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3.知道1千克(kg)=1000克(g)。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1.使学生感受到物品有轻重之分,要想知道物品具体有多重,需要用秤去称。

2.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有千克和克。

3.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4.知道质量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5.知道1千克(kg)=1000克(g)。

千克和克3课时
认识千克
教材第28~30页的内容。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初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课件,秤,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1.感知轻重。

(1)课件演示:超市货架上有一袋红枣,还有一袋膨化食品。

这两袋食品包装差不多,质量却不一样。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3)议一议:你用什么办法来验证?
(4)试一试:用你的办法来操作。

(5)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需要用到秤。

2.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质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1袋红枣,看一看,指针指着数字几。

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3.动手操作,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3)称一称你的书包有多重。

4.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课件演示各种秤。

在生活中,人们称一般物品的质量时都使用台秤。

1.买东西。

(教材第30页“想想做做”第3题)
(1)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物品各重几千克。

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的质量的?
(2)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拓展知识。

(1)理解“净含量”。

出示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1题。

“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理解“载重量”。

出示教材第29页“想想做做”第2题。

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载重量”是指能负担的质量)
4.读教材第30页“你知道吗?”。

一袋大米重25千克,4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到商店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课堂作业新设计
25×4=100(千克)
思维训练

教材习题
第29页“想想做做”
1. 1千克5千克提示: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 1000千克20XX千克
3. 874
4. 略
认识千克
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千克又叫作公斤。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教师以此为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在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再次称一称,并掂一掂红枣和薯片的质量,感受1千克有多重。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
一估、数一数等活动,逐步丰富对l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接着类推感受整千克数,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组织学生观察,发现有效信息,进一步感受千克的概念,接触日常生活中有关计量物体质量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认识。

认识克
教材第31~33页的内容。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

2.通过实践活动,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的实际质量观念。

3.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实物,电脑,图片。

请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佳佳身高1()40(),体重45()。

想一想,在米、厘米、千克三个单位中,哪个是计量物体质量的?你还知道其他的用来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吗?
板书课题:认识克
师:你知道了“克”的哪些知识?还想学习“克”的哪些知识?
1克到底有多重?它和千克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克。

1.克的认识。

(1)教学例题,课件演示:你能从秤上看出这袋食品的质量吗?(不足1千克)这袋食品的净
含量只有135克,那么135克是不是很轻?
(2)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指导学生书写)
(3)用小型电子秤分别称贰分、一角、一元的硬币,看看大约各重多少克,再分别掂一掂。

(4)小组合作,称出10克黄豆,数数有多少粒。

再取出1克黄豆,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

2.称一称。

(1)称一称你的数学课本、文具盒大约各重多少克。

(2)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第2题,你能看出下面的水果各重多少克吗?
3.千克和克的关系。

(1)一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多少克?
(2)教师引导:1000克是几千克呢?用台秤称2袋盐,指名读数(1千克),掂一掂1千克的质量。

1000克是几千克?(板书:1千克)
4. 1千克是多少克?
什么时候用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合适?
小结:我们知道了1千克=1000克,平时,我们称较轻的物品时就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时就用千克作单位。

5.练一练。

1千克=()克4000克=()千克
8000克=()千克6千克=()克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名称。

(1)一块香皂重40()。

(2)一支钢笔重20()。

(3)一只小鸡重100()。

2.填空题。

(1)1枚2分硬币重1克,5枚2分硬币重()克。

(2)1袋洗衣粉重500克,2袋洗衣粉重()克,是()千克。

3.判断题。

(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1)一瓶墨汁重260千克。

()
(2)一个西红柿重230克。

()
(3)1千克棉花比1000克铁轻。

()
4. 2千克=()克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7千克=()克
教材第32页“想想做做”第6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1)克(2)克(3)克
2.(1)5(2)1000 1
3. (1)✕(2) (3)✕
4. 20XX397000
思维训练
(1)350-200=150(克)(2)略
教材习题
1. 70克90克
2. 150克1250克
3. 第一克物品比1克轻,第二个物品比1克重。

4. 20XX397000
5. 略
认识克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

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

1千克=1000克
认识千克后自然要认识一个更小的单位——克,并且知道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关于千克和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学生掌握得还可以,但对于估测能力这一方面的教学还有待加强。

由于课前教具学具准备得不够充分,学生不能完全感知到克适用于哪些物体的单位,教师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讲解。

这部分内容包括克的认识,以及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两个部分。

教材先从食品包装袋上标明的计量单位“克”引出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然后认识大小不同的砝码,安排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体会1克很轻;再实际掂一掂2分硬币等物品,丰富对1克的感知,初步形成1克的观念。

接着通过用秤称两袋500克的食盐,引导学生发现1千克=1000克。

在“想想做做”中还通过观察、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丰富感知、提高认识。

通过掂、估、称等活动让学生全面感知生活中常见的硬币的重量,使学生认识到克离我
们很近,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多1克、2克、3克……的物品。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克的感知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也更具体形象。

通过估一估、称一称的活动,提高学生估计物品轻重的能力。

练习五
教材第34、第35页的内容。

1.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物,秤。

1.说一说,我们认识了哪些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算一算。

(1)7千克=()克4000克=()千克
6000克=()千克2千克=()克
(2)在○里填上“>”“<”或“=”。

4千克○400克1千克○1克3000克○3千克350克○50千克
1.教材第34页第1、第2、第3题。

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2.教材第34页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34页第5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教材第35页第6题。

(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5.教材第35页第7题。

学生集体交流。

教材第35页的思考题。

基本练习
1.千克和克;1千克(kg)=1000克(g)。

2.(1)70004620XX(2)>>=<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第1题:克克千克克第2题:依次重200克20千克2千克200千克连线略
第3题:<=><
2. (1)10袋(2)10×3=30(元)
3.70×4=280(克)280+190=470(克)
4.(1)2号杯里的橙汁重60克。

(2)估计3号杯里的橙汁约重120克,4号杯里的橙汁约重180克。

5.略
思维训练
3个菠萝+1个苹果=1个菠萝+7个苹果
3个菠萝 =1个菠萝+6个苹果
2个菠萝 = 6个苹果
1个菠萝 = 3个苹果
5倍4倍3倍2倍相等
这部分内容是关于千克和克知识的综合练习。

第1、第2题,通过对实物和相应质量的连
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质量单位,巩固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题通过比较,巩固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

第4~7题着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其中第6题是简单的估计。

最后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推理,寻找出1个菠萝和1个苹果之间的轻重关系。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