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英译研究在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骆驼祥子》英译研究在中国
梁津
【摘要】摘要:本文通过收集《骆驼祥子》英文翻译的研究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分类综述,总结了《骆驼祥子》英译研究的特点、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对《骆驼祥子》翻译及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期刊名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4
【关键词】《骆驼祥子》;英译版本;分类;特点
一、《骆驼祥子》及其英译本简介
作为中国文坛的一面旗帜,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
在国外,《骆驼祥子》被译成英文、俄文、法文、日文等17 种不同的文字出版,是老舍作品中被翻译得最多的一部,影响深远,是其长篇小说中最负国际盛名的一部。
《骆驼祥子》自1945 年第一本译本问世至2010 年,先后有四个英译本出现。
《骆驼祥子》的第一个英译本是1945 年美国Reynal and Hitchchcock 出版社出版的Rickshaw Boy,是由伊文· 金翻译的,他翻译这部小说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老舍的授权,在没有经过老舍的允许的情况下,他擅自对小说进行了删节、重新调整结构、杜撰了人物甚至还改变了小说的结局。
1979 年,出现了《骆驼祥子》的第二个英译本Rickshaw: the Novel Lo-t′o Hisang Tzu,由琼·詹姆斯翻译,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詹姆斯的
版本较为忠实于原著,几乎没有什么改译、删译,总体上来讲,该译本的语言比较通顺、归化,文体上也尽力反映老舍的口白特点。
1981 年中国的外文出版社委托施晓菁翻译了《骆驼祥子》的第三个译本Camel Xiangzi,这个译本依据的原文版本是1955 年的修订版,老舍在这个版本删掉一些粗俗的语言和一些没必要的描写,所以,该译本相对于之前的译本而言,少了结尾一章半的内容。
2005 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又再次出版了施晓菁的译本,这次的译本在1981 年的译本的基础上又恢复了结尾的部分。
2010 年美国的哈帕柯林斯出版社出版了葛浩文翻译的Rickshaw Boy。
葛浩文在该书的译者序中说到,他在二十年前就打算翻译《骆驼祥子》,因为他认为之前的版本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所以,他希望能将这部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完整忠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又保证译文具有可读性。
二、《骆驼祥子》英译研究现状
关于《骆驼祥子》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每年都有几十篇关于《骆驼祥子》研究的学术论文问世,然而关于《骆驼祥子》英译的研究在近几年才开始得到重视。
为了全面了解《骆驼祥子》英译的研究现状,笔者以“骆驼祥子”、“英译” 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上对2003 年至2013 年的学术论文进行检索,剔除与《骆驼祥子》英译无关的论文,共得到相关论文81 篇,具体统计信息见下表1:
从表1 可以看出,2003 年后才开始出现了关于《骆驼祥子》英译研究的论文,在此之前,国内对《骆驼祥子》的英译研究基本是一片空白。
而在最近的这几年,《骆驼祥子》英译的研究开始得到国内研究者的重视,发表的相
关的论文的数量也开始变多。
三、对《骆驼祥子》英译的分类研究
通过对收集整理到的关于《骆驼祥子》英译研究的81 篇论文进行阅读之后,笔者将这81 篇论文分成6 类:总括性介绍、译文研究和译文对比、文化视角研究、语言学视角研究、文体学视角研究、哲学视角研究等,并对重点论文进行评述。
(一)总括性研究
本文将对《骆驼祥子》英译本的总体介绍、研究综述、英译概述及译介述评等归入总括性研究当中,此类的文章共查阅到4 篇。
孔令云(2008)对《骆驼祥子》伊文·金版本的翻译背景、译者意图、该译本在美国以及全世界所造成的影响和老舍本人对该译本的看法都做了大致的介绍,文章重点介绍了伊文·金对原文翻译的不忠实的地方。
孟庆澍(2010)在查阅1945-1946 年间美国各大报刊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了一批相关史料,分析了《骆驼祥子》在美国的畅销程度和原因,还有当时的美国文坛和媒体对《骆驼祥子》和作者老舍的评价。
孙会军(2013)比较研究了《骆驼祥子》四个英译本的产生背景和各自的特点,并从译文的完整性、可读性和忠实性三个方面来比较各个译本的优劣得失。
李越(2011) 分别从译者、出版社、译作内容等角度对老舍作品的英译及其译者进行了分类整理,还详细介绍了《骆驼祥子》的四个英译本,通过大量例子对四个译本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对比。
(二)译文研究和译文对比
针对《骆驼祥子》的译文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比较多,该类论文多达50 多篇,
其中部分论文是单独针对某一个译本展开研究,部分论文是在几个译本当中进行对比研究,论文的分析对象大多都是选择伊文·金和施晓菁的版本,少部分论文有涉及到珍琼﹒詹姆斯的版本,对于2009 年出版的葛浩文的译本还极少有人对其进行研究。
该类文章的研究角度主要涉及翻译规范理论、改写理论、功能对等、归化异化等。
汪警(2013)选取了伊文·金,琼·詹姆斯和施晓菁翻译的《骆驼祥子》的三个英译本,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详细对比了这三个英译本在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的衡量下各自呈现出来的特点。
他认为从初始规范的角度来看三个译本都具有“可读性”,但由于在预备规范中三个译本受到不同翻译政策的影响,在操作规范中会呈现不一样的翻译处理方式。
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三个译本存在不同特点的原因,解读了各个译本所受到制约的社会文化因素。
李琴美(2009)在操控派观点及勒弗菲尔的操控理论的指导下,对伊文·金翻译的《骆驼祥子》进行了描述性的研究,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了该译本中大量改写的原因,她认为伊文·金的改写在很大程度上收到中美两国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包括译者、读者、赞助人等的意识形态及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们共同操纵着译者的翻译行为。
孙会军、于海阔(2013) 结合了《骆驼祥子》的主题和人物性格,探讨了《骆驼祥子》四个英译本中大量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考察四位译者对自由间接引语的处理方式,探讨其在风格再现方面的得失优劣。
(三)文化视角研究
关于《骆驼祥子》英译的文化研究主要涉及文化负载词、文化认同、北京方言研究、译者的文化身份等角度。
此类论文总共查阅到有8 篇。
王莹(2012)对施晓著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和北京方言词汇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探讨,选出一部分原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和具有鲜明的北京方言特色的词汇,分析施译本中对其的抵抗式处理,有效地再现了中国文化。
郭丽(2013)选取了《骆驼祥子》的施晓菁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归化和异化策略为依据,用大量的例子来论证施译本中对传统习俗、地名和事物的翻译,以此来分析施晓菁对书中的文化词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
董青(2013)收集整理了《骆驼祥子》中三百多个文化专有项及施晓菁英译本中的对应表达作为研究语料,将文化专有项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表达两大类,每大类下又细分各小类来进行数据统计,以此考察不同类别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进而用文化翻译理论来解释译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因素。
(四)语言学角度研究
从语言学角度来分析《骆驼祥子》英译本的论文共有13 篇,其中涉及顺应论、语篇衔接及物性研究等角度。
熊鹰飞(2009)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选取了伊文·金和施晓菁的两个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语境(篇内衔接、篇际制约和线性序列)和非语言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两个角度对两个译本的语言文体特征、情节设置、感情色彩、社会心理等方面做了比较评析。
董益民(2011) 以衔接理论为依据,对《骆驼祥子》的施晓菁译本进行了评析,并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英汉语衔接手段的相同之处及显著差异,并讨论导致这些差异的语言根源。
常红艳(2012)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及物性系统为理论依据,将
《骆驼祥子》这本小说分为四个部分,采取分别抽样的方法抽取文本,并对原本及译本中的及物性分布的差异和影响进行对比分析,而且对及物性过程做详细的解析,探究译者如何通过及物性过程来反应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
(五)文体学视角研究
以文体学为切入点来研究《骆驼祥子》英译本的论文目前共有4 篇。
张娴(2011)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比较《骆驼祥子》的三个英译本,从词汇、语法以及话语与思想表达三个层面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检验原文的文体特征是否在译文中得到保留和再现,并分析不同译者对译文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文体效果。
米晓燕选取了《骆驼祥子》的施晓菁译本和珍·詹姆斯译本,从文体学的视角对两个译本在词汇、句法以及引语和思想表达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进行了比较,探讨原文的文体价值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
(六)哲学视角研究
从哲学视角来分析研究《骆驼祥子》英译的论文还比较少,目前只有2 篇。
夏天(2009)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支点,从历史角度研究20 世纪40 年代至90 年代间老舍长篇小说的英译情况。
在“阐释运作” 理论前三个步骤的框架统领下,论文首先着重分析了老舍的两部长篇小说的英译:《骆驼祥子》1945 年英译本Rickshaw Boy 和《猫城记》 1964 年英译本City of Cats。
四、对《骆驼祥子》英译研究的建议
近几年来对《骆驼祥子》英译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相关论文的数量不断增加、论文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当中,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笔者通过阅读收集到的这81 篇论文,总结了以下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骆驼
祥子》英译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些绵薄之力。
(一)研究方法的拓展与加强
有关《骆驼祥子》英译的研究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且在分析过程中主观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分析得出的结论往往会有失偏颇,所以建议在以后的研究当中,有关的学者可以更多地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将更多的跨学科理论运用于《骆驼祥子》英译的研究当中。
(二)译本选择的拓展
纵观这81 篇论文,大多数论文选择的都是伊文·金和施晓菁的译本,琼·詹姆斯的译本极少有人涉及,而2010 年出版的葛浩文的译本更是甚少有论文提及到。
所以学者在做关于《骆驼祥子》英译的研究时,可以加强各译本的收集整理工作,展开多译本的对比,特别是比较新的译本,不仅指出优点,还应指出其败笔或不恰当之处。
(三)研究视角的拓展
大多数的论文都是从改写理论、功能对等、目的论等译论的角度,或是从顺应论、衔接理论等语言学视角来探讨《骆驼祥子》英译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很多其他领域的理论尚未运用,所以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从新的视角对《骆驼祥子》的英译进行研究。
(四)译介工作的加强
国内对于《骆驼祥子》英译的译介工作还显得十分不足,应加强在英语世界对《骆驼祥子》的译介工作,开展对英语国家读者的《骆驼祥子》英译版本的接受度调查,考察《骆驼祥子》在英语国家传播的有效性,研究《骆驼祥子》对英语文学世界的影响等。
随着对中国文学翻译的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骆驼祥子》英译的研究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些相关研究使得世界更加了解《骆驼祥子》,更加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
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学者投身《骆驼祥子》的英译研究,推动《骆驼祥子》以及中国经典文学在世界的传播。
参考文献:
[1]Lao She. Rickshaw:The Novel Lo-t′o Hsiang tzu..Jean M.James (Trans) [M].Honolulu:The University of Hawaii,1979.
[2]Lau Shaw. Rickshaw Boy. Evan King (Trans)[M].New York: Reynal and Hitchcock,1945.
[3]Lao She. Camel Xiangzi .Shi Xiaojing (Trans)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
[4] Lao She. Rickshaw Boy . Howard Goldbaltt (Trans)[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2010.
[5]常红艳.《骆驼祥子》英汉文本的及物性对比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6]董青.文化翻译理论下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研究——以《骆驼祥子》施译本为例[D].南京:南京航天航空大学,2013.
[7]董益民.从衔接的角度论汉英语篇翻译——《骆驼祥子》中英文本的对比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1.
[8]郭丽.文化霸权下的文化认同——基于《骆驼祥子》施译本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3-125.
[9]胡江波.从Lefevere 的改写理论看伊万·金《骆驼祥子》英译[D].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2012.
[10]孔令云.《骆驼祥子》英译本校评[J].新文学史料,2008,(2):152-156.
[11]李琴美.意识形态对伊文·金英译《骆驼祥子》的操控[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
[12]李越.《骆驼祥子》四英译本翻译风格对比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5):130-134.
[13] 孟庆澍. 经典文本的异境旅行——《骆驼祥子》在美国(1945-1946)[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6-11.
[14]米晓燕.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比较《骆驼祥子》英译本[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
[15]史青玲.《骆驼祥子》语言陌生化手法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6-58.
[16]孙会军.《骆驼祥子》的四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13,(11):40-50.
[17]汪警.图里翻译规范理论下《骆驼祥子》三英译本之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8]王莹.北京方言中文化负载词的抵抗式翻译研究--以施晓菁英译《骆驼祥子》为例[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2.
[19]夏天.“阐释运作”延展理论框架下的老舍小说英译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0]熊鹰飞.从顺应论视角看《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1]张娴.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比较《骆驼祥子》的三个英译本[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2011.
[22]郑庆军.《骆驼祥子》话语结构的中英文比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844-850.
【文献来源】https:///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li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_thesis/0201237551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