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政治发展危机范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政治发
展危机范文
日本历史上一向是由官僚、军阀、贵族执政组阁,由特权贵族把持政权,从未有过由议会中占多数的政党组织政府的情况(即议会民主). 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日本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以四大财阀(三井、三菱、安田、住友)为首的垄断资本势力逐渐控制了日本的经济生活. 在经济实力加强的同时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相应的地位,更直接地参与统治,掌握政权,实行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政策.
1918年政党内阁的出现使日本在民主改革方面走出了一大步 ,但其改革措施丝毫没有触及农村半封建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 在1927年金融危机的打击下,统治阶级企图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致使军部和保守势力的抬头,其后期的上台组阁执政,对于日本政治正常良好的发展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来说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日本的政治进展
1918年寺内正一内阁下台,政友会总裁原敬出任首相,组成了第一届政党内阁. 原敬内阁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政党的力量和影响. 并且于1919年实行了选举改革,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 1921年原敬被刺杀后,继任的政友会高桥内阁只存在了七个月就倒台了, 以后的三届政府又从政党内阁倒退到传统的超党派内阁. 因此,原敬政府虽然是第一个政党内阁,但有着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政党内阁的兴起,反映了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
1924年由宪政会、政友会、革新俱乐部联合组成"护宪三派"加藤政府时期,实行了"男子普选法",这标志着政党内阁时期的正式开始. 然而作为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政党内阁在镇压国内人民反抗和革命运动方面,同过去贵族专制政权没有什么不同.在1927年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政党内阁进一步与旧势力勾结,政策日趋反动.1932年"5.15"事件中犬养毅被军方反动分子暗杀,斋藤实组成基本上是非政党人物的内阁,标志着政党内阁的结束.
政党政治历时7届内阁,由于这些内阁的组成与更迭基本上是按宪政治常规进行的,所以在日本将其称为"宪政常道".在日本政党政治时期,日本的立宪、民主的比重明显增强,并占了优势,资产阶级政党在议会和内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政党也更加重视议会的地位与作用,更趋向于以议会为中心来运行,而相对应的近代天皇制两重性专制统治的比重则被严重的削弱.
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日本政治发展中潜伏的危机
(一)日本的历史渊源和地缘政治思想
历史上的日本是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具有极强的侵略性;日本资源贫乏,市场狭小,更增加了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扩大势力范围的迫切欲望. 侵略和控制中国,早就是日本统治集团确定不变的目标. 华盛顿会议迫使日本归还山东, 收回"二十一条",打破了日本企图独霸中国的梦想. 二十年代时,日本虽呈现出稳定和发展,但在国内的民主运动、和平舆论的压力下,1924-1927年期间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执政的加藤内阁以及若(木规)内阁 ,改变以往的的武力干涉 ,转为侧重于经济扩张的对华外交政策. 日本一方面与英国、美国"协调"在华利益的争夺,另一方面试图利用地理上与中国接近,原有的在华势力较大,以及大战期间增长起来的经济实力等有利条件, 在对中国的经济扩张中取得优势. 但前提是中国人民不得侵犯和损害日本的既得利益,否则就要用武力干涉.
(二)军国主义势力的抬头,法西斯主义运动兴起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在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政党政治确立的同时,法西斯主义运动也逐步兴起.1927年日本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后,统治阶级企图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军部和保守势力抬头, 陆军大将田中义一作为政友会总裁上台执政,任首相兼外相. 他坚决主张以独占领土和武力控制来扩大日本的统治范围,他代表统治阶级中最富侵略的势力,特别强调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性,并且实行所谓的"积极外交". 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 ,田中召集军部、外交等方面人物 ,在东京召开研究和确定基本对华政策的"东方会议". 田中提出"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欲先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的侵略方针. 会上讨论了所谓对华"积极政策",即武力干涉的政策,发表了《对华政策纲要》. 《对华政策纲要》是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侵略扩张和建立霸权的总体计划,它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要求,反映了军国主义分子的侵略欲望. 以后的历史证明,日本帝国主义正是按照这个政策行动的.
三、日本出现政党危机和法西斯运动高涨的原因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应该说是一个政党政治和政治危机相继并存的时代.在民主运动蓬勃发展政党政治确立的同时,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运动也逐步兴起,并于三十年代初达到高潮. 日本政党政治崩溃和政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背景:时代政治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频繁的危机、冲突、革命和战争的时代,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又陷入危机,社会动荡不安,垄断资本主义原有的统治形式与手段已难于应付和克服危机,已无力完成稳定统治和实行对外扩张的使命. 垄断资本为摆脱危机,只有抛弃以资产阶级民主制为核心的软弱统治形式, 转而采取极端的即全面专制的集权主义的统治形式. 于是,法西斯主义应运而生, 并迅速在具有浓厚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影响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崛起. 在日本,经一战之后,经济危机接踵而至, 继而1923年的震灾危机、1927年的金融危机、1930年的大危机更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跌入深渊, 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面对这种局面,日本政党束手无策.
(二)日本:政党政治的腐败无能和历史上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1.政党政治的腐败和无能统治以致法西斯主义势力有机可图. 政党统治的腐败主要集中在选举中的舞弊与违法以及政党干部的贪污受贿上. 资料显示政友会和民政党为了获取和维护政权,大搞金钱选举,选费最多时,政友会达500万日元,民政党达300万日元. 选举中的违法行为也是屡次出现,1928年和1930年选举中因有违法行为而被起诉者多达25871人. 政党干部贪污受贿的丑闻更是传遍大街小巷,众人周知. 政党的无能主要表现在民政党的紧缩财政和产业合理化政策上. 1929年7月民政党滨口内阁上台后,加紧压缩财政,推进产业合理化,并于1930年1月解除了黄金出口禁令,结果导致生产萎缩、失业者剧增、民众的生活更加贫困. 从而使日本法西斯主义势力抓住这一时机,大肆攻击政党政治,鼓吹政党祸国论,宣传政党害民之国说. 同时,制造恐怖事件,策动政变,以铲除政党政治,为日本法西斯化扫清道路. 并且政党之间为获取政权的相互攻击和政党自身的软弱性. 如政友会和民政党为了击败政敌,获取政权和维护政权,将立宪政治的原则抛之脑后. 更有甚的是,在1930年4月,当民政党滨口内阁围绕伦敦海军条约与军令部及右翼势力发生对抗时,政友会总裁犬养毅等人竟在议会上站在军方一边,攻击民政党. 当军部和民间法西斯势力大肆掀起军国主义的狂热时,软弱的政党为了自身的生存竟愈来愈向军部的"强硬外交"靠拢. 政友会的森恪和民政党的安达谦藏等亲军部和亲法西斯主义的势力,甚至积极策划两大党携手成立"联合"的"举国一致"的内阁,以换取军部的理解与支持.
2.日本宪法体制的制约性和日本历史上本身就存在的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是依靠近代天皇制发展起来并迅速走上军阀主义道路的, 这种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的资本主义就决定了日本资产阶级与近代天皇制机构中的军阀官僚专制势力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它不可能脱离军部等专制机构的庇护而独立发展. 正因为日本政党政治的确立不是以打倒军阀官僚专制势力为前提的, 更不是以摧垮民治宪法体制为前提的. 所以在宪法体制的制约下和军阀官僚专制势力的压力下,资产阶级政党往往与其妥协,甚至局部地依存,以图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四、结语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的日本在稳定的这一大前提之下,民主运动蓬勃发展,出现了八年之久的政党政治组阁统治时期,为日本政治的发展新添了一份色彩.但由于日本本国国情和统治的军国主义色彩以政党政治政体的本身不完善和软弱性,最终还是导致了其退出日本政治舞台, 同时也使日本的法西斯主义运动兴起,并逐步达到高潮. 本文就这一时期的日本的政治发展状况, 发展过程中所潜伏的危机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浅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