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笑修辞中的人生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欢笑修辞中的人生哲学
多米尼克·库尔赛乐
【摘要】通过《亚历山大传奇》追溯了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的笑声,细致地描述、分析了“欢笑修辞”的文化内涵和哲理意义.亚力山大的印度之笑,折射了其对世界和未来的敏锐洞察力.其笑声既代表了一种智慧和力量,也浸透着嘲讽.欧洲人文主义者蒙田引用了亚力山大笑的故事.他认为笑是严肃的,是自由意愿和灵魂力量的显现.笑声不只是喜剧情节或愉快场景的再现,还是一种道德姿态.它直白而勇敢地展现了人类思维形象的全貌,表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特别是对生老病死的严肃思考.蒙田之笑令他晚年身心和谐,从容面对生死.笑声之于亚力山大和蒙田,是感官运动,是道德表达,是生命的符号张力,是一种修辞形态.笑声能使人明晰自我存在,让人思考生活、激扬人生,展现生命的蓬勃与张力.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42)002
【总页数】5页(P204-208)
【关键词】亚历山大;蒙田;欢笑;修辞
【作者】多米尼克·库尔赛乐
【作者单位】里昂高等师范学院,69364 France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亚力山大国王看见大鱼向小鱼攻击,
抓住吃掉,不能让它们逃离。
此情此景令亚历山大陷入沉思,
沦陷与毁灭世界就是如此。
[1]444-450
亚力山大国王没有丝毫恐惧,
悠闲地审视着所有的鱼……
他心里充满了欣喜,
此时的心情快乐无比。
他对同伴们说:“如我能回到支持者中,
我将远离陷阱,不再有任何败绩!”[1]458-461
亚历山大看到了强者的威力,
奉其本职,吞噬弱小,
就如这个世界人人如此。
他看到了,看到了浪涛深处,那些官员和教士:
总是恃强凌弱,陷人困羁,
此情此景令亚力山大的笑声响彻天际——[1]471-476
我学到了无数骑士的技艺:
学会了如何把战斗发起。
需要力量,更需要谋计,
没有智慧,力量就没了价值……[1]529-532
公元前323年6月13日,33岁的亚力山大大帝——古希腊的国王,在巴比伦逝世。
他征服了已知世界的大部,马踏印度恒河流域,向东开疆拓土。
他所成就的一切,不仅令其成为了当时的神话,也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传说。
公元前336年,亚
历山大20岁登上皇位。
当时,他的父亲,马其顿国王腓力,刚被谋杀。
亚力山大是亚里士多德的得意门生。
亚里士多德一生追随亚力山大,并将其著作题为《给
亚历山大的修辞学》,以表示对亚力山大大帝的景仰。
亚力山大征战亚洲,向波斯王国和大流士大帝宣战,在公元前333年出兵小亚细亚,快刀斩乱麻似地征服了它,成为了亚洲乃至世界的霸主,验证了此前的预言。
公元前331年,他入侵埃及建立了亚历山大港。
公元前330年,大流士被他的总
督们所谋杀,亚历山大宣称自己是已逝国王的复仇者,并为其举行了奢华的葬礼。
亚历山大成为波斯王朝皇位的继任者并自封为大帝,要求群臣跪拜。
公元前327年,征服波斯之后,亚历山大进军神话般的遥远国度印度。
公元前
326年,他越过印度河,抵达恒河三角洲地区。
亚历山大给亚里士多德的在一封
信中讲述了征战过程:入印度,对阵印度国王波拉斯;越沙漠,发现东方圣地。
亚历山大随后取道西部沿印度洋前进,征服了巴比伦——帝国之都。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离奇去世——毫无疑问是被叛徒投了毒。
那时,他已经征服了
阿契美尼德王朝和印度河流域,并创立了一个帝国。
希腊人和波斯人联合起来,共同臣服于一个神化的大帝。
在12世纪,《亚历山大传奇》法语版面世。
该版本的创作源于一些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古老故事。
古埃及语、亚美尼亚语、古叙利亚语、希伯来语和斯拉夫语等的《亚历山大传奇》版本,也受过这些故事的启发。
中世纪,《亚历山大传奇》法语版在整个欧洲广为流传。
亚历山大的一生都被赋予了神话色彩。
他被视为阿喀琉斯或天神宙斯-亚扪人的后裔。
亚历山大的第一个史官是来自奥林索斯的卡利斯提尼斯,他的朋友,亚里斯多德的亲戚。
当他还是希腊王子时,亚历山大已被看作英勇和慷慨的楷模,他的事迹因东突西进横跨欧亚而闻名于世。
中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在书写人类进化史时如此写道:亚历山大向东扩张,也把知识传向了东方。
对亚历山大来说,征服印度就是征服燃烧的沙漠,就是征服世界的尽头。
“这里不
适合人类居住/但却属于老虎、豹子和狮子。
”[1]373-374我们可以在《亚历山大传奇》里读到。
在恒河汇入印度洋的三角洲不远之处,“离开沙漠时”亚力山大宣告:“我去过许多陆地/我想要追随海洋居民的足迹/为获得这种经历,我在所不惜!”[1]396-397显然,他的追随者们并不同意,他们大声疾呼。
他
们害怕国王,但更害怕丢掉性命。
毋庸置疑,对于所有人来说,这都是拿生命冒险。
这场冒险取决于亚历山大大帝,他们与他同生死共命运。
亚力山大知道如何评估工匠们和他们的技能,他是这次历险工具的设计者和发明者:“能工巧匠们,听好!/请给我造一艘玻璃船/要有足以容纳三个人的空间”。
[1]412-414 “工匠们打造了一艘精美绝伦的船/那是一艘全部透明的玻璃船,它如此漂亮从未有人见/船舱内部以灯装饰/灯光闪烁耀人眼,船中享受乐无边/海里的鱼儿虽然小/都将逃不过国王的眼睛……”[1]373-374
希腊国王的玻璃船宏伟绝伦,堪称那个时代的工艺奇迹。
它反映了建造者卓绝的聪明才智,他们能精巧地处理砂石、玻璃、木材、金属,能灵活地使用火。
这艘船集知识、艺术于一身,使用者可以用它来观察事物,并能进行实验。
它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希腊国王智慧和才能的体现。
玻璃船像一只密封的透明“圆桶”。
亚力山大大帝和他的两个部下登上玻璃船,
随着海浪的起伏航行。
光亮透明的“玻璃圆桶”使希腊国王得以“探索海洋居民的生活”,行使他监督和警戒的权力。
但其目的是什么呢?这种体验是非常个人化的。
在与可怕的印度国王波拉斯交战之前,海底的视觉景象触发了亚历山大大帝卓绝的认知才能。
据此,亚力山大实现了视觉思维,这是其灵魂跟肉体在玻璃船中紧密结合的成果。
这次视觉化思维过程是他做出决策和行动的必经之路,即不需要通过其他机构而独立行使统治权。
在海底,亚历山大的警觉明确了一种积极的存在形式,它建立在所有人的通力合作之上。
因为除了国王的两个部下以外,还有其他人照管这艘潜入海底的船及其乘员。
他们随时准备着“用锁链把它拉上来”。
[1]492
这艘玻璃船让亚历山大更加坚定,始终应对那些海洋居民保持关注和警醒,以展现他统治权的存在。
这位希腊国王无所畏惧,他对属下体贴,行事谨慎。
通过观察海底鱼的世界,亚力山大拓展了其统治的张力,他准备随时利用他的认知收获。
为此,他采用了一种自下而上的统治视角——透明而阳光,但又难以琢磨——令其他人
甘愿俯首臣服。
但是,西方的统治艺术都是把上层意志强加于人,从马基雅弗利到叔本华的主张,都是如此。
在此次观察中,亚历山大形成了三项核心价值观:何为适当,何为有效,何为有价值。
首先,亚力山大提出“整个世界是堕落的、被诅咒的”,这一主张充满了冷
漠与恐怖。
所谓“适当”,即平衡每个人的力量和行为,它意味着大鱼吃小鱼。
其次,他“毫无畏惧”,并为一次真正有启发性的行动及其影响感到欣喜。
这一
行动具有思想上和政治上的教育作用。
通过“透明的玻璃圆桶”,他观察到了“海洋居民的生活”。
这是一面既能折射人类社会现实又能反映人类罪恶的镜子。
受观察所启发,亚历山大预见到,他今后将不再遇到陷阱和失败:“他必须抵抗他人以保障自己的安全”。
[1]464在这里,视觉思维起了重要作用,它很实用。
最后,亚历山大笑着说:“国王亚历山大和他的两个骑士/在闪亮的沙地海底/在完好无缺的玻璃船里/熊熊燃烧的灯火正在创造伟大的奇迹”。
[1]465-468
那些鱼,无论多大,都惧怕玻璃船中光芒笼罩下的亚历山大,但这并不妨碍它们继续相互攻击直到死去:“弱肉强食,杀之毁之/弱者逃命时,慌不择路潜入海底。
”然而,当国王的海洋探险之旅结束时,一切都幻化成光——闪亮的沙地、透明的
玻璃船、闪亮的灯火——就如一个救赎的谴责,火光和明亮引发了他的大笑。
于是,亚历山大命令部下把他从海底拉上来。
他亲手打碎玻璃船,它随即透明不复存在。
亚历山大明白,他要去履行国王的职责。
他现在知道如何发起战斗,如何争取更多的荣誉和赞颂。
如果说玻璃船的光亮先于国王之笑、映照了国王之笑,那么,
在国王笑之前,他就已经征服了印度。
亚历山大先知先觉,那些狂热的追随者对国王的海底游览浑然不知。
这位希腊国王的海底之旅证明了他的伟大,为他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玻璃船象征着一种基本的政治美德。
同时,这次海底游览也预测或者解释了亚历山大下一步的行动:直捣巴比伦,征服世界。
这也是其进军印度,与印度王争雄的预兆。
“之后我会去休息/因为一大早我们就将发起攻击”,[1]562
-563亚历山大刚“走出圆桶”就如此宣称。
此后,“亚力山大追击波罗斯/直
至东方印度的沙漠之地/把闻所未闻的战利品累积/他捕获了四百头大象/来把弓箭手炮塔运抵”。
[1]798-802
哲学家柏格森特别注意到,亚历山大的笑声被历代所关注,从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就有一些伟大的思想家认为有必要定义亚历山大的笑声。
它既非幽默之笑,也非讽刺之笑。
它被认为可穿透大千世界表象,直接触及生命之本。
在《亚历山大传奇》中,笑声是和一个带有判断性的措辞并用的:仔细观察鱼时,亚力山大充满“喜悦”,他“笑”了。
亚力山大大帝的笑声折射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世界未来的洞察力,但那笑声充满了讽刺意味。
亚历山大的智慧之笑,使他见人之未见,自感智慧超群。
这或许是能预见未来的笑声,它阐释了大鱼吃小鱼的道理。
就如萨满在法术表演中的笑,在市民阶层里,这种笑声能“辟邪”,能使生活一帆风顺。
[2]这是真正的仪式之笑,是“法术”之笑。
海底“透明玻璃船”中的亚历山大,就如帐篷或洞穴中的萨满。
两个部下侍侯在亚历山大左右,他们像陪伴萨满作法的人一样,畏惧不安。
亚历山大的笑声透露出一个信号,他是权力和智慧的象征,他是符号的符号。
其笑声意味着认知的发端。
从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两方面分析,这位英雄在占领巴比伦之前的笑声,释放出一种在可视范围内达到颠峰的行为能力。
他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发布命令,果断抉择。
亚历山大对生命和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阐释:“达官贵人/奉其本职,吞噬弱小。
”正如中世纪的《亚历山大传奇》所说:笑声,它
象征着生命,象征着骑士精神;它反抗堕落,打击衰颓,拯救死亡。
亚历山大的笑声表明,那是英雄的,是其内心愉悦的展现。
英雄的愉悦,蕴涵了意识和知识的融合,也映照了个人境界的升华。
亚历山大的部下不间断地与他争辩,指责他不应陷部下于险境。
亚历山大国王用他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作答:“贪婪掌控着你和我/贪婪将世界导向覆灭的旋涡……穷人的财产终将被剥夺。
”[1]508-510然而,他的话语并没有引来回应。
他消失在海洋深处,尽管时间短暂,但却令他的部下畏惧不安,丧失了道德评判。
亚历山大的英雄之笑,彰显了真正的霸主力量对敌对力量的蔑视,就如真正的雄辩轻视诡辩术一样。
正如他所说:“没有智慧,力量就没了价值”。
智慧孕育真理,框定真实,超越力量。
智慧将力量转化为笑声,笑声变成力量的展现,变成了智慧的草图。
不言而喻,我们都知道草图在绘画中的价值,尽管欧洲人对此认识较晚。
在印度,亚历山大的笑声,融和了力量与智慧,勾勒了智慧与统治的草图,消除了部下们的疑虑。
这就是笑声的价值。
亚历山大的笑声显示,这位英雄清楚如何奋力前行,他的远征因此越发成功。
他克制自己,止步后退——凭借明亮的玻璃船潜入海底——进行观察,开怀大笑,从那以后他变得更有睿智,更加强大,再回到现实世界:“如我能回到支持者中,我将远离陷阱,不再有任何败绩!”如果他不再奋勇向前,他就可能功败垂成,也就是说,他决心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维度认知世界,征服世界。
画家毕加索曾说:“绘制一幅画就像完成一次斗牛,目标是杀死它。
”笑声是亚历山大的现实,这是他成就自我的艺术。
笑声成就了非凡的亚历山大大帝,成就了希腊国王。
为此,他诉诸一门把话说好的艺术,一门表现存在和维护生存的艺术,但无需借助任何争辩和交谈。
因此,亚历山大下到海底去验证指责的真实性,他将理性与感性结合,用以唤起部下的热情。
希腊的哲学家是怎样看待亚历山大笑声的呢?德谟克利特和赫拉克利特名垂青史,
前者是因连续的笑声,后者则是因为眼泪。
至于苏格拉底,则是至悲惨地死去都面露从容与微笑。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第二卷专门分析听众的情感和心理。
此后,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昆体良都专注于分析政治家们的话语。
《亚历山大传奇》再现了希腊国王观察鱼的片段,同时回顾了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及其心理学。
亚历山大正是如此表现其知识,确切说,是表现他拥有代表一种力量的知识,这种力量对于他来说至关重要。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分析,这能使其部下既分享了征战的果实,同时又始终恪守忠诚。
16世纪,欧洲人文主义者蒙田喜欢在他的散文中引用亚力山大大帝的故事。
但是,在蒙田看来笑是一个严肃问题,是对自由意愿和灵魂力量的记录,能让人回想起希腊国王的海底之笑。
因此,笑声不是对喜剧情节或愉快场景的再现,而是关乎道德姿态,它旨在直白而勇敢地去把握思维形象的全貌,思考生存的严肃性,特别是生老病死的严肃性。
这篇文章题为“善恶的观念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的看法”① 英语译本采用的是三卷本《蒙田随笔全集》,由约翰·富罗里奥(John Florio)译,伦敦J·M·登特父子有限出版公司1910年出版,1946年重印。
注释中的页码为法语版本页码(Montaigne,Les Essais,édition de Pierre Villey,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Quadrige,1988.),下同。
本文翻译参考
了《蒙田随笔全集》,马振骋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文章的开头讲述
了很多诸如此类的勇敢逸事,哲学家就像角斗士,往往对苦难抱以平静之笑。
因此,笑声是蒙田的修辞方法之一,它用以表示存在,为自己的生命做准备。
在教育儿童时,蒙田都会回述亚历山大的故事。
他写道:“卡利斯塞纳斯② 他曾经是
亚历山大的朋友,也可能是他的第一个传记作家。
在亚历山大面前失宠了,因为与亚历山大开怀狂饮时,他不愿祝酒。
哲学家们对其做法不置可否。
哲学家们认为,他应该逢场作戏,和君主一起纵情声色,一起欢笑。
我认为,在寻欢作乐方面他的精力应远远超越了其同伴,他不做恶行,既不是因为缺乏力量,也不是因为缺乏智
慧,而是由于缺乏背弃善良的意愿。
”[3]第1卷,167因此,一个人必须会笑,并且不能混淆存在的严肃性和存在所表现的严肃性。
德谟克利特和赫拉克利特是两位哲学家。
前者认为人生虚妄可笑,在公共场合露面时总带着嘲弄的笑脸。
赫拉克利特则“脸上总显出一副悲天悯人的表情,终日愁
容满面,以泪洗面。
”“我喜欢前者的性格”,蒙田写道,“不是因为笑比哭更令人愉快,而是因为笑更高傲,与哭相比更能鞭策我们。
”[3]第1卷,304 “柏拉图说,性情随和与乖戾对心灵的善良与邪恶影响极大,这话我由衷赞成。
苏格拉底的面容保持一致,恬静含笑,老克拉苏的面孔是另一种始终如一,他从来不笑。
美德是一种愉悦快活的品质。
”[3]第3卷,845 “米松,古希腊七圣之一,他被问到为何独自发笑时回答,我是自己在笑自己。
”[3]第3卷,919由此可见,笑成为了蒙田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主题,不只是针对痛苦和疾病,更重要的是针对生活表象中的虚假严肃。
这一点蒙田同意塞内卡的看法:“如果我想要一个弄臣取乐,不用舍近求远,我会自我嘲讽。
”[3]第2卷,689最基本的一点也正在此:“我们自己的境况,本来就是既可笑,又好笑。
”[3]第1卷,304亚历山大的印度海底之笑也正是如此。
因此,人文主义者蒙田的笑声使他晚年能达到身心和谐,并能掌控自己面对生死的情感。
在他身上,笑声就是生命的表现。
如何思考生活,如何不把它看成是个人存在的持续淡化和不断的自我逃避呢?对亚力山大大帝和蒙田来说,笑声既是感官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表达,它使人明晰了存在与自我。
笑声可让人思考生活,追逐人生,表明生命的存在。
但是,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的哲学,总是引导我们忘记什么是生活。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4]中指出,生活中的“智慧”与“知识”是统一的。
没有知识,智慧也就不存在了;没有智慧,也就没有知识。
这是生命感受的基本表达形式。
哲学致力于探询逻辑,一种判断知识的推理方式,其目标是“真相”。
而生存,
现实的生存(通常是尴尬的)却离“真相”很远;它更喜欢绝对的形而上学(比
如说“善”的理念)。
这也是科学和真理存在的一个原因,因为人们往往不能领
会生存的全部关系和过程。
在柏拉图的哲学之后,欧洲人意识上还能接受笑吗?因此,蒙田处在这种哲学的边缘,对他来说,首要的还是顺天适时,好好生存。
笑声修辞与生存哲学交错,两者都不能接受局限于它所在的那一点。
想要懂得生存,就需要拥有感官的、精神的、变幻的经历,就像亚力山大对鱼的观察或蒙田对自己的认知。
亚力山大要获得其部属的忠诚,并不需要古典修辞学论据,他深谙现代语用学。
但是,在征战结束,定居巴比伦时,在他君临天下,开始俯瞰一个广袤的帝国时,却撒手人寰。
看来,生活和统治的道理在于,在生存过程中保持单纯。
在征服巴比伦,结束征战世界之后,或许亚历山大的力量慢慢丧失了智慧的辅佐。
在亚力山大征服巴比伦后,他命令民众上缴土地和财富,但是,有两个人宣称,他们能够对抗国王。
因担心遭到复仇,这两个卑鄙小人鸩杀了国王:“我们任凭压迫……不应使用武力,只有用计谋才能自救:武力不起什么作用。
”[1]7772,7785-7786这两个卑鄙小人的话语,正是亚力山大观鱼中得到的教训。
他们补充说道:“以毒药封其喉,令他的笑声走向尽头/我们将为所有的被害者复仇。
”[1]7772,7807-7808那时,他再也没有什么可征服,也没有什么能分享,因为他拥有了一切。
难道希腊国王没有被剥夺权力的危险吗?没有因自我放纵带来的危险吗?难道征战结束不就是他智慧力量在逐渐削弱吗?难道亚历山大的笑声没有失去其感官和精神双重表达的特征吗?难道没有失去其思考生存的特征吗?没有出路,没有过程的力量,本身就带着被终结、被否定的命运。
亚历山大死于言说。
综上所述,关于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的笑声修辞,我想引述中国汉代扬雄《法言》中的几句话作为结束语:“史以天占人,圣人以人占天。
”(《五百卷》)“天下有三好:众人好己从,贤人好己正,圣人好己师。
”(《修身卷》)或曰:“龙必欲飞天乎?”曰:“时飞则飞,时潜则潜。
既飞且潜。
”(《问神卷》)“圣人
有以拟天地而参诸身乎!”(《五百卷》)“圣人乐陶成天下之化,使人有士君子之器者也,故不遁于世,不离于群。
”(《先知卷》)在智者扬雄看来,亚历山大的印度之笑,或许就是圣人之笑。
[许多多译,温雅校对,陈汝东审订。
本文是作者在“第二届国际语言传播学前沿论坛”(全球修辞学会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承办,2013年10月18日)所做的报告。
根据作者提供的英文版翻译,同时参考了会议期间由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唐友霞老师根据法语版翻译的初稿,以及其他相关的文献,谨致谢忱!译者。
]
【相关文献】
[1]Lamber,Alexandre.亚历山大传奇(Roman d'Alexandre):第3部[M].Paris:Le Livre de Pochhe,1994.
[2]Stith Thompson.Motiv Index of Folk Literature[M].Copenhague,1955,C460,
M304,U15.
[3]Montaigne.Les Essais,édition de Pierre Villey[M].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Quadrige,1988.
[4]柏拉图.泰阿泰德篇[M]∥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