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中语文 第1课 沁园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词兴起于隋唐,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或“诗余”(如《草堂诗余》)等。

词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如“沁园春”就是词牌。

有的还有标题。

如《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长沙”、“赤壁怀古”就是词的标题。

词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乐词的主要内容,是词的作者写定的。

词牌是词的形式,决定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世代沿习相传。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照字数多少来划分的。

小令的字数在58字以内;59至90字,为中调;长调为91字以上。

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共46字,属于小令;《蝶恋花》共60字,则为中调;《沁园春》,114字,属长调,分为上下两片(阕),又称双调。

该词上片(阕)13句,四平韵;下片(阕)12句,五平韵。

上阕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阕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作于1925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泽东先生……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

先生闻讯,间道入粤。


学习这首词,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1.从内容入手。

这是一首词,词的写法一般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

据此,我们可以从词的内容入手把握它的中心。

词上片描绘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抒发诗人的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

2.从词眼入手。

名家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乃至全篇游龙飞动、令人心驰神往,便是所谓“诗眼”或“词眼”。

它可以是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

鉴赏诗歌,从篇“眼”入手,可以快捷地捕捉到诗(词)的中心。

这首词的“眼”在那个“问”字,“问”什么?问“苍茫大地”,谁才应该是你真正的主人呢?为什么“问”呢?因为这“大地”雄伟壮丽,灿烂辉煌。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面对无限江山,才高气盛的诗人自然地激起了对苍生、对国家、对民族前途的关怀和忧虑。

“问”了以后要回答,于是引出下片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曾记否”一句巧妙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课文解读
独立寒秋,湘江①北去,橘子洲②头。

(寒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

①湘江:湖南省的最大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海洋山,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②橘子洲:一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的一个狭长的小岛,
西面靠近著名的风景区岳麓山。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

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禁不住热血沸腾,思潮翻滚。

赏析这几句诗,要特别注意两个词:一是“寒秋”,二是“独立”。

秋是草木变衰的季节,秋风过处,霜气袭来,枯叶飘落,萧条众芳,寂寥山川,一般人易动伤怀。

“悲哉,秋之为气也!”自从楚人宋玉首兴这悲秋之叹,在历代文人的笔下,秋景总笼罩着一层悲切苍凉肃杀衰败的气氛,“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如“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对此作了最恰当的概括。

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却是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全无衰微肃杀之气。

明明是“暖秋”,为什么也以“寒”字起笔呢?原来这“寒”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说它是写实,因为时令已到秋天,人们已经觉察到寒意;说它是虚写,因为“寒”暗喻了当时时局的艰辛。

虽然国共合作后,南方出现了革命高潮,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正极力扩张势力;同时,在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排挤共产党,领导权的斗争愈演愈烈。

而毛泽东本人也同样面临困境:国民党右派对他整顿国民党上海党部怀恨在心,用尽办法,把他赶走;他主张利用合法斗争掩护和配合非法斗争,让工人集体加入国民党,和张国焘等人产生了误会;他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投入引起陈独秀等人的不满,同时他又被党内一些人嘲笑,认为他过分热衷于国民党的工作,简直成了胡汉民的秘书。

因此,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上,他被排挤出了中央委员会。

回到湖南,他组织的农民运动又被军阀赵恒惕认为威胁到赵的统治,通令缉捕他。

所以,在这“寒秋”的季节里,他分明地感受到阵阵的“寒意”。

这个“寒”字又与下文的“怅”字遥相呼应,如果不是寒气袭人,诗人又怎会“怅望”茫茫的宇宙,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忧虑而发出“谁主沉浮”的时代最强音?面对着接连不断的挫折、打击,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乱云飞渡仍从容”,“独立”二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傲霜斗雪、顶天立地、巍然不动的伟大形象。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①碧透,百舸②争流。

(眺望远处,深秋时节,山上层层叠叠的枫林经霜渐染,群山变成一片火红;湘江的水幽深清澈,无数的船只在激流中争相向前。

①漫江:满江。

②舸:ɡ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鹰击①长空,鱼翔②浅底③,万类霜天竞自由。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振翮翱翔;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弋,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蓬勃生长。

①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②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③浅底:指清澈可见底的水下。

《水经注·湘水》引《湘中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

”)[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鲜艳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经霜遍染,一片火红。

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在急流中争相行驶。

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振翮翱翔。

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

这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这段景物描写,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象壮美,意境高远。

意象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取上,作者视野开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

有山上的“层林”,有江中的“百舸”,有空中的雄鹰,有水底的游鱼。

而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

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意象美还表现在意象的表达上。

美的意象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作者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意象的表达,“看”字总领一组意象群,其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
艳鲜明,令人心旷神怡。

诗人除了表现山红水绿的静景的优美外,还着意描写动态的壮美,“百舸争流”中的“争”字,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由于“击”、“翔”这两个富有创造性和表现力的动词的运用,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有力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诗人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色图”。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壮丽的山河,素有雄才大略又以救苍生为己任的诗人怎能不心潮澎湃,豪情万丈?]怅①寥廓②,问苍茫③大地,谁主④沉浮⑤?(怅望无边无际的宇宙,禁不住发问:这神州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兴衰荣枯?①怅:chànɡ,怅望。

②寥廓:liáokuò,形容宇宙的广阔。

③苍茫:旷远迷茫。

④主:主宰。

⑤沉浮:同“升沉”,意思相近,这里指盛衰。

)[面对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怅望无边无际的宇宙,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的真正主人呢?这一问表露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无限关注和深深忧虑,也道出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要真正理解这个诗句的深刻含意,对这个“怅”字不可不探究一番。

“怅”,有人注释为“惆怅、失意”。

课本上注释为“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这些似都欠妥。

其实,“怅”的原意既不是“惆怅”,也不是“失意”与“怅惘”。

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为“望恨也”。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为“望其还而不至为恨也”。

可见,“怅”的本意应该首先是“望”,“望其还而不至”,才产生了心理上的恨,“惆怅”、“失意”、“怅惘”,都是由“望其还而不至”引申出来的,并非“怅”的原意。

后来人们把“怅望”组成一个复合词来用,是我们汉语词义的发展与丰富,李白有“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折荷有赠》),杜甫有“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怅望”在旧诗中已是一个常用词。

“怅望”的本意当是:“落寞之际有所想望也”,也就是说,“怅望”还当“望”讲,但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并且不是一望即止,而是较长时间的望,还必须是一个寂寞冷落时候的望。

毛泽东独立“寒秋”,在飒飒秋风中站立橘子洲头,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中国的前途,忧心着人民的命运,“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种“大地苍茫”的心境,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广阔崇高的心境。

而这种心境,正是在“怅寥廓”时产生的,也正因为有此心境才会“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①曾游。

忆往昔峥嵘②岁月稠③。

(回忆从前,我曾经携同许多的朋友来这里聚会、游览,度过了许许多多不平凡而有意义的岁月。

①百侣:很多的伴侣。

侣,这里指同学。

②峥嵘:本指山陡峭险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

③稠:多。

)[这个句子在词学上称为过片,也就是所谓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本词通过这个句子自然地由“看景”过渡到“忆事”,由上片写今游、独游过渡到下片写昔游、众游。

“峥嵘岁月稠”五字概括了下片内容。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

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

毛泽东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故地重游,自然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①方遒②。

指点江山③,激扬④文字,粪土⑤当年万户侯⑥。

(那时候,同学们青春年少,风采才华正当茂盛之时;一个个意气奔放,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①挥斥:奔放。

《庄子·田子方》:“挥斥八极”。

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

”②遒:qiú,强劲。

③江山:
代指国家。

④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⑤粪土:名词活用作动词,视……如粪土。

⑥万户侯:食邑万户的侯爵。

这里借指大军阀、大官僚。

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他们要向受封者交租税,服劳役。

)[“恰”字领起七句,具体地描写了往昔的峥嵘岁月。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

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

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美的光芒。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①,浪遏②飞舟。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

①击水:游泳。

②遏:阻止。

)[词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这里有对同学的亲切遥问,深情怀念,同时也有对战友的警醒和勉励,言下之意是:你们还记得当年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革命豪情吗?你们还记得历史的责任,敢于充当时代的弄潮儿吗?诗人用这一问句激励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做革命的中流砥柱,为让劳苦大众成为天下的主人而奋力拼搏。

对这句诗要注意的是,它虽然没有什么难解的词,各种选本,少有注释,但偏偏又是这一句人们争议最大。

一种看法是臧克家的讲解:“还记不记得?当我们游泳江中,奋力击水,激起的浪涛,几乎把身旁飞一般的船只阻止住了。

”还有一种是向明的看法,他认为“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

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还有一种是诗人自注:“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

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本资料采用了诗人这一说法。

]
特色鉴赏
1.情景交融。

诗人公木用“重在写景,景中有情”和“重在抒情,情中见景”分别概况上下篇的艺术特色。

上片,开篇便点出“独立”二字,这就是说,那一派山红江碧、鹰击鱼翔的寒秋景色,都是经过一个焦点而集中起来的,这个焦点便是独立在橘子洲头的诗人。

其次,诗篇中所描绘的这一派色彩鲜明的秋景,并不是纵目所及,顺手涂抹,而是经过艺术的概括,所以才把这些特征性的景物,联成为一个生气活泼的有机体,意趣盎然,全无肃杀之气。

最后,决不是为景而景;诗人从“万类霜天”中以力透纸背之笔揭示出“竞自由”的自然奥秘,并从而向之发出“谁主沉浮”的哲理性诘问,这是对宇宙,也是对社会的挑战,这就造成了不仅是美丽的,而更是深刻的诗的意境。

至于下片,乃是“重在抒情,情中见景”,情主景宾。

不过,仍然存在着一个情与景的关系问题。

既然是往事的追忆,自然是抒情,为什么还要见景呢?因为:第一,这追忆是由今游引起的,当年“携来百侣曾游”,正是同在眼前这一特定环境,眼前景物就不能不同当年往事联系起来。

其次,今日“独立”,当年“携游”,时间变了,情况不同,指点江山,击水飞舟,正是往昔的具体景象。

第三,有了这些具体景象,又通过这些具体景象,才得显现出当年的豪放气概和战斗精神,并从而反映了现实,又评价了生活。

此所谓“融景入情,寄情于景”。

2.崇高美的典范。

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

词上片写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我们不只看到眼前岳麓山的枫林,而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仿佛看到神州大地晕染得一片嫣红;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水澄澈,秋江碧波,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

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

仰视,“鹰击长空”,雄鹰在万里的长空展翅高飞。

俯瞰,“鱼翔浅底”,鱼儿在广阔的水底任意遨游。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

“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词下片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的折光。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作者想起当年曾和同学、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

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视“万户侯”如粪土,字字闪耀着革命者崇高心灵的光芒。

“少年心事当拿云。

”(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

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有如战鼓,催人进发,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的崇高境界,感受到一代伟人的王者之气。

问题探究
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都面临同一个难点,那就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谁”指的是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风流人物”又是指谁?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总是含糊其辞。

“谁主沉浮”,当然是“无产阶级”、“革命青年”;谁是“风流人物”,当然也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

对于当时一些文人指出的毛泽东的帝王思想,则讳莫如深,仿佛那是对毛泽东的诬蔑和侮辱。

甚至毛泽东本人也有点欲说还羞的味道。

他后来自己解释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是指: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至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58年作者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

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突破这个思想的禁区?
在《长沙》《雪》两首词中,有没有表现毛泽东的王者气概呢?应当如何评价毛泽东的这种气概呢?
探究思路: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极具英雄气魄。

毛泽东后来自己的解释,可以理解是自谦,也可以理解是有点刻意掩饰。

其实,诗言志,诗所言之志是不必掩饰的。

指点江山,问鼎苍茫,正是领袖情结,王者气概,没必要欲说还羞。

《沁园春•雪》,1945年11月在重庆发表,声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的蒋介石气急败坏。

于是国民党右派攻击说,毛泽东有“帝王思想”。

1958年的作者自注,大概是有意回应当初敌对阵营的抨击。

国民党的攻击当然别有用心,但是看到那个“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天下沉浮”的有志青年,看着那个“望长城内外”点数古今风流人物的革命领袖,我们难道不能感受到“当今之世,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王者气概、领袖情结?这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重托,应当理直气壮,何必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呢。

当然,如果说毛是想当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封建帝王,那就不只是是对毛诗也是对毛本人的歪曲了。

训练提高
1.字形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廖廓(liáo kuò);苍茫;碧透;桔子州。

B.百舸(gě);沉浮;携带;竟自由。

C.峥嵘;遒劲;遏(è)阻;岁月稠。

D.惆怅(chàng);挥斥;激扬;万户候。

答:
2.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全、都)。

B.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广阔的天空)。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失意、不如意);
D.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意志、气概)
答:
3.从语序的角度看,下列词句与散文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携来百侣曾游。

C.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答:
4.下列词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B.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答:
5.从修辞角度看,与其他几句不同的一句是()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答:
6.在结构上,词的上、下阕要注意巧妙地过渡,过渡的诗句称为“过片”,“过片”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沁园春•长沙》一词的过片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答:
7.根据提示,默写相关词句:
上阕用一“看”字引出一幅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远看
“山”,。

近看
“江”,。

仰视,俯
视总写。

下阕用一“恰”字引出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

赞美豪情的
是。

歌颂斗争的
是。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的句子
是。

揭示这首词主旨的两个句子是,。

词的“换头”
是。

8.找出词的韵脚,据此说说《沁园春》这首词押韵的规则。

答:
9.“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沁园春•长沙》中的一个名句。

这个句子含意深刻,字面上是向大自然发问,实际上是向人类社会发问,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曾激发无数革命志士战魔斗妖、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这个句子在写法上也是一个突破、一个创新。

我们知道,词有严格的体式,上片一个意义群,下片另一个意义群,譬如上片写景,下片抒怀,是最常见的模式。

但这首词“怅寥廓”一句,把词从自然景物转入人事,把写景转为抒怀。

它承上启下,从逻辑上讲,本该属于下片的开头,可是现在诗人却把它用为上片的结尾。

这就是突破和创新。

而这种突破创新不仅是容许的,而且还有着特殊的表达效果。

为什么?你愿意作些探索研究吗?
答:
10..选出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