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_《我不怕苦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人民出版社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二课《我不怕困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生活中会有各种困难;初步了解并学会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能够在成人的帮助下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去实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等小组活动,尝试、体验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提升情感认知和面对困难时迎难而进的信心。
(三)情感与态度
通过分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四)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的习惯;能够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研究的过程或成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遇到困难不胆怯,能吃苦,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愿意做勇敢的孩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部动画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动画片看完了,谁能说一说短片中都是谁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学生1:米卡
学生2:皮皮
学生3:果果
老师:谁能来说一说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老师: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要弄清楚自己为什么没有成功,积极开动脑筋,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就能成功。
下面,我们看看小鸭丁丁是怎么做的?
二、新授新课
1、勇敢去尝试.--我要去看海.
老师:同学们,打看课本第五十七页,认真看一看图中说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给同学说一说。
学生1:……
学生2:……
老师:说的很完整,你读懂了这个故事。
假如小鸭丁丁因为路途遥远就放弃去看大海会怎么样?
学生:就看不到美丽的大海了。
老师:我们面对困难,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小鸭丁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不怕苦,不放弃,就会获得成功。
假如你是小鸭丁丁,你会怎么办呢?下面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学生1:……
学生2:……
老师:我们大家应该向小鸭丁丁学习,学习它那种敢于尝试,不怕困难的精神(板书:敢于尝试),大家说对吗?
学生:对。
老师:你或你的同伴中有没有像小鸭丁丁这样敢于去尝试的例子呢?给大家说一说吧。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老师:刚才分享自己经历的同学都很勇敢,敢于去尝试,不怕困难。
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不怕苦,不怕累,我们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2、议一议
老师:现在我们的新朋友毛毛,在学轮滑的过程中,总是摔倒。
他不想练了,你能劝劝他吗?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
老师:假如你是毛毛你会怎么做?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
老师: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只要你勇敢面对,不怕吃苦,坚持到底,最终的胜利一定会属于你的。
下面请大家帮助这些同学。
3、想一想
大屏幕显示:两个事例: 1.放学了,妈妈没有来接,怎么办?
2.在学习中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
老师:刚才同学们能从不同的方面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足以证明你们是爱动脑会思考的好孩子。
方法总比困难多,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走进榜样
老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朋友。
他是一个残疾小男孩,你想知道知道他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感受一下。
(播放独腿男孩尼克的故事)
老师:同学们,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能给大家说说吗?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
老师:尼克在失去一条腿的情况下,依然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与他相比,我们平时遇到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以后我们再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怕吗?让我们一起说:“我不怕困难!”(齐读课题)
5、贴一贴
老师:同学们,那些看起来有难度的事情,也许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难。
你们有没有想去尝试,却总怕做不好的事情?
学生:有。
老师:学完这节课想不想去试一试,挑战自我?(板书:挑战自我)
学生:想。
老师:把你想勇敢尝试的一件事写在你面前的小卡片上吧!
学生写完后,让他们先说一说,再贴到心型展板上。
6、收获
教师:同学们,你能说说学完这节课的收获吗?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
教师: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勇敢面对,多动脑,勤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怕苦,坚持到底,就会成功。
三、总结
老师:同学们,今天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证实了你们不是胆小的孩子,你们是新时代的少年儿童,要做一个敢于挑战自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们齐读课题“我不怕困难。
”
学生齐读: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老师: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怕困难,敢于尝试,挑战自我,体会成功的快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来说,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过遇到困难的体验,但是鉴于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尚不明确面对困难该持怎样的态度,尚没有掌握向各种困难挑战的方法,所以,整过教学过程中活动的开展,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当适时地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及时提升到理性的思考层面上来,将理性的认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来。
本节课中,树立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以及向成年人寻求帮助是重难点,所以平等的交流、及时的鼓励与评价的方式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山东人民出版社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二课《我不怕困难》效果分析
《我不怕困难》本节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勇敢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要以积极地态度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不怕苦不怕累,本班共有30位学生,其中有95%以上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做到的是:
1、知道生活中会有各种困难;初步了解并学会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法。
2、初步养成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的习惯;能够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研究的过程或成果。
3、通过讨论等小组活动,尝试、体验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提升情感认知和面对困难时迎难而进的信心。
4、通过分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
达到了本节课的预期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
《我不怕困难》是山东人民出版社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二课。
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勇敢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难,要以积极地态度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困难,不怕苦不怕累,使他们做到:
1. 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2. 愉快开朗,积极向上。
能在成人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3. 开朗、积极,喜欢和同学、老师及他人交往。
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4. 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
一、放学了,妈妈没来接怎么办?
答:1、在学校门口等着妈妈。
2、不要跟陌生人走。
3、告诉老师,让老师跟妈妈联系。
二、学习中,遇到不会做的题应该怎么办?
答:1、先自己努力思考,回忆上课时老师讲课的情景。
2、如果是在学校里,可以问老师,或者是问会做的同学。
3、如果是在家里,可以问爸爸妈妈,也可以查找电脑。
山东人民出版社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二课《我不怕困难》教学反思对于我讲授的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我不怕苦难》一课,感触良多,以下是我本节课的反思:
本节课我以播放动画片的形式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
通过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到遇到困难时要明白自己为什么不成功,要开动难尽想办法。
接着,通过小鸭丁丁的例子以及小组讨论让学生们认识到在困难面前,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学习小鸭丁丁敢于尝试的精神。
毛毛的事例让学生们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挫折,要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到底才会成功。
在这之后,是两个分析小练习,使学生明白了在生活中自己努努力就能解决的困难,一定要自己解决。
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寻求其他人的帮助,最好是选择我们熟悉的人,还要选择生活经验比较丰富的人。
通过播放独腿男孩尼克的视频,让学生对如何面对困难有了更深切得体会。
最后通过写一写自己课后想勇敢尝试的一件事情和说说这节课的收获,使课堂的气氛推向高潮,强化了学生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再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地氛围中接受教育,整节课达到了预期效果。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上课时对学生评价单一。
比如“你真聪明”“说的真好”,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有效评价。
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思考没有受到赞赏。
提高自己的素养。
自己的上课的动作、手势、表情都值得再学习。
山东人民出版社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二课《我不怕困难》课程标准《道德与法制》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本节课涉及和体现的课程标准有:
1—11 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2—1 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3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2—8 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4—7 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4—10 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