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总复习训练(语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备考训练
语文基础知识部分
一、重点字词汇总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竹坞.( ) 发窘.( ) 执著.( ) 沉淀.( ) 赏心悦.目( )
干涸.( ) 愚蠢.( ) 蓦.然( ) 称.职( ) 锲.而不舍( ) 瞬.间( ) 啜.泣( ) 洗濯.( ) 禀.告( ) 苦心孤诣.( ) 猝.然( ) 蹂躏.( ) 戏谑.( ) 寂寥.( ) 言简意赅.( )
宽恕.( ) 虐.杀( ) 瑟.缩( ) 陶冶.( ) 猝.不及防( ) 冗.长( ) 粗糙.( ) 滑稽.( ) 元勋.( ) 笑容可掬.( )
(2)、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水相逢武有力心有余然大悟满地狼
兴致司空见栩栩如苦心孤声匿迹露头角风尘费苦心乳未干微不足
盛气人俗不可目相看出奇胜乐以教
怨天人然无味高气扬名其实角分明
兴高烈随声附不知所义不容莫其妙
(3)词义、①、把句子中画线部分换成一个合适的成语
A.我开始意识到,怨恨命运,责怪别人的做法,只会让我落后更远。

()B.张老师在学生大会上的讲话言辞简练,意思完备,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C.他的这副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样子,令人难以相信他的诚恳。

()
②、有些成语在意思上迥然不同或同中有异,在结构上却互相对偶,相映成趣。

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请你也试着给下列成语配对子。

守株待兔——雪中送炭——瓜熟蒂落——
有条有理——寥寥无几——狗仗人势——
二、古典诗词积累
(1)、“沉舟侧畔千帆过,”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揭示了新生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2)、长江三峡工程成功蓄水,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笔下“渔者歌曰”的“,”的凄异景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望岳》一诗中,诗人想象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
是:,。

(4)、数声风笛离亭晚,。

(5)、儿童相见不相识,。

(6)、《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是:,。

(7)、在送别诗中,最能表现诗人的旷达胸襟,并以此慰藉友人,从而一扫感伤、离痛情调的诗句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

(8)、《期行》和《乘船》都选自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的《》,其主题都是强调诚信。

俗语说得好:“人而无信,。


(9)、“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述了从师之道。

(10)、,淡妆浓抹总相宜。

(11)、《望岳》一诗中,表现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巍峨高大的形象的诗句
是,。

(12)、树木丛生,。

,洪波涌起。

(13)、,江春入旧年。

(14)、,听取蛙声一片。

(15)、,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语言实践运用:
(1)、名著考查:
①、《西游记》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________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___________。

(人名)
(2)、语文知识
①、请根据本册所学课文的内容,为“花木兰替父从军”写一个上联。

(2分)
上联:下联:花木兰替父从军
②、选出填入括号处排列最恰当的一组句子()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自然之美;忧国忧民,兴利除弊,是社会之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艺术之美。

但是如果你缺少发现美这一种特殊能力,没有审美的眼睛,没有审美的耳朵,没有审美的感受,那么,,。

①你谛听“春江花月夜”只会莫知其然②你置身苏州园林也难以领略其中的佳妙
③你面对“断臂维纳斯”只能瞠目而视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③①
③、说说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手法。

A、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

( )
B、茶越冲越谈,雨越落越大。

()
C、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D、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 )
(3)、语言表达
①、仿照下面两句话,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2分)
让我们来做花的事业吧,把花香传给别人;
让我们来做叶的事业吧,把花顶过自己的身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论语六则》中谈到不少学习方法,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一句,并简述理由.
我最欣赏: .
理由: .
③、修改下面的病句。

(在原句修改)
(1)开展这次活动旨在提高保护环境的风气。

(2)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④、请选择四个不同身份的人说的话,并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

从前有个村子里有四个能说会道的人。

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赶车的),还有一个是船夫。

谁家有什么事都请他们去帮忙。

有一次,村里有一户哥俩分家,请这四人去“说和”。

这四个人先在厨师家碰头。

厨师说:“”,裁缝说:“”,赶车的接过话茬:“”,船夫最后说:“”。

A、咱们也不是没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太出格就行。

B、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

C、咱们到那儿见风使舵,看情况办,实在不行,就来个顺水推舟。

D、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得去才行。

厨师的话是______ 裁缝是______ 车把式是______ 船夫是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学习
①、领会下列语句的意思:它们可以分别用来评价教材中几篇作品的相关人物,请在句后写出人.
物姓名
...。

(相关作品:《美猴王》《卖油翁》《空城计》《木兰诗》)
A、大智大勇,临危不惧() C、巾帼不让须眉()
B、胆量超群、聪明灵巧() D、骄矜自诩、盛气凌人()
②、如果有人推荐某报刊的以下几篇文章,你将分别在哪个栏目中迅速找到?
A、我国运动员在昨天的比赛中又获五枚金牌()
B、我国足球运动发展前景之我见()
C、运动场上的遐想()
D、冬泳须知()
栏目:文学艺术栏目服务指南栏目新闻栏目学术论坛栏目
古文巩固训练部分
一、回顾《〈论语〉六则》,解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1)诲.人不倦(2)可以.为师矣
(3)孔文子何以
..谓之文也
..谓之“文”也(4)是以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有同学说,自己弄不懂得东西就要虚心去问老师和同学,这叫“不耻下问”,你同意这种观点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4.《论语》是_____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是____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5.《论语》六则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请把他们找出来。

(至少二个)
二、阅读《世说新语》相关文段,完成以下练习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要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这个小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文章是怎样刻画主要人物的?
2、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3、释词:
日中:()舍去:()无礼:()引之:()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

5、“元方入门不顾”以表示。

6、元方入门后,友人会怎样?。

(二)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文章虽小,却结构完整,请分别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分)
起因:。

经过:。

结果:。

2、“歆则难之”,歆为什么对这事感到为难?
3、王朗对此人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华、王的优劣各表现在哪里?
5、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三、回顾《三峡》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选自《》,作者,是时期地理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略无阙.处()虽.乘奔御风()飞漱.其间()3.本文只有150余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语言非常简练、生动。

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8个字就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朝发白帝,暮到江陵”,8个字就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个字一字一景,精当地概括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景物特点;而“_____________”,“高猿长啸”8个字又生动地表现了三峡秋景的萧瑟悲凉。

4.课文写到三峡三个季节的特点,请用自己的话分别加以概括。

①、夏季:
②、春季:
③、秋季:
四、阅读《卖油翁》,回答下列问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文中说陈尧咨善射,试举两点说明他善射的情形。

答:(1)、(2)、
2.找出两个以“百”字开头,形容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答:(1)、(2)、
3.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凭什么作出这样的评价?
答:
4.卖油翁到底知道什么道理?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不同含义。

或以.钱币丐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公亦以.此自矜()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6.解释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但微颔.之()公亦以此自矜.()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康肃笑而遣.之()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译: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译:
五、回顾《木兰诗》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木兰诗》选自宋代编的一书。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燕.山()胡骑.()辔.头()3.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4.译句:
⑴、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5.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6.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7.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六、读贺知章《回乡偶书》,回答后面问题。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离别家乡岁月多”一句和我们学过的同题另一首诗中“”一句意思相同并相照应。

2、在此诗中,指的是哪些人“人事半消磨”?
3、诗中3、4两句,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尊严的含金量
8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美国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逃难的流亡者。

长途的辗转流离,使他们每个人都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善良而朴实的沃尔逊人,家家都燃炊煮粥,友善地款待这群流亡者。

镇长杰克逊大叔给一批又一批的流亡者送去粥食。

这些流亡者,显然已经好多天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接到东西,连一句感谢的话语也来不及说,就个个狼吞虎咽,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例外。

当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的面前时,这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杰克逊大叔想,给一个流亡者一顿果腹的饭食,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这么做。

于是他就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来做。


那个流亡者的目光顿时灰黯下去了,他硕大的喉结剧烈的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便不能随便吃您你的东西,我不能没有经过劳动,便平白得到这些东西!”杰克逊大叔想了想又说:“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些活儿需要您的帮忙。

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就跟您派活儿。


“不,我现在就做活儿,等做完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那个年轻人站起来说。

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个年轻人,但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又走了这么远的路,可是不给他做些活儿,他是不会吃这些东西的。

杰克逊大叔思量片刻说:“小伙子,您愿意为我捶捶背吗?”说着就蹲在那个年轻人的面前。

年轻人也只好蹲下来,十分认真而又细致地给杰克逊大叔轻轻地捶背。

捶了几分钟,杰克逊大叔十分惬意地站起来说:“好了,小伙子,您捶得棒极了,刚才我的
腰直犯困,可现在,它舒服极了。

“杰克逊大叔说完,将食物递给那个年轻人,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杰克逊大叔微笑着注视着那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现在太需要人手了,如果您愿意留下的话,那我就太高兴了。


那个年轻人就留下来,并很快成了杰克逊大叔庄园里的一把好手。

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还把自己的女儿玛格珍妮许配给了他,杰克逊大叔告诉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20多年后,那个年轻人果然拥有了一笔令整个美国人都羡慕的财富。

这个年轻人就是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

1、年轻人的尊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
答:①;
②。

2、由于尊严,这个年轻人获得了哪些成功?
答:
3、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答:
4、写其他流浪者有什么作用?
答:。

5、请你列举一下你曾经保住尊严的一件事。

答:
6、谈谈你读了这则故事后所得到的感受和启发。

答:
(二)对比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一位山东籍的汉族干部,两次告别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和妻子儿女,来到世界屋脊支援西藏建设。

十年中,他为这片土地的发展与兴旺而呕心沥血勤奋工作;十年中,他同这里的藏族同胞结下了生死想依的鱼水深情,他就是山东省援藏干部孔繁森。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带领工作组在新疆考察途中,不幸因车祸遇难,殉职在阿里地委书记的岗位上,时年50岁。

消息传出后,人们满怀痛惜之情悼念这位党的好干部。

孔繁森是山东聊城人,1979年国家需要选派一批年富力强的干部赴西藏工作,当时,任聊城地篓宣传副部长的孔繁森响应号召,主动申请赴藏,到海拔4700多米,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肪上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历时三年,圆满完成了援藏任务。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近九旬瘫痪在床,妻子刚动过手术,三个孩子都在上学尚不能自立的情况下,瞒着老人说服妻子儿女再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

1993年,孔繁森第二次援藏期满,组织上又决定让他到环境更为艰苦的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他又愉快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直到以身殉职。

……
1994年9月国务院授予他“全国民族团结先进模范”的光荣称号。

孔繁森遇难后,记者追寻他生前工作的足迹,先后到岗巴、拉萨、阿里等地实地采访。

草原上、泉水边,记者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藏族农牧民对他亲切而自然的呼唤。

[乙文] 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

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憾。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

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两次进藏,历时十载。

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

越野车载着他,向西急驰而去,车窗外,油画般的高原景色一幕幕掠过:清澈的拉萨河,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高耸的雪山,明镜般的湖水……孔繁森热爱西藏的山山水水,但此时却顾不上欣赏这高原美景。

伸向远方的莽莽苍苍的路,多么像人生之路。

回顾过去的路,思谋未来的路,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阿里。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西藏,这时已在高原工作了6年。

他现在应该东进返乡。

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驱车向西,奔赴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地区,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

1、两篇文章在内容方面各有侧重。

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2、甲文以时间为顺序安排表明了什么?乙文前面两段抒情性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3、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到过孔繁森工作过的地方,听到当地农牧民的亲切而自然的呼唤,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用简要语句概括。

4、假如你面临的处境与孔繁森一样,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试作简要的论述。

(三)济南的秋天
①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红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济南。

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

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预备着的。

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便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

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则全赐给了济南。

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

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了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些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山影是镶着各色绦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的颜色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山腰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化,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化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也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滚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色,睛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睛暖得像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
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少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

以量说,以质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

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

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情人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好美的了。

可是看水,是要看秋的。

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

先不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全凭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

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浮着水波,做绿色的香梦。

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只有这个,是它们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

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

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

山影儿也更真了。

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

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1、第①自然段写作者幻想中的济南的特征是。

2、第②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第③、④自然段,作者从不同角度展开对济南秋山、秋水具体景象的描摹,山是从、、的不同来写的;水是从、、来写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第③自然段写秋山的颜色,没有按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的顺序,而是先写“山腰”,再写“山脚”和“山项”,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5、第③自然段写山腰颜色的变化,连用了三个“忽然”,其作用是什么?
6、第③自然段最后一句的感叹句,它具体赞美了什么?
7、从全文看,作者是抓住景物的特征和变化来写的。

济南秋天的景物特征是具有诗意的。

写景物的变化,则融合了和客观景物的变化。

全文着力写景,但又在描
绘景物中渗透了的丰富感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四)《天上的星星》节选
⑴有个小女孩,想够着天上的星星。

她透过窗子的玻璃望着星星在晴朗的夜间闪闪发光。

她想,要是她拿得着星星,那该多么快乐啊。

她问父母,他们能不能把星星摘下来给她。

他们只是叫她别发傻。

尽管如此,她要入睡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
⑵有一天,她独自去找星星。

她先到发动水车的贮水池边的旧磨坊去,对贮水池说:“请问,你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
⑶“啊,看见过,”贮水池说,“星星经常到我的水里来玩。

你跳进来游泳吧,也许会找到它们。


⑷小女孩跳进贮水池,游呀,游呀,但还是找不到星星,只找到一条小溪。

她问小溪:“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非常想拿到星星。


⑸“啊,看见过,”小溪回答说,“星星常常下来,在我的岸上于。

你涉水走吧,也许能找到星星。


⑹于是她涉水走去。

走呀,走呀,走得累了,还是没有找到天上的星星。

她来到一块草地上,仙女们正在那儿玩呢。

⑺“请问,”小女孩问仙女们,“你们看见过天上的星星吗?我很想知道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星星。


⑻“噢,看见过,”仙女们说,“星星常在我们脚边的草丛里闪光。

和我们一起跳舞吧,也许你会找到星星。


⑼于是,小女孩就翩翩起舞,跳呀,跳呀,但还是没有找到星星。

这时,她非常累了,便坐下来哭起来。

⑽“我游泳,我涉水,我跳舞,”她说,“还是没有找到星星。


(选自英国童话《天上的星星》)
1、选出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
2、第一自然段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属于()
A、开端
B、发展
C、高潮
D、结局
3、“尽管如此,她要入眼时还在想,她是多么希望得到星星啊。

”这句在行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文段刻画小女孩的主要方法是()
A、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B、心理刻画、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神情描写
D、神态描写、语言描写
5、第十自然段写出了小女孩的心情,对第到第九自然段起总结概括的作用。

6、请用“文段通过对……记叙,表达了……”这一格式概括选文的主题。

7、文中的小女孩给人一个什么印象?分析正确的是()
A、天真单纯
B、沉着勇敢
C、理想远大
D、幼稚无知
(五)、阅读下面的小小说《陆游》,完成后面题目。

陆游已气息奄奄。

儿子要为他请郎中。

陆游摇头止住,说,没用了。

陆游的眼里有泪。

陆游说,思念能用药治好吗?儿子不懂。

陆游的眼睛投向北方的天空,久久地,不愿回来。

儿子懂了,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他,故乡在遥远的北方。

父亲已经用眼睛、手和语言告诉他千遍万遍了。

陆游继续写他的诗,他已经提不动笔,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吐,让儿子一个字一个字地记。

儿子哭着劝,父亲别写了!
儿子很想问父亲,诗歌能够上阵杀敌吗?诗歌能够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吗?
还有一个冷酷的现实儿子没敢告诉父亲,国人早已不读诗歌,国人喜欢的是杭州西子湖畔的歌舞、暖风和醉醺醺的酒意。

陆游仍写。

陆游说他靠诗歌滋养生命和思念,思念故乡的时候,就抓一把诗解馋。

陆游说,诗歌能让他的眼睛还亮着。

陆游要儿子听。

陆游的脸一派紧张肃穆。

陆游吼,是地动山摇金戈铁马的杀伐之声啊!是金人攻我大宋城池啊!金人打过长江了!
儿子知道父亲已是回光返照。

哪儿有什么杀伐之声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那边传来的歌舞声、管弦丝竹声正一阵阵地漫溢过来,暖风、歌舞和酒肉已经把大宋的江山浸泡得酥软软、醉醺醺的。

但儿子不敢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