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清明节习俗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清明节是⼈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的节⽇,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诗词中的清明节习俗,欢迎阅读!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寻春半出城。
⽇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宋代吴惟信所作的《苏堤清明即事》诗,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清明踏青的盛景。
宋代程颢的《郊⾏即事》则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情:“莫辞盏酒⼗分劝,只恐风花⼀⽚红。
况是清明好天⽓,不妨游衍莫忘归。
”欧阳修的《踏青》动静结合:“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柳如眉,⽇长蝴蝶飞。
”犹如⼀幅美丽的画卷,让⼈爱不释⼿。
清明节的前⼀天是“寒⾷节”,这⼀天要禁动烟⽕,等到清明要“乞新⽕”。
⼈们往往将这两个节⽇合起来过。
⽩居易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清明寒⾷谁家哭。
”韦应物咏道:“清明寒⾷好,春园百卉开。
彩绳拂花去,轻毬度阁来”。
说的是清明寒⾷之际,⼈们在园中踢球为戏。
朝廷鉴于民间寒⾷、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可与寒⾷节⼀起放假。
汉代刘向在《新序》中有“寒⾷塌青蹴鞠”的记载,⽽唐代的另⼀位诗⼈仲⽆颜在他的《⽓球赋》中更⽣动地记录了⼈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丸⾛,乍凌空似⽉圆”。
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球运动端倪的⼀个形象写照。
放风筝是清明⼈们最喜爱的习俗。
唐代⾼骈的《风筝》说:“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被风吹别调中。
”描写了风筝竞放的情景。
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健,不假⽻⽑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就是清明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写照。
“满街杨柳绿似烟,画出清明三⽉天。
好似隔帘红杏⾥,⼥郎缭乱送秋千。
”唐⼈韦庄的诗句,说的是“荡秋千”。
南北朝时,从后宫逐渐传到民间。
梁朝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说:“春时悬长绳于⾼⽊,⼠⼥⾐彩服坐于其上⽽推引之,名⽈打秋千。
”
唐朝⽺⼠谔的诗写道:“别馆青⼭郭,游⼈折柳⾏。
落花经上巳,细⾬带清明”。
描写了⼈们⾛出家门,到青⼭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
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
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家的门楣上,⼤户⼈家还要将燕⼦状的节⽇⾷品串在柳条上。
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都会在⾃⼰的⾐物上插上柳枝,⼩孩将柳条编成帽⼦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柳枝斜插在鬓⾓,搭乘的车轿上也要插挂柳枝。
这种种景象,诚如清⼈杨韫华诗云:“清明⼀霎⼜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毗邻诸姐妹,⼀株斜插绿云翘。
”
明朝王磐在《清明⽇出游》⼀词中写道:“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反映了清明时节除了要禁⽕、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