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 第九十七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第九十七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历法典
第九十七卷目录
仪象部艺文一
请立浑天仪表宋颜延之
浑天赋〈有序〉唐杨炯
进浑仪表张说
新浑仪赋〈有序〉李光朝
又前人
齐七政赋宋周渭
答江德功朱熹
答蔡伯静前人
又前人
简仪铭元姚燧
浑象铭杨桓
玲珑仪铭前人
观天器铭明英宗
简仪赞于慎行
浑仪赞张一桂
仪象部艺文二〈诗〉
九月二十三日城外记游元吴师道
题宋沈存中所铸铜仪揭傒斯
仪象部纪事
仪象部杂录
历法典第九十七卷
仪象部艺文一
请立浑天仪表宋颜延之
张衡创物,蔡邕造论。

戎夏相袭,世重其术。

臣昔奉使入关,值大军旋旆,浑仪在路。

肆观奇秘,绝代异宝。

旋及王府,考诸前志,
诚应夙闻,尚书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崔瑗所谓,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经志所云,图宪所本故体度,不渝精测,尚矣。

则七晷运变无匪,康时九代贞观不绝司历,臣夙怀末意,惧于非任,今忝惟职统,敢昧死以闻。

浑天赋〈有序〉唐杨炯
显庆五年,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上元二年,始以应制举补校书郎,朝夕灵台之下,备见铜浑之仪,寻反初服,卧疾丘园,二十年而一徙官,斯亦拙之效也。

代之言天体者,未知浑盖孰是。

代之言天命者,以为祸福由人,故作浑天赋,以辩其辞云。

客有为宣夜之学,喟然而言曰:旁望万里之横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黝黑。

苍苍在上,非其正色。

远而望之,无所至极。

日月载于元气,所以或中或昃;星辰浮于太空,所以有行有息。

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可以作观象之准绳,可以作谭天之楷式。

有称《周髀》之术者,冁然而笑曰:阳动而阴静,天回而地游。

天如倚盖,地若浮舟。

出于卯,入于酉,而生昼夜。

交于奎,合于角,而有春秋。

天则西北既倾,而三光北转;地则东南不足,而万穴通流。

比于圆首,前临胸者,后不能覆背。

方于执炬,南称明者,北可以言幽。

此天与而不取焉,遑遑而更求。

太史公有睟其容,乃盱衡而告曰:楚既失之齐,亦未为得也。

言宣夜者,星辰不可以阔狭。

有常言:盖天者,刻漏不可以春秋各半,周三径一,远近乖于辰极,东井南箕,曲直殊于河汉,明入于地葛稚川,所以有词日应于天桓,君山由其发难,假苏秦之不死,莫能为其说。

倘隶首之重出,亦不能成其算,二客尝亦知浑天之事欤。

请谓左右,扬搉而陈之原。

夫杳杳冥冥,天地之精;混混沌沌,阴阳之本。

何太虚之无碍,俾造化之多端。

南溟玉室之宫,爰皇是宅。

西极金台之镇,上帝攸安。

地则方如棋局,天则圆如弹丸。

天之运也,一北而物生,一南而物死。

地之平也,影短而多暑,景长而多寒。

太阴当日之冲也。

成其薄蚀众星傅月之光也,因其波澜乾坤,阖辟天地成矣。

动静有常,阴阳行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文,变化形矣。

部之以三,门张
之以八,纪其周天也。

三百六十五度,其去地也,九万一千馀里。

日居而月诸,天行而地止,载之以气,浮之以水,生之育之,长之畜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

天聪明也,圣人得之;天垂象也,圣人则之。

其道也,不言而信其神也,不怒而威验之。

以衡轴考之,以枢机三十五官,有群生之系命一十二次,当下土之封畿。

中衡外衡每不召而自至,黄道赤道亦殊途而同归,表里见伏,圣人于是乎发挥,分至启闭。

圣人于是乎范围,可以穷理而尽性,可以极深而研几。

天有北斗,杓携龙角,魁枕参首。

天有北辰,众星环拱,天帝威神。

尊之以耀魄,配之以勾陈。

有四辅之上相,有三公之近臣。

华盖岩岩,俯临于帝座;离宫奕奕,旁绝于天津。

列长垣之百堵,启阊阖之重闉。

文昌拜于大将,天理囚于贵人。

泰阶平而君臣穆,招摇指而天下春。

东宫则析木之津,寿星之野,箕为傲客,房为驷马。

天王对于摄提,皇极临于宦者。

左角右角,两曜之所巡行;阴间阳间,五星之所取舍。

后宫掌于蕃息,太子承于冢社。

宗人宗正,内外敦叙于家邦;市楼市垣,货殖毕陈于天下。

北宫则灵龟潜匿,螣蛇伏藏。

瓠瓜宛然而独处,织女终朝而七襄。

登渐台而顾步,御辇道而徜徉。

闻雷霆之隐隐,听枹鼓之硠硠。

南斗主爵禄,东壁主文章,须女主布帛,牵牛主关梁。

羽林之军所以除暴乱,垒壁之阵所以备非常。

四宫则天潢咸池,五车三柱,奎为封豕,参为白虎,胃为天仓,娄为众聚,旄头之北宰,制其雠敌。

天毕之阴,蓄泄其云雨。

大陵积尸之肃杀,参旗九斿之部伍。

樵苏之地,出入于园苑。

万亿之资,填积于仓庾。

南宫则黄龙赋象,朱鸟成形,五帝之坐,三光之庭。

伤成于钺,诛成于质。

福成于井,德成于衡。

执法者,廷尉之曹,大夫之象。

少微者,储君之位,处士之星。

天弧直而狼顾,军布晓而鸡鸣。

三川之郊,鹑火通其耀。

七泽之国,翼轸寓其精。

南河象阙于是乎增峻,左辖边荒于是乎自宁。

乃有金之散气,水之精液。

法清渭之横桥,像昆明之刻石。

岁时占其水旱,沧溟应其潮汐。

织女之室,汉家之史。

可寻饮牛之津,海畔之人易觌。

日也者,众阳之长,人君之尊。

天鸡晓唱,灵鸟昼踆。

扶桑临于大海,若水照于昆崙。

太平太蒙,所以司出入。

南至北至,所以节寒温。

龙山衔烛,不能议其光景。

夸父弃策,无以方其骏奔。

月也者,群阴之
纪,上天之使,异姓之王,后妃之事。

方诸对而明水洽,重晕匝而边风駃。

裁盈蚌蛤,则虏骑先侵;适 麒麟,则暗虎潜值。

五星者,木为重华,火为荧惑,镇居戊己,斯为土德。

太白主西,辰星主北,俯察人事,仰观天则。

比参右肩之黄,如奎大星之黑。

五才以之致用,七政于焉不忒。

同舍而有四方,分天而利中国。

赤角犯我城,黄角天之争,五星同色。

天下偃兵,趋前舍为赢,退后舍为缩。

赢则侯王不宁,缩则军旅不复。

或向而或背,或迟而或速。

金火犯之而甚忧,岁镇居之而有福。

观众星之部署,历七曜之驱驰。

定天下之文,所以通其变。

见天下之赜,所以象其宜。

然后播之以风雨,成之以霜霰。

或吐雾而蒸云,或击雷而奔电。

一旬而太平感,肤寸而天下遍。

白日为之昼昏,恒星为之不见。

尔乃重明合璧,五纬连珠,青气夜朗,黄云昼扶。

握天镜,授河图。

若曰赐之以福,此明王圣帝之休。

符至如怪云,祓气、冬雷、夏雪、日晕、长虹、星芒、伏鳖,阴有馀而地动,阳不足而天裂。

若曰惧之以灾,此昏主乱君之妖孽。

昔者颛顼之命,重黎司天而司地;陶唐之分,叔仲宅西而宅东。

后宋有子韦,郑有裨灶,魏有石氏,齐有甘公。

唐都之推星,王朔之候气,周文之视日,吴范之占风。

有以见天地之情状,识阴阳之变通。

《诗》云谓天,盖高语曰:惟天为大,至高而无上,至大而无外,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群神莫尊于上帝,法像莫大于皇天,灵心不测。

神理难诠,日何为兮。

右转天何为兮,左旋盘古何神兮,立天地巨灵何神兮,造山川螟何细兮,师旷清耳而不闻,离娄拭目而不见,鹏何壮兮,搏扶摇而翔九万,运海水而击三千,龟与蛇而异其短长之质,椿与菌兮殊其小大之年,钟何鸣而应霜,气剑何仗兮上星躔,列子何方御风,而有待师门何术,验火而登仙鲁阳麾戈兮,转于西日陶侃折翼兮,登于上元女何怨兮,为精卫帝何耻兮,为杜鹃争疆理者,有陵零之石闻弦歌者,有盖山之泉,若怪神之不语,夫何述于此篇,以天乙之武也。

焦土而烂石,以唐尧之德也。

襄陵而怀山,以颜回之仁也。

居在于陋巷,以孔丘之圣也。

情希于执鞭,冯唐入于郎署也。

两君而未识扬雄,在于天禄也。

三代而不迁,桓谭思周于图谶,忽然不乐。

张衡术达于天地,退而归田,我无为而人自化,吾不知其所以然而然。

进浑仪表张说
臣闻:迎日授时,莫先于历象;先天成务,必归于制作。

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建中立极,纬武经文,至德难名,神功莫测。

于是定历成岁,立象考天。

绍唐尧钦若之典,继虞舜璿玉之义。

上皇能事于斯备矣。

臣书院先奉敕造游仪,以测七曜盈缩。

去年六月造毕。

进奏,又承恩旨,更立浑仪。

臣等准敕令左卫,率府长史梁令瓒检校创造。

于是博考传记,旧有张衡陆绩王蕃钱乐之等,并造斯器。

虽浑体有象,而不能运行,事非经久,旋亦毁废。

臣今按据典故,铸铜为仪,圆以象天,使得俯察。

上具列宿、赤道、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运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立二周,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转一匝,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转有馀。

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行匝,仍置水匮以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明朔望不差毫发,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则自然击鼓,每一辰则自然撞钟,皆于匮中。

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转运虽同而迟速各异,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阴阳不能逃其数,分至不能隐其时。

究天地之干运,极乾坤之变化。

斯皆上禀圣谟,傍获神助。

臣等愚思,非所能及。

望录付史馆,宣示百寮,使知告成之功,迥超前古,无任勤恳之至。

谨随表上进以闻。

新浑仪赋〈有序〉李光朝
天垂象,见吉凶。

圣人指象之法,莫先于浑仪。

是以王者,将下理于万人,先上齐于七政。

轩昊之后,分重黎二官。

唐虞之日,命羲和四子,代掌其器,以为人极。

圣作有程,必应其变。

故有谓之《周髀》盖天,谓之浑天、宣夜。

用则假于器,妙则存乎人。

曰若开元天宝,圣神文武皇帝,以为天有时,时有变,不可从旧,更法而取新。

更立铜浑,无毫釐之差,得精一之义。

引而上则迈于古,推而下则合于今。

非古之聪明神睿者,孰能为之乎。

于是五纬连珠,两曜合璧,神输祥瑞,天降嘉生。

默而不谈,且虑樵夫之笑;言而未远,且陈君子之心。

遣于鄙辞。

乃作赋曰:
国之神器,名之浑仪。

法天之象,知天之为。

虽考古以作则,亦惟新而成规。

琢璿为衡,范金为盖。

其状则小,其用则大。

南极北极,正其端隅。

上规下矩,正其外内。

缭绕黄道,环回紫宫。

斗居其北,日起其东。

别度数于分寸之内,点星象于毫釐之中。

处动而能静,妙同乎造化之意。

寂无以为有用,拟于阴阳之功。

有象必见,惟幽是通。

乃知近能则远合,下正则上同。

因之以言宝历,遂乃授乎人时。

以通天下之志,以断天下之疑。

违之则失信之无欺,圣也,智也。

念兹,在兹。

四时以之咸序,万物以之攸理。

弦望之候不 ,寒暑之期可纪。

测天地之否泰,知阴阳之终始。

述作固称于帝王,司存乃归于太史。

猗此成器,为国之宝,通幽洞微,赞我皇道。

又前人
夫象之大者,曰天地。

理之广者,曰阴阳。

分八极,悬三光。

不言而化,有形而彰。

虽羲氏代掌,初闻乎钦若。

而畴人离散,覆乱其纪纲。

魏灭晋绍,易齐为梁。

莫革其弊,有失其方。

将以事极则反,否泰何长。

故浑仪之制,而新之我皇。

则天工协谋,凫氏毕至。

煽洪炉以效役,镕珍金以为器。

列管之应一十二律,罔极为期;周天之列二十八宿,各分尔位。

然仰观俯察,以参以稽。

森罗乎象纬,穷极乎端倪。

视朔于初时,必书于云物。

履端于始岁,如得乎摄提。

候月既殊于蓂草,测景方异乎土圭。

侔汉历之黍累不失,同舜年之风雨不迷。

且如人之常性也,重更改,贵因循。

罔知失善,是与谋新。

更苟有利,何惮釐革。

循苟有失,何必相因。

故天垂象,圣人以审,度历乖次,圣人以创。

陈亦将利物安下。

适时补政齐上,方之斗极,为来代之龟镜。

其意既美,于斯为盛。

恐贻诮于不谈,故形之乎赋咏。

齐七政赋〈以明主法天用齐七政为韵〉宋周渭
天之垂象兮无臭无声,君之立德兮赫赫明明。

将同符而合矩,在璿玑于玉衡。

故运彼四时,寒燠随其建指。

齐其七政,有道感于无情。

故使黎民于变,万物由庚。

神不秘其福,地不爱其祯。

原其天斯覆兮,地斯载播,群芳而作,主日阳德兮,月阴灵俾,五星而为辅谅。

无私于照烛,或任晦于烟雨。

国风可仰,守官方赞于羲和。

人力不侔,杖策已疲于夸父。

夫能文者,政乃不乏示寰瀛之大法。

运天者,道在于
乾,占日月之初躔。

既推历以生律,亦钩深而索元。

徒观其如璧之合,如珠之联。

甲子不迷,符太初之朔旦。

精意以享同,肆类于昊天。

七政匪差,万邦攸共。

采石氏之经,听畴人之颂。

远而望也,粲粲映非云之云。

默而识之,昭昭为非用之用。

岁在木而循度,镇居中而不携。

荧惑无犯于奋若,太白莫陵于摄提。

将不盈而不缩,岂乍高而乍低。

故我后所以引唐尧而作式,指虞舜而思齐。

动于天兮,德有一。

丽于天兮,曜有七。

四海以之升平,千箱以之充实。

岂比见晕珥适背之状,语怪变云气之质。

非训俗以齐人,徒废时而乱日。

客有从笔砚而未达,怀忠信而待命。

望莳蓂于朝阶,知如春之圣政。

窃昧谈天之辩,庶俾观象之咏。

答江德功朱熹
玑衡之制,若不能作水轮,则姑亦如此可矣。

要之以衡窥玑,仰占天象之实,自是一器。

而今人所作小浑象,自是一器,不当并作一说也。

元祐之制极精,然其书亦有不备,乃最是紧切处。

必是造者秘此一节,不欲尽以告人耳。

答蔡伯静前人
天经之说,今日所论,乃中其病。

然亦未尽彼论之失。

正坐以天形,为可低昂反覆耳。

不知天形一定,其间随人所望,固有少不同处。

而其南北高下,自有定位。

政使人能入于弹圆之下以望之,南极虽高,而北极之在北方,只有更高于南极,决不至反入地下,而移过南方也。

盖图虽古所创,然终不似天体,孰若一大圆象,钻穴为星,而虚其当隐之规,以为瓮口。

乃设短轴于北极之外,以缀而运之,又设短柱于南极之北,以承瓮口。

遂自瓮口,设四柱小梯,以入其中,而于梯末架空,北入以为地平,使可仰窥而不失浑体耶。

古人未有此法,著其说以示,后人亦不为无补也。

又前人
天经已领,其论撰详悉,亦甚不易。

但回互盖天颇费力,只是旧年一般见识,不欲恶著古今一个人耳。

其心则固深知浑盖之是非也。

然则孰若据实而论之,省词说乎。

简仪铭元姚燧
旧仪昆仑,六合包外。

经纬纵横,天常邪带。

三辰内循,黄赤道交。

其中四游,頫仰钧箫。

凡今改为皆析而异,由能疏明,无窒于视。

四游两轴二极,是当南轴攸沓下。

乃天常维北欹倾,取轴矩应镂以百刻。

及时初正,赤道上载周列经星,三百六十五度奇,赢地平安,加立运所履,错勒千隅。

若十二子五,环三旋四衡挈焉。

两缀窥距,随捩留迁。

欲知出地究兹,立运去极几何,即游是问。

赤道重衡,四弦末张。

上结北轴,移景相望测日。

用一推星兼二定距,入宿两候齐视。

巍巍其高,莫莫其遥,荡荡其大,赫赫其昭。

步仞之间,肆所赜考。

明乎制器,运掌有道。

法简而中,用密不穷。

历校古陈,未与侔功猗欤。

皇元发帝之蕴,畀厥羲和,万世其训。

浑象铭杨桓
于昭圣皇,德维天希。

密察乾坤,动符化机。

乃命太史,考顺求违。

制器象天,具体而微。

度数棋布,星次珠辉。

道分黄赤,拟议元规。

两极低昂,中主璇玑。

匮方象地,极枢以维。

地本天函,术取外围。

反而观之,其趣同归。

体虽至约,用足明大。

象设目前,人居天外。

观天之里,合象之背。

日月交错,五行进退。

造化无穷,不出户内。

始终参求,简仪是配。

于昭圣皇,夙夜睿思。

先天天合,后天奉时。

先后惟天,圣皇无为。

玲珑仪铭前人
天体圜穹,三辰在中。

星虽纪度,天实无穷。

天度之数,环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一,因星而步,推日而得。

月次十二,往来盈亏。

五星参差,进退有期。

判为寒暑,分为四时。

太史司天,咸用周知,制诸法象,各有攸施。

萃于用者,玲珑其仪。

十万馀目,经纬均布。

与天同体,协规应矩。

遍体虚明,中外宣露。

元象森罗,莫计其数。

宿离有次,去极有度。

人由中窥,目即而喻。

先哲实繁,兹制犹未。

逮我皇元,其作始备。

实因于理,匪凿于智。

于万斯年,宝之无坠。

观天器铭明英宗
粤古大圣,体天施治。

敬天以心,观天以器。

厥器维何。

璿玑玉衡,玑象天体,衡审天行。

历世更代,垂四千祀。

沿袭有作,其制寝备。

即器而观,六合外仪。

阳经阴纬,方位可稽。

中仪三辰,黄赤二
道,日月暨星,运行可考。

内仪四游,横箫中贯。

南北西东,低昂旋转。

简仪之作,爰代玑衡。

制约用密,疏朗而精。

外有浑仪,反而观诸。

上规下矩,度数干隅。

别有直表,其崇八尺。

分至气序,考景咸得。

县象在天,制器在人。

测验推步,靡忒毫分。

昔作今述,为制弥工。

既明且悉,用将无穷。

惟君勤民,事天首务。

民不失宁,天其予顾。

政纯于人,天道以正。

勒铭斯器,以励予敬。

简仪赞于慎行
芒芒元运,莫莫三辰。

譬彼辐辏,转于一轮。

旧仪洵美,而状浑沦。

卓哉良史,创物维新。

其新匪他,维旧而析。

四游两轴,当乎二极。

南轴攸沓,天常下直。

维北欹倾,轴焉足式。

赤道上载,列宿周天。

三百六十五度寄焉。

极机所运,五环三旋。

去极之度,游则昭然。

囊括两仪,珠辉七曜。

象在灵台,不言而造。

邈矣斯人,何识之妙。

配皇等极,昭兹神造。

浑仪赞张一桂
于惟帝王,宪天出治。

敬天以心,则天以器。

爰稽往古,实造浑仪。

考时布令,仰观俯窥。

厥体至圆,厥形左运。

璇玑玉衡,推步斯训。

度刻虽具,细分未全。

以管望之,渐外渐悬。

及胜国时,郭太史氏。

逖览幽探,独臻至理。

实通旧制,简仪乃成。

四游上附,直距外经。

三距三环,天常赤道。

结环距端,远近相较。

两线相望,于以测之。

日月极远,分杪适宜。

纤悉咸备,惟精惟密。

简要可遵,百世莫易。

我思古人,大衍太初。

三枢七直,视此为疏。

赫赫皇朝,损益前代。

尚象明时,独玆不废。

都城东隅,崇台巍然,为国重器,于万斯年。

仪象部艺文二〈诗〉
九月二十三日城外记游元吴师道
杪秋暇日休弦歌,五门城外观新河。

斗门决水已数日,浅沙漫漫无馀波。

纵横疏凿引别派,监官督役犹挥诃。

循堤侧足惧疏恶,惊见崩拆当盘涡。

故桥旧市不复识,祗有积土高坡陀。

城南靡靡度阡陌,疏柳掩映连枯荷。

清台突兀出天半,金光耀日如新磨。

玑衡遗制此其
的,众环倚值森交柯。

细书深刻皇祐字,观者叹息争摩挲。

司天贵重幸不毁,回首荆棘悲驼。

长春宫苑最宏丽,飞楼涌殿凌层坡。

乔松夭矫百岁物,复有偃盖低婆娑。

平生素闻百一帖,乐石壁置周檐阿。

金源中叶盛文物,玉堂学士锵鸣珂。

旁搜纸墨作藻饰,欲与唐晋争嵯峨。

至今摹榻传好事,道士却换人间鹅。

仙杯珍袭巨桃核,御画云鹤题宣和。

不知何处有此木,偶尔结实良非他。

瑶池汉殿语茫昧,遂使世俗犹传讹。

寻幽访古意未已,起视落日归禽多。

却趋林亭憩清绝,盆菊采采黄金窠。

蟹螯斫雪新酝碧,对此不乐将如何。

京华酒垆万歌舞,锦鞯翠袖迎娇娥。

儒冠已受俗子笑,况复衰容双鬓皤。

下帷闭阁来迹少,肮脏不肯侯门过。

清游良友幸追逐,未忍返棹寻渔蓑。

今朝不饮心已醉,笑看坐客朱颜酡。

凤城半掩归路暝,争道击毂如飞梭。

九衢冥濛涨尘雾,渐见灯火稀星罗。

作诗写实不可缓,马上已复成微哦。

按元之都城在东北,白马庙、柴市、琼华岛,皆在南城。

今之观象台则在南城之外,读吴正传城外纪游作可信已。

题宋沈存中所铸铜仪揭傒斯
法象坤仪重,来从汴水迁。

飞龙躔四极,黄道界中天。

望绝秋毫永,循环太古前。

荒台明月夜,应有泪潺湲。

仪象部纪事
《益都耆旧传》:汉洛下闳,明晓天文于地中,转浑天以定时节。

《桓谭新论》:杨子云好天文,问之于黄门,作浑天。

老工曰:我少能作其事,但随尺寸、法度,殊不晓达其意。

后稍稍愈到今七十,乃甫适知己。

又老且死矣。

今我儿子爱学,作之亦当,复年如我。

乃晓知己,又且复死焉。

其言可悲可笑也。

《董卓别传》卓冶铸候望璇玑仪。

《三国志·陆绩传》:绩博学多识,星历算数,无不该览。

著述不废,作浑天图。

《晋阳秋》:吴有葛衡,明达天官,能于机巧,作浑天。

使地居中以机动之。

若天转而地正,以上应晷度。

《晋书·虞喜传》:喜博学好古,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以散骑常侍,徵不起。

《玉海》:义熙十三年八月,刘裕克长安;九月,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

〈又〉起居注曰:十四年,相国表曰:向者平长安获张衡所作浑仪、土圭,历代宝器谨遣奉,送归之天府。

《南史·陶弘景传》:景尝造浑天象,高三尺许,地居中央。

天转而地不动,以机动之。

悉与天相会云修道,所须非止史官是用。

《后魏·卢辩传》:辩少好学,博通经籍。

孝武西迁,金石律吕晷刻浑仪,皆令辩因时制宜,皆合轨度。

《北史·信都芳传》:芳少明算术,兼有巧思,后为安丰王延明召入宾馆。

延明家聚浑天、欹器、地动、铜乌、漏刻、候风诸巧事,并图画为器准,遂令芳算之。

会延明南奔,芳乃自撰注。

又著《四术周髀宗》。

其序曰:汉成帝时,学者问盖天,扬雄曰:盖哉,未几也。

问浑天,曰:洛下闳为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几乎,莫之息矣。

此言盖差而浑密也。

盖器测影而造,用之日久,不同于祖,故云未几也。

浑器量天而作,乾坤大象,隐见难变,故云几乎。

是时,太史令尹咸穷研晷盖,易古周法,雄乃见之,以为难也。

自昔周公定影王城,至汉朝,盖器一改焉。

浑天覆观,以灵宪为文;盖天仰观,以《周髀》为法,覆仰虽殊,大归是一。

古之人制者,所表天效元象。

芳以浑算精微,术机万首,故约本为之省要,凡述二篇,合六法,名《四术周髀宗》。

《隋书·天文志》:宋元嘉所造仪象器,开皇九年平陈,后并入长安。

大业初,移于东都观象殿。

《耿询传》:询见故人高智宝,以元象直太史。

询从之,受天文算术。

询创意造浑天仪,不假人力,以水转之,施于闇室中,使智宝外候天时,合如符契。

《大唐新语》:开元十二年,沙门一行造黄道游仪以进,元宗亲为之序,文多不尽载。

其略曰:孰谓天大此焉。

取则均以寒暑,分诸晷刻,盈缩不愆,列舍不忒,制器垂象,永鉴无惑。

因遣太史官驰往安南及蔚州,测候日影,经年乃定。

《图书编》:唐一行博览经史,武三思慕其名,请结交,逃隐匿于僧,习梵律。

元宗敕书,强起之。

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切直,无
隐。

受诏与率府兵曹梁令瓒造浑天仪,铸铜为环天之象,中具列宿赤道及周天之度数。

注水激外轮,令其自转。

外络二轮,缀以日月,令与同运。

天西旋一昼夜适一周,而日东行亦适一度,月行适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二十九转有馀而日月适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适一周天,于仪象正合。

置水匮为地平,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

立木人二于地平上,其一前置鼓以候刻,每历一刻能自按鼓击之;其一前置钟以候辰,每历一辰能自按钟撞之。

皆于匮内各施轮轴,钩键关锁交相持而然。

置武成殿前示百官。

《玉海》:开元十八年,试新浑仪赋。

《枫窗小牍》:太平兴国中,蜀人张思训制上浑仪。

其制与旧仪不同,最为巧捷。

起为楼阁,数层,高丈馀,以木偶为七直人,以直七政,自能撞钟击鼓。

又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即自执辰牌循环而出。

余王大父赞善公尝入文明殿漏室中见之。

《宋史·苏颂传》:颂修两朝正史,转右谏议大夫。

使契丹,遇冬至,其国历后宋历一日。

北人问孰为是,颂曰:历家算术小异,迟速不同,如亥时节气交,犹是今夕;若踰数刻,则属子时,为明日矣。

或先或后,各从其历可也。

北人以为然。

使还,以奏。

神宗嘉曰:朕尝思之,此最难处,卿所对殊善。

迁吏部尚书兼侍读。

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

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

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

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

星辰躔度所次,占候测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沈括传》:括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士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

《图书编》:至道中韩显符皇祐中周琮,及熙宁元丰新造浑仪,皆不以水运。

《石林燕语》:苏子容过省赋历者,天地之大纪为本场。

魁既登第,遂留意历学。

元祐初遂命子容重修浑仪,制作之精,皆出前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