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_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一.《三峡》
1、文学常识:
①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②《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
自:从。

阙:通:“缺”,断缺。

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或:有时奔:飞奔的马。

御:驾着。

以:认为。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极。

飞漱: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良:实在。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属引:接连不断。

绝:消失。

3、重点句翻译: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④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⑤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4、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分写)
6、运用:
(1)2003 年6 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
(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8、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

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

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1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

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二.《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精要笔记:
(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解释下列词语:1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2 四时俱备季3 晓雾将歇消散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句子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 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
1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

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三、《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题西林壁》、《浣溪沙》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窗户。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 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 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 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抒情、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四.《陋室铭》(刘禹锡唐)(2002 年河北省中考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五.《爱莲说》(宋代哲学家周敦颐)(2001 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
1、益:副词,更。

2、植:树立。

3 、鲜:少。

4、濯:洗涤。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妖:妖媚。

7、蕃:多8、宜:应当9、独:只,仅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
①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
: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03 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七.《桃花源记》
1、作者:
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
(1)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即发现桃林——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2)记叙顺序:顺叙
3、重点字词、
(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处之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穷:穷尽。

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4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003 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
陋室铭复习笔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本文出处:《全唐文》。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二、主要内容
1、中心主旨:全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层意:
第一层:运用类比点明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
“山”“水” → “室”
“仙”“龙” →“室主”
“名”“灵” →“德馨”
第二层:“德馨”具体内涵→ “陋室不陋”的原因。

居室环境:幽美清雅→ (室主)宁静淡泊的心境
来往客人:学问渊博→(室主)高雅脱俗的情怀
日常生活:恬然自适→ (室主)安贫乐道的情趣和
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第三层:刘禹锡的“陋室” → 诸葛亮的“茅庐”
扬子雄的“玄亭”
含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
孔子“何陋之有”的话→ 与“惟吾德馨”呼应
三、重点字词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名:有名,出名。

灵:显出灵异。

斯:这。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上。

入:映入。

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调弄,这里指弹奏。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何:什么。

四、对偶句: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表现相反或相关、相对的意思。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

六、本文的韵脚:
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
七、原文填空: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 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这个句子
十二、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
十三、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⑵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

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

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答: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⑷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3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这个句子
⑸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

陋室特征:雅。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⑺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答: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⑻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答:鸿儒,无白丁(雅)
⑼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
⑽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清雅安适
⑾“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

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

⑿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

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

(意思对即可)
⒀、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⒁、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

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⒃、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⒄、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⒅、作者明明是在称赞他自己的“陋室”的,为什么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人的情趣与品质
⒆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⒇首尾句有何关系?
答: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答:不矛盾。

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2)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名士。

(23)写交往人物、写室中生活都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具体说明。

答:交往人物: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
室中生活: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4)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种写法将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
(25)本文是一篇骈文,多用对偶句,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看法。

答:人雅无须室大;品正不在官高
(26)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骈句。

答: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十三、拓展延伸发挥题:
①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开放题,不设答案。

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③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

(再谈一些理由)。

④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答:(提示: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