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讲义(PPT 119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
提出“未能事人,焉
的
能事鬼”、“未知生,
学 说
焉知死”的观点,具 有积极的入世意义。 同时孔子重视“慎终
及
追远”的祭祖思想,
影
可见其天道观及出世
响
意义。
2.孔子的伦理观:
一
以“仁”为中心思想,
“仁”就是指个人内在修养
孔 子
及感情的蕴蓄。
孔子探求有关人道的学 问,发现人道归根究底就是个
的
“仁”字,人自所包含的事:
战国时期孔子的门徒开 始推崇孔子、孔子时期推崇 圣王、后来推崇孔子、后来 孔子超越了圣王。孔子成了 最为伟大的、不在其位却做 出了万世师表、是帝王之师, 是全体人类之师。
孔子为万民指引了一个 人之为人的方向、为帝王指 明了根基于仁的王政、“高 山仰止”。
孔子的基本是的思想是礼 与仁。仁体现了孔子的做,礼 体现了孔子的术。透过仁孔子 为仁找到了价值之根据。
御、书、数”, 小六艺“诗、书、礼、
乐、易、春秋”。 主要目的是涵养人的德
性,是处世立身所应把握的。
孔子五岁致于学,孔子三 十而立,是立于人之所以为人 之正道。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其核心继承了后天上 帝之命。
在对待天使和人文的关系 上,孔子提出了自强不息,知 其不可而为之者,但出于深沉 的救世之心,一生凄惶,颠沛 流离。
孔子认为通权达辩是 最高的智慧。人之所以为 人应当去做其应该做的, 其成效如何不要去在意, “尽人事而听天命。”
在颜渊的心目中,孔 子才是一个浑圆的圣人形 象。
最高的精神的境界 是天地之境界。周敦颐 《邵州新迁学释祝文》 中称颂孔子说:“惟夫 子道德高厚,教化无穷, 实与天地参而四时 同……施其道,泽及生 民者,代有之,然而夫 子之宫可忽欤!”
一
【韩愈《原道》】
儒 “尧以是传之
家
舜,舜以是传之禹,
思
禹以是传之汤,汤
想
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的 道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统
说
尧 舜 禹 汤
文 武 周 孔
亚 圣 孟 轲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二、 儒家 思想 在我 国的 发展 历程
(一)产生——春秋: 孔子 “仁” “德”
传
承
第
第四个阶段是儒
二
家思想的第三次复兴,
节
儒
其时间是在当代(故 亦称当代新儒家), 其代表人物是梁漱溟
家
(新心学派)、冯友 兰(新理学派)与张
学
岱年(新气学派)等
说
人;其特点在以儒学 为主,融合佛老与西
的
方思想;其表现为现
传
代化的新儒学。
承
第三节
第 四 节
主 要 学 者 2.2.3 1
一、孔子的学说及影响 (一)孔子生平
展 历
开展了“批林批孔”运 动。儒学再次受到批判, 影响进一步减弱。
程
儒
(十一)评价——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
家
哲 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
学
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
的
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 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发
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去评
展 历
判儒家哲学思想,将儒家思 想体系分析而淡化了。
程
儒学为主,融合道、阴 阳、墨、法、名等诸家
的
思想;其表现为宗教化
传
的新儒学。
承
第
二
第三个阶段是儒家
思想的第二次复兴,其
节
时间是在宋明时期(故
儒
亦称宋明新儒家),其
家
代表人物是程朱(理学
学
派)、陆王(心学派) 与张载(气学派)等人;
说
其特点在以儒学为主,
的
融合佛老思想;其表现 为义理化的新儒学。
儒家 学者 举行 祭祀 活动 纪念 孔子
第二节 儒家的创立
先秦时期,最早 创立且影响最大的 一个学派即是“儒 家”。儒家是春秋 末期由孔子(孔丘) 所创立的学派。
第
二 章
“儒”本来是指 替贵族阶层相礼、教授 知识为业的知识分子。
孔子适时地创办私学,
儒
广招学生,并以知识
家 哲
分子礼、乐、射、御、 书、数“六艺”教人。
(二)关于孔子仁学思想 的现实意义
【参考书目】
(一)《中国哲学简史》冯友 兰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
(二)《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 选辑》北大哲学系中哲史教研 室、中华书80年版
(三)《孔子与当代国际学 儒家哲学的传承
第三编
儒家哲学
第一节
儒家哲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同情地 理解儒家思想的产生的历史背 景和现实意义,了解儒家主要 的代表人物生平、思想及其传 承,掌握孔子正名思想、仁学 思想、认识论思想、天命论思 想的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掌 握孟子、荀子等关于人性善恶 评价的内容及意义。了解儒家 哲学认识宇宙人生的立场和观 点和方法。
教,以“礼义”为本,倡礼
儒
义之学,主“外王”之道,
家
肯定人生的责任就在使人世 道德化。
哲
儒家自西汉时期定为一
学
尊之后,即成为中华文化的
正统,而主导着中国人对人
与其生活世界的基本认知。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传承
第
二
作为中华文化之主脉的儒家
节
思想,自孔子开创至今,已历
儒
经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个阶段是儒家思想的
仁是圆而神的存在,礼只 是其外在的显现。礼不是仁的 全面的体现,而是人们交往的 规范。宋明理学时期仁统摄义、 礼、智、信。
树仁:
人自然会在人生当中 遵循各种理数。讲不熟礼 数的涵养。达到自然的境 界而显现出一种外在的气 象。故理学家讲求涵养一 种气象:圣贤气象。
孔子讲学有大六艺与小六艺: 小六艺:“礼、乐、身、
主
正卿公孙侨(字子产).根据
要
礼或是合理主义所衍生出
学
的人到主义,对孔子的思想 产生极大的影响。孔子字
者
述中曾提到,他三十岁就奠
定好自己的学问基础,而能
独立了。
孔子(四十而不惑):
第
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 氏承继了鲁桓公的职权,而被称
四
三桓.在孔子的十代理,三桓掌握 了鲁国的政权,根本蔑视君王招
要
彻悟了真理,西元前四七九年,七十三岁的孔 子与世长辞。
学
鲁哀公在曲阜,建设了庙堂,
者
祭祀孔子,这是孔子庙的开始.
得到很大声望的
第 四
孔子,决定要改革国 内的政治,重建以君 主为主的国内秩序和
节
体制,可惜运动失败
了,孔子辞去了职位,
离开了鲁国,四年的
主
参政工作终告结束.
要
开始了长期性的流浪
二
儒 家
(二)冷落——战国: 孟子 “民贵君轻”,
“仁政”
哲 学
被冷落的原因是因为 封建制度刚确立、战国
的
纷争,靠 “仁政”不
发
能实现统一。
展
历
程
儒
家
(三)压制——秦朝
哲 学
儒生攻击郡县制, 遭到镇压。因为儒学
的
不能为封建专制统治
发
服务。
展
历
程
儒
(四)独尊——汉朝
家
哲
节
公的存在.孔子因无法忍受蔑视 理智的鲁国,终於在孔子30岁时,
发生了鲁昭公亡命於齐国的事,
孔子为追寻昭公前往了齐国,当
主
了高昭子的家臣,由高昭子的介
绍与齐景公会面.结果,官又当不
要
成,只好回到鲁国去.
学
孔子回到鲁国时,已快接近
四十了.这时已经能确信自己的
者
学问而不感到疑惑的孔子,设立 了私立学校,开始致力栽培弟子。
一
文精神的。虽然他认同有天的
存在,偶然亦会有“天命”的
孔
论述如:“道之将行也与,命
子
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的
(《宪问》)“死生有命,富
学 说
贵在天。”(《颜渊》) , 但认为人可以克服种种困难, 并非宿命之论。他相信个人后
及
天的努力及环境的影响,是有
影
决定性的作用。
响
一
另一方面,孔子,
孔
“敬鬼神而远之”、
第
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学):
四
孔子的父亲在孔子3岁
节
时便去世了,由母亲一手扶
养.由於家境平寒,孔子已
主
开始工作.孔子15岁便决心 向学,放弃武术.
要
学
者
孔子(三十而立):
第
二十岁左右的孔子,正
四
担任鲁国的下级官员.孔子
节
所认为的理想圣人是鲁国 的始祖—周公(姓姬名旦),
以受称赞的人物—郑国的
董仲舒的“君权
学 的
神授”、“大一 统”、 “天人感 应”,“罢黜百
发
家,独尊儒术”
展
因为适合了专制
历 程
主义中央集权制 的需要。
儒 家
(五)发展——魏晋 与隋唐
哲 学
魏晋玄学:主张君主 无为,门阀专政。
的 隋唐:用儒家天命论
发 展
和封建纲常反对佛道观 点。
历
程
儒 家 (六)总结——北宋
学
天涯,在周游列国中, 度过了六十岁.他认
者
为自己不管听到任何
的事情,心都可以毫
不动怒了!
孔子 的思 想管
窥
赋予人崇高的哲学内涵的 人是孔子。对本周的礼乐文化 做了时代的转换,找到了其生 命内在的根基――仁。每个人 都有这种生命的资源。与老子 相反,孔子认识到礼乐文化是 一种最为理想的文化、这种乱 相的造成是礼崩乐坏的结果、 所以应恢复、要走进礼乐的妙 境,理想之境。
学
要爱人,要舍去私欲,要谨守 中庸,还要真诚为他人着想,
说
仁是存在人的心中,礼,乐是
及
表现在人的外面。而心中持 仁且实践礼,乐,这就是孔子
影
认为君子所应当修养。
响
一
孔子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
孔
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 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 后,孔子先祖遂由诸候家转 为公卿之家。孔子六祖孔父 嘉继任宋大司马。后宋太宰 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 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 (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 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 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 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 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 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 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 在,生孔子。
主
提升了孔子为外交官, 齐国在会谈中,常常以
要
武力惊吓定公.孔子很
学 者
精明的应付,使得鲁国 得到实质的利益.由於 这些功绩,孔子再升为
大司寇.
第
四
节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经过了十四年的流浪天涯,才又回到鲁国,
归国後便致力於第子的教育,以及古籍的整理
主
工作.孔子自认过的七十岁,自己能过顺心所 欲.而行为上绝不背离做人的道理.真可说是
一
(二)学说
自周平王东迁以
后,王道衰落,礼
孔
乐崩坏,逐出现百
子
家争鸣的局面。诸
的
子学说中,以孔子 所发扬之儒学对后
学
世影响最为深远。
说
其学术思想博
及
大丰富,大致可分
影
为“天道观”、
响
“伦理观”、“政 治观”以及“教育
观”。
一
孔
子
的
1.孔子的天道观:
学
说
及
影
响
是春秋百家学说中最具人
孔子(五十而知天
第
命):
四
致力於学校教育
节
约十年之长,五十
主
岁的他已经知道上
要
天所赋予他的使命
学
了,五十一岁时,孔
者
子被任命为鲁国的
中都邑宰,才开始
他参政鲁国的政治
生涯。
孔子(六十而耳顺):
第
在担任中都邑宰的职
四
务时,孔子表现了优秀 的政治能力,在齐国提
节
出夹谷的核平会谈,在
出席会谈之前,鲁定公
发
占统治地位的依然是儒家思
展
想
历
程
儒 (九)动摇——新文化
家
运动时期
哲
学 “打倒孔家店” 动摇
的 发
了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 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
展
有从根本上改变。
历
程
儒 家
(十)冲击——新中 国成立后
哲
学 的
马克思主义居主导地位, 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
发
推翻。“文革”时期,
家
原创期,其时间是在先秦时期,
学
其代表人物是孔子(仁学)、
说
孟子(心性之学)与荀子(礼 义之学);其特点在以仁为主,
的
强调性与礼的探究;其表现为
传
人文化的儒学。
承
第
二
第二个阶段是儒家
节
思想的第一次复兴,其
儒
时间是在两汉时期(故
家
亦称汉代新儒家),其 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今
学
文经学);其特点在以
说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正 名思想、 2.孔子的仁学思想 3.孔子的认识论思想、天命论
思想 4.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性善论 2.荀子的性恶论 3.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
论的区别和联系
【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问题】
(一)孔子仁学思想与中 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哲 学
朱熹理学 提出“存天理, 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
的
建等级秩序辩护。
发
展
历
程
儒 (七)极端——明朝
家
哲 学
儒学发展到“心 学”,认为“心外无物, 心外无善”。
的
发
展
历
程
儒
(八)主导——晚清和北洋军 阀统治时期
家
哲 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政
学 的
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后来复 古主义逆流泛滥。说明当时
学
儒家由春秋末期的
第
孔子开其端,并由战国
二
时期的孟子与荀子加以
章
发扬光大。
孔子有鉴于礼坏乐崩之
乱,遂以复兴周文为职
儒
志,以“礼”为教,以
家
“仁”为宗,立“内圣
哲
外王”之教。
学
孟子承袭孔子的“仁”
第
说,以“仁义”为本,倡心 性之学,主“内圣”之道,
二
肯定人之为人就应是为道德
章
人;
荀子承袭孔子的“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