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市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答案在最后)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
2.客观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主观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
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
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
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
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
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
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
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
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
(摘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材料二
1关于《太初历》
《太初历》是西汉武帝中期一次重大历法改革的成果。
主要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其基本历法数据和历法术文经过西汉末年的刘歆改造而保存在《三统历》之中,是故《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
这部历法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以太初元年前十一月甲子朔旦夜半冬至为新的历元,并以此作为推算气、朔时刻及五星位置等天文历象的共同起算点:
(2)闰法19,闰周为19年7闰,并且确立“无中置闰”的原则,改变以往“归馀于终”的置闰方法,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协合的矛盾,使二十四节气为标志的太阳历与朔望月为特征的太阴历有机结合起来,气策让中气保持在固定月份。
这样可以使中气、月份与物候相差不致太远,以利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安排,比此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在历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使中国历法具有明显的阴阳合历性质;
(3)定出了新的五星会合周期和五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动态表,以及在此基础上预推五星位置的方法:
(4)测定了二十四节气太阳所在宿度表和二十八宿赤道宿度表(赤经差)等,这些数值沿用了800多年,直到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才被僧一行重新测定的新值所取代;
(5)改秦至汉初“以十月为岁首”为“以正月为岁首”,合乎春夏秋冬的自然物候顺序,使国家的政治年度、会计年度与人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年度协调统一起来,为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历法所承用,影响深远。
2关于落下闳
《史记》《汉书》记载,落下闳是被征参与制定《太初历》的民间人士,他主要负责“运算转历”,也就是复杂的天文运算。
汉代扬雄《法言》及西晋陈寿《益部耆旧传》均载落下闳“营(转)浑天”,于是有的学者就认为落下闳是“浑天说”最早的代表人物,浑仪(测量仪器)和浑象(演示仪器)也是由落下闳研制的。
扬雄所谓“营之”者,即是转动或营造之义,并非创造性的发明制作。
任何思想观念和发明创造都应该是历史的产物,不可能是一时间的遽尔所得。
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和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等已有恒星赤道坐标及五星行度的精确度数,尤其前者精确到“度”以下的“太”(3/4度)、“半”(1/2度)、“少”(1/4度)、“强”(1/8度)、“弱”(少于1/8度)等小数,且有纬向的去极度;如此精确的度数和去极度,只有浑仪才能测出,而式盘、髀表等只能测量赤道经度,所以落下闳之前应当已经有了浑仪及其所依据的浑天说。
因此,说落下闳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参与制定了《太初历》,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说落下闳在浑仪与浑象的运用中有所改进完善则可,说他发明了浑仪与浑象,则显然缺乏依据。
2004年9月16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这是对落下闳这位中国古代杰出天文学家和历算家的最高评价和最好纪念。
(摘编自张存良《略说〈太初历〉及其历史影响——兼谈落下闳其人其事》)1.下列对材料二中关于《太初历》的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司马迁站在浑天说一边。
B.对于修历过程中的争论,汉武帝支持他自己心仪的历法,对双方都不偏向。
C.落下闳是以民间人士的身份被征参与制定《太初历》的,他只会天文运算。
D.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这是天文学界对落下闳的贡献的认可。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采用的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不同,所以“浑”“盖”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
B.《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所以它之前的历法都不完整。
C.扬雄及陈寿都记载了落下闳“营(转)浑天”,说明落下闳与“浑天说”一定有关联。
D.因为“无中置闰”比“年终置闰”更合理,所以“年终置闰”在历法史上没有价值。
4.学校准备举办中国古代历法成果展览,需要制作一块介绍《太初历》的展牌,请结合材料,写出展牌内容要点。
5.对于落下闳对“浑天说”的贡献这一问题,材料一与材料二观点有何不同?材料二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B 2.D 3.C
4.①《太初历》是西汉武帝中期一次重大历法改革。
②《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
③《太初历》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
④《太初历》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5.第一问:
①材料一认为浑天说是由落下闳提出的;
②材料二认为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落下闳继承与发展了该学说。
第二问:材料二的依据有:
①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
②在落下闳之前,已有浑仪才能测出的相关精确数据,而浑仪的出现要以“浑天说”为基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太初历》改造了《三统历》中的基本历法数据和历法术文”错误。
而原文说的是“其基本历法数据和历法术文经过西汉末年的刘歆改造而保存在《三统历》之中,是故《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选项混淆了事件的先后顺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司马迁站在浑天说一边”错误。
原文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司马迁是支持“盖天说”的;
B.“汉武帝支持他自己心仪的历法”错误。
原文说“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
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可知,汉武帝没有支持哪一方,选项表述明显有误;
C.“他只会天文运算”错误。
原文说“落下闳是被征参与制定《太初历》的民间人士,他主要负责‘运算转历’,也就是复杂的天文运算”,并不是选项说的“他只会天文运算”。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强加因果。
由材料一“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可知,两个“……不同”之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并列关系;若是理解为因果关系,选项表述恰好因果倒置。
B.因果失当,由“《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不能必然推出“它之前的历法都不完整”的结论。
《太初历》之前的历法未必不完整,有可能只是因为缺少文献记载没有保存下来。
D.“在历法史上没有价值”过于绝对。
原文“‘无中置闰’比‘年终置闰’更合理”的表述,其本身就包
含一个价值判断——‘年终置闰’有其合理性。
关乎科学价值判断问题,在一个更科学的方法出现之前,之前的方法也解决了部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不能说是没有价值的。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一“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可知,《太初历》是西汉武帝中期一次重大历法改革。
由材料二“是故《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可知,《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有文献记载的完整历法。
由材料二“《太初历》……主要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可知,《太初历》由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前后行用188年。
由材料二“这部历法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可知,《太初历》在继承前代历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材料一“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可知,材料一认为浑天说是由落下闳提出的;由材料二“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如此精确的度数和去极度,只有浑仪才能测出,而式盘、髀表等只能测量赤道经度,所以落下闳之前应当已经有了浑仪及其所依据的浑天说。
因此,说落下闳是杰出的天文学家和历算家,参与制定了《太初历》,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说落下闳在浑仪与浑象的运用中有所改进完善则可,说他发明了浑仪与浑象,则显然缺乏依据”可知,材料二认为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落下闳继承与发展了该学说。
由材料二“任何思想观念和发明创造都应该是历史的产物,不可能是一时间的遽尔所得。
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和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等已有恒星赤道坐标及五星行度的精确度数”可知,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由材料二“据天文史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浑天思想,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萌芽了,战国时的《甘石星经》和西汉早期的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等已有恒星赤道坐标及五星行度的精确度数,尤其前者精确到“度”以下的“太”(3/4度)、“半”(1/2度)、“少”(1/4度)、“强”(1/8度)、“弱”(少于1/8度)等小数,且有纬向的去极度;如此精确的度数和去极度,只有浑仪才能测出,而式盘、髀表等只能测量赤道经度,所以落下闳之前应当已经有了浑仪及其所依据的浑天说”可知,在落下闳之前,已有浑仪才
能测出的相关精确数据,而浑仪的出现要以“浑天说”为基础。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就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月刊第七卷第五期)文本二
鲁迅先生记
萧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从瓷釉而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家里去,那是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楼下室稍微有一点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疮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
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
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红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缘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零的植物,总带着一点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照相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
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
有时候就检查着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照相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
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结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
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938年文本三
怀念鲁迅先生
巴金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
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
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
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启发的。
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骚(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
我看得很清楚: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
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
他一生探索真理,追求进步。
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
他的每篇文章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他的确是把心交给读者的。
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
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
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看见
你瘦下去,我很难过。
”先生介绍青年作者的稿件,拿出自己的稿费印刷年轻作家的作品。
先生长期生活在年轻人中间,同年轻人一起工作,一起战斗,分清是非,分清敌友。
先生爱护青年,但是从不迁就青年。
先生始终爱憎分明,接触到原则性的问题,他决不妥协。
有些人同他接近,后来又离开了他;一些“朋友”或“学生”,变成了他的仇敌。
但是他始终不停脚步地向着真理前进。
(原文刊发于1981年《收获》第5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郁达夫以突起的笔法,先声夺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B.文本二中,萧红在鲁迅家看到的“万年青”具有“不怕冻”“耐久”等特点,作者在此意象中寄托了丰富的情感。
C.缺了瓶底的花瓶“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站到石榴树开花而后结成石榴,这一描写蕴含了流逝的时间中不流逝的怀念。
D.巴金虽然没有见过鲁迅,和鲁迅没有过实际交往,但鲁迅照亮了巴金的人生道路,鲁迅的精神激励巴金也成长为大文学家。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为追怀鲁迅的作品,《怀鲁迅》作于鲁迅刚去世不久,文章将叙述、描写、议论熔于一炉,行文沉郁厚重。
B.文本二中萧红在选取鲁迅“抽烟”等典型细节描写的同时,又结合侧面描写来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
C.郁达夫以鲁迅友人的身份怀念,萧红与巴金以晚辈青年的身份怀念,身份的不同决定了文章风格的差异。
D.鲁迅先生“讲真话”“探索真理,追求进步”,在巴金先生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闪光的品质。
8.文本一中,句法成分的排比(句内词或词组的排比)的使用很有特色,试选择两例,进行赏析。
9.鲁迅的文章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体现出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请结合你学过的教材相关篇目简要分析。
【答案】6.D7.C
8.①“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三个以定中短语为宾语的排比,呈现了人们对鲁迅之死的反应,突出了鲁迅在人民心中的地位;②“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组排比,为后文突出未来的希望作了很好的铺垫;③在“不知”后接“拥护,爱戴,崇仰”这一组排比,强调人们应敬重自己民族的伟大人物,引人深思。
9.①埋藏在猛烈批判背后的对民族的深沉的爱。
比如《阿Q正传》中,作者通过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体现鲁迅对中华民族前途的担忧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②难以割舍的“青年情结”。
在《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认为当权统治者扼杀的不是刘和珍、柔石等几个人,而是中华民族的希望。
③强烈的民族自信心。
鲁迅针对社会普遍认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力荡然无存消极论调时,写《中国
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加以反驳。
④对民族发展表达强烈的希望。
如通过《拿来主义》表达民族需要多吸纳优秀文化的主张。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巴金虽然没有见过鲁迅,和鲁迅没有过实际交往”有误,文本三文中有提及“我第一次看见他,并不感觉到拘束,他的眼光,他的微笑都叫我放心”,可见巴金与鲁迅有过交往。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技巧的能力。
C.“身份的不同决定了文章风格的差异”属于过度解读,文章风格差异有许多原因,身份的不同并不是决定性的原因。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特点的能力。
原文中,运用排比手法的有“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等。
这其中,如“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一句,作者采用定中短语形式,以“脸”为描写对象,而分别展现“脸”的真诚、热烈、悲愤的状态,表现了人们对于鲁迅之死的不同情感表现,比如对于鲁迅情感的真诚、比如对于鲁迅情感表达的热烈、比如对于一代伟人鲁迅离世的悲愤。
这一组排比,充分突出了鲁迅在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比如,作者用“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一组排比,多角度展现“这些问题与感觉”。
而这么多角度的一切,与鲁迅之死相比较,却“似乎太渺小了”。
排比造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文突出未来的希望作了很好的铺垫。
比如,作者在“不知”后接“拥护,爱戴,崇仰”这一组排比,对不重视伟大人物的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加以批判,而这里的排比,其实是反其意而用之,充分强调人们应敬重自己民族的伟大人物,引人深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与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课本中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领悟鲁迅在文中表达出的浓郁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当时时代、社会、人民的深沉的忧思。
这些,正是鲁迅民族责任感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