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不寐、胃脘痛、郁证的验案举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波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不寐、胃脘痛、郁证的验案举隅
武亚田1,赵 华1,陈 清1,范 烁1,张 波
2*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 063210;2.保定市第一中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温胆汤为中医经典名方,最早见于《外台秘要》,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
张波教授认为,病机以痰热为主的疾病皆可以温胆汤加
减进行治疗。
本文对张波运用温胆汤治疗不寐、胃脘痛、郁证的3则验案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不寐、胃脘痛、郁证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温胆汤;不寐;胃脘痛;郁证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05-0186-02
张波是保定市名中医,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首批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河北省第5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张波师从第一届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和国家名医郭中元主任中医师,从医几十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临床工作中,张波擅长运用温胆汤治疗多种疾病。
现将其运用温胆汤治疗不寐、胃脘痛、郁证的临床医案3则汇报如下。
1 用温胆汤治疗不寐的临床医案
患者李某,女,67岁,2019年2月初诊。
其主诉为入睡困难2年,加重10天。
刻下证见:其寐差,睡眠浅,醒后难入睡,纳差,胸中沉闷,口中发苦,咽部干燥,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张波认为,患者证属肝郁气滞、痰热扰心,治以疏肝解郁、清化痰热,方用温胆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温胆汤合小柴胡汤加减的药物组成和用法是:清半夏15 g、竹茹12 g、云苓20 g、炒枳实12 g、陈皮12 g、醋柴胡10 g、党参12 g、黄芩10 g、火麻仁30 g、焦六神曲20 g、炒麦芽20 g、谷芽20 g、姜1片、枣3枚。
水煎服,1剂/d,连用7剂。
二诊见,患者睡眠明显改善,醒后可入睡,其舌苔仍黄腻。
在原方中加入薏苡仁30 g,续服7剂后其症状好转。
按语:张波根据本例患者的主证、兼证、舌苔脉象等,认为其证属肝郁气滞、痰热扰心。
《血证论·卧寐》中说:“肝经有痰,扰其魂而不得寐”。
《景岳全书·不寐》中说:“有邪而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痰火扰乱,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瘀而致不眠者多矣”。
本例患者为女性,年龄较大,长期肝气不畅而致情志不遂,肝胆失其疏泄而致气机郁闭。
气郁则生痰,继而痰浊内扰于心,加重不寐。
结合患者诸证,采用温胆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对其进行治疗,以理气化痰、和解少阳。
患者用药后,气机调畅,痰去故神自安,全方未用一味安神药却获安神之佳效。
2 用温胆汤治疗胃脘痛的临床医案
患者李某,男,45岁。
2019年4月初诊。
其主诉为胃脘部疼痛不舒5年,加重7天。
刻下证见:其胃脘部隐隐作痛,伴恶心,时有呕吐,纳差,眠差,舌质偏红、苔黄腻,脉弦。
作者简介:武亚田(1990—),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
*通讯作者:张波(1957—),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本科学历,主任医师,擅长肾病、脾胃病、心病、情志疾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
是穴作为主穴。
该教材中还指出,若患者存在手部症状(如手麻、手部疼痛等),可取其后溪穴、合谷穴作为配穴;若患者存在外邪内侵证,可取其风池穴、合谷穴作为配穴;若患者存在气滞血瘀证,可取其内关穴、膈俞穴作为配穴;若患者存在气血两虚证,可取其气海穴、足三里穴作为配穴。
2.2 依据经验取穴
肩康穴位于外侧楔骨关节与第3、第4跖骨之间。
在传统的中医学中并没有对该穴位的记载。
近年来,有学者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发现,通过对人体外侧楔骨关节与第3、4跖骨之间的部位进行针灸可有效地治疗肩周炎,故将此部位命名为肩康穴,并将其作为治疗肩周炎的主要穴位之一。
颈中穴是人体的经外奇穴,位于颈后肌肉隆起外缘入后发际线1寸处的凹陷部位。
该穴位并不是传统中医治疗肩周炎的常用穴位。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通过对颈中穴进行针灸可有效地治疗肩周炎,能起到良好的滋阴潜阳、舒筋止痛的作用。
2.3 平衡针灸取穴法
平衡针灸疗法是以神经调控学说为主要理论基础,充分利用人体的自我平衡系统(即神经系统、经络系统与体液系统)和针刺技术的反馈效应原理,选择人体健侧的某一特定穴位进行针灸来达到人体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和自我调节的一种针灸方法。
在用平衡针灸疗法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多选其中平穴为主穴。
中平穴是经外奇穴之一,位于腓骨小头与外髁连线的1/3处。
通过对中平穴进行针灸,可起到消炎止痛、扩张血管、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临床
实践证实,对肩周炎(尤其是由肩关节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外伤性肩周炎)患者的中平穴进行针灸可显著减轻其临床症状,缓解其病情。
2.4 主取督脉穴
取督脉穴(包括华佗夹脊穴、长强穴、阳关穴、命门穴、脊中穴、筋缩穴、至阳穴、身柱穴、陶道穴等)以治疗四肢疾病的学术思想最初是由中医名家秦亮甫教授提出的。
秦亮甫认为,督脉与膀胱经的经气关系极为密切,通过对督脉上的相应穴位进行针灸能起到调理脏腑、疏通经脉的功效。
以华佗夹脊穴为例,现代神经解剖学认为华佗夹脊穴位于脊神经的出口附近,而脊神经可支配骨骼肌的运动,因此通过对华佗夹脊穴进行针灸可起到治疗肩周疾病的效果。
3 小结
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素问·病能论篇》中说:“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
”近年来,临床上采用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对肩周炎患者进行针灸时,应根据其病症合理为其取穴,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卿鹏,胡静.肩三针温针灸配合远端穴位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2(10):855-856.
[2] 宋兴武.温针灸结合针刺四关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7例[J].中国
针灸,2017,5(11)125-126.
[3] 袁小敏,陈新兰.温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J].中
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12(2)36-37.
复方葛芷荑汤加减方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效果分析
张志迎
(伊宁县中医院呼吸心内科,新疆 伊宁 835100)
[摘要]目的:探讨用复方葛芷荑汤加减方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效果。
方法:对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伊宁县中医院接诊的30例流行性感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为这些患者均采用复方葛芷荑汤加减方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治疗的效果。
结果:这30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占76.7%)的临床疗效为显效,有6例患者(占20%)的临床疗效为好转,有1例患者(占3.3%)的临床疗效为无效,其治疗的有效率为96.7%;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这些患者临床症状的积分较低,P<0.05。
结论:用复方葛芷荑汤加减方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复方葛芷荑汤加减方;流行性感冒;临床症状的积分
[中图分类号]R51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05-0187-02
流行性感冒是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由感受风邪,邪犯卫表所致。
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等。
老年人、婴幼儿和存在某些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是此病的高发人群[1]。
本文对伊宁县中医院接诊的30例流行性感冒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用复方葛芷荑汤加减方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伊宁县中医院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接诊的30例流行性感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这些患者均存在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等临床表现,其发病至就诊的时间≤48 h。
其中排除合并有严重慢性病、近期内使用过其他药物或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
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年龄为15~55岁,平均年龄(30.15±2.03)岁。
1.2 治疗方法
为这些患者均采用复方葛芷荑汤加减方进行治疗。
复方葛芷荑汤加减方的药物组成和用法是:葛根12~15 g、白芷9~12 g、辛夷9 g。
将上述药物加入清水中煎煮(先用武火,然后用文火,忌久煎),然后去渣取汁200 ml。
每日服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连续用药3 d。
对于存在风寒症状的患者,可在此方中加入荆芥10 g、防风10 g、生姜6 g。
对于存在头身痛、恶风、发热无汗症状的患者,可在此方中加入麻黄8 g、桂枝10 g。
对于存在风热症状的患者,可在此方中加入连翘15 g、板蓝根30 g。
对于存在咳嗽痰多症状的患者,可在此方中加入浙贝母10 g。
对于存在口
张波认为,患者证属痰热中阻,治以清热、化痰、和中,方用温胆汤加减。
温胆汤加减的药物组成和用法是:陈皮15 g、竹茹12 g、清半夏15 g、黄连6 g、炒枳壳12 g、炒栀子20 g、甘草6 g。
水煎服,1剂/d,连用7剂。
复诊时,患者自诉胃脘痛减轻,仍不欲饮食,睡眠质量欠佳,余证均见好。
在原方中去除栀子,加入焦山楂30 g、谷芽30 g、麦芽30 g、枣仁20 g、石菖蒲20 g,续服7剂后患者的病情痊愈。
按语:张波根据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舌苔脉象,认为其证属痰热中阻。
该患者长期嗜烟酒,致使脾胃受损,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调,遂生痰湿。
痰湿日久化热致痰热互结,阻滞气机而致胃气失于顺降,进而导致胃气上逆,发为胃痛。
结合患者诸证,采用温胆汤加减对其进行治疗,以清热、化痰、和中。
此方中清半夏可燥湿化痰,竹茹可清热化痰、降逆止呕,陈皮可理气燥湿,枳壳可理气宽胸,黄连、栀子可清热燥湿,甘草可调和诸药,全方中诸药配伍可共奏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之功。
复诊时,患者胃痛等诸证均好转,但食欲、睡眠仍欠佳。
在原方中去除栀子,加入焦山楂、谷芽、麦芽、枣仁、石菖蒲,续服数剂后患者的病情痊愈。
3用温胆汤治疗郁证的临床医案
患者张某,男性,35岁。
2019年5月初诊。
其主诉为情绪欠佳1年,加重7天。
刻下证见:其精神差,不善言语,入睡难,多梦,易醒,腹部胀痛,不思饮食,便干,数日一行,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张波认为,患者证属痰热内扰,治以清热化痰、健脾安神,佐以通便,方用温胆汤加减。
温胆汤加减的药物组成和用法是:黄连6 g、苏梗12 g、清半夏15 g、陈皮15 g、姜厚朴12 g、麸炒枳壳12 g、知母20 g、制远志20 g、竹茹12 g、茯苓20 g、焦山楂20 g、焦麦芽20 g、火麻仁30 g、炒枣仁20 g。
水煎服,1剂/ d,连用7剂。
复诊时,患者自诉心烦、乏力、失眠明显减轻,嘱其适量运动,调整情绪。
在上方中加入鸡血藤15 g,继服7剂后患者不适的症状明显缓解。
按语:郁证的发生多与气机郁闭及思虑过多等情志变化有关,其病机多为情志不遂、气机郁滞[1]。
《景岳全书》中说:“温胆汤治气郁生涎,梦寐不宁,怔忡惊悸,心虚胆怯,变生诸证”。
张波认为,本例患者证属痰热内扰。
结合其诸证,采用温胆汤加减对其进行治疗,以清热化痰。
根据其失眠、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症状,在温胆汤基础方中加入枣仁、远志、山楂、麦芽、神曲、火麻仁等对其进行治疗。
复诊时,患者的症状已有所减轻。
在上方中加入鸡血藤15 g,继续治疗7 d后患者不适的症状明显缓解。
4讨论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理论中的根本法则。
异病同治理论认为,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其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对其进行治疗[2]。
迟华基认为,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以痰湿为患、阻滞气机为病机的疾病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疗效[3]。
邓中甲教授认为,灵活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因痰热内扰引起的各种疾病可取得理想的效果[4]。
本文介绍的3则验案中,有3种不同的疾病,且患者的临床表现各异。
但张波发现这3例患者所患疾病皆存在痰热内扰这一病机,故均以温胆汤加减对其进行治疗,并根据其不同兼证随证治之,使邪有出处,痰火去则病自愈,故均获良疗。
综上所述,用温胆汤治疗不寐、胃脘痛、郁证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翟双庆.再论中焦气机与神志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20(5):12.
[2] 《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79:384.
[3] 蒋佳伟,王小平.迟华基运用温胆汤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
志,2018,33(9):3944-3947.
[4] 罗菁,贾波.邓中甲教授临床运用温胆汤经验举隅[J].山西中医
学院学报,2015,16(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