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摸底专项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摸底专项练习题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仕于南方仕:___________
②席上啖菱啖:___________
③其人护其短短:__________
④欲以去热也去: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北人闹笑话的地方。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刮骨去毒
羽尝为流矢(shī shǐ)所中,贯其右臂,后创(chuàng chuāng),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zú cú)有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惠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pǐ pī)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注释)矢镞—箭头
[1]为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2]解释下面的字。
常:_____________ 贯:_______________
[3]羽的左臂阴雨天经常疼痛,是因为什么呢?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我知道了“刮骨去毒”的意思_________,比喻________,我还能写一个带有典故的四字词语:_________。
[5]文中的“羽”指的是小说《_______》中的_________,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3.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吕布为曹操所缚,将死之际,乃语操曰:“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
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
”操竞杀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①吕布为曹操所缚________ ②将死之际________
③乃语操曰________ ④明公之所患________
[2]为什么吕布愿意投降并效力于曹操却仍然被杀?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割席①分坐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②而掷③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④过门者,宁⑤读如故,歆⑥废⑦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注释)
①席:古人把席子铺在地上,席地而坐。
②捉:握,拿。
③掷:扔,抛。
④轩冕(xuān miǎn):古代卿大夫的车乘和礼服。
这里实际上只有“轩”的意思。
轩,古代大夫以上乘坐的车,四周有帷幕,前顶较高。
⑤宁:上文称管,这里称宁,都是指管宁。
⑥歆:上文称华,这里称歆,都是指华歆。
⑦废:放下。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子非吾友也
[2]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
(2)宁读如故__________
(3)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宁割席分坐,日:“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否赞同管宁“割席分坐”的做法?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外阅读。
道旁苦李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旁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⑨。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众人。
④游:玩。
⑤子:果实。
⑥折枝:压弯了树枝。
⑦竞:争着。
⑧走:跑。
⑨信然:果真这样。
[1]文中形容路边李子树上李子多的一个词是()
A.折枝
B.竞
C.多子
[2]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的原因是()
A.道旁而多子
B.此必苦李
C.取之信然
[3]读了故事,我知道王戎是一个()的孩子。
A.仔细观察
B.依靠猜想
C.故弄玄虚
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诲:________
②惟:________
③援:________
④俱:________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也出现了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
②一人虽听之。
________
③思援弓缴市射之。
________
④虽与之俱学。
________
[3]下面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使弈秋/诲/二人/弈。
[4]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文精品回放。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请写出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志__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_
[2]请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伯牙“破琴绝弦”的做法是如何看待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幼时记趣》(节选),按要求完成相关问题。
幼时记趣(节选)
沈复(清)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①观之正浓②?,忽有庞然大物③,拔山④倒树而来,盖⑤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⑥二虫尽为所⑦吞。
余年幼,方⑧出神⑨?,不觉呀然⑩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①斗草间:即斗于草间。
②观之正浓: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
③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④拔山:搬开土山。
拔,移,搬开。
⑤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⑥而:表承接,然后。
⑦为所:“.…...…”的意思。
⑧方:正,刚刚。
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
⑩呀(yā)然:哎呀地(惊叫一声)。
[1]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__________________ 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
[2]试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余年幼,方⑧出神⑨,不觉呀然⑩惊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言文阅读。
枭①将东徙
枭逢鸠②。
鸠曰:“子③将安之?”枭曰:“吾将东徙④。
”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
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
(注释)①枭:一种凶猛的鸟。
②鸠:一种鸟,形状像鸽,有斑鸠、山鸠等。
③子:你。
④徙:迁移。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鸠对枭东徙持什么态度?,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快乐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①之山,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③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④。
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⑤于东海。
(注释)①发鸠: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②柘(zhè)木:柘树;桑树。
③文:同“纹”,花纹。
④自詨(xiào):呼喚自己的名字。
⑤堙(yīn):填塞。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溺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 衔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
[2]女娃死后为什么叫精卫?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简单评价一下精卫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①。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②担而立,睨③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④十中八九,但微颔⑤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⑥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⑦酌油沥⑧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⑨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注释:①自矜:自夸②释:放下③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④矢:箭⑤颔:点头⑥酌:舀⑦杓(sháo):同“勺”,勺子。
⑧沥(lì)之:向下灌注,沥,滴。
⑨因:这里是“接着”的意思。
[1]解释下面带点字的意思
(1)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子的意思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读完了这个故事,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言文阅读。
宋人戒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
[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字:
(1)子罕弗受(______)(2)以示玉人(______)
(3)故敢献之(______)(4)皆丧其宝也(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不我,皆丧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人为什么要送玉给子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罕为什么不接受玉?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文言文阅读。
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1]选出与“齐人也,坐盗”中“坐”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族诛连坐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视不理
[2]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吾欲辱之,何以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B.齐人因善盗乎?(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C.圣人非所与熙也。
(陈述语气,相当于“吧”)
D.寡人反取病焉。
(感叹语气,相当于“啦”)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4. 认真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之推教子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俛①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②,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注释)①俛:通“俯”,头低下。
②业:本事、能力。
[1]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谓吾曰(尝:曾经)
B.颇晓书疏(疏:记事)
C.稍欲通解(欲:快要)
D.异哉(异:不一样)
[2]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
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译为:_________________
(2)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士大夫”和“吾”(颜之推)的教子观念完全不同,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1)士大夫的教子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颜之推的教子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母对你的教育与选文中谁的观念相近?你接受这样的教育观念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