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现代科技史专业委员会成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与中国现代科技史”研讨会在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44卷(2023年)第4期:633 636The Chinese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㊀Vol.44(2023)No.4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现代科技史
专业委员会成立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中国现代科技史
研讨会在京召开
刘㊀晓㊀孙萌萌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49)
中图分类号㊀N092
文献标识码㊀D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673-1441(2023)04-0633-04
㊀㊀㊀收稿日期:2023-08-22㊀㊀㊀作者简介:刘晓,1978年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近现代科技史㊁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孙萌萌,1987年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特别研究助理,研究方向为气候科学史㊂
2023年7月31日至8月2日,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中国现代科技史 研讨会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现代科技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香山饭店成功举办㊂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㊁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㊁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㊁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㊂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㊁北京大学㊁北京科技大学㊁清华大学㊁上海交通大学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㊁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㊁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㊁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等40多家高校及科研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㊂8月1日下午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现代科技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通过了‘专业委员会工作细则“,选举产生曹聪㊁丁兆君等34名专业委员会委员㊂经专业委员会选举,王扬宗当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舰㊁张九辰㊁张剑㊁张藜㊁熊卫民当选副主任委员,刘晓当选秘书长,宋元明㊁曹琪当选副秘书长㊂
1 开幕式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要包括国家实验室㊁国家科研机构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㊂本次会议的主旨,是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审视20世纪以来中国战略科技力量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争取民族独立㊁服务国家建设㊁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㊂
436
中㊀国㊀科㊀技㊀史㊀杂㊀志44卷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主任㊁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中心主任王扬宗教授主持㊂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金德鹏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㊁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张藜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教授等出席并致辞㊂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副书记金德鹏教授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回顾20世纪,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抗战和社会主义建设,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爱国奉献,勇于登攀㊂科技史研究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百年来中国科学的发展道路㊂在新的时期,我们更要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创新自信,锐意改革,使科技真正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㊂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㊁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科技史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鼓励大家积极思考传统跟现代究竟如何连接,对比不同国家和文明的科学史发展,启发书写中国特色科学故事的新视角㊂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张藜教授提出,应准确把握中国现代科技史领域的核心学术议题,将新兴史学理论与2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进程中极为丰富的宏观㊁中观㊁微观的史事有机融合,生产出属于中国的现代科技史研究的典范成果㊂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教授认为,世界著名大学科学史系都以现代科技史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科技史界也应更关注中国现当代科技史,与科技哲学㊁科学社会学㊁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等学科形成合力,多为现实战略服务,必将大有可为㊂
嘉宾发言环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㊁国际科技史学会前主席刘钝教授表达了对成立专委会的支持和祝贺,提到了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的观点,认为历史研究要与当下世界格局产生共鸣,在当前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研究者们对科技史的关注也要与当下的科技发展和战略结合起来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员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李学通教授分别从科技战略和近代史研究的角度,阐述了中国现代科技史的意义和重大问题㊂
2 大会报告及分会场报告
大会报告以 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战略科技力量 为主题,包含9个报告㊂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研究院樊春良研究员㊁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剑研究员㊁中国科学院大学王大洲教授㊁北京科技大学熊卫民教授㊁清华大学游战洪教授㊁北京大学甄橙教授,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时文生研究员等分别从历史㊁政策与建构等角度,结合核科学㊁分子生物学㊁医学等领域,阐述了战略科技力量的内涵和演变,学科发展与国家任务之间的关系;王扬宗教授的 中国科学院使命定位的历史进程 则重点探讨了中国科学院改革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㊂
六个分会场分别从不同主题展开专场讨论,共计66个报告㊂8月1日下午, 战略科技力量的开创与早期探索 分会场,中国科学院大学刘晓的‘李约瑟镜头下的战时中国科学“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付邦红的‘战争时期中央研究院的对外交流“和上海交通大学史
㊀4期刘晓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现代科技史专业委员会成立
536斌的‘ 汉阳造 步枪与中国革命“等报告聚焦20世纪上半叶我国科技建制化初期投身建设和抗战的历史,描述了科学家及科学组织在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对外交流,将科学活动转化为抗战文化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实业建设支持中国革命和抗战大业等动人的历史场景,揭示了科学和技术同国家和民族命运之间的深刻关联㊂
国家科研机构的历史使命 分会场分析了中国科学院㊁研究型大学以及国家实验室的历史和重点问题㊂例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方一兵的‘科技举国体制下的中国科学院“㊁上海交通大学萨日娜的‘中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陈雪的‘黄淮海科技大会战与中科院的涉农工作“等,讨论了中科院各研究所的创建和发展及其对当时国家各项生产建设事业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在 举国体制 等科技发展思路下,国家科研机构所取得的历史成就㊁面临的历史困境等㊂这些研究对当今国家科研机构建设和改革等议题深具启发意义㊂
科技政策与规划 分会场讨论了宏观层面国家科学政策㊁人才政策的制定及其对相关科学技术发展㊁人才培育的影响㊂例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柯遵科㊁孙思清的‘ 军工复合体 与 大科学 “,钱学森研究中心李月白的‘钱学森对中国 大科学 道路的思考和探索“等,辨析了 大科学 及其相关概念在中西方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内涵,以及对20世纪科学和技术实践的塑造㊂分会场还探讨了不同社会和文化条件下科学规划和人才建设方案的利弊得失,例如山西大学刘欣的‘从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设看战略科学家的培养“等,为当下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的疑难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㊂
8月2日上午, 重大科研任务与成就 分会场,聚焦于中国现代科技史上典型的重大科研任务㊂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黄庆桥的‘中国大飞机崛起之路的背后“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公的‘从导弹精度测量到飞船交会对接“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江山的‘1950年的中国 科学展览会 “等,以新体制雷达㊁大飞机制造等重大工程建设为案例,探讨了重大科技工程在面对科技自立自强时所面临的历史机遇,总结了中国打破国际封锁从而形成独立自主科技力量的历史经验,以客观的态度分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各大重要科研任务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重要的历史经验㊂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现代科技 分会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宋超的‘中国对越南电力工业成套援助考论“㊁江苏科技大学郭昭昭的‘向深蓝进军“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史晨的‘跨越死亡之谷:北斗星载原子钟突破背后的新型举国体制“等报告,涉及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对外援助及超越国界的科学和技术实践的历史研究㊂它们共同揭示了在人才㊁知识的跨国流动以及超越国界的全球科学议程下,国际合作对科学与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㊂ 国际现代科技史 分会场从比较视野讨论了20世纪国外科技史议题㊂例如,东华大学仪德刚的‘近年来金砖国家创新竞争力评价及预测“㊁伦敦大学学院朱相龙的‘人工智能史书写中的全球语境㊁科学决策与冲突叙事“和江苏科技大学杨凯的‘诺贝尔奖的阴霾:脑白质切除术在日本的历史与社会考察“等报告,以多个国家的不同议题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国际重大科学事件和不同国家的科技政策,不仅补充了中国现代科技史的国际背景,也引发对中国同时期或类似情况的比较与思考,从而为研究中国现代科技史提供借鉴㊂
636
中㊀国㊀科㊀技㊀史㊀杂㊀志44卷3 专委会成立大会及选举
8月1日下午,中国现代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召开了成立大会,由潜伟教授主持㊂首先由刘晓教授讲述专委会的筹备经过㊂近年来,以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和老科学家采集工程团队为代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研究队伍,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㊂因此很多同行感到有必要加强交流和组织,打破学科和领域的壁垒,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百年来中国科学发展的道路,讲述现代科技发展的中国故事㊂为了创建正式的交流平台,2021年经33名会员联名发起,联络人刘晓和熊卫民向学会常务理事会提交了‘关于筹备 中国现代科技史 专业委员会的建议书“㊂2022年初,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会会议批准筹备 中国现代科技史专委会 ㊂
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国现代科技史专业委员会工作细则“,确立专委会宗旨为:团结广大中国现代科技史工作者,积极开展中国现代科技史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推进中国现代科技史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促进中国现代科技史事业的发展,服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㊂计划每两年召开一次全体会员大会暨主题学术会议㊂
大会选举产生了34名首届专委会委员,名单如下(姓氏拼音排序):
曹㊀聪㊀丁兆君㊀段海龙㊀樊春良㊀付邦红㊀郭金海㊀胡大年㊀胡宗刚
黄庆桥㊀姜玉平㊀李学通㊀刘㊀晓㊀陆伊骊㊀卢㊀勇㊀时文生㊀宋㊀超
潜㊀伟㊀王㊀勇㊀王大洲㊀王国强㊀王扬宗㊀熊卫民㊀杨㊀舰㊀杨㊀凯
仪德刚㊀尹晓冬㊀游战洪㊀张㊀剑㊀张㊀藜㊀张九辰㊀章梅芳㊀赵云波
甄㊀橙㊀周雷鸣
接下来召开专委会委员会议㊂在张藜教授的主持下,专业委员会进行了选举㊂王扬宗教授当选为主任委员,杨舰教授㊁张九辰研究员㊁张剑研究员㊁张藜教授㊁熊卫民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刘晓教授当选为秘书长,曹琪和宋元明当选为副秘书长㊂当选人员发言表示加强专委会的制度建设,真正打造服务中国现代科技史研究的交流平台㊂围绕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现代科技史研究的空间和影响也将日益拓展,认真总结前进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讲好 现代科学 的中国故事,是新时代科技史工作者的使命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