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设计
《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有热爱生命的表达,接纳勇于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情感。

2.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贫乏与充盈、冷漠与关切、平凡与伟大,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活出生命的精彩。

3.知识目标:
认识到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我们要善待他人,温暖世界;知道平凡的生命也时时创造伟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激发生命的热情,活出生命的精彩。

2.难点:认识到每一个人都能创造出生命的精彩。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频导入)
播放新闻视频:2016年5月27日,浙江舟山公交司机毕怀彬在驾驶着载有12人的公交车途中,突然被迎面飞来的一只巨大的货车车轮击中了头部和胸口。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毕怀彬忍着剧痛踩住刹车,乘客全部获救,而自己倒在方向盘上没有再醒过来。

思考:你是如何看待毕怀彬的行为的?
(借助毕怀彬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感悟出毕怀彬
实现的生命价值,从而引出本框课题《活出生命的精彩》)(二)新课讲授
1.贫乏与充盈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本115页“探究与分享”并思考
(1)同是16岁的中学生,生活环境不同,在他们身上却有相同的地方。

请你说说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2)你期待自己到16岁时将会是怎样?
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教师进行适时引导
教师进行小结:每个生命都会在生活中展现千姿百态。

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

师生共同学习案例:男子“宅”死家中大学毕业10余年不工作,疑饿死(教师可问学生看了材料后的感受,并做好引导)
教师提醒:有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敢也无力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与难题,狭小的世界限制了生命的生长。

有的人缺乏生活目标,无所事事,在时光流逝中生命日益空虚。

(最终,甚至走向生命的完结)
师生共同学习尼克·胡哲案例后,引导学生得出: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

在同样的时间里,也有人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

但我们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生命中的道德体验就会不断丰富,对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就会不断增强。

生命得到滋养,也因此而一点点充盈起来。

小组讨论:如何让生命充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3分钟后,由小组代表反馈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
(1)阅读好书。

(2)专注地做自己热爱和有兴趣的事情。

(3)走出家门,了解他人不同方式的生活。

(4)外出旅行,看看不同的风土人情。

(5)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献爱心帮助孤寡老人,扶助老弱病
残,为灾区捐款。

2.冷漠与关切
播放“老人跌倒后没人扶”与“老人跌倒无助,热心学生相扶”两个视频短片,让学生思考:看完视频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是你到底扶不扶?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

所有的冷漠也许都有理由,然而,没有人愿意遭遇到冷漠。

生命拒绝冷漠。

(2)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

我们用心对待自己和他人,不仅能将自己的生命照亮,而且可以温暖他人、照亮他人,甚至温暖世界、照亮世界。

(3)让我们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学生独立学习课本117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传递生命的温暖,你愿意为此做些什么?
学生反馈思考的.结果,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传递温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我想帮助有困难的人。

(2)我想多干些家务活儿,让家人多一点休息时间。

(3)我想每年种一棵树,为家乡留下一片绿荫。

(4)我要找机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5)我想为灾区小朋友捐款。

(6)我想为生病耽误课的同学补课。

(7)我要定期到社区孤寡老人那里帮他们干家务。

3.平凡与伟大
师生共同学习杨善洲的例子。

师生共同归纳: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

杨善洲创造了奇迹,称得上伟大人物。

而从他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教师接着引导提问:你能说一说自己周围的人是如何体现生命价值的吗?
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不论名人还是普通人,他们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默默地创造和奉献,推动社会的发展。

当人们为生活而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着自己的生命价值。

(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完成自己职责的人,他的人生也是有意义的)
学生阅读课本119页铁路巡守员的材料,同时回顾本节课一开始我们介绍的浙江舟山公交司机毕怀彬的事迹,思考:为什么人们认为他们是“最美”的?
师生总结:因为他们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面对环境和生活得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自己的职责,为他人幸福、社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坚韧和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实现了生命的意义。

教师引导:通过的探究,你认识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我认识到了不管是伟大还是平凡人都可以实现生命的价值,活出自己的精彩,让生命更绚烂。

教师小结:生命虽然平凡,但也能时时创造伟大。

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三)教师寄语:
平凡孕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

实现人生价值并非意味着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平凡与伟大都能创造人生的价值。

我们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承担起自己应该尽的责任,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将来重大价值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反思
(1)优点:课程设计贴近学生实际,活动探究较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个活动的开展,学生思维一定能够拓展,对教
材内容一定有更好的理解。

(2)不足:课堂容量太大,一节课上完教学任务恐难完成难。

(3)改正:建议分为两课时上。

《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设计篇2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生命得到滋养,不断充盈自己的生命。

2、关注自身的发展,关切他人的生命。

3、甘于生命的平凡,也乐于创造生命的伟大。

二、能力目标
1、增强运用自己的品质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

2、初步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生命的精彩,能够理解生命的意义的内涵。

三、知识目标
1、理解不同的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不同,生命的意义也不同。

2、懂得生命的意义来自对生活的付出、来自他人的分担和分享,懂得平凡的生命也能创造伟大。

重点:如何让生命充盈;关爱他人,传递生命的温暖。

难点:体会平凡的生命也能创造伟大。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展示材料:
“我为生命的本身而欢喜。

对我而言,生命并非短暂的蜡烛。

它是一种光辉的火炬,此刻为我所拥有;在交给将来的世代之前,我要使它尽量烧得光亮。

”——萧伯纳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燃烧得更光亮?
活动:在我们的生命里,会和许许多多的人相遇,他们曾经有过怎样的经历?又有哪些生命故事?请你选择你认识的一个人,将他对生命的热情、努力活出生命精彩的故事与大家分享一下。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时——活出生命的精彩。

一、贫乏与充盈
1、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
活动一:寓言故事探究。

猎人、猎狗和兔子的故事
一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地奔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飞奔着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跑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

猎人开始骂猎狗了:“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我尽力而为了呀!”兔子带伤跑回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怎么跑过它的?”“它尽力而为,我是全力以赴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全力地跑,就没命了呀!”
思考:猎狗和兔子的态度为什么不一样?你觉得谁的做法值得学习?为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

归纳: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

2、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
活动二:(1)小组讨论:寒假即将到来,你准备如何度过?
(2)思考教材P116上面“探究与分享”。

回答:(1)你准备如何度过寒假?(2)如何让生命充盈?
展示:
归纳:有人封闭自己,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命的美好。

但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

也有人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满色彩与活力。

二、冷漠与关切
1、生命拒绝冷漠
点拨:冷漠的背后是关切。

所有的冷漠也许都有理由,然而,没有人愿意遭遇到冷漠。

我们的生命也拒绝冷漠。

活动三:阅读教材P116下面“探究与分享”。

思考:(1)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将会如何选择?
(2)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很想帮忙,但有急事需要做,你会怎么办?
提示:(1)我会选择向图二中的同学学习。

(2)我会选择放弃要做的急事,帮助老人。

归纳:人与人在相互依存和彼此关切中感受温暖,传递温暖。

所有的冷漠也许都有理由,然而,没有人愿意遭遇到冷漠。

生命拒绝冷漠。

2、关切他人生命,善待他人
活动四:阅读教材P117“探究与分享”。

思考:传递生命的温暖,你愿意为此做些什么?
提示:在社会:帮助弱势群体,捐款、献血、扶盲人过马路;在家里:给妈妈捶背,给爸爸洗脚;在学校:给同学讲题,帮助摔伤腿的同学……这些都是关切他人、善待他人的表现。

归纳:我们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发展,而且要关注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人。

我们要用心对待自己和他人,不仅能将自己的生命照亮,而且可以温暖他人、照亮他人,甚至温暖世界、照亮世界。

视频欣赏:《善行中国》。

总结:让我们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三、平凡与伟大
1、伟大在于创造和奉献
活动五:阅读教材P118“探究与分享”。

思考:了解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理解生命。

归纳: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其地位的高低,而在于他能够运用自身的品德、才智和劳动,创造出比自己有限的生命更长久的、不平凡的社会价值,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2、在平凡中创造伟大
活动六:展示“天眼”的故事:
天眼,位于贵州一个荒无人烟的深山,这也说明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过着并不如意的“苦日子”。

在二十多年前,南仁东先生踏遍
国家的各个地方,从勘测、选址到建设,这一系列的苦日子里,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

也因为如此,才有了现在的“天眼”。

他和他的团队就这样不怕苦不怕累,一直默默地为国家付出。

虽然现在南仁东先生已经去世,但是他所留下的精神,已深深地留在了我们的心灵中。

提问:(1)关于“天眼”,你知道什么?
(2)你会对南仁东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举手回答。

反馈指导:在此情景中,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天眼”,走近南仁东,走近“天眼”背后的故事,并进一步思考,认真阅读材料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他们的身上有哪些特质?材料说明了什么?
归纳: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使命,伟大在于创造和贡献;平凡的人未必不伟大,伟大的人其实也很平凡,我们在感受生命的平凡的同时,要努力创造生命的伟大,用认真、勤劳、善良、坚持、责任、勇敢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平凡人也能创造伟大,只要我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我们的人生就会充盈起来。

我相信,每位同学都能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

本节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与生命观教育,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为学生成长进步、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品质,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做到了以情导行,知行统一。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启发学生的认知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在探究中完善自己的生命教育。

通过故事探究、讨论等更让学生辩证地看待贫乏与充盈,冷漠与关切,平凡与伟大,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之处在于事例跨度较大,不成体系,应考虑选取前后有联系的系列材料,做到前后呼应,深入挖掘。

《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并学会运用。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技能目标
1.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对一些语句进行仿写。

2.学习文章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
情感目标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
的答案吧。

二、作者介绍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

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建福州长乐。

童年是在山东烟台海边度过的。

大海以它奇幻多彩的晨昏朝夕,孕育了她丰富的想像,陶冶了她诗人的气质。

在海边孤寂的童年生活中,冰心7岁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和林纾翻译的《说部丛书》。

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

五四运动爆发时,她是预科一年级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青年爱国运动。

为了扩大宣传效果,她开始在北京《晨报》发表《21日听审的感想》等鼓吹爱国学生运动的时评,署名谢婉莹。

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

1921年,在理预科毕业后,就考入文本科,写出了为文坛瞩目的短诗集《繁星》和《春水》,造成了所谓“小诗的流行的时代”,当时有人将此类短诗称为“春水体”。

冰心的诗歌风格含蓄、温婉、隽美。

1923年,冰心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

同年她毕业于燕京大学,于1923年8月赴美留学。

这时期的作品中更热衷于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

1926年冰心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

其时,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暴使她感到超阶级的“爱的哲学”的虚幻;日寇入侵的炮火将她那个能“融化消灭”世间烦愁的“家”也拆散了。

冰心的思想有所变化,写出了《分》《冬儿姑娘》等作品,对劳动者的苦难生活寄予深切的同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齐读,力求声情并茂。

挟xié卷芳馨xīn怡yí悦云翳yì骄奢shē清吟yín荫yīn庇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绪就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2.理清行文思路
教师导言:本文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
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本文虽然不分段,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很容易看出行文的层次来。

可通过两个比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和两句反复的句子(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把文章分成四个部分。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

描写“一棵小树”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

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四、研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第一层:
“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属于下定义。

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这也决定了全文形象性、审美性和隐喻性的特点。

学习第二层: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2、这一部分写到了一江春水的几种状况?表现了什么?
4种。

(四个“有时候”)。

体现“一江春水”亦即人的的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

3、找出表现“一江春水”一路高歌的动词。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4、找出表现“一江春水”在这一过程中的性格和心境的词语。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心境。

学习第三层:
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2、想像一棵小树的生命历程,并找出表现时序的词,这几个时序代表人生的哪几个阶段?
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早春、春天、夏天(最茂盛的中年)、秋天、冬天分别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3、找出表现小树的生长的动词。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4、找出表现小树在生长过程中的性格和心境的词语。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
5、作者为什么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学习第四层:
这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层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

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

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五、教师总结
作者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

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六、布置作业
思考:作者对于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研读探究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9)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

“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

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
史,推动社会前进。

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9)“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

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

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2.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能谈出一二点即可。

示例:①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②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③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④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⑤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⑥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3、文章提示了怎样的主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三、课外延伸
1.仿句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