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知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苏少版《水墨园林》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感知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苏少版《水墨园林》为例
摘要:《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审美感知是核心素养之一,强调
让学生“有经验地表达自己对生活中美的感受”。

目前我国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
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对于美术课的
审美感知能力比较低,学生常对美术课提不起兴趣,表现为听、观、绘等感知实
践方面能力表现较为薄弱。

导致小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小学美术教
育目标的实现。

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对美好生活、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
能力。

本文以苏少版《水墨园林》为例,阐述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
能力的意义,提出在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通过欣赏作品、关
注文化生活、主动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审美感知活动;结合自身教学实
践谈一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感知。

关键字: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意义、策略、结合教学实践。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意义
《202年版艺术课程标准》提出四项核心素养。

审美感知排在第一位,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其审美判断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
生观是当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需要思考的方向。

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会涉及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作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
有艺术美。

因此小学生通过学习美术作品可以对生活中见到的一些现象产生一种
感性上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的基本认知能力。

培养审美感知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触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
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来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美感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小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作用,当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引导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并且提出与美有关的问题时,能够激发学生进行独
立思考与创新实验;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鼓励和启发学生主动探究时,能够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审美感知学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时,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逐步积累知识迁移的经验。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小学美术教育是整个美术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此小学美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教学中提高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
(一)艺术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技能训练上,还要通过合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

美术教学是一个视觉感知的过程,美术课堂也应该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体验过程。

在小学美术课上,教师应该通过情景的创设为学生提供自由表现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美。

例如:教师本节课抓住“常州园林文化”通过展示和讲解生活中可以感知的园林体验,使学生获得直接感知;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展示生活中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象、精彩片段、经典故事等,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就可以迅速地把学生带进课堂学习气氛之中。

(二)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欣赏作品、关注文化生活、主动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审美感知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经常带领学生到云上图书馆、博物馆等参观学习,并引导他们关注美术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例如,《水墨园林》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思考这些建筑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有特色的结构部分之一,它一般由门楼、过梁、斗拱、拱券组成。

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画中建筑结构特点及建筑的"斗拱",引导学生感受这些结构在营造建筑空间上发挥的作用。

通过欣赏作品《早春图》《早上在港口》分析对比中西透视规律的文化差异,欣赏国画中散点透视带来的多角度视觉冲击油画中一点透视聚焦的美。

《水墨园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欣赏江南水乡风格建筑和民居样式,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
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感悟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三)以画为主、结合多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审美感知活动。

教师在组织小学生欣赏绘画作品时应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效引导,例如:《水墨园林》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代表性的园林建筑和山水景观。

这样不但能提高小学生对绘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升对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会到国画表现技法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美的享受。

另外,教师还应将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水墨园林》一课中涉及多种中国画技法,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国画常用表现手法—"泼墨、积墨等方式描绘园林之美。

三、以《水墨园林》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感知活动
在美术教育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审美感知能力更应该得到提高,美术教师应了解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关注程度。

关注文化生活,加强学生的审美感知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风格的文化传统或历史背景知识。

这不仅能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欣赏《早春图》这一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了解古人在描绘早春时是用得怎样的笔法和场景,了解作画时的文化背景。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实践,开展自主学习活动,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什么"与"如何学"。

清晰明确任务驱动是培养其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问题。

小学阶段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重要时期,教师应注意让学生明确美术学习内容。

《水墨园林》一课中教师设定常州园林为背景,带领学生观赏常州园林视频,常州园林水墨作品,清晰感受到本节课要学习使用国画技法表现常州园林。

同时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古代园林艺术进行探索学习并将其与美术作品相结合开展审美感知活动;其次是结合多种表现手法比如墨法的使用引导学生进行美的鉴赏和创造;最后是通过欣赏、评价作品,使小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的魅力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哲理。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绘画技巧;将其与美术教学
内容相结合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表达自己对美的看法和见解;为小学生创造
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通过课堂上展示优秀美术作品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例如教师在《水墨园林》一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欣赏完《水墨园林》作品后让学
生学习临摹陆俨少的课徒稿随后自由创作一个有关常州园林的插图等内容,鼓励
他们从不同角度描述自己所创作的作品。

注重反馈评价,完善审美感知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反馈评价工作,将其
与美术学习内容、美术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小学美术教师
在课堂上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及课程目标是否完成、是否掌握相
关知识等情况并给予反馈评价;通过讨论或提问等方式与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帮助个别差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鼓励他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从而提
升自身审美感知能力。

《水墨园林》一课教师通过出示墨色、墨线、水韵、墨韵
等词汇引导学生感知自己的美术作品,通过自评互评老师点评学会评价。

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
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欣赏、探索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进而提高学生
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这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增强他们对美术作品艺术特征与
艺术价值的理解、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同时,培养出一批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的"新时代好少年"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目标中必须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胡秀华. 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J]. 知识文库, 2021(9): 141-142.
[2] 李丽云. 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1(5): 99-100.
[3]贾云玲.探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色彩感的培养.美术教育研究,2016(4).
[4]何代君.美味需品更需“评”——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评价能力.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2).
[5]武文睿.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1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