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汉语教材分析
第一篇:对外汉语教材分析
《<汉语初级强化课程>听说课本Ⅱ》教材分析
对外汉语教材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比如:教材的数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教材的种类不断丰富:教材的编写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也不断深入和加强;等等。
但是,已有的初级汉语系列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结构、功能和文化的相互配合,课程之间的相互配套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因此,本套教材编者从教学实践出发,编写了这套《汉语初级强化教程》,为初级汉语教材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教材名称:《汉语初级强化教程》听说课本Ⅱ
编者:肖奚强朱敏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汉语初级强化课程>听说课本Ⅱ》是北大版外国留学生汉语本科规划教材语言
技能类的基础强化教材,适合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生、进修生和汉语预科生集中强化教学一学年试用。
教材类型:初级听说课本。
1.集听力课和口语课于一体的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口语的听和说。
教材中设置了大量听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
2.作为初级汉语教材,课文内容更偏重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模拟。
能够更多的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口语问题,并进行适宜恰当的表达。
3.由于针对学生群体大部分母语为英语,所以本教材中注释基本为英语,包括课本条目注释、生词解释、课文注释等。
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课文内容,在课下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
4.该教材为汉语强化教程而编写,所以每节课都附有大量的习题,包括汉字读音,生词的读写,词汇应用,造句子,进行口语对话练习等等。
在做习题的同时进行强化训练能够取得快速并且良好的效果,
以便达到汉语听说能力强化的教学目标。
主要特点:
《<汉语初级强化课程>听说课本Ⅱ》教材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为三个结合:综合与听说相结合、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
1.汉语综合技能教学与听说技能教学相结合。
在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汉语能力的同时突出听说技能的培养,该教材可密切配合综合课本,注重词汇点与语法点的互现与循环。
2.将听说整合为一本教材,一门课程,同步强化,避免听说分课,教材不配套,教学互相牵扯的弊端。
综合汉语教材与听说教材的课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密切配合,相互容让,注重词汇和语法点的互现和循环。
针对目前初级汉语教学中听力和说话分别开课,两门课的的教材、教学内容不配套现象严重(或互不相干或重复重叠)的现状,我们将听说和说整合为一本教材,一门课,改变目前听说分课,教材不配套,教学相互牵扯的现状。
3.注重结构、功能与文化的结合,以结构为主线,辅以交际功能,穿插文化背景介绍,加强教材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尤其是每节课会话部分练习,在最后都会有一篇古诗,供学生朗读、学习。
所选诗基本都是中国古代的名篇,以较简单的五言诗、七言诗为主。
在每篇诗歌后都附有英语解释。
虽然初级的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有待提高,但通过这种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化进行推广、传播,也是一种恰当、高效的途径。
5.教材中的所有词汇、语法点均与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相对照,确保词汇。
语法学习的循序渐进,尽可能避免生词、语法的超纲。
当然,对于学生学习和交际急需而现行大纲缺少或等级较高的词语,该教材也本着实用的原则,适当加入。
教材内容:
1.作为听说课本,课文内容都是与实际生活关系十分密切的日常对话,对学生口语应用场景把握清晰,对学生融入中国环境,适应生活等有直接的好处。
如第二十一课《我想开
一个账户》,第三十七课《我想预订一个房间》,去银行和住宾馆是每个留学生在中国生活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但这些过程中会有些
词除了在该环境外不经常用,如账户、存钱、单人间、双人间等。
课文内容涉及到这些场景并成功进行模拟,对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能很快提高。
2.从整体看,课文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涉及的生活方面和会话内容也较广泛。
有日常生
活场景类的,如第二十三棵《医生给我开了点药》:有学校生活类的,如第三十一课《我们班表演什么呢?》,第三十二课《我的笔记叫波伟借走了》礼貌用语类的,如第二十七课《欢迎光临》,第三十六课《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其他如第二十六课《今天比昨天暖和一点》,第三十九课《中国电影你看得懂吗》等等,也都是生活中与人交际经常涉及的话题。
3.语言点较为全面。
听说课本中强调语音和词汇的应用,所以该课本对于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及其语音进行重点标注,反复练习。
而对于其他听说教材极易忽视的语法部分,该教材也进行了必要的讲解。
在对话中出现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的或者在汉语中常用的比较重要的语法点,都会在课文对话后面进行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解释说明。
教材结构:
1.听说教材强调实际运用能力,所以本教材包含大量的练习。
练习部分由易到难,让学生一步一步进行有效的练习,以便掌握所学内容,能够熟练的运用到生活中的听说对话中。
另外,对于听说中学生很难掌握的汉语字词的声调,编者也标注的十分清楚。
不仅在生词中指明,在课文中和部分课后练习中也强调性的对声调进行标注
2.从具体课程结构来看,该教材涉及内容全面,练习充分。
该教材每一课都包括三大部分,生词、听力和会话。
⑴ 生词。
生词分为听力部分生词和会话部分生词,明确指明生词来源,清楚明了。
生词解释包括三个部分,指出词性,标明汉语拼音,英语解释。
由于针对的是初级班学生,必要的英语注释是十分重要的。
生词部分后还附有本课新字,指出新字难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汉语和汉字。
⑵ 听力。
听力分为听力理解和语音语调两个部分。
内容设置符合
听说课特点,以练习为主要形式。
听力理解每部分包含三至五道听力练习题,形式包括选择,判断,填空等,内容有听句子,听对话等,语音语调部分除了一般的听词语听句子之外,更加注重汉语的声调和重音,每节课都有相应的习题,能够更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语音语调的巩固练习。
⑶ 会话。
会话由课文和练习两部分构成。
每节课包括两到三个对话,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
作为初级教程,该教材在每个字上方标明了汉语声调,这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声调几乎对每个汉语初学者都是一大难点。
练习部分内容丰富,完整。
一般每节课后面有七道习题,难度层层递升,由浅入深,慢慢过渡。
具体包括认读汉字、朗读句子、扩展练习、对话填空、词语造句、口语练习和读古诗等等。
练习最大的特点就是题量较大,形式多样,这对于注重口语应用的听说课,在教学效果上是有很大帮助的。
3.从整部教材的结构来看,每节课的内容,听力和会话之间,课文和练习之间,都有一定的区别和响应,前后不同章节内容也有密切的联系。
每四课后面设一节复习课,以更加牢固的复习巩固前几课所学内容。
缺点和不足:
作为听说合一,综合课与听说课密切配合编写教材的一种尝试,不足之处在所难免。
所以该教材也有一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考虑,以便使整部教材更加完美,适宜初级留学生进行汉语学习。
1.练习过多,而且有的偏难。
比如,在听对话并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中,有的练习必须
有在汉语语言环境中丰富的生活经验才能进行正确回答,这对于初级班的学生来说难度过大。
2.有些生词解释不完整。
有些词汇具有多重意思,但在教材中解释的过于简略。
比如第二十一课《我想开一个账户》里,“照”字只是简单解释为“take a picture”。
我认为对于类似词语应该适当补充说明一下它们的其他意思
3.有些课后练习中的古诗翻译的太过直接,很难解释中国古诗中优美深邃的意境,但作为听说教材这个缺点可以理解,所以应在其他课程中对这方面的不足加以补充。
第二篇:对外汉语教材对比分析[模版]
题目: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 职称___
年月日
对外汉语“字本位”教材对比分析
——以《汉语言文字启蒙》和《张老师教汉字》为例
问题1:《汉语言文字启蒙》为汉语国际教育教材,这样拟题是不是不太恰当?
【摘要】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难以攻克的难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徐通锵先生正式提出“汉语字本位理论”,成为“字本位”观的首创者。
从汉字入手来教汉语,引起了对外汉语学界的高度关注。
至今,历数对外汉语教材,词本位教材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汉语语言文字启蒙》(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和张惠芬《张老师教汉字》系列教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年)是为数不多的“字本位”教材。
本文将具体从两本教材的内容和编排体例对比分析,总结两本教材各自的特点,从而提出有建设性的教材编写建议。
【关键词】字本位;
【Abstract】问题2:本课论文需要英文摘要吗?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难以攻克的难题。
对于非汉字圈的外国学生来说,学习难读难写难认的汉字更是学好汉语的拦路虎。
所以,学习汉字对于一个真正想要学好汉语的人来说,是必经也是必要阶段。
现阶段,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一直处于低迷时期,
学生为了尽快能够锻炼听说的能力而忽视了汉字的学习,结果大都是听说能力远高于读写能力。
现在通行的汉语教材也多数是按词本位的原则编写,参照词汇的常用度来选词,并没有照顾到汉字自身的规律,为学习和教学都带来了困扰。
对外汉语学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留学生学习了“鸡蛋”却不知道“鸡”和“蛋”单独的意思,从而导致到商店卖鸡的时候迂回地说要买“鸡蛋的妈妈”。
如果教学和教材不重视字的本身含义,就会导致学生只知词义而不知构成词的单个字也是有意义的,从而闹出笑话。
本文从为数不多的字本位教材中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两本字本位教材《张老师教汉字》和《汉语言文字启蒙》进行对比分析。
《张老师教汉字》系列教材截止目前为止在亚马逊图书销售榜中稳居前十,被评为最受外国人欢迎的学习汉语系列教材之一。
主要针对零起点来华留学生,特别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初学者编写的汉字选修课教材,是一本对外汉语教材。
《汉语言文字启蒙》在中国出版于1997年,是由法国汉学家白乐桑先生和北京语言大学的张朋朋先生合作编写完成。
自1989年在法国问世,在法国的年销售量突破5000册,创造了同类汉语教材在法国年销量的历史记录,本系列教材被孔子学院评为“优秀国际汉语教材”。
从两本教材的内容、编写体例等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各自的优缺点,有助于我们对字本位教材编写提出更加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汉语语言文字启蒙》的相关研究
直到1992年,《汉语言文字启蒙》的编者之一张朋朋先生在《语言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汉语言文字启蒙>一书在法国获得成功的启示》一文,这本教材才引起了一定关注。
文中着重分析了教材的“字本位”编写原则,“以字构词”的练习设计,遵循汉字频度原则等特点,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打破“词本位”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
两年之后,刘社会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评介<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一文,除了介绍《启蒙》的由来、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和体例,还具体对“字本位教学法”作了评析,认为“用字本位教学法来攻克汉字难关,实践证明是成功的。
从‘字’—
—‘词’也是可行的。
”【1】一直到1997年,《启蒙》在华语教学出版社的正式出版,才引起了国内学者更多的关注。
2000年,北京大学学者王若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了《由法国“字本位”教材引发的思考》一文,文中不仅对这本字本位教材作了简介,而且对字本位与词本位之争作了辨析,对字本位教学提出了期望。
此外,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本教材产生了极大的研究兴趣,例如刘颂浩的《<汉语言文字启蒙>与字本位教学法》(2006)、程文的《从法国汉语教材看法国汉字词汇教学特点》(2007)、李丽的《法国大学汉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汉语语言文字启蒙>为例》(2011)、田峰的《从两种字本位教材的比较看字本位教学法的发展》(2012)以及兰方行的《<汉语言文字启蒙>解析》(2013)等。
二.《张老师教汉字》的相关研究
《张老师教汉字》系列教材分为《汉字识写课本》(上、下)和《汉字拼读课本》(上、下)以及配套一本《汉字识写课本》练习册,提倡写字教学和识字教学适当分流。
其中,《汉字识写课本》是从形义联系为出发点,重汉字的书写、字源分析和形体结构分析,旨在帮助学习者构建与汉字相适应的认知结构。
《汉字拼读课本》是通过“拼形法”建立汉字之间的关系联想和类推,意在将构字规律转化为识字规律,有利于学生记忆。
一方面对汉字部件和结构类型的研究,将复杂的汉字拆分成各个部件,通过组合和归类,有助于学生记忆汉字。
如张旺熹1990年在《世界汉语教学》发表《从汉字部件到汉字结构——谈对外汉语教学》一文,通过对1000个常用字的分析统计,得到344个部件。
万业馨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了《文字学视野中的部件教学》(1990)一文,提出在部件教学中要重视音符和义符的教学。
张熙昌在《论形声字声旁在汉字教学中的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一文中通过考察2500个常用汉字,分析了其中形声字的声符,揭示了形声字的示音规律。
另一方面,对对外汉语汉字教材编写相关研究。
如肖息强《汉字教学及教材编写问题》(世界汉语教学 1994)从教学的角度提出应该将教授汉字知识和培养学生书写技能结合起来。
易荣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材研究》(2007)通
过对所选取的七本较为流行的对外汉语汉字教材的统计分析,更加清楚每本教材的特点。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网和百度文库等相关网站,收集和研读国内外有关“字本位教学法”的相关理论、著作,以及整理和分析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教材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
2.统计法
对两部教材所收录的汉字项目、词语、句子和话题等进行统计,以数据的形式呈现相关项目类别,直观呈现教材的特点。
3.对比法
先分别总结两本教材的特点,然后综合比较两本教材的汉字项目和结构类型,分析得出两者在结构体例、编写原则、内容特色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提出教材编写建议。
二.结构体例差异
《张老师教汉字》系列教材是由《汉字识字课本》(上、下)、《汉字拼读课本》(上、下)以及配套一本《汉字识写课本练习册》组成。
《汉字识写课本》(上、下)是由使用建议(中英文)、目录、正文、后记和附录组成。
最开始的使用建议明确地定位了教材适用人群以及各部分教材使用的特点。
本教材是针对零起点的来华留学生、特别是非汉字文化圈的初学者编写的汉字选修课教材.(一)《汉字识字课本》结构体例。
1.1使用建议。
《汉字识写课本》是用“图画法”作为形义联想的出发点,以形声字形旁归类为主线,侧重汉字的书写、字源分析和形体结构分析,帮助学习者清晰构建与汉字相适应的认知结构。
1.2正文。
汉字识写课本》共二十五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教材前三课以介绍汉字的笔画、笔顺为主。
笔画是汉字形体的最小单位,汉字的笔画是由六种基本笔画和派生笔画组成。
笔画是有方向性的,笔画的先后顺序是有规律的,这就是笔顺规则。
从汉字最基本的笔画
和笔顺教起,有助于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汉字的框架,学习汉字也不再是杂乱无章的乱写乱画。
例如学习了基本笔画之后,可以通过笔画组合关系组成很多常用汉字,如一、二、三、年、午、工、天、里等,学生会有学习之后的成就感,从而有继续学习的欲望。
第二,从第四课开始到第八课开始以图画的方式引入独体字(象形字和指事字)。
象形字本就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它表现的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物体,如自然现象、人和人的特征、动物和植物、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
如前面学过的“工”,古代汉字像古人使用的一种工具。
本义是“工具”,引申为“做工的人”。
除此之外,还有“人”“女”“门”“日”“月”“山”等字,学生都可以见形知义。
指事字的数量较少,它也可以通过指示符号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意义。
如“天”,古代汉字在象形字“大”上加一横,表示一个人头顶上是天空。
此外,还有“上”“下”“川”“衣”等字。
这些字的学习都依赖于“图画法”,使学生能够建立一个完整清晰地心理认知模式,从形义联系学习汉字,更加容易。
第三,从第九课开始学习合体字,引入偏旁、部首的学习,分门别类地引出含此部首的常用汉字。
从有实际意义的部首,如口字旁、日字旁、工字旁等,到不成字具有意义的部首,如“氵、宀、艹、疒”等。
第四,从第二十三课到第二十五课开始学习会意字和形声字。
通常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会意字的形旁,猜出该字的大概意思。
例如“休”就是人在树下,表示休息的意思;“尘”是用“小”和“土”组合表示灰尘;“众”是三个人表示人很多,如观众、听众等。
在现代汉字中,90%左右的合体字都是形声字,前面已经学过的形旁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和掌握字形和字音。
如“元”和“园”;“哥”和“歌”;“方”和“放”“房”“防”等。
1.3课文
每一课又细分为四个部分:
其一是基本知识。
这部分介绍了汉字的笔画、笔顺、造字方法以及字体演变等理论,为学生认识和了解汉字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汉字书写组合的规则和方法也是需要学生牢记的。
其二是生字词表。
这一部分编者由易到难地列举出了本课需要学
习的所有生字,为了便于学习一一编号,并与后一部分书写学习的顺序一致。
生词都配有拼音、英文解释以及一些常用的词语,使学生能够学习汉字做到知形知义。
其三是汉字的书写,其中包括汉字笔画和生字的书写、生字的字源和书写、生字的笔画和书写、生字的结构和书写等。
编者将要学的字或偏旁单独罗列一列,汉字组词并且标有拼音和英文解释,同时配有标准的田字格,强调笔顺笔画。
对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学习,则是配有生动的图画,加以适当的解释,通过“图画法”建立形义联想点,有利于学生记忆汉字,如“日”“水”“月”等字的学习。
其四是认读词、词组和句子。
由词到句、由易到难地认读词语和句子,脱离拼音和英文解释,巩固字形字音,完全摆脱了不认识字形而引发的认读困难,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1.4附录
整个附录部分简洁而使用地将《汉字识写课本》的重要内容分类呈现,如主要部首构字表、主要部件构字表、声旁表音字表以及生词生字索引,由字母A——Z有序排列,便于学生查询、总结学习内容,属于工具类、说明性资料。
(二)《汉字识写课本练习册》
练习册与教材配套,共二十五课和一个总复习。
每一课设有八到十个练习题,题型置灵活多样,不仅仅是每课必有的巩固练习汉字正确书写的题型,如描写和临写本课笔画、生字、笔画以及数笔顺和笔画数,还增设了组词、注音、根据拼音写句子、阅读后回答问题等多样化的题型。
尤其是其中的形近字和多音字练习,将学生易混淆的形近、音近词设置成练习,寻找相似,扩展类化,在不断地复现中掌握尽可能多的汉字。
如“大和太”“衣和农”“开和井”等组词、注音,锻炼学生细微地观察能力;将“吃、喝、号、晚、晴、睛、眼等”汉字按“口、日、目”偏旁归类分组,强化学生将汉字归类分组记忆的能力。
(三)《汉字拼读课本》问题三:(这本教材没有研究通该怎么用,好像和识字课本也不能每一课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汉字拼读课本》用“拼形法”建立汉字之间的关系联想和类推,以形声旁归类为主线,
意在给学生建立一个将构字规律转化为识字规律的系统。
它也是由使用建议、目录、正文、后记和附录五部分构成。
正文部分共三十课,每部分十五课。
每课分为汉字园地、记忆窍门、活用园地和自学园地四部分。
其一,汉字园地。
(第一课就是相对复杂的汉字,古故姑寄奇等)这本书是应该在学完识字课本之后再使用吗?
其二,记忆窍门。
以旧带新,将汉字的记忆按声旁和形旁的不同归类。
如形声字声旁记忆:古(gǔ)古老;故(故事);姑(姑姑);估(估计);苦(kǔ)痛苦等。
形声字形旁记忆:“讠”(讨、论、计、许);“宀”(宴、宫、客);“女”(姨、娘)。
然后将形近字作比较,从形音义上进一步解释他们的异同点。
其三,活用园地。
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组词。
将“汉字园地”中列出的汉字,组成各种各样常用的词语,并且加以解释,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词汇量,在词语中体会汉字的意思,加深记忆,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古”,组词“古人”“古怪”“古典”“古文”“自古以来”等。
二是认读句子。
将前面所学到的字和词运用到句子中,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学生们可以活学活用,模仿所学的句子,增大了语用交际的价值。
如“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有13亿人口。
”(古老)“奇怪,今天这儿怎么这么安静?”(奇怪;安静)。
其四,自学园地。
这部分属于强化巩固部分,音形义和字词句全面结合的巩固练习,如注音、组词、选择填空、阅读句子回答问题等。
《汉语言文字启蒙》
《汉语言文字启蒙》(上、下)是由绪论、正文和附录三大部分组成。
它是一本结合语言要素和言语技能,以“字本位”为贯穿主线的综合性汉语国际教育教材。
1.1绪论。
首先是由纯英文编写的“前言”“目录”和“使用说明”。
“前言”简单介绍了本书出版时间,适用对象以及编者编撰本书的指导思想、长期实践之后总结的教学方法等。
“使用说明”中对“汉字”的基本知识作了介绍,如汉字的笔画书写;92个常用的偏旁部首等。
介绍了“语音”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以及拼音方法等。
并且列出了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