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山水画家曾刚的彩墨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NG RI FENG SHANG
96
美 术 大 观
文|张荣发
浅析当代山水画家曾刚的彩墨艺术
摘要:在当今中国画坛,有这么一位艺术实践者,他以“传统为本,兼容并蓄,鼓励创新”为总方针,传统、生活、创造三者有机结合,注重学理的同时更有与传统不太一样的东西。
也正由于这点"不一样”,印证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全新审美意趣,更符合时下网络时代人们的全新审美习惯。
他就是活跃在当今画坛的彩墨山水画家—曾刚。
关键词:现代彩墨;形式美;新时代审美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因着画,只一池浓墨、一管竹毫,笔底赤心便跃然于纸上。
当今的中国画坛,名家众多,名流名派纷呈,但有这么一位画家,不论是平沙浅渚、浓烟轻岚、石门云栈、雄关剑门、三峡云雨、九寨清泉、高原羌寨、西岭雪山,经他之手裁取入画,泼墨挥毫,肆意用彩,皆成天趣。
他就是现代彩墨山水绘画实践者—曾刚。
纵观他的新时代彩墨山水作品,充盈着理性和对大自然的感悟,投递出从容不迫的气度。
一、彩墨实践的形式美
我国的山水画发展历史悠久,历代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名家大师相望,不绝如缕,翻看画史,我们享受到的是既新鲜又璀璨的“七彩血液”。
董其昌在《画旨》中谈到: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
气韵不可学,此而知之,自然天授。
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
[1]
今观当代彩墨山水实践者曾刚先生之作,始知玄宰所言不虚也。
中国画大多以书为骨、以诗为魂、以色墨为肉,统帅于精气神,取源根植于“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诗家博雅浩瀚之文思,史家沉雄豪迈之篇章”(范增语)。
当下,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占据主导型的绘画风格大致分两种:一是继续标榜戏墨写意的文人画,二是以情绪化的彩墨表现抽象意味的装饰意图,两者同为主观艺术范畴。
其实回想一下,自上个世纪中早期以来,经张大千、刘海粟、傅抱石、魏紫熙、宋文治、何海霞、饶宗颐等画家在泼彩山水上的创造性业绩,呈现出了中国彩墨山水画90年来的不凡历程,并结合了传统写意的灵魂体现、模糊审美的综合意识、传统泼墨的构成法则、全新用彩思维、用水传统、水彩等西画技法意识与泼彩山水的内在关联共同建构了中国彩墨山水画的理论体系,阐释了彩墨山水中尤其是泼彩山水对于当代绘画演进的学术意义。
和中国画大师张大千一样,曾刚也同样来自风景秀丽的巴山蜀水,而这片水土最适艺术实践者去涤荡灵魂,羽化自我。
今观曾先生之画作,得之其师从川籍学者型山水画大家黄纯尧教授,
而黄纯尧又师承山水画巨擘徐悲鸿和傅抱石,故此其艺术源头并非无根之木,走的就是这么一条纯正的符合“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之路。
是的,绘画是时代的镜子,时代变了,中国画当顺应时代而变,变是创新,变也应该是一种常态,变应当包括内容上和技法上的双重创新。
关于技法新,或在传统上有所突破,或在中西融合上进行探索,因此我认为西画的某些方面是可以融入国画、增加表现力的。
例如空间处理、色调和色彩透视、倒影处理以及某些透视规律(并非严格的焦点透视)等等。
正如黄纯尧所说的那句“一个有出息的民族是不会固步自封拒绝吸收外来文化的”。
曾刚作画,气势为先,次在得法、得意,其画作不论尺幅大小,皆用笔力道十足,气势逼人,于雄浑之处生成氤氲。
观之好似壮士拔山、又如侠客仗剑,风樯阵马,飒飒作响,荡气回肠之处足以令人称奇,拍案叫好。
是的,曾刚先生在创作一张作品开始,往往使用石獾笔蘸饱满的焦墨,往往以散峰或侧逆峰入纸,行笔时结合“马牙皴”和“折带皴”交相呼应,力透纸背,笔笔直抒胸臆,直戳人心,运笔驶转之间有扛鼎之力。
由于夹宣纸的特性,曾刚先生在创作中能笔笔写入,其线条变化虚实相生,其气息运转、阴阳开合与打太极时的自然之理不谋而合。
分毫之间表现出了物象的立体感和量感,给人以和谐安稳的美感,整个画面充满了韵律感和延伸性,既有古典的诗意,又符合网络时代人们的最新审美理念。
作为一名创作思维相对时尚前卫的彩墨山水画家,曾刚先生对绘画色彩基础等也同样有着深厚的笔墨造型功底,他多年实践着自己的写实性山水创作,从青城到雪山,从三峡进宁河,画遍了三江四水及西北高原,倾注深情领悟大好河山的真髓,把大自然的无穷奥妙之变化汇集于胸中,抒于笔端,可谓真正是“搜尽奇峰”。
近年来曾刚尝试以各种国画特技表现手段结合“中西圆融意识”大胆探索实践,把远瀑、风雨、浪花、水雾、霞光、炊烟、光束等传统山水画中并不常涉及的物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直击人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山水画在创作内容和题材上的空白。
二、彩墨山水的精神追求
曾刚出生于风景迤逦、竹海碧霄的天府之国,受大自然扶籍,醺然间走出一位节序骎骎,芒鞋竹杖,杯盘草草,野蔌山肴洒落得像是在清风流水文字中的人物。
在他的创作进程中,家乡中国画届赫赫有名的张大千先生的艺术光辉闪闪地照耀前行。
负笈前行,森森然倚重跋涉,几多艰辛,几多欣喜。
其作品无论鸿篇巨制还是楹尺小品,均彰显出好山水十里如画,断崖处,清溪水口,袅袅烟云浮罩,透露出江南一派风光。
曾
刚的画,主要表现在对家乡山水的一种情结,一种对乡情的深深眷恋。
他将自己的人生信念和对彩墨艺术的至真追求一并融入自己那色彩斑斓的二维世界,于空谷幽泉中令观者感受到那份久违的清新与远离喧嚣的净土。
的确,中国画艺术的笔墨意义常在奔放挥洒间散发出灵魂的价值,文人内心积淀的情绪裹挟着墨韵笔痕落在宣纸之上,率真而不轻浮。
显然,曾刚的彩墨艺术已经行驶在了通往心灵纯净之地的高速公路上,洒脱而自由的快乐常伴其左右。
我相信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作品面貌并不是画家最终风格之追求。
在中西融合的问题上,黄纯尧先生就曾提出我们有两条路可行:一是‘革新’要服从大美;另一条是要服从中国范儿,‘洋为中用’,中国画要保持其灵魂价值所在,不可改姓‘洋’。
我的看法和他很相似,个人倾向也比较偏向于中西结合这一新绘画之路。
前几年接触到曾刚先生的中国画《龙啸》系列作品,其运用的虽是西洋画焦点透视法和诸如水彩等西方绘画渲染理念,却从未有人说它是西洋画。
曾刚先生近几年在山水画创作中内容更趋于丰富,在绘画素材上充实了思想,画出了时代感,使得曾刚在综合画面把握、整体色域运用、部分主体的形式塑造上皆能符合当代的审美要求,并能在画作中呈现出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时尚品格
近几年来,中国绘画的发展步伐伴随着国家核心价值文化的提出,对中国画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更高更长远的发展导向,中国画接下来的路子“通向何方,要怎么走”成了我们每位艺术家必须思索的课题。
中国画特有的诗性精神和家园意识,以及东方审美性的观察方式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
但是,中国绘画的传统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水墨文化单一方向的认识上,我们对中国五千年绘画中的五色世界必须重新予以解读,从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我们对于文明历史精神价值的评判,从而全方位的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价值。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荣发(1990~),男,现就读于广西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山水)。
参考文献
[1]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