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西街民俗文化景区讲解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秀山西街民俗文化景区讲解词
欢迎来到中国边城,美丽秀山,来到秀山西街民俗文化景区,我是今天的导游,很高兴为您服务。
老城西街是秀山县城经历战火后幸存的一角,它承载着秀山的历史记忆,老城延续着秀山的古韵生活,也是秀山最柔软温润的记忆。
这座城中城让人沉醉,有醉人的美景:乌杨过江、水现莲花、天后宫、八卦井……;有醉人的美食:油粑粑、米豆腐、绿豆粉、豆腐鱼……;有醉人的花灯:花灯二人门斗转、四人双花灯、花灯群舞……;有醉人的七腔八调:《黄杨扁担》《摆手歌》《一把菜籽》……。
近年来,国家大力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大力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秀山西街民俗文化景区,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发挥优势,在2018年1月成功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她,去慢慢品味吧!
【百年西街】
走进百年西街,就好像走进了一个古建筑的展览馆。
西街的道路“一纵四横”,走进西街,大家可以看到土家族吊脚楼、飞檐翘角的徽式建筑,还有众多的宫庙。
通过这些建筑,我们可以一览百年西街。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一座建筑有一座建筑的品性,而一条街则有一条街的韵味。
街上的街坊,某个不起眼的店铺,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才让一条街有了灵魂。
西街的巷陌之间坐落着无数当时的高堂华屋,一条条街巷都演绎着秀山曾经的历史、今天的人文,每一条街巷都有属于它的独特故事。
当你走进老街小巷,用手触摸到老街的一屋一墙,都在触摸到它的过去和现在。
秀山是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吊脚楼是这里一种普遍的建筑。
土家族重视龙脉,吊脚楼多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人神共处,怀抱宇宙自然。
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而西街的吊脚楼正是严格按照这种布局建造而成。
这些吊脚楼属于干阑式建筑,即“体量较大,下屋架空,上屋铺木板作居住用的”,这在多雨、潮湿的武陵山地区对防潮和通风极为有利,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
西街的吊脚楼多为平地起吊式,吊脚楼整个架构以榫卯相连,无钉无栓,看起来好像是放上去的一样。
吊脚楼的地板都是用一块块木板拼接而成。
很多吊脚楼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如今依然有人安居。
如果说,吊脚楼是本地风格建筑在西街的最好体现,那么徽派建筑则是外来风格建筑与西街的完美融合。
众所周知,微派建筑是起源于古代徽州的一种建筑,最明显的便是白墙黑瓦和房屋周围高大的墙垣,被称做“风火墙”。
那么,徽派建筑是如何进入西街的呢?这个和历史上的徽商有关。
明朝中期以,徽商开始崛起,在清朝时期达到顶峰,当时的徽商行遍全国,基本上只要有买卖的地方,都能看到徽商的身影。
清朝同治到光绪年间,有不少从事桐油、私布、盐茶贸易的徽商来到秀山,选择在这里开设商号,进行大宗的货物买卖。
当时的秀山城中,有不少有
名的商号都是徽商开设的,譬如“同仁和”、“瑞泰和”、“聚泰和”、“永盛长”等。
这些徽商被当时的秀山人称作“江西帮”,他们在这里落脚之后,就把徽派建筑也引进了秀山。
西街作为当时的活动场所,自然就兴建了不少徽派建筑。
如今走在西街上,吊脚楼和马头翘角的高墙错落有致,相互绵延间,黑瓦白墙和原木的空中楼阁相互碰撞,形成了典雅大方的色彩。
街道两旁的庭院深深,一道道台阶染了青绿的苔与旧痕。
从旧时到今朝,这些古老的建筑像是时光的沙漏,缓缓地滴落着绵长的历史,装满了能让时间留步,触手可及的温柔。
【沿河栈道】
秀山的母亲河——梅江河正在我们脚下缓缓流淌。
我们沿着这江畔的栈道,经过乌杨码头,可以上到西门廊桥,桥的那头就是百年西街。
梅江河也是客家人陶冶情操的另一处佳地,清晨或傍晚,你都会看到岸边:守候鱼竿的垂钓者、漫步的一家老小、跑步的三两好友……与梅江河呈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蓬勃朝气。
梅江河,属于洞庭湖沅江水,古称邑梅水,发源于太阳山主峰椅子山南麓,由西南流向东北,沿途接纳大小40多条溪河,在石堤镇与酉水河汇合,注入洞庭湖。
如果我们把秀山改成秀水,也毫无不妥,秀山城的平原就是梅江河冲击而成的,秀山人称“坝”,占秀山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石耶坝子、中和坝子和清溪坝子,是秀山主要的“米粮仓”。
夏夜傍晚时分,常有不少西街的居民来此散步消食。
夜晚的梅江河,两岸的花灯亮起来了。
刹那间,蜿蜒了一江的五彩斑斓,好似灯火长龙静卧在西街里。
夜晚的梅江河,还有不少人来放河灯,祈福求愿。
西街人是虔诚的,他们把希望的河灯托付给梅江河,梅江河带着代代西街人的愿景,静静流淌,哺育着这里。
【拉拉渡】
“妹妹要过河,哪个来背我嘛?”要把幺妹儿背过梅江河,在秀山主要有四种方式:拉拉渡、板板桥、石拱桥、廊桥。
廊桥呢,这里先暂时不介绍。
到了西门,我自会给朋友们介绍。
拉拉渡是秀山县特有的渡河方式。
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洪安古城的拉拉渡。
拉拉渡不用桨划,不用篙撑,机关就在于船头船尾的桅杆上各吊着一个铁环,一根缆绳从铁环穿过,横过江面,固定在两岸的岩石上。
船要过江时,艄公用一只带凹口的木棒在缆绳上一来一回地拉扯,就可以将一船的乘客送达对岸。
一船可以装载大约二十个人,二十挑担。
看到前方的渡口了吗?连接梅江河两岸的拉拉渡就是靠这根绳索运载乘客往返于乌杨古街与西街之间。
【板板桥】
渡河的方式,最有秀山特色的当属板板桥。
什么是板板桥呢?就是在桥墩上面放木板,木板一头用藤条拴住,可转动。
另一头不拴不绊,平时搁置桥墩上。
遇洪水时,木板顺水转动,被拉起来,不构成阻力,因此不会遭洪水冲毁;洪水一过,放下板板桥,扳正,又可供行人通过。
板板桥是秀山特色,是秀山人民智慧的结晶,构造十分简单,创意却非常独特。
梅江河上原来是有板板桥的。
老人们回忆说,这板板桥有十二桥墩,间隔六米,桥板长六米,由六根木方排成,横截面为12厘米见方,除了人行,还可以赶牲口过河呢。
可惜的是,1959年,梅江河
涨洪水,板板桥被冲垮,连桥墩都被冲走了,此后就没有再建。
【流秀踩桥】
石拱桥在中国那就太喜闻乐见了。
秀山在建县之后,县令就开始修建石拱桥。
秀山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习俗——踩桥。
何谓“踩桥”呢?“踩桥”也叫“通桥”,一方面是为了检验新桥是否安全,能否通行。
另一方面有着类似现在“剪彩”的意思。
在建造一座桥时,建桥师傅会用木桩把桥两头钉住,暂时不许人通过。
等到桥建成竣工,举行隆重的“通桥”仪式之后才能通行。
梅江河的支流河上有一座流秀桥,流传着流秀踩桥的故事。
话说1736年,清乾隆元年秀山置县时,首任县令夏景馥在乌杨小河上为民修建了一座石拱桥。
该桥建好之日,一班衙役抬着夏县令去“踩桥”。
碰巧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也要过桥,衙役拦着花轿就是不让过,说要先等夏老爷“踩桥”。
轿内的新娘听闻,立马揭了盖头下了轿,把县大老爷撂一边,款步走上石拱桥,边走边说:“今日流秀来踩桥,千年万代永世牢。
”流秀何人?就是这霸气踩桥的新娘子!夏县令也颇有雅量,不怒反喜,对众人夸道:“好口才呀,口才好,此桥就叫流秀桥吧。
”从此,流秀桥的名字便流传下来,夏县令和新娘子流秀也以这样的方式活在秀山人的记忆里。
【北门桥】
秀山建县之初,夯土为城,东南西北四方各开一门:东门叫“森秀门”——有木,南门叫“炳秀门”——带火,西门叫“钟秀门”——含金,北为“涵秀门”——沾水,再加上这土做的城墙,金木水火土全齐了,五行平衡,大吉大利。
北门廊桥,又叫做北门风雨桥,该廊桥因横跨于秀山古城北门外
的梅江河上而得名。
该桥始建于1737年,是当时古县城标志性建筑,桥面上铺的是木板和石板,没有一颗铁钉,充分体现了土家族工匠高超的建桥技艺。
北门桥遮蔽风雨,承载历史。
2006年对古桥进行了修缮,现桥长80米,宽6.5米,桥顶青瓦,桥身粗木,桥中间有供人歇息的长木椅,是市民休闲、观景、乘凉的好去处。
【乌杨渡口】
关于这棵千年乌杨树还有个传说:“乌杨树下有两只金鸭子、一根金扁担。
”虽然从没有人看到过这几样宝贝,但历史上乌杨树下的繁荣,又何止“两只金鸭子、一根金扁担”呢!
秀山在没有公路运输之前,乌杨树下的码头是梅江河水运的重要码头之一,又是重庆、四川、湖南等地进行盐、土产等运输的水陆联运枢纽。
当年在乌杨树下开过茶馆的高玉书老人说,那个时候,乌杨树下的梅江河水很深,经常停靠着一百多只装货卸货的木船,大大小小的木船一直停靠到五墩六孔的板板桥。
大船可装三四百号桐油,小船可装百把号桐油,一号一百二十多斤,一船至少万多斤,运下湖南常德交货后,再运回花纱、布匹,来来往往,十分热闹,这岂止“两只金鸭子”!
至于金扁担,那时由龚滩背来的盐巴,在这里几十家盐号交货后,改用挑夫向湖南、贵州发货,每天都是七八百上千脚(挑)。
靠经营盐巴、土产挣了大钱,不就是抓到了“金扁担”么?
【乌杨古街】
遥想当年,乌杨渡口,樯桅林立,号子喧天,小贩们挎着竹篮穿行于人群中,四处叫卖:“油粑粑——米豆腐——冰凉粉——小米子花生。
”入夜,码头旁的乌杨古街灯火通明,吃夜宵的、打牌掷骰子
的、说书的、跳花灯的、唱戏的……好不热闹!
1737年,夏知县将县城迁往乌杨古街秀油码头对岸的“烟麻坪”,也就是今天的老西街。
但是乌杨古街还是秀山物流、人流最繁华的地方。
因此,就有了连接着乌杨古街和县城老西街的一条拉拉渡(连心渡)、风雨桥(永济桥),正所谓“乡情友情水长流,桥上水上天地久”。
乌杨古街是秀山城当时的商贸中心,盐号、米号、布号比比皆是。
当然,最主要的是盐商和油商,龙头企业罗家秀油厂就在乌杨古街。
乌杨古街上的盐号更是多达36家。
乌杨街挑盐民谣唱到,“挑夫肩挑一百八,衣服裤子打疙瘩”,可以说,乌杨古街承载了盐商贩盐的兴衰历史。
秀山县著名特产秀油,也是从乌杨码头被装上大木船,水运到湖广、沿海一带出售。
返航时,又从湖广、沿海一带,运回小五金、布、沙等商品。
各位游客,你们了解秀油吗?作为秀山的著名特产,它是一种以油桐为主要原料,通过传统工艺配方熬炼制成的优质防腐涂料,颜色如茶,透明、汁浓,广泛适用于船舶、农具、家具和海中建筑物的涂刷装饰,具有附着力强、干燥迅速、防潮、防腐、防锈、耐酸、减少摩擦力等特点。
大家请看,乌杨街头“隘门口”的罗家秀油厂,好大一片院落,可以想象当年的繁忙和热闹。
我们进去看看,炼油设备、懂炼油技术的师傅都在,大家可以观摩、体验秀油的加工与生产。
罗家秀油厂的后门外还有王达琮神道碑。
王达琮(1803—1866)是清代名人,祖籍湖南溆浦。
后移居秀山邑梅(今梅江镇)。
同治初年,贵州苗民反叛,辞官回乡的王达琮率领乡人在险要之处修筑寨堡,布防抗敌,保一方平安。
秀山人感念他的恩德,特立碑纪念。
【叫花洞】
乌杨河下游约400米的绝壁下临近江面的地方,有一个天然洞穴,这个洞曾经是乞丐的聚居地,所以被叫做“叫花洞”。
叫花洞的形状像一个横置的大肚子花瓶——敞口,细颈,大肚子。
洞口直径约2米,花瓶肚子最高处约3米,宽约6米。
据说曾有人进洞探险,没能到底,被吓回来了,说是洞里有很骇人的声响,像大水流的轰隆声,又听到什么怪叫声,鬼哭狼嚎似的。
其实是因为这里是喀斯特地貌,这个洞通向一条阴河,那轰隆隆的声音是水流跌落产生的,是一道瀑布。
鬼哭狼嚎是风的声音,这个洞有多处和地面相通。
叫花洞的瓶底漏出一个小洞,一股清泉从中涌出,截面约20厘米,长年不断,冬暖夏凉。
这水流量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当时这洞顶附近有一个四川省汽车运输公司72队,全队职工和家属三四百号人,他们在洞里安装了一个水泵,生活和洗车用水就全都解决了。
【珠宝田】
因这里地形如猪的膀子,而得名“猪膀田”,后取其谐音,更名“珠宝田”。
它曾经是秀山最大的水码头,得益于西部龙凤坝繁荣的农耕文明,以及渝川黔古道的繁荣,昔日的珠宝田河滩摆满了卖旧衣服、土特产、米豆腐、油粑粑、汤锅等杂货摊子,河岸上茶楼、饭馆等店铺紧连,顾客云集。
在1954年之前,珠宝田与乌杨古街是秀山县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
秀山城赶场就是赶珠宝田。
猪市、牛市就设立在老乌杨树两边的河滩上,而珠宝田这边的河滩就是卖米豆腐、油粑粑、汤锅等吃货的杂货摊子,再上来才是露天茶楼,供挑脚抬轿的人休息喝茶,一直沿街上来,店铺紧连、生意兴隆。
到了西城门洞口,就是卖紧俏且贵重物资的地方,如桐子、茶子、猪肉、纱子、布匹、
食盐等。
【西门廊桥】
朋友们,现在我们经过的这座桥,就是秀山的西门廊桥,又称涵秀廊桥,建于1737年。
以前,乌杨古街和西街的交通靠的是板板桥。
建县之后,为了便于两街之间的交通往来,积聚县城的人气,于是便修建了这座风雨廊桥。
廊桥位于县城西门,所以被称为西门桥。
在近280年的历史中,涵秀廊桥多灾多难,屡毁屡建,现在的廊桥是2014年重建的,长60米,宽10米,从桥面到第一根檩子空高9.8米,到最高屋脊高度是11米。
廊桥中间有供人坐下来歇息的木凳。
夏天一到傍晚,桥上凉风习习,来此散步乘凉的秀山人数不胜数,三五坐一块儿,拉拉家常,摆摆秀山的老“龙门阵”,好不悠闲!
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
廊桥的主要建筑形式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
我们这座涵秀廊桥属于什么形式呢?告诉大家,是木平廊桥。
但是我们也把它叫做风雨桥,风雨桥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有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
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部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避风雨,所以叫做风雨桥。
涵秀廊桥具有很多风雨桥的元素,比如,木结构、造型、飞檐、立柱和木凳等等。
我们说秀山的招牌是花灯,在秀山西街,无论是梅江河畔还是风雨廊桥上,随处可见我们秀山的花灯。
大家请抬头看,西门廊桥上就挂着一串串多姿多彩,形色各异的花灯,这灯叫莲花吊吊灯。
一到晚
上,灯光亮起来,闪闪烁烁,既达到照明的效果,又美观好看。
【犀牛望月】
站在西门廊桥上往下看,梅江河静静流淌,大家看到上河那座小小的孤岛了吗?岛上有一块造型如同犀牛的奇石,这头犀牛遥望着下河一块礁石尖角上的弯月岩,秀山人把这一奇状叫做“犀牛望月”。
有一年,平茶里(现名清溪场镇)的花灯班子来南洞里(县城)出灯,耍灯耍到正月十五元宵夜,去西门桥下“烧灯”,意为送花灯仙子返回天庭。
花灯班子看到栩栩如生的“犀牛望月”,即兴来了一段“犀牛望月”的花灯表演。
于是,秀山经典花灯剧,赖花子仰望幺妹子的舞蹈组合“斗门转”中,又有了一折经典:“犀牛望月”,脍炙人口,并流传至今。
秀山素称“花灯歌舞之乡”,秀山花灯起源于唐宋,延续于元明,兴盛于清代,是一种集歌、舞、戏剧和民间吹打于一体、以歌舞表演为主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2006年,秀山花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秀山花灯表演每年从正月初二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十六以后叫“厚脸灯”。
经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表演形式有:花灯二人转(两人表演的单花灯)、双花灯(四人表演的双花灯)、花灯群舞(多人表演的群花灯)、花灯戏(剧)等。
【天后宫】
天后宫,是过去来秀山经商信仰妈祖的福建人修建的会馆,天后宫里祭拜妈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是东南沿海一带航海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灵,管的是水上的事。
古代船舶在启航出海前要先祭拜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还要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
18世纪中叶,中国正值乾隆皇帝统治下的盛世,全国各地的商贸活动非常频繁。
当时福建地区水运十分发达,部分福建客家人除了发展远洋贸易,也会循着内陆水系逆流而上,进入内地进行贸易。
于是,一部分福建人在抵达沅江流域后,继续逆流而上,进入了梅江河,然后抵达了秀山城。
后来,这些福建人中有些人就在秀山定居下来,生儿育女,代代繁衍,在秀山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聚居区。
定居秀山的福建人,集资修建了妈祖庙,并作为福建会馆,将这里当做客居他乡的一种心灵依托和庇护,也是同乡聚会的场所。
当时的秀山城,在梅江河上讨生活的人很多,他们觉得妈祖既然是水上的神灵,那不管是海洋还是内陆河流,都能保佑他们,所以也会过来祭拜。
后来,天后宫又加建了舞台供祭拜使用。
渐渐天后宫除了是同乡聚会的场所,也成了祭拜祈福的场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秀山花灯歌舞剧团组建后,曾将这里当做表演场所,就在舞台上定期进行花灯戏表演,很受群众的喜爱,逢年过节和赶场的时候,前来观看的百姓简直就是人山人海,但可惜在一次电闸事故中,天后宫起火被烧毁。
如今,天后宫作为西街的文化地标,已经重修完工。
重建的天后宫,结合场地环境,创造了动态的视觉观赏点;完全复原了天后宫的风貌,并提供了多彩多样的展示环节,是一座集茶楼戏台、民俗文化展示、文物收藏、商务休闲、民俗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展览馆。
【苗绣展厅】
苗绣,是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
现形式,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瑰宝。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苗绣被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的刺绣艺术,是苗族妇女勤劳智慧的结晶。
苗族服饰精美绝伦的刺绣技艺和璀璨夺目的银饰让人赞叹不已。
苗族服饰的刺绣工艺有其独特性,如双针锁绣、绉绣、辫绣、破纱绣、丝絮贴绣、锡绣等。
刺绣的图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运用各种变形和夸张手法,表现苗族创世神话和传说,从而形成苗绣独有的艺术风格和刺绣特色。
苗家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清《开化府志》、《广南府志》、民国《马关县志》、《邱北县志》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的记载。
苗家姑娘个个会绣花。
由于环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花了。
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衣裙上了。
据苗寨的老人家介绍,苗家姑娘出嫁前,都要亲手绣一套嫁妆,才能博得人们的赞许、爱慕和追求。
一幅绣品一般要三到五年才能绣好,可以说每一件绣品都是姑娘的心血之作、心头之好。
和很多古老技艺一样,苗绣也面临传统技艺流失、后继无人的传承危机。
我们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的绣娘们挺身而出,承担起这一古老的民族工艺传承的重任。
2014年5月,在秀山县发改委、民宗委、妇联和梅江镇的支持下,由返乡能人杨秀燕(人称杨五妹)牵头,56户村民入股,每户出一名成员当绣娘,正式成立了晶铢苗绣合作社。
晶铢苗绣合作社的绣房设在民族村村委会的办公室楼里,绣品展示厅就在西街天后宫侧厅。
【八卦井】
八卦井,因井面砌成八卦图形而得名。
秀山县城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三里一泉、两里一井”,是重庆
唯一的“百泉之城”,全城要数西街的“八卦井”最为有名。
清同治元年(1861年),为预防战争断绝水源,解决城内军民因饮水困难引起恐慌,时任知县吴森下令在西街天后宫旁掘井,井深10米,穿过城墙直取梅江河底泌沙水,井用条石镶砌成八卦状,上宽下窄,底为方井,每边长宽各3米,水深0.8米,其水经泥沙过滤,常年清澈,永不枯竭。
《黄杨扁担》唱道“黄杨扁担软溜溜,挑担白米下柳州”,可见秀山盛产大米,粮食是不缺的。
比粮食更重要的是水源,全城数千口人,吃吃喝喝、洗洗涮涮,一天也离不开水。
幸亏前清知县吴森,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建了这口“八卦井”。
【猫猫馆】
老西街是热闹的,它的宫庙文化也是极具特色的,除去先前我们提到的天后宫,这里还有一种专业的剧院——“猫猫馆”。
“猫猫馆”是湘中地区湖南人,在“改土归流”后来到秀山的商家所建的“韩王宫”,也就是“湖南会馆”。
“猫猫馆”的名称源于《捉猫公》表演中“酬还都猖大愿”段,《捉猫公》中是集巫、道、傩法事表演。
《捉猫公》故事讲的是:相传刘邦登基后,怕韩信谋反,设计将他暗杀。
韩信幽冥复仇雪恨,指使妖精作怪,以致刘邦病魔缠身,无药可治,便全国挂榜求医。
法师朱鹤撕榜面圣,为汉高祖治病救急。
他赶去龙虎山天师府请旨。
天师指点到乌风洞,请出十大都猖,捉妖除怪。
十大都猖原是巡山把界的十大蛮王,被韩信收复,压在乌风洞内,变成了十大都猖,掌管善者布福,恶者降殃之职。
十大都猖把妖怪擒来,押赴法场宰杀,祭祀韩信,于是汉高祖病愈。
事实上,“猫
猫馆”应叫“韩王宫”,因演的祭祀傩戏内容是《捉猫公》,故被秀山人俗称“猫猫馆”了。
老西街“猫猫馆”《捉猫公》是很有戏剧性的,演员也很特别,即“十大都猖”和“猫公”都是由请来的叫花子表演。
西街每年各个节庆都要演《捉猫公》,秀山城的人都涌入西街来看戏,热闹得很,后来也就成了传统。
这样一来,西街的“猫猫馆”变成了专业剧院了,叫花子们也摇身一变,成了特约演员,有吃头、有玩头、有盼头。
只可惜呀,“猫猫馆”早已不在了,那样的盛况我们只能去想象。
【体育公园】
体育公园就在梅江河畔,南北长约2100米,东西宽约260米,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
体育公园是为爱运动的秀山人民打造的,秀山县是全国体育先进县。
再往前,便是著名的秀山博物馆了。
这条无障碍通道贯穿全园。
生态湿地、鱼泉井、健身平台、休闲广场、花荫长廊等景点、设施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您看,好多的秀山人在公园里漫步、健身、休闲、娱乐,小城的日子宁静闲适。
鱼泉井我们要多说两句。
秀山是“百泉之城”,“三里一泉、两里一井”。
鱼泉水量挺大,过去周边的居民就到这里取水、洗衣、洗菜,随便拉拉家常,摆摆农门阵,久而久之,人来人往,便成了秀山一处人气旺盛的生活中心,保留了秀山市井生活鲜活记忆。
【秀山博物馆】
秀山博物馆是一座展示池州地域文化的特色博物馆,以陈列木雕、石雕、砖雕等文物为主体,同时馆藏名人字画、陶瓷器、青铜器、玉器等器物,藏品丰富、质量精湛,向人们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并从一个侧面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审美情趣、伦理教化。
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