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光学专题训练30题含参考答案精选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光学专题训练30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
1.雨过天晴时,蔬菜塑料大棚的积水窝相当于一个镜,此时为防止阳光灼伤蔬菜,菜农总是及时将积水除掉,这是因为凸透镜对阳光有作用。
2.小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实验前调整烛焰中心、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如图所示 . 若蜡烛放置在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若蜡烛放置在2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 若蜡烛放置在3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若蜡烛放置在45cm刻度线处,可以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根据此规律制成了.
3.阳光明媚的春天,白水带桃花盛开,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桃花,是因为太阳光在桃花表面发生的缘故;夏天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太阳光的
现象;夏日炎炎,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
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通过调节,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清晰的像.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光屏向右移动一小段距离后,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放一个焦距合适的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小芳实验时对此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带有“F”形的LED灯、光屏贴上方格纸,请写出改进后其中一个优
点:
.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上.当蜡烛距凸透镜30.0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cm;将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动到适当位置,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就将光屏向(远离/靠近)透镜方向移动.
二、单选题
6.下面是四位同学所画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A.B.
C.D.
7.如图所示,将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并在容器底部形成一光斑,这时往容器中逐渐加水,则光斑的位置将()
A.慢慢向右移动B.慢慢向左移动
C.慢慢向水面移动D.仍在原来位置不动
8.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我们之所以能看清楚这些字的主要原因是()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了不同的颜色的光进入眼睛
B.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白光和黑光进入眼睛
C.白光照到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射
D.黑字比白纸反射的本领强
9.如图所示,在水杯后放置一个小泥娃,透过水杯观察小泥娃,改变小泥娃与水杯的距离,下列关于看到的像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人眼看到的像一定是虚像
B.当泥娃靠近水杯时,可能看到泥娃变高又变粗的像
C.当泥娃离水杯足够远时,可能看到泥娃上下倒立又变短的像
D.当泥娃离水杯一定距离时,可能无论人眼在什么位置都看不清泥娃的像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矫正近视眼应佩戴凸透镜
B.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是液化现象
C.地震时产生的次声波不是振动产生的
D.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11.如图是常用的插线板,闭合开关,指示灯发光,且插孔可以提供工作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试电笔插入C孔,其氖管会发光
B.图中A与火线相连,B与零线相连
C.若指示灯损坏不能发光,则插孔不能提供工作电压
D.若A、B两孔发生短路,则其它插孔仍可提供工作电压
12.如图所示,A在水面上方,B在水面下方,AC、BD垂直于水面,垂足分别是C和D,AB连线与水面相交与E点,若从A处射出一束激光,要使激光能够照射到B点,则射出的激光在水面上的入射位置是
A.E点B.D点
C.D与E之间的某一个点D.C与E之间的某一个点13.2021年5月26日晚,本年度最大满月携月全食“组合出道”。
下列现象成因与月食相同的是()
A.露珠下的叶脉看起来变粗了
B.水中的倒影
C.“弯折”的筷子
D.手影游戏
14.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红色的牡丹花看上去呈红色,这是由于它吸收红光,反射其他色光引起
B.浓密的树荫下出现很多圆形的光斑,这是由于光的反射引起
C.路边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造成光污染,这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引起的
D.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
15.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做了如下实验:①用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
光屏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1所示;②保持该透镜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如图2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验②中,烛焰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B.实验②中,像到透镜的距离一定大于15cm
C.若增大蜡烛与透镜的距离,所成的像会变大
D.若使该透镜成虚像,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
16.当你漫步在小河边,看到岸边柳树在水中的倒影和在地上的影子,关于这两种现象形成的原因()
A.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
C.都是光的反射形成
D.倒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影子是光的成反射形成
17.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光经凹透镜后的现象——光从空气射入透镜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B.乙图:眼睛看远处的物体像成在视网膜前方——需佩戴凹透镜矫正
C.丙图:小猫叉不到鱼——它看到的是鱼变深的虚像
D.丁图:小明和小聪同时看到地上的书——因为书发生的是漫反射
18.古人匡衡以“凿壁借光”的方法努力学习,如图所示。
“凿壁借光”利用了光的()
A.直线传播B.折射C.反射D.色散19.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A和B,在水平桌面上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此时棋子B与A的像重合.下列于这个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A.将棋子A和B以相同的速度沿垂直于MN的方向靠近玻璃板,蜡烛B仍能与A 的像重合
B.将玻璃板上端PQ绕轴MN转动,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棋子B,B与A的像将无法重合
C.如果只将玻璃板沿轴MN向左平移,仍能看到棋子B与A的像重合
D.如果在玻璃板和棋子B之间放一块木板,仍能看到棋子B与A的像重合
20.南京文化底蕴深厚,下列与南京有关的古诗文中涉及的物理现象解释错误的是()A.“白云映水摇空城”,“白云映水”——光的折射
B.“白露垂珠滴秋月”,“白露”——水蒸气液化形成
C.“风吹柳花满店香”,“满店香”——分子无规则运动
D.“千里莺啼绿映红”,“莺啼”——物体振动发声
三、多选题
21.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组拔河比赛的场景,不计绳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赛时,选体重大的运动员,能增大对地面的压力
B.比赛时,运动员身体后倾、两腿弯曲,可以降低重心
C.比赛时,拉力较大的一组最终获胜
D.比赛时,受到地面摩擦力较大的一组最终获胜
22.小青和小山用焦距相等的相同相机对远处的同学进行拍照,洗出的底片分别为图9中甲和乙所示则()
A.小山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近
B.小青离被拍同学的距离近
C.小青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山的一样大,小青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后缩
D.小山要使底片上的像与小青的一样大,小山移动位置后,镜头要往前伸
23.下列四幅图片描述的场景中,成虚像的是()
A.放大镜看字
B.笔在水面处“折断”
C.小女孩照镜子
D.树荫下圆形“光斑”
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凸透镜焦距为10.0cm
B.蜡烛放在35cm的刻线处,光屏向右移到80cm的刻线处一定能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C.乙图中保持凸透镜与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换为一个焦距为12cm 凸透镜,向右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缩小的实像
D.图乙中若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仅将凸透镜更换成另一个焦距相同、直径更大的凸透镜,此时光屏上像的将变大
25.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电能输送有损失,若利用超导体作为输送导线将会减小损失
C.水能发电是将利用水的机械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D.电能属于一次能源
2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为20.0cm
B.随着蜡烛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C.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蜡烛向左移动并适当移动光屏,烛焰在光屏成的清晰的像变小
D.在贴近凸透镜左侧的位置放一远视镜片,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27.如图是物理教材中的部分插图,下列结合插图进行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关系,用小桌陷入细
沙的深浅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B.加热的铁皮罐用冷水浇后,被压扁了,原因:是因为铁皮罐内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C.探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
结论: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但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D.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抽掉玻璃板后两瓶内颜色最终相同,
说明分子在运动
28.2023年5月11日,湖南长沙,烟花再现橘子洲头,点亮湘江两岸。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都是先看到烟花再听到烟花爆炸的声音,这是因为光速比声速慢
B.湘江中烟花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烟花燃放时附近的人能闻到火药味,说明发生了扩散现象
D.电视机前的人们通过手机观看烟花直播,是通过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29.某学校劳动教育课堂上,四位同学利用杠杆原理使用劳动工具的场景如图所示。
其中属于使用省力杠杆的是()
A.锄地时举起锄头
B.用羊角锤拔钉子
C.用园艺剪修剪树枝
D.用钢丝钳剪铁丝
30.小明和小亮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所示,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调整好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后,光屏上恰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未画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图甲中凸透镜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的成像特点相同
B.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透镜处,放置一凹透镜,为了使光屏上再次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光屏应适当向右移动
C.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了图乙所示的位置,将透镜下移一段距离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上
D.同学在调整凸透镜时,手上的墨水涂在了透镜中央,形成了一个黑色指纹,则此时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变暗且正中间出现黑斑
四、作图题
3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
五、计算题
32.如图是为了上山方便而修建的盘山公路。
我们把盘山公路简化为一个斜面模型。
一辆重为6.3×104N的小型货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经过6min从山脚到达竖直高度为500m的山顶。
已知从山脚开上山顶,货车受的牵引力和摩擦力保持不变,且牵引力大小为2.5×104N。
求:
(1)小货车从山脚开到山顶的过程中,牵引力所做的功;
(2)该盘山公路的机械效率;
(3)行驶过程中汽车所受摩擦力的大小。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凸透;会聚
2.【答案】凸透镜;能;缩小;倒立;放大镜
3.【答案】漫反射;色散;紫外线
4.【答案】近视;成像稳定(或便于观察像的性质;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环保等均可)
5.【答案】主光轴;15.0;靠近
6.【答案】A
7.【答案】B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B
12.【答案】C
13.【答案】D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B
17.【答案】C
18.【答案】A
19.【答案】D
20.【答案】A
21.【答案】A,B,D
22.【答案】B,C,D
23.【答案】A,B,C
24.【答案】D
25.【答案】B,C
26.【答案】B,C,D
27.【答案】A,D
28.【答案】C,D
29.【答案】B,C,D
30.【答案】B,C
31.【答案】
32.【答案】(1)9×107J;(2)35%;(3)1.625×104N
初中物理光学专题训练30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
1.如图甲所示,小明购买的强光手电能射出一束平行光柱。
将一枚透镜正对平行光柱,在光的传播路径上喷上水雾,看到了如图乙所示现象,光会聚于A点。
(1)根据图乙现象,可以判断此透镜为透镜;
(2)小明拆开手电筒,发现灯头结构如图丙所示,查阅说明书得知灯头透镜直径D 为10cm,焦距为2cm,光源出射光角度为120°,则此手电筒发出的平行光的直径d为cm。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像的性质的实验中,调整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实验过程中,由于蜡烛燃效变短,烛焰的像会成在光屏的方.改变物距做了三次实验,这样做的目的
是.
3.黑板“反光”晃眼,这是黑板表面发生了反射;老师放在讲桌上的教具从各个角度多能看到,这是教具发生反射.
4.小丑鱼颜色艳丽、体型较小,因此水族馆常将它放入球形鱼缸中以便观赏(如图所
示).球形鱼缸起到了的作用,我们看到的小丑鱼是它通过球形鱼缸形成的正立、放大的(选填“实像”或“虚像”)
5.如图所示,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像.这个透镜是选填“凹”或“凸”)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选填发散”或“会聚”)作用,利用这种透镜可制成视眼镜(填近或远) .
二、单选题
6.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是凸透镜的是()
A.a、b、c、d B.b、d
C.a D.c
7.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在图中能正确解释产生这一现象原因的光路图是()A.B.
C.D.
8.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铅笔在水面处折断
B.日晷上的影子
C.鸟巢在水中的倒影
D.景物在镜中的像
9.“影”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手影”、拍照片的“摄影”、电影院里看到的“电影”、景色在水中的“倒影”等,它们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手影﹣光屏承接的实像
B.摄影﹣光的反射
C.电影﹣倒立放大实像
D.倒影﹣光的折射
10.抗击新冠肺炎的战役中,全国各地“众志成城,共同抗疫”,令世人赞誉。
对于抗疫中的现象解释正确的()
A.测温枪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
B.戴口罩能阻止病毒的分子运动
C.护目镜上的水雾是液化现象
D.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因为冰块的内能为零
11.电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不正确用电也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安全用电是每一位公民的必备素养。
下列做法中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是()A.家庭电路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总电阻越大
B.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异种电荷
C.使用测电笔时,手必须接触笔尾金属体
D.家庭电路中空气开关跳闸一定接入了大功率的用电器
12.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会发生偏折
B.发生折射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反射和折射不会同时发生
D.只要光进入另一种介质,速度就一定改变
1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坐井观天,所见甚小”是光直线传播的结果
B.验钞机是利用红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从而辨别钞票的真伪的
C.光与镜面成30°角射到平面镜上时,其反射角为30°
D.筷子斜插入装满水的碗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会向下偏折14.五一佳节,在常州紫荆公园月季花展上,小明将红色滤色镜(即红色玻璃)挡在照相
机镜头前给一株绿叶黄花的月季拍照,照片上该花卉的颜色是()
A.绿叶黄花B.黑叶红花C.黑叶黑花D.红叶红花
15.为了行车安全,很多家用汽车都安装了电子后视镜,电子后视镜通过摄像头成像,将车侧后方情景呈现在显示屏上,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后视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B.电子后视镜成像原理与显微镜的物镜相同
C.侧后方车要在电子后视镜的二倍焦距以内
D.侧后方车靠近摄像头时,显示屏上车的像变大
16.如图所示,一束光在平面镜上发生发射,反射光恰好照在光屏的A处.若要让反射光照在光屏的B处,则下列方法中()
①只将光屏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②只将平面镜绕入射点O顺时针转过一定角度(<90°)
③只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④只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
A.只有②可行B.只有④可行
C.①和②都可行D.③和④都可行
17.站在岸边的小金看到了清澈的河底,那么河底实际的深度比他视觉的深度要()A.深一些B.一样
C.浅一些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18.下列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A.B.
C.D.
19.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较厚的玻璃板前,观察到了两个不重合的像,对此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是漫反射形成的
B.是视觉暂留效应形成的错觉
C.是因为玻璃板结构不均匀,相当于多个透镜成像形成的
D.是玻璃板前后两个表面反射形成的
20.下列有关光学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是倒立的实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B.岸边的人在水中所成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三、多选题
21.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并与12月1日着陆月球,12月3日嫦娥五号的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从月面起飞进入预定环月轨道,并于十二月中旬返回地球,这是我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对飞船遥控不可能是超声波,是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B.燃气向下喷射,火箭携带卫星向上运动,这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从月球表面取回的样品到达地球后质量不会改变
D.制造探测器的金属在月球上的密度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
22.将一张画有箭头的纸条放在圆柱形空杯后方一定距离处,透过空杯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情景。
向杯中倒入适量水后,透过水杯观察到箭头发生了如图乙所示的变化。
下列关于此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装水的圆柱形水杯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放大箭头的成像原理与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同
C.透过水杯观察到变大的箭头是虚像
D.改变纸条的位置透过水杯可能看到缩小的像
23.暑假期间小明去公园游玩,发现公园里既有“楼台倒影入池塘”的美,又有“鱼戏莲叶间”的美,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对于这些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他在岸上看到的水中“鱼”是虚像
B.他在岸上看到的水中“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C.他在岸上看到的水中“楼台”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他在岸上看到的水中“楼台”比地上的楼台要小一些
24.俊辰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5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1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至74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如果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18cm刻度线处,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进行的操作以及光屏上像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A.将光屏左移B.将光屏右移C.像变小D.像变大2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单色光组成的
B.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音叉,音叉发声的响度不同
D.煤、石油、太阳能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26.下列对各光学现象的相应解释或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能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乙图蜡烛远离玻璃板时蜡烛的像变小
C.丙图中在光屏上可看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D.丁图中是远视眼矫正后的成像光路图
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炒菜时,满屋飘香,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主要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C.煤的热值比干木柴的大,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比干木柴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D.四冲程汽油机的做功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8.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小孔成像
B.看到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
C.平静的水面上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D.司机用观后镜观察车后的情况
29.“共享单车”作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之一,自推向市场以来,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
从“共享单车”的结构和使用来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共享单车的手闸是一个省力杠杆
B.轮胎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为了减小摩擦
C.用手机扫二维码时,是利用照相机成像原理
D.共享单车的使用数据是通过超声波来传递的
30.如图所示,先把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50cm处,再将点燃的蜡烛和光屏放到光具座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10cm处,调节光屏,光屏上出现烛焰倒立缩小的像B.保持蜡烛位置不动,当蜡烛燃烧变短后,光屏上的像相对原来的像位置偏高了C.取走光屏,烛焰通过凸透镜就不能成实像
D.把蜡烛从光具座上10cm处移动到35cm处,烛焰的像逐渐变大
四、作图题
31.请在图中作出AB关于平面镜所成的像。
五、计算题
32.爸爸和小明驾车到无锡东站,然后乘高铁去济南旅游。
10:40开车出发,并看到路线边如图甲所示的交通标志牌。
此刻小明通过铁路12306网站查询列车的时刻表,如图乙所示:
(1)父子俩最快能赶上哪趟列车?
(2)该趟列车运营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3)该趟列车长200m,中途以20m/s的速度,完全穿过长度为1600m的一座大桥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凸;4√3
2.【答案】上;使实验结论更具有可信度,消除实验结论的片面性3.【答案】镜面;漫
4.【答案】放大镜;虚像
5.【答案】凸;会聚;远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A
14.【答案】C
15.【答案】D
16.【答案】A
17.【答案】C
18.【答案】B
19.【答案】D
20.【答案】D
21.【答案】A,B,C
22.【答案】A,B,D
23.【答案】A,B,C
24.【答案】B,D
25.【答案】A,B,C
26.【答案】A,D
27.【答案】A,B,D
28.【答案】C,D
29.【答案】A,C 30.【答案】A,B,D
31.【答案】
32.【答案】(1)解:由图知道,到无锡站的路程s=30km,限速v=60km/h,由v=s
t知
道,驾车到到无锡东站所用的最少时间是:t=s
v=
30km
60km/ℎ=0.5ℎ=30min,
他们10:40开车出发,则到无锡东站的时间为11:10,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父子俩最快能赶上G124车次;
答:父子俩最快能赶上G124车次
(2)解:根据列车时刻表知道,乘坐G124到达济南所用时间是:t′=14:35-11:35=3h,
总路程s′=840km,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是:v′=s′
t′
−840km
3ℎ=280km/ℎ;
答:该趟列车运营的平均速度为280km/h;
(3)解:火车的速度v″=20m/s,火车完全穿过大桥行驶的路程是:s总=L大桥+L车=1600m+200m=1800m,
由v=s
t知道,需要的时间是:t″=
s
总
v″
=1800m
20m/s=90s。
答:完全穿过长度为1600m的一座大桥需要90s的时间。
初中物理光学专题训练30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
(1)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若用光屏替换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观察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的像.(选填“能”、“不能”)(2)记录了如下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