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徐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
“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 第二句说,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C. 第三句中“不畏”表现了诗人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D. 诗作最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简要说明。
【答案】(1)B
(2)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解析】【分析】⑴B项有误,“闻说”即听说,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选项中“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有误。
⑵赏析句子,要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并进一步理解其深层含义。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面对“浮云”,“不畏”二字,写出了态度:不能躲避,更不能妥协,而应与之抗争。
哲理:喻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志存高远方能一览无余,胸襟万里。
故答案为:⑴B;
⑵诗句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诗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理解诗句的大意,要注意诗句中写作手法的运用,情感的表达。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南浦①
王安石
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
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
【注】①南浦,在江西南昌西南,即“画栋朝飞南浦云”(《滕王阁序》)中的南浦。
(1)“鸭绿”“鹅黄”分别指什么?请作具体说明。
(2)第二句“物华撩我有新诗”中的“撩”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
“鹅黄”色的新柳。
“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2)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解析】【分析】(1)“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东风吹动了一江春水波光粼粼,摇动的新柳柔美地垂在岸边。
“鸭绿”深绿色,代指春水,也就是“粼粼起”的水光;“鹅黄”嫩黄色,代指新柳。
用了借代手法,以颜色代本体。
(2)“南浦东风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在南浦东冈吹东风的二月之时,美丽的景色让我诗兴大发。
“撩”:引逗,挑弄。
用了拟人手法,把“物华”比作诱人的美女,写出南浦风景之美,撩动我心,勾起我写诗的欲望。
故答案为:⑴因风粼粼而起的是“鸭绿”色的“水光”;柔和的阳光映照下“袅袅”而垂的当是“鹅黄”色的新柳。
“鸭绿”与“鹅黄”用的都是借代手法;
⑵第二句中一个拟人化的“撩”字,极富情态,既从侧面烘托了南浦风光旖旎,又点明引发诗歌创作激情的原因,令人遐思。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鸭绿即鸭头绿,深绿色,代指春水。
鹅黄:嫩黄色,代指新柳。
“鸭绿”、“鹅黄”都是借代的手法;
⑵本题考查了诗词的赏析,答题时注意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答题格式:(“?”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答案】(1)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解析】【分析】(1)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
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
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或根据诗歌的意思划分,“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是“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故划分为:半江/瑟瑟/半江红。
(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水亮
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首先要明确“可怜”是“可爱”之意,围绕诗歌中描写的景物,抓住“可爱”这条情感主线,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⑴半江/瑟瑟/半江红。
⑵“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没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没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对七律的朗读即可划分节奏。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整体感悟诗人的情感。
在理解时要反复朗读。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四面歌残终破楚”是《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用典的作用,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
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因此这个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这样写,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⑵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
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它妙在哪里。
【答案】(1)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2)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中画面的理解掌握。
本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写景,表现了江水上涨,几与岸平,风势正好,船帆鼓起的画面。
再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显然第一幅图与诗中画面相吻合。
⑵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⑴我认为图1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图中的江面十分开阔,能表
现“潮平两岸阔”的景象;图中的船帆高高悬挂,能表现“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⑵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序交替、新旧更迭的自然理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⑵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①揭示手法;②结合诗歌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此手法的;③表达效果:结合语句意思、主旨、情感分析这种手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
(3)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1)修辞手法:用典。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用“沉舟”和“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旧赋》。
向秀与嵇康、吕安是好友,嵇康、吕安为司马氏杀害,向秀经过两人旧居时,听到邻人吹笛子,其声“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叹,写了《思旧赋》来表示对嵇康、吕安的怀念。
另一是“烂柯人”,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
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
所以运用的是:典故。
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诗人被贬23年,今朝回来,感慨万千。
在诗中诗人用“沉舟”和“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同时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本诗是诗人回洛阳途中,在扬州遇到白居易,白居易对诗人的遭遇表达同情和惋惜,刘禹锡在和诗中虽感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但以“长精神”,表达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修辞手法:用典。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之情,对岁月流逝、人事
变迁的感叹。
⑵诗人用“沉舟”和“病树”自喻,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仕宦浮沉的感叹;另外这两句诗还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⑶乐观豁达;进取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修辞用法和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学习过程中药注意书本上的注释。
⑵本题考查诗歌名句的赏析,解答此题要选准赏析的角度,从内容和情感上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诗歌主旨的理解。
考生要全面理解诗歌,结合诗人的人生际遇、理想抱负、情感思想等进行分析。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眼。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1)“丙辰中秋”交代了写词的________,“大醉”“兼怀子由”交代了________。
(2)“起舞弄清影”中“弄”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
【答案】(1)时间;写作缘由
(2)“弄”有逗弄、戏弄之意,表现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可以想象到舞姿的美妙,词人也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惆怅。
(3)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有豁达的胸襟。
【解析】【分析】(1)词前小序,交代了写此词的时间、环境、写作缘由。
据此回答。
(2)“弄”有逗弄、戏弄之意。
诗人在月光中,借着酒劲,独自舞蹈,一方面课件舞姿的美妙,同时也是诗人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惆怅。
据此回答即可。
(3)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人要有豁达的襟怀。
故答案为:⑴时间;写作缘由
⑵“弄”有逗弄、戏弄之意,表现舞姿的不断变化,使人可以想象到舞姿的美妙,词人也借此排遣内心的孤独、惆怅。
⑶人的悲欢离合就像月的阴晴圆缺一样,是自然常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要有豁达的胸襟。
【点评】⑴本题不难,对小序部分稍加理解那个完成。
⑵本题考查炼字,是诗歌赏析常见题型,解答此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境和
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注意平时对此类题型的基本答题模式的掌握和运用。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名句的赏析能力。
考生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注意其蕴含的内容。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做简要赏析。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C. 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 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关键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答案】(1)对偶、比喻、拟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作“银蛇”,把高原比作“白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连绵起伏、活泼奔放的气势与勃勃生机。
(2)C
【解析】【分析】(1)①修辞手法判断。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字数相同,词性相对,是对偶修辞。
“舞”和“驰”把山河原拟人化,“比高”把山、原拟人化,是拟人修辞。
把“山”比成银蛇,把“原”比成蜡像,比喻修辞。
②作用分析。
对偶:字数相同,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
比喻:把“山”比成银蛇,把“原”比成蜡像,化静为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与原的色彩,是白色,形态,连绵起伏,活泼奔放,充满生机。
拟人:“舞”和“驰”把山河原拟人化,“比高”把山、原拟人化,化静为动,把没有情感的山、原赋予了情感,生动形象写出了山的连绵,原野的磅礴,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2)C项,本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写景,下阕是议论和抒情。
故C错误,选C。
故答案为:⑴对偶、比喻、拟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群山比作“银蛇”,把高原比作“白象”,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连绵起伏、活泼奔放的气势与勃勃生机;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9.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________。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 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 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答案】(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B
【解析】【分析】(1)这道题考查的是找指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方法是根据文章内容到指代词的前面去找,找到后放回语句,检验意思是否正确。
“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这样的事情从来都难以两全。
根据诗句内容可知,“此事”指的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B.错在“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正确说法应该是“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是一种自然常理”。
故选B。
故答案为: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考生要运用平时的解题方法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对选项逐项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①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寻找黄河源头。
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源头“见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
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
(1)从“九曲”“万里沙”“浪淘风簸”中任选其一,结合诗句做简单赏析。
(2)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B. “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
C. 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 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思想。
【答案】(1)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2)D
【解析】【分析】(1)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
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这里用九曲表现了黄河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
万里:形容路途非常遥远,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这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到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从上游奔腾而下,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震人心魄。
淘:用水冲洗。
簸:摇动。
自:来自。
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
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ABC分析正确。
D分析错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故答案为:⑴①“九曲”用了夸张的手法写黄河曲曲折折,蜿蜒奔腾的雄浑气势;②“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波涛汹涌,壮阔奔腾;③“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冲风破浪,一往无前。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③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②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运用效果。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附参考译文】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仿佛来自天涯。
现在我们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找牛郎织女的家。
【参考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