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141(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141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无论是诗史之诗,还是新世界诗,都有一条红线其中:反帝爱国、变法图强。

你被诗界誉为诗歌革命的旗手,不仅在于一新诗风,抛弃了烦琐的形式;更在于为诗歌赋予了崭新的思想内容。

与其说你是以诗推动诗歌革命,毋宁说你是以诗为炬火,引领时代前行的脚步。

你的诗是近代新派诗的天花板,你亦是文坛顶流。

因为你的存在,诗界革命的旗帜才能,中国近代文学史才会花团锦簇,你也地被梁启超誉为“近世诗界三杰”之首。

你不以诗为荣,诗却成全了你。

你的喜怒哀乐在字里行间不时显现,你变得鲜活、生动、立体而饱满。

不但我们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还可以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

你像一位渔人,驾着用心血筑成的诗之舟,引领我们去穿越人生的风浪与绮丽。

你的悲愤瘦如秋风,把一路感悟堆积在我们心里;你的思考又如夏日流萤,不时点亮海上迷人的风景。

1905年3月28日,一代人杰黄遵宪郁郁而终。

他的名字在了历史的纪念碑上。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贯注屹立不倒当仁不让书写
B.灌注屹立不倒当仁不让镌刻
C.贯注迎风招展当之无愧镌刻
D.灌注迎风招展当之无愧书写
2.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我们不但可以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

B. 不但我们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

C. 不但我们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还可以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
D. 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善于化无形为有形,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
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

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

动物学家做了一套卡片,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

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从背面是能看见的,卡片的背面对着主人,卡片的正面对着狗。

毫无疑心的主人看到,以为就是狗要“计算”的算式,就不自觉地把这个算式的答案传递给了狗,殊不知这个答案和卡片正面的问题完全对不上,于是狗接二连三地答错。

因此,动物学家的结论是:狗,,但它们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人惊叹。

4.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上文划横线句中“身经百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

B.《雷雨》通过展现周家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C. 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

D. 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

5.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二、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综合训练】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旗魂
薛培政
“哎,老伙计们呐——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

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国槐树下走去。

阳光透过国槐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

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的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

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

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

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

然而,老人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

“冲啊——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仿佛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

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

七十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

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出了八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十五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

也是在一个夏日雨后的早晨,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

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队冲锋到哪战旗就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要把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
“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

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

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

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凹。

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

“把红旗打起来,‘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

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爷的动员令都会让人血脉贲张。

靠着当年那股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光景。

久了,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

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犄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

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

开头便是“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帜……”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
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创业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

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一句表明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

B.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唱着国歌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展现了长安爷对国旗的敬畏之心。

C.“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代走到和平年代,并激励着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D.鲜艳的红旗上曾沾染了长眠的战友的鲜血,长安爷对国旗的守卫与呵护,凝聚着一代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2.下列与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为老人的出场营造了清新的背景,烘托出老人扛起国旗后高大英武的形象。

B.“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这一描写照应了前文“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这一事实,作者匠心可见一斑。

C.长安爷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时,“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处处充满着自豪感”,这表明长安爷对钢八连感情深厚。

D.作品采用插叙等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

3.小说画横线处借助长安爷的想象、回忆,以虚写实来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

宣子欲攻之,问于伯华①。

伯华曰:“外有军,内有事。

赤也,外事也,不敢侵官。

且吾子之心有出焉,可征讯也。

”问于孙林甫,孙林甫曰:“旅人
..,所以事子也,唯事是待。

”问于张老,张老②曰:“老也以军事承子,非戎,则非吾
所知也。

”问于祁奚,祁奚曰:“公族之不恭,公室
..之有回,内事之邪,大夫之贪,是吾罪也。

若以君官从子之私,惧子之应且憎也。

”问于籍偃,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叔向闻之,见宣子曰:“闻子与和未宁,遍问于
大夫,又无决,盍访之訾祐。

訾柘实直而博,直能端辨之,博能上下比之,且吾子之家老
..也。

吾闻国家有大事,必顺于典刑,而访谘于耈老,而后行之。

”司马侯见,曰:“吾闻子有和之怒,吾以为不信。

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非子之任也。

”祁午见,曰:“晋为诸侯盟主,子为正卿,若能靖端诸侯,使服听命于晋,晋国其谁不为子从,何必和?盍密和,和大以平小乎!”宣子问于訾祏,訾祏对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以正于朝,朝无奸官;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

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
心。

及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

及为成师,居太傅
..,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后之人可则,是以受随、范。

及文子成晋、荆之盟,丰兄弟之国,使无有间隙,是以受郇、栎。

今吾子嗣位,于朝无奸行,于国无邪民,于是无四方之患,而无外内之忧,赖三子之功而飨其禄位。

今既无事矣,而非和,于是加宠,将何治为?”宣子说,乃益和田而与之和。

(节选自《国语·晋语八》)
【注】①伯华:羊舌赤,伯华是他的字。

②张老:张孟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
吾子也
B.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C.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D.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旅人,古代指客居他乡的人,现指旅行在途的人,奔走在外的人,文中的意思与现在有所不同。

B.公室,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家族,包括国君近亲三代范围之内亲属。

同时,也指诸侯王国或政权。

C.家老,家臣室老,指卿大夫家族的家臣中的年长者,也泛指民间家族中的长者,文中指后者。

D.太傅,中国古代官职,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位列三公之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宣子与和大夫争夺田地,去询问张老,张老认为自己只辅佐军事,如果不是军事方面的问题,自己是不能干涉的。

B.祁奚认为自己是朝廷的官员,不能以公谋私,如果为范宣子办理私事,宣子可能表面上应承,而内心里却是憎恨的。

C.祁午认为范宣子是晋国的正卿,应该把精力放在平定诸侯上,若能使诸侯归顺晋国,就不会有人再违反他的命令了。

D.范武子辅佐文公、襄公称霸诸侯,完成晋、楚的会盟,使诸侯没有二心。

等他做卿时,又辅佐成公、景公整饬军队。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答案与解析
(第141练)
【基础训练】
1. 答案 C 【解析】第一处“灌注”是多指液体的浇进、流入,也比喻心血、感情、勇气、生命力等较抽象事物的注入,而“贯注”意思是连贯,通连;精神、精力集中。

第二处,:“迎风招展”形容旗子等随风飘扬,“屹立不倒”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多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第三处,“当之无愧”指完全当得起,没有惭愧和不足的地方。

意思是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情,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来,毫不推辞。

第四处,“镌刻”,雕刻的意思,与“纪念碑”更为搭配。

“书写”用笔写。

2. D 我们不但可以看清你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抚摸你的每一根白发,还可以顺着诗句走进你宽阔的心海。

【解析】同一主语,“我们”应放在关联词之前。

“看清”“抚摸”“走进心海”,层层递进,语序不能改变。

3.[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无形的“悲愤”比作“秋风”,真实可感,将无形“思考”比作“夏日流萤”,视觉可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的心路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引领作用。

②运用比拟的手法,“悲愤”“感悟”本是无形,作者运用“瘦”“堆积”等形容词与动词,将描写对象有形化,更富形象感与感染力。

(点明手法各1分,分析构成各1分,回扣化无形为有形的效果1分;只有手法不做分析或分析错误不给分。


4. 解析:D “身经百战”表示特殊含义。

A.“本色派”表示特定称谓;B.“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表示否定或讽刺;C.“生存还是毁灭”表示引用;D.“科学家”表示特殊含义。

5.①很多人认为有(【解析】紧扣后面句首的一个“但”,表转折关系;句子前面是问句,所填内容为问句答案;狗有没有计算能力能力,与后面科学家对应的是众人的观点,且是反观点;众人到底认为有没有,得从科学家认为有没有来反向断定;从全文来看,科学家认为没有,那么众人认为有。


②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解析】前面讲到“卡片的正面对着狗”,那么这里主人看到的当然是卡片背面。

要想所填内容更贴切,背后能看到什么呢?前文讲到“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

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推知,背后看到的是“透出的算式”,且这个算式与狗正面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③并不具有计算能力(【解析】与第一段呼应,回答问题,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紧扣后面句首的一个“但”,表转折关系。


6. D
【解析】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

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7.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诗歌翻译: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

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
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

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

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综合训练】
1.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相关情节内容能力。

“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说法错误,从下文“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可知这一说法无依据。

2.D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并不是插叙内容,而是小说的正常叙述。

3. ①可以节省大量的篇幅,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

“冲啊——刘长安,冲啊!”回忆中一句简单的语言描写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长安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

②能突破实际的画面限制,给读者留下情节空白,从而调动读者的想象。

“耳边仍时常响起”“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仍”、一个“就”就能调动读者想象当时战场的氛围。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紧扣材料即可的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先从文中找到运用了表现手法的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内容去思考这一表现手法的效果,要注意表现手法一般常见的作用,也要注意文章本身所达到的实际效果,
4.①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标题将长安爷的爱国情、敢打敢拼的劲头以及必胜的信心等优秀品质称作“魂”,表达了对长安爷的赞美之情。

②便于故事情节的集中叙述,“旗魂“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长安爷槐树下升旗、战争年代举旗冲锋来组织行文。

③表明作品的主题意蕴,长安爷的精神化身成了一面旗帜水远飘扬在人们心中。

(每点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紧扣材料即可的情给分)
5.(3分)A(籍偃曰:“偃也以斧钺从于张孟,日听命焉,若夫子之命也,何二之有?释夫子而举,是反吾子也。

”)
6.(3分)C(“文中指后者”错)
7.(3分)D(“完成了晋、楚的会盟”错)
8.(1)听说您与和大夫的事没有平息,问遍了大夫们,仍没有一个解决办法,何不去向訾祏询访。

(4分。

“未宁”、“益”、“访之訾祏”各1分,语意通顺1分)(2)如今国家已经太平,您却怨恨和大夫,如果此时君王加宠于您,您将怎样治理国事呢?(4分。

“无事”“非”“于是”各1分,语意通顺1分)
9.①有人认为应该守好自己的职责,不参与此事;②有人劝范宣子应向德高望重的人请教;③有人劝宣子应以国事为重,不应与和大夫计较。

(3分。

每点1分)
参考译文: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讼田地的边界,很久没有解决争端。

宣子想攻打他,询问伯华。

伯华说:“对外有军事行动,对内有政事。

我是管对外军事行动的,不敢侵犯职权干涉内政。

您如果有心对外用兵,可以把我召来询问。

”问到孙林甫,孙林甫说:“我是客居晋国的人,是事奉您的,只等待着为您做事。

”问到张老,张老说:“我从军事上辅佐您,不是军事问题,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

”问到祁奚,祁奚说:“公族中有不恭敬的事,公室中有不公正的事,朝廷里的事不正当,大夫们贪得无厌,这是我的罪过。

如果作为国君的官而给您办私事,那么恐怕您表面上应承我,而内心却要憎恨我。

”问到籍偃,籍偃说:“我是为张老执掌刑法的,每天都听他的命令,如果是他的命令,那还有什么二话可说的?丢开张老的命令而擅自行动,那也就违反了您的命令。

”叔向听说后,去见宣子说:“听说您与和大夫的事没有平息,问遍了大夫们,仍没有一个解决办法,何不去询访訾祏。

訾正直而且知识渊博,正直就能公正地分辨是非,知识渊博就能上下进行比较,而且他又是您的老家臣。

我听说国家发生大事,一定要遵循常规办事,还要寻访谘询年老的长者,然后才能行动。

”司马侯来进见宣子,说:“我听说您对和大夫很恼怒,我不相信有这回事。

诸侯们对晋国有二心,您不忧虑这个,反而恼怒和大夫,这不是您应该做的。

”祁午来进见,说:“晋国是诸侯的盟主,您是正卿,如果能够平定端正诸侯,使他们归顺听从晋国的命令,那晋国还有谁不听从您,岂止是和大夫
呢?何不同他亲密和好,用大德来平息小怨呢!”宣子问到誉柘,誉祏回答说:“从前隰叔子躲避周难到了晋国,生下子舆当了法官,整肃朝政,朝廷没有奸佞的官员;当了司空,治理国家,国家没有败坏的功业。

传到范武子,辅佐文公、襄公称霸诸侯,诸侯没有二心。

等做了卿,辅佐成公、景公,军队中没有败坏的政事。

及至做了景公的军师,官居太傅,端正刑法,汇合训导的法规,国中没有奸刁的百姓,后人可以遵从效法,因此受封随、范二邑。

到范文子时,完成了晋、楚的会盟,加深了兄弟国家间的友谊,使各国之间没有嫌隙,因此受封邮、栎二邑。

现在您继承了职位,在朝中没有奸诈的行为,国内没有邪恶的百姓,此时四方没有灾害,又没有外患内忧,仰赖着三位先辈的功劳享受禄位。

如今国家太平无事,您却怨恨和大夫,如果此时君王加宠于您,您将怎样治理国事呢?”宣子听了很高兴,于是就多给和大夫田地与他和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