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现实生活世界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现实生活世界联系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世界。
同时又必须谨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对不是现实生活世界的简单概括,即庸俗唯物主义的反映,它是基于理论本身的诉求——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超越。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论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内容与精髓,而是要探索《概论》的精髓是如何在现实社会得以实现的。
《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体现,是对中国改革开放总结基础之上的超越。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中国刮起了一股重实践、抓实践的强风,各大高校也无不采取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回应这种时代的主旋律。
尤其是在高校中从事两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更是积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之中。
当今中国,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迅速国际化,西方一些剥削阶级的生活价值观逐渐渗透,这样的社会现实严重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而且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官员问题居高不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塑造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概论》的设立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影响,对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目的。
这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前提。
因为理论是独立的,具有预见性和对实践的巨大反作用。
《概论》就是这样的理论,而且是、也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理解《概论》,首先就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理论界从来没有停止过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但也没有过统一的观点。
邓小平多次说过,社会主义的中国没有经验可循,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实践也证明,邓小平并没有意识到今天的收入差距如此之
大,因为他反复告诫人们,“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问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
因此,有人就感慨,邓小平一方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又没有说如何避免两极分化。
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他们只是摸索如何实践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而把避免两极分化的思想搁置了起来;还有人认为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实践——实事求是,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工作就是对邓小平理论的最好贯彻。
一些理论工作者和实践操作者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素养明显不足,他们片面地理解邓小平提出的许多观点。
就针对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一些人就认为,只要经济工作做好了,社会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理想状态——通向共产主义。
也正是这种现象的出现,高校的两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大学的两课教师,越来越被边缘化。
至于一些社会实践的践行者不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
《概论》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邓小平理论在理解上的以上种种不良现象,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当代价值。
从此点出发,首先,《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一生的研究都是围绕资产阶级私有制所展开的,从实践上看,马克思积极参加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
基于此,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至少有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共产党人与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天敌,第二,共产党人享有和人民相同的利益,第三,共产党人相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人民具备自己解放自己的能力。
只有如此,《概论》才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再现,是名副其实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论。
其次,《概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成果。
马克思在1882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的序言里的观点很明确,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国家都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不断地发展的。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也验证了马克思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国情并不仅仅是属于“自然”的现象,也就是说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测量国情,因此,中国的许多领导人也误判过中国的国情,如“反右派”、“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都是对中国国情的严重误判。
以此为教训,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去理解和分析中国“真实”的国情。
以上的分析表明,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概论》正是这种现代化和中国化的成果体现。
二、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根源
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曾表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理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被黑格尔解释得精妙、准确。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史背景,马克思才能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进一步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实际上,尽管有人评价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思想家,但并不能否认,马克思做到了一生都能够坚持将自己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从渊源的历史维度出发,这种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始人的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出发点”,就应该、也必须是《概论》的立意依据,即现实生活世界是《概论》的根源所在。
现实生活世界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国情,用海德格尔的理论解释就是“实存”而非“此在”,即不能用简单的感性认识就可以把握的现存世界。
首先,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类社会世界,是赋予人的价值参与其中的世界。
每个人都生活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世界作出自己的体认和改造,这种特有的实践方式的根据就是人的价值。
只有把现实生活世界理解为赋予人参与的世界,才能区分开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从而实现理论思维与人类世界的本质统一,找到人能够“改造世界”的基本依据。
其次,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时刻被人们否定着的世界。
从马克思的辩证法理论来看,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和阶层斗争的历史,不论哪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组织形式多么完善,都有着要被革命或改革的领域,因为人们不满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实际。
总之,不论原因在哪里,迄今为止的现实生活世界都是要被革命或改革的现实,却是不争的事实。
再次,现实生活世界是一个功能多样的整体性世界,知性的思维方式不可能真正认识其本来面目。
之所以如此理解,是源于对庸俗唯物主义的理论批判和实践否定,因为在我们看来,任何国家或民族改革中出现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都与庸俗唯物主义有联系,即陷入了知性思维的误区之中。
最后,现实生活世界一个历史性范畴,是要被新的“现实生活世界”取代的暂时性世界。
马克思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就是现实生活世界的历史性,即历史唯物主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现实生活世界就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态的世界,它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将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断追求新的合理状态。
《概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围绕如何理解现实生活世界和解开现实生活世界之谜而展开的。
从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来看,马克思的理论学说都是根源于他所生活的现实生活世界,是对他那个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总结。
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理论的初期是资本主义处于大发展的时期,马克思为了写作理论,他深人工厂、农村进行走访调查,密切注视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动态及其工人运动,与各个资本主义的理论代言者们进行论战。
除了写作理论,他还亲自组织了工人协会,参与了工人国际协会,并且为工人运动的开始起草了第一份纲领性文件,即《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的理论学说都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完成的,社会的各种现实生活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现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所做的全面反省与本质概括。
邓小平对现实世界全面反省的理论出发点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用邓小平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
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搞清楚。
邓小平理论能够成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还在于邓小平理论完成了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所处现实生活世界的本质概括。
三、超越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诉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十分重视,仅基本结构就先后变过多次,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统一起来,再加上“科学社会
主义”内容的《概论》,是为了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实际需要。
要真正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三进”,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是《概论》本身具有吸引力。
马克思的许多观点和着作一经面世,立即被广为传播和争相传阅,没有任何的外在压力,即使马克思的敌人也不敢给以忽视。
之所以如此,用恩格斯的话说,马克思是他那个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但马克思的无私精神,使得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概论》要实现这一本质性目标,就必须摒弃自己的理论只是为了对现实生括世界进行理论解释或理论总结的思维,而是要坚定地以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为前提,以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勇气构筑《概论》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因为前文的分析已经表明,任何现存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不是终极真理的社会形式。
首先,《概论》之所以能够超越现实生活世界,在于《概论》构筑的不是意见、建议或报告,而是理论及其体系。
众所周知,“意见”、“建议”和“报告”可以有多种多样,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但“真理”却只能有一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这就意味着,不能将《概论》降格为意见、建议和报告。
事实上,现实生活世界降格《概论》尊严的思想从没有消失,有一些学者认为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应该把自己定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装修队,即意识形态正确性的注解。
表面上看,这是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的建设,事实上却难脱不积极参与其中、不敢承担责任之嫌。
《概论》中的内容必须是真理,意味着《概论》涉及的一定是理论知识和具有严密的体系。
因为只有理论研究才是实现通向真理的唯一合法性道路,这已经被许多思想家的论证所证实。
其次,《概论》之所以能够超越现实生活世界,还在于《概论》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的创新思维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
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在我们看来,这种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前提是创新思维为特征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即破除既定的常规思维形式的约束、寻求对事情认识的全新考量的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了创新的思维方式,社会发展观的“科学性”就无从把握,因为社会发展面对的许多问题是意想不到的新情况。
所以,《概论》坚持马克思的创新思维,才能超越现实生活世界对发展观的思维定式。
最后,《概论》之所以能够超越现实生活世界,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史,剥削阶级通过多种形式(如宗教的、政治的、司法的等),愚弄和压迫被剥削阶级。
共产党人和一切剥削者及其代言人不同,它只有把“社会事实”的真相告诉无产阶级,才能帮助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从而实现共产党人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才使得它能够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方向,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斗争提供思想武器。
在马克思的理论一经创立就成为无产阶级手中利器的同时,马克思也在密切注视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举一动,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因为,马克思理论的根基就是尘世生活,确切说是当时的现实生活世界,只有不断吸取新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理论更好地寻找合法性基础。
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时刻没有忘记、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立党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时刻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己的社会使命。
《概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理论体现,超越现实生活世界既是可能的,也是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