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估测小儿各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参考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估测小儿各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参考值
孟凡艳
【摘要】目的:超声估测小儿各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参考值范围,诊断不同年龄组肠系膜淋巴结炎;探讨不同年龄段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大小是否有差异.方法:高频彩超观察0~14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按年龄分段,设腹痛组与对照组.结果:不同年龄组正常值不同;且0~1岁,1~2岁,7~14岁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大小无显著性差异(P>0.05);2~7岁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大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对诊断2~7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敏感,临界值下限长径11mm;短径6mm较合适.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2(025)001
【总页数】2页(P74-75)
【关键词】高频彩超;肠系膜淋巴结;参考值范围
【作者】孟凡艳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2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随着超声仪器清晰度的提高,原来查不出病因的许多腹痛患儿,越来越多的被证实为肠系膜淋巴结炎,但正常的肠系膜淋巴结也可被显示,本
文主要按年龄分组,设腹痛组及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各年龄组淋巴结大小估测正常值范围,以淋巴结大小结合形态、回声、血供情况及小儿年龄界定是否发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儿童229人,其中男144人,女85人。
对照组120人,腹痛
组109人。
其中对照组每小组均为30人;腹痛组0~1岁16人,1~2岁25人,2~7岁43人,7~14岁25人。
所有腹痛组病例来源于我院门诊,均经临床排除了其他疾病确诊为本病,对照组为随机选择的正常小儿。
1.2 仪器与方法使用GELogiq 7和TOSHIBAaplioXG型彩超,探头频率3.5~
8MHz。
患者取平卧位,先选择3.5MHz探头常规全腹扫查排除较大范围疾患。
然后切换8MHz高频探头重点扫查脐周及右侧腹,选择最大范围淋巴结,采集图像,记录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参考值范围采用95%可信区间。
2 结果
2.1 对照组淋巴结显示率67.5%(81/120),腹痛组显示率7
3.4%(80/109)。
腹痛组男女发病比例1.9∶1(71∶38)。
2.2 淋巴结参考值范围(mm):0~1岁组长径(2.99±2.45),短径
(1.65±1.35);1~2岁组长径(5.75±3.55),短径(3.53±2.37);2~7岁
组长径(8.54±2.32),短径(4.76±1.28);7~14岁组长径(8.51±2.46),
短径(4.67±1.55)。
2.3 0~1岁、1~2岁、7~14岁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长径与短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7岁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长径与短径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0.05)。
腹痛组纵横比均数1.88,对照组纵横比均数1.47。
2.4 肠系膜淋巴结炎典型声像图征象(见图1):腹腔可见椭圆形低回声、等回声
或稍高回声结节;数量散在或较多;大小不一,以长径增大为主;分布范围广,以右下腹及脐周为多;多数呈串珠状或堆状分布,少数散在分布,部分相互重叠呈不规则性;可见分支状血流信号自淋巴门进入;部分患儿肠间隙可见少量积液。
图1 肠系膜肿大淋巴结(L:淋巴结)
3 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属病毒感染,常与呼吸道感染,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伴有发热、呕吐、腹泻、便秘等。
腹痛可在腹部的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和脐周为主[1]。
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疼痛发作间隙感觉较好。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免疫功能旺盛,不同的年龄段淋巴结的生理变化较大,根据本组数据可看出0~1岁、1~2岁、2~7岁组肠系膜淋巴结正常值大小随着
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大。
而2~7岁与7~14岁两组淋巴结正常值范围基本相等甚至随着年龄增长稍减小。
此因为儿童7~8岁时淋巴结分成多个小叶,12~13岁
时淋巴结发育更完善,性成熟期时淋巴结不再生长,而且部分有退化现象。
超声检查时,需要鉴别超声显示之淋巴结是否有病理意义。
小儿淋巴结未发育成熟,屏障作用较差,当机体发生感染时,不能有效地阻止细菌,细菌在淋巴结中未能被吞噬及消灭,就可使淋巴结发炎、肿大。
本组数据所得2~7岁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结长径与短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而0~1岁,1~2岁两组淋巴结长径与短
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可能因为后两组婴幼儿不能表述病情,仅靠哭闹分组。
随着年龄的增长,淋巴结抵抗微生物的能力增强,7~14岁腹痛组与对照组淋巴
结长径与短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故高频彩超对诊断2~7岁小儿
肠系膜淋巴结炎较为敏感客观,临界值以长径11mm;短径6mm较合适,再结
合淋巴结炎典型声像图征象,不难鉴别正常淋巴结与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还需排除有明确原发病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如阑尾炎[2]、
肠套叠等。
二者均可伴发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但此二者还可见原发病超声征象。
如急性阑尾炎时超声可见右下腹髂腰肌前方见管条状低回声或无回声;肠套叠时腹腔可见肿块回声,肿块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筒征,再结合临床症状不难鉴别。
过去由于检查条件限制,许多儿童慢性腹痛可能因漏诊误诊而延误治疗,甚至行不必要手术,现在由于高分辨率超声的广泛应用,且小儿腹壁薄,使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能够清晰显示出来。
本文统计小儿不同年龄段的肠系膜淋巴结正常值范围和炎症时肠系膜淋巴结大小的下限临界值,使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分组更细化,数据更准确,临床价值更高。
参考文献
[1]韩晔晖,常颖.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09,38(2):155-157.
[2]程艳,王珍.高频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和急性阑尾炎的鉴别诊断价值〔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8):598-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