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答题技巧(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句子分析:
(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词语意思+修辞(或者人物描写手法)+表达的感情
(2)分析:修辞+修辞作用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①它本身的作用;②结合上下文。
1、比喻:
作用:能够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例子: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
2.拟人
作用: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让语句变得更加亲切,且加强读者理解力。
答题技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_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表达了作者__之情。
例子: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草人格化,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1分)。
3.排比
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更有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了__,表达了作者_之情。
例子: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谁是最可爱的人》)
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突出了志愿军战士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之情。
4.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吸引读者的兴趣,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引起下文。
例如: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首先……)
答案: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对中学生应树立怎样的金钱观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5.反问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了……,强烈地表达了(什么)之情。
例如:1、这能全怪我吗?
答案: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了这不能全怪我,父母也有责任,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责备之情。
6.反复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连用几个.......,加强语气,强调了……,强烈地表达了……的情感
例子:1.连用四个“七八十”,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挣钱的不容易,强烈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心疼。
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突出母亲工作的辛苦与劳累。
6.对比:把......与......作对比,突出了.......特点,表达了......情感。
例子: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分析:把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与新红嫩绿的果实挂在枝头作对比,突出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特点,表达了对花生的喜爱。
7.引用:引用诗句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兴趣8.说明方法的作用
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特点。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特点。
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的特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作比较:把.....与.....作比较,突出......特点。
9.题目的作用:
①内容与情感:总结文章内容
②结构: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运用……修辞等,形式新颖,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子: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内容与情感上:总借用父亲的小渔船,送我报考上学,小船承载着父亲的期望和爱,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
结构: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的主题,突出了父爱的伟大;题目形式欣颖,吸引读者的兴趣。
10.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
①开头某句或某段:
结构:A开篇点题,点明中心,总领全文B引起下文,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C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D照应文章题目
内容:引起下文.....内容。
②中间某句或某段:
总结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内容。
承上启下
③结尾某句或某段:
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达......情感,表现了......品格
结构: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完整;总结上文;照应题目、照应开头;文末点题
例题:
A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结构:照应开头
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达了对母亲的无尽的感激。
B于是,我又想起了故乡童年的摇花乐,还有那阵阵摇落的桂花雨。
结构:照应题目,文末点题
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达了对童年的留恋以及思乡情。
C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行驶。
结构:照应题目,文末点题内容:点明中心,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成年以后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与感激。
11.场景描写的作用
①烘托………氛围,感受到………
②衬托出………人物形象,表达了……情感
③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例子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
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
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
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1)烘托出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的氛围,感受到母亲的辛劳与挣钱的不易。
衬托出浓浓的母爱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
为下文母亲给我钱买书做铺垫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
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2)烘托出赶庙会场景的热闹氛围,感受到子对父的体谅,以及家庭的贫穷衬托出浓浓的父爱形象,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
为下文父亲为我买豆花和为我万花灯做铺垫。
12.本文(某段)运用什么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13.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14.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15.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16.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①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②写景主要赞美景的美丽可爱。
③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
借.......特点,表达了.......
例如:《落花生》
借某一事物的特点,表达了........
借落花生的默默无闻、朴素无华的特点,表达对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追求。
答题模式:通过……内容,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17.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1.本意
2.文意
方法1:顾名思义,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
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
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
18.阅读理解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提取信息题
1.在文章中画出,
2.根据关键词总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