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猫的寄生虫病(裂体吸虫病)-宠物医生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
(1)吡喹酮5~10mg/kg体重,内服。
(2)酒石酸儲钾5~7m〃g体重,分3次静脉注射,每日1次。镣 剂的毒性和副用较大,使用前应进行保肝和输液,以提高患病犬、 猫的承受能力。
(3)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80mg/kg体重,内服,10日为1 个疗程。
(4)对症治疗。对严重贫血的患病犬、猫可输血或用代血浆 10~15ml/kg体重,静脉注射。对出血症状严重的可用安络血等止 血药物。对体弱的犬、猫,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加强营养、补充 蛋白质、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等。
【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因患病动物的种类、年龄、饲养管理条件、自然 免疫状态及感染的程度不同而异。犬、猫感染时,一般小犬症状 较重,病初在尾蝴钻入皮肤处引发皮炎,局部出现瘙痒和疹块,幼 虫移行到肺时,由于机械刺激引起咳嗽。
主要症状出现在感染后1个月左右的成虫产卵期,表现为精神沉 郁、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消瘦、贫血、里急后重、腹泻、排出 带黏液的血样稀便。如发生肝肿大或肝硬化时,可引起腹水。犬 严重感染时,多为急性经过,且预后不良。
裂体吸虫病
本病亦称为日本血吸虫病或血吸 虫病,是由裂体吸血科裂体吸血 属的日本裂体吸虫寄生于哺乳动 物和人的门静脉系统的小血管所 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地方 性寄生虫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 长江流域。
【病原】
日本裂体吸虫为雌雄异体,雄虫呈乳白色,虫体长10~20mm,宽 0.5~0.55mm,背腹扁平,具有口吸盘、腹吸盘和抱雌沟,外观呈 筒状。雌虫较雄虫细而长,其大小为15~26mmx0.3mm,虫体呈暗 红色的线状,前细后粗,常居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抱合状态, 以便于交配产卵。虫卵大小为70~100um* 50~65um,椭圆形或圆形, 淡黄色,卵壳较薄,无卵盖,卵内含有1个活的毛蝴。
【预防】
在本病流行区要坚持对犬、猫进行定期检查,定期驱虫,同时做 好灭螺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工作。
感谢观看
毛蝴在11~25℃下可存活14~26小时,如遇上钉螺,则钻入钉螺的 软组织内,继续发育,逐渐形成母胞蝴、子胞蝴和尾蝴。1个毛 蝴在钉螺体内经无性繁殖,可产生数万条尾蝴。成熟的尾蝴自螺 体内逸出进入水中,遇到终末宿主时,多经皮肤感染,也可通过 口腔黏膜或胎盘感染,随血流到肝脏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定居, 发育为成虫。一般自尾蝴侵入终末宿主体内到产卵约需30-40日。
【生活史及流行病学】
日本裂体吸虫的中间宿主为钉螺,终末宿主是犬、猫等哺乳动物 和人。其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一般呈 雌雄合抱状态。雌虫交配受精后,移行到肠系膜小静脉末端产卵。 1条雌虫每日可产卵1000个左右,其中一部分顺血流到肝脏,一 部分逆血流沉积在肠壁。
虫卵在肝脏或肠壁内发育为毛蝴,毛蝴分泌毒素溶解肠壁形成溃 疡,加之肠壁肌肉的收缩作用,虫卵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如虫卵进入水中,在适宜条件下,孵出毛蝴。
【诊断】
根据当地流行病学情况和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做 病原学检査。病原学检査_般采用粪便沉淀孵化法,将粪便加水 调成糊状,用铜筛过滤收取滤液,加水洗涤,待粪渣虫卵下沉后, 倒掉上层液体再洗,直到水清为止。如水温在15℃以上,应用 1%食盐水洗涤以抑制毛蝴孵化。将洗好的粪渣放入25℃的温水 中,放在阳光下,每隔2小时观察1次,一般观察5~12小时,如发 现有毛蝴即可确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