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 之 关键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下的网络文学
网络改变了生活,网络改变了文学。

网络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文学篇章,网络成就了如过江之卿的写手,网络文学经历了从草根的狂欢涂鸦到精英的商业写作,网络文学的各种变局,一方面催生了门类繁多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造成了网络文学质量呈良莠不齐的局面。

而网络文学的阅读,也出现了分化,在电子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沉溺于网络文学设置的各种场景和情节之中而成为“读屏族”,而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与批评标准,导致诸多文学批评家,对违背传统文学范式的网络文学做出倾向于消极的评价。

这样一来,一方面网络文学不断在新的条件下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行,而另外一方面也因在某些认识的标准还未规范的条件下显得模糊。

在网络文学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海量的作品既有高雅的阳春白雪,也有低俗的下里巴人,既有精雕细琢的金玉良言,也有粗制滥造的垃圾泡沫。

网络让文学真正成为自由的写作,这种自由,既有语言处置的自由,也是思想绽放的自由,网络文学写作与阅读的自由伴随着消费文化的语境被极大地释放出来,网络文学语言的游戏和思想的奔放,一娱乐与狂欢的方式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这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生产力的解放,使得传统文学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约束性话语垄断转变为自由性大众言说;由‘金字塔型’的聆听式文学接纳转变为‘广场型’的平等对话;由精英作家的精品力作转变为平民百姓的凡俗创作,从而完成快餐式的文化消费”。

网络带来了传统文学所不曾有的全新革命,传统文学秩序有了重新洗牌的可能。

关于在新媒体条件下的网络文学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相关的几个方面入手通过总结部分热点关键词来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第一个方面:网络文学本体,主要有网络文学、新媒体文学、数字文学、手机文学、移动文学、微博、博客、论坛、数字图书馆、在线写作、读屏时代、免费阅读、文学网站、网络刊物、网络写手、网络写作文件等几个关键词方面。

这里主要说一下新媒体文学,以及和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手机文学、微博。

(一)新媒体文学何谓新媒体文学?“新媒体”一词来源于美国媒体学家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是指相对于以往以印刷和广电传媒而言的电子媒体或网络媒体新媒体的“新”是具有相对性的,正如媒介发展史上,广播的出现对于报纸来说是“新”,电视的出现对于广播来说是“新”。

新媒体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宠儿,它指的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创博为特点的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

包括网络、手机、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广播、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

我们从中可以衍生出新媒体文学的概念,新媒体文学就是指:“借助这些数字化技术传媒如网络、手机等创作和传播的文学”。

每一个时代文学形式都是对所处时代的一种反映,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下,新媒体文学作为信息社会对传统文学的一种不断完善,应运而生,并得到了风生水起的发展。

彭立勋认为“新媒体文学实际上已经是新世纪文学的突出部分。

”新媒体文学之所以能发展壮大下去,得益于其平台载体新媒体的普及所带来的巨
大的运用。

新媒体文学的出现对于传统文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媒介的发展速度和庞大的读者阵营让新媒体文学以让人惊叹的速度向前发展,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文学奇迹。

新媒体文学发展到现在,其形式已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

网络文学盛况不衰、手机文学风生水起、博客微博已经成为了大众话语权的代名词。

新媒体文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形式,使现代的各种媒体成为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思想的平台。

新媒体文学作为对传统文化的完善和补充,在现代媒体的催化下迅猛前进,挽救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为生命力逐渐消退的文坛注入了活力。

新媒体文学包括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微博文学等,在各自的特征中表现出一些共性:第一,强大的传播速度。

新媒体诞生与网络技术与通讯科技,这二者带给新媒体最大的优势便是传播方式的转变。

人们对于信息不再是拘泥于利用实体的纸媒来印刷传阅。

而是通过网络直接阅读,便捷的“一键转载”为人们的传播速度凯奇了一个新的时代。

第二,娱乐至上。

新媒体文学的大众化特质决定了起文学价值导向主要是偏向娱乐性质的,为了迎合大众的阅读需要,新媒体文学大量充斥着娱乐性质的内容和题材,例如穿越、玄幻、仙侠、后宫、恐怖等题材。

新媒体文学大都语言轻松幽默,利用文学的虚幻性来满足大众迫于生活工作压力而不可得的心理。

娱乐性的加强一方面提高了民众对新媒体文学的喜爱和关注,为新媒体文学奠定了坚固的受众基础,另外一个方面缺乏理性意义和深刻内涵仍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第三,互动性强。

与传统文学相比,新媒体文学有一个很大的
优势便是强大的互动性。

读者对于新媒体作品的阅读几乎可以撰写发布的时间相同,并立刻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评论。

写手可以通过读者的反应进行创作的修正,读者有时候甚至会影响到写手的创作思路或情节方向读者不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影响新媒体文学的创作过程。

第四,降低了阅读限制。

新媒体文学利用技术的便利使人们在阅读的时候突破了书本纸媒的限制,例如,人们已经可以再闲暇的片段时间利用手机来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限制。

在信息时代,新媒体文学与文学的结合是必然的结果。

它并不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否定,而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补充和创新。

但我们也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

第一,它培养了浅层次的阅读习惯。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新媒体文学给人们的阅读题供了便利,但由于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快捷式阅读会逐渐影响到受众的阅读习惯。

之前的阅读来自于纸媒,由于纸媒提供的信息量有限。

因此人们是有条不紊地在阅读,换句话来说,是经过思考的阅读。

由于新媒体提供的大容量信息不断膨胀并且实时更新,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也会逐渐变得“不珍惜”,从而习惯于一种“走马观花”式的观看,而减少了对阅读内容的深究,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理性,也造成了受众阅读习惯的偏离。

第二,即时性影响了文学质量。

新媒体文学有着一个“快餐式”阅读的背景,从网络文学到手机文学,再从博客到微博,我们会发现单位媒介带来的信息量其实是不断在减少的,但人们仍然觉得自己所获得的信息量是增大的,这是因为新媒体强大的动态性与实时更新的
特性所带来的效果。

然而由于受众已经变成了“新鲜至上”,因此要想在竞争中去得优势,就要有及时性,以达到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眼球的效果,如此一来,新媒体文学的文字价值就被大大的降低了,导致了新媒体文学水平质量良莠不齐。

第三,盲目追求商业利润。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新媒体文学自身的产业化进程不断完善,新媒体文学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

例如几大网络文学网站已经形成了规范的付费阅读形式,手机文学也经由手机短信定制及大量转发为通讯运营商带来了极大的利润。

然而文学始终是一种人文的艺术,过多的与金钱结合在一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文学的美学和价值,上升到功利性时就会导致文学方向的偏离,造成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儿创作低级庸俗的作品,这不利于新媒体文学的长远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我们是生活,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为我们实现话语权提供了平台,也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新媒体文学数量虽多,却与作品质量水平呈反比之势,产生了平庸崇拜和“网络文化快餐”的现象,使新媒体有了外壳却丢失了文学的内涵。

此外,新媒体的自由性使新媒体文学的创作者失去了写作中的艺术承担。

匿名性带来了没有限制性的自由写作,文学应有的价值观、道德底线被个人所代表,使文学主任缺失。

正如网络文学专家所言:“新媒体文学导致文学格局的重新洗牌。

而‘海量’与‘质量’的落差、自由写作中承担感的缺失,以及‘艺术正向’与‘市场焦虑’的矛盾,使新媒体文学发展遭受了瓶颈”。

当然,面对新媒体文学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我
们要做的并不是抵制,而是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去面对,积极去引导和扶持,优化新媒体文学的发展环境,提高作者的艺术素养,改变新媒体文学中有“新媒体”而无“文学”的状态。

提升作品艺术和思想内涵的深度。

处理好个人与文学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这是新媒体文学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手机文学,当人们对滥觞与十多年前的网络文学迅速从边缘向中心挺近还感慨不已时,那么,手机文学的兴起,让人们见识到了现代科技对文明的重构力量。

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介”,作为一种现代化媒介技术,不但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同时,也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场空间和言说方式,并形成了新的文学类型——手机文学,手机文学是现代技术和文学表意狂欢的结果。

手机文学营造了新的文学景观,这是现代人生存的一种新写照,是现代技术和消费时代语境的文学新样式,成为现代人的“文学零食”。

手机文学在手机传播技术和当前文化语境的双重作用下,有着短频快、速笑性、段子性、同感性、虚拟性、交互性、娱乐性、大众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伴随着现代人正在消费手机文学时,深刻地侵入到现代人的生活空间,从而构成了一种带有后现代气息的文化现象。

但作为现代科技与文学表意的狂欢合谋,手机文学除了这些常见的特性之外,我们还必须进一步理解它的深层次的内涵,以便能更好地理解手机文学以何高度参与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来,影响并改变文学的格局。

第一,现代技术与后现代语境的文学零食性。

手机文学,是现代技术契合了消费时代的文化语境,将文学的边界不断衍生和拓宽。

手机文学满足了现代人快速生活节奏
的精神需求,成为不断调剂现代人生活压力的精神食粮。

第二,泛意识形态的混搭性。

手机文学的形态意识中,泛政治文化的拼贴是起典型的范式之一。

手机文学一民间狂欢话语的方式,来挑战、颠覆、解构主流文化话语权。

体现了巴赫金所说的“狂欢化”。

这就造成手机文学泛意识形态“混搭”的效果,在手机文学中泾渭分明的好坏、正反、善恶等等的二元对立消失了,呈现出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异类特征。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微博是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

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实现信息获取、传播以及分享的平台。

用户可以。

通过WEB、WAP、AP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并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以140个汉字以内发布信息(也有例外,如网易微博可以发163个汉字),图片、视频、链接都可以嵌入其中,并实现即时分享。

“微博”是一个中国式的词汇,它的产品原型来源于美国。

当美国的Twitter大红大紫的的时候,中国出现了第一个网络微博平台——“饭否网”。

同时,腾讯作为一个拥有数亿用户的企业,也上线发布了“腾讯微博”。

微博正式走入中国上网主流人群视野,加之名人效应让一股微博热逐渐形成,各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货扩大自己的微博,中国的微博行业有了极大的发展。

微博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其显著的“媒体属性”与日渐彰显的“社交属性”,占领网民大量的碎片化的时间,逐渐与其社会话媒体共同成为网民新的互联网入口。

依据其特殊的传播形态,迅速紧密地嵌入到商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之中。

第一,信息社群化传播。

微博是一个星系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户只需要有邮箱和密码注册一个账号,即可成为微博的用户。

在微博上,每一个用户既可以作为观众,浏览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言者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内容公别人浏览,好可以再微博客精简的操作界面上迅速发表评论和感想,彼此之间的快速互动不断地增加层次消息,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途径和发布状态,并且整个流程都是全面开放的。

恰好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第二,扩大了交往空间。

可以便捷地通过微博寻找同学、朋友、同事,甚至把陌生人变成微博朋友。

相比其他人际关系圈,这个人际网络是开放的。

任何人都可以“关注”任何人,“私信”任何人。

第三、话语权的平民化。

微博拉近了文字表达和普通大众的距离,更大程度上地实现了话语的平民化,模糊了精英和大众的区别。

微博打造了无数的草根英雄,从默默无闻的草根到新的话语传播者,往往只要寥寥数语的微博传播,一些意见领袖迅速形成名人效应,带动了强大的人气和点击率,在短时间呢将信息传达到最大范围的受众群体。

随着微博的发展,形成了微博文学:“微博文学一微型博客为传播媒介,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为目的,以140个字符以内为文本样式,具有绯句题的凝神、即时的个性表达、集聚式的实时互动特质的一种新文体。

”网络语言、网络文化的形成通常需要病毒化、大众化的网络传播平台,而微博的病毒性、及时性以及大量意见领袖入驻,它已然成为催生网络新文化的天然场所,微博控们更加加速了这些网络语言、网络文化的传播、裂变、迭代、更新,使其不断产生新的内涵,并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到最大范围的受众人群,例如凡客和新浪的合作,引发“凡客体”,
是微博营销中常常被提前的案例。

现今很多网络写手依靠微博获得信息源,所以他们越来越群聚式地活跃在微博上,并可能成为微博上的意见领袖。

在微博上,“什么人”说,比“说什么”远远来的重要。

一个大V的一句无甚意义的话同样会引来巨大的关注,所以知名网络写手很有可能变成微博上的意见领袖。

《围脖时期的爱情》可以说是微博小说兴起的一个标志,一时间,微博小说为专业作家及广大草根阶层所青睐,每天成千上万的微博小说故事在网上更新。

写手可以从微博讨论中获得读者的洞察与反馈,微博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焦点小组”,可成为网络文学改进和创新的源泉,这就是所谓的“用户改造平台”。

如今,因为微博独特的传播优势,越来越多的群体活跃于微博,人们的生活也随着微博一起进入一个碎片化的时代。

正是微博的碎片化堆积,无疑成为大众表现自我,关注世界,证明自己存在于价值的标签,人人都是生活秀的参与者。

新媒体下的网络热词和网络语言对当代人的影响。

网络热词是指在互联网上使用的频率较高的词,“网络热词均来源于一个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词恰当鲜明地作出总结,让人们更深刻地记住关键信息”。

网络热词可以说是一种对于社会的态度,或者说是对于生活的浓缩。

诸如屌丝、高富帅、白富美、裸婚、被保护、洗脸死、欺实马、打酱油、俯卧撑、强拆、郭美美等等是将生活中的事件扩大化,以精简的词来呈现社会场景。

特点:第一,网络热词是社会大背景的反映,许多网络热词读书和时下一些新闻事件有着强烈的关系。

如最近两会发言人所用的“任性”。

2014年的“你懂得”,
2013年的“切糕”。

第二,网络热词是网民参与意识和批判意识的反应,许多网络热词蕴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性,是网民参与到社会事件中的有机佐证。

如“表哥”事件,表明网络热词不只是停留在用俏皮的语言讥讽当下事件,而是有着正面、严肃的批判性。

第三,网络热词是网民自我体认的一种方式。

网络热词最快速、灵敏、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群体现状,网络热词背后是社会群体的一个个缩影,网民利用网络热词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体认。

如“屌丝”和“高富帅”。

这俩个词源自于百度贴吧的李毅吧。

李毅吧的“哭B青年”们以“屌丝”自嘲,暗含不以为耻、苦中作乐的意思,受到了众多宅男的追捧,后来“屌丝”引申为出身贫寒、工作劳累、收入微薄而有不满足于现状的群体,与“高富帅”相对立。

网络热词由于其巨大的辐射作用,甚至成为网络文学表达的题材。

如在网络文学中,就有大量表现“高富帅”生活的“总裁文”,同样以“屌丝”为表现对象的网络小说也大量出现,这类小说大体上来讲就是主人公在一开始的时候比较穷困潦倒,最后事业成功,这种故事模板被称为“屌丝的逆袭”。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热词从最初的网民交流这种边缘化的地位,逐步普及开来并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

这表明网络热词在和其他话语权体系较量中,确立了自身力量优势,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网络热词的出现,其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视:首先,网络热词会引发沟通障碍。

语言作用即为便于人们的沟通和交流,然而网络热词发展之快让人有时不能理解歧义。

网络热词中不乏用表情符号、缩写、及英语字母代替的词汇,网络热词的大量涌现,加深了那些网络常用者与不常用者之间的交流
鸿沟。

其次,网络热词有粗俗化倾向。

网络热词的形式有了很大随意性,很多不合语言规范的词语,以及粗痞化的倾向在网络里层出不穷,有的网民甚至为了标表自己故意使用粗俗话词语,这些词语形成网络热词之后造成了不良影响。

再次,网络热词的速朽性造成语言混乱。

网络热词所拥有的热度,以及流行度都是有一定的时效性的,这不但造成了后来人阅读的障碍,而且造成语言使用的混乱性。

网络语言,广义的网络语言就是与网络有关的一切语言形式,包括专业术语、常用词语、新词新语和表情视觉符号。

它一般有两个层次,即基础网络语言和交际网络语言。

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网络语言,是在狭义上来理解的,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时使用的语言。

网络语言在用词造句等方面的创新,彻底打乱了传统规范的语汇,及其语言的内涵和外延,这都深深滴影响着语言形式。

第一,语言字符化。

网络中,为了提高打字效率,效率得到提高,网民会用一些数字、字母的缩写来替代完整的语言表达。

第二,语言表情化。

在早期的网络沟通中,网友们在用键盘进行聊天等沟通时,由于看不到对方的表情,这就催生用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来表达心情的书写方式。

第三,语言谐音化。

网络语言中的谐音词语普遍带有戏虐色彩或形象化。

第四,语言新词多。

在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词语、外来词和旧词新义,如“克隆”“上网等”。

第五,语法超出常规。

网络语言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词语构成语法,各种汉字、数字、英语或简写混杂在一起,怎么方便怎么用,语序也不受限制,倒装句时有出现。

如“x 先”“x都”“x的说”,千奇百怪。

第六,口语化的表达。

网络交际语
言用于网上交流,在表达上更偏向口语化、通俗化、事件化、和时事化。

当今,网络语言已成为网民在网上交流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由于一些词汇沟通障碍,网络语言在带给人们新奇感觉的同时,也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不便,这个问题要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对于网络语言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的办法,网上毕竟是一个相对自由的虚拟空间,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要规范网络语言,首先对网络语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决定何时规范,怎样规范。

欧美一些国家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要收录网络语言,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社科院某专家曾举过一个例子,多年前的“大哥大”,以前大家都把手机叫做“大哥大”,但是现在大家却都叫手机,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

主管部门没有规定说“大哥大”这个词不能叫,也没有用行政力量来强制执行。

但大家觉得“大哥大”这个词不好听,带点黑社会的性质。

现在手机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中,没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于是这个词就被淘汰出局,中间还不到两三年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大哥大”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