,78(1-2):28-33.
[27]戈之铮,胡云彪,萧树东.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克罗恩病的应用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96-99.
[28]殷健,吴志强,侯鹏,等.OMOM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J].武警医学,2014,25(7):67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