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课件24张22-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阁 夜杜
甫
•
作品初识:
• 杜甫一生经历坎坷,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他经历了壮游生 活的激情和梦想,也经历了十载旅居长安的悲辛,体会到了天宝中期危 机四伏的社会形势。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 活,曾经一度落入叛军手中,后被唐肃宗授官为左拾遗,很快又被贬。 乾元二年(759)秋,47岁的杜甫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在西南的 生活。杜甫暮年生活穷困潦倒,病痛缠身,客居天涯,心情沉郁。
对照翻译:
• 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 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 在湍急的I流中摇曳不定。
•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 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 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野”:村落之荒凉。 • 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 “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
年多病仍流落异乡。 • “渔樵”:渔人樵夫,天未大亮,当地百姓为生计操劳
的艰辛。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 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 么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 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 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 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 感时忆旧,他写下了这首诗。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岁暮”二字,明写时序,暗含自己已近暮年之意。 • “催”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 “天涯”即夔州,又含有万里飘泊、久客不归之意,表
诵读提示:
• 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诵读时要深情、顿挫。 • 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的平缓; • 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诵读时也应引吭高歌; • 第三联写野哭、夷歌之凄惨,诵读时应转为悲抑; • 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
之音读之,使人“怆然有无穷之思”。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杜甫在變州 (今重庆奉节)共佳了一年零九个多月《765~767),先 后在赤甲、西阁、瀼西、东屯居住。《阁夜》就是大历元年冬寓居西阁 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 人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与西山都 知兵马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 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生活的坎河在杜面忧国爱民 的胸怀中流淌出充满悲慨气息和深厚历史感的诗句。
•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
冬日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 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夜晚来临了,这是一个 霜雪初停的寒夜。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这句话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 前句是听觉,后句是视觉。 • 拂晓之前,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 角声穿越过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 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 • 组成了一幅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营造了 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 颈联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 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 惟有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 的声息。“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 个具有地方性,使忧国忧民的诗人倍感悲伤。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岁暮阴阳催短景——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 天涯霜雪霁寒宵——客居天涯的凄凉。 • 颔 联 和 颈 联——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 • 卧龙跃马终黄土——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 人事音书漫寂寥——老病孤独、亲朋音讯断绝的寂寥无奈
主旨:
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 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 尾联上句借什么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 用典的表现手法,借诸葛亮、公孙述建功立业 的英雄却也无法改变历史走向,表达了对国事 无能为力的伤感,以及自我劝解的慰藉之语。 抒发了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整体感知:
•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结合时代背景 及以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诗歌,小组探究,说说此 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对比阅读: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 (P36)对比赏析,分析这 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 的不同。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比赏析,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①意境上: • 《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的意境高朗壮阔。 ②章法上: •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
初读感知: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疏通大意:(结合课下注释)
• 景:日光。短景:指冬季日短。 • 霁(ji):雪停。 • 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 战伐:崔旰(gan) 之乱。 •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 人事:指交游。 •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 有怨气的表现
• “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 问侯星者, 对日:‘星摇者, 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 于兵革。” ——《汉书天文志》
• 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五更:凌晨3-5点 • 鼓角: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 • 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凉。 • 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五更:凌晨3-5点
• 鼓角: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
• 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 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 节.....容态有异,声节悲壮, 听者莫不慷慨。” ——《后汉书·祢衡传》
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 《旅夜书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情景
交融,非常和谐。
• 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所有的风云人物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 • 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的
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去吧。自我宽慰之中,表 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自己交游无人亲朋无 信的寂寥。
主旨明晰: 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 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甫
•
作品初识:
• 杜甫一生经历坎坷,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他经历了壮游生 活的激情和梦想,也经历了十载旅居长安的悲辛,体会到了天宝中期危 机四伏的社会形势。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 活,曾经一度落入叛军手中,后被唐肃宗授官为左拾遗,很快又被贬。 乾元二年(759)秋,47岁的杜甫弃官入蜀,开始了晚年漂泊在西南的 生活。杜甫暮年生活穷困潦倒,病痛缠身,客居天涯,心情沉郁。
对照翻译:
• 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 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 在湍急的I流中摇曳不定。
•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 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 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野”:村落之荒凉。 • 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 “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
年多病仍流落异乡。 • “渔樵”:渔人樵夫,天未大亮,当地百姓为生计操劳
的艰辛。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 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 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 么呢?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 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 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 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 感时忆旧,他写下了这首诗。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岁暮”二字,明写时序,暗含自己已近暮年之意。 • “催”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 “天涯”即夔州,又含有万里飘泊、久客不归之意,表
诵读提示:
• 此诗对仗工稳,音节齐整,诵读时要深情、顿挫。 • 第一联描绘冬景,有萧瑟之感,应读的平缓; • 第二联写夜中所闻悲壮之声,诵读时也应引吭高歌; • 第三联写野哭、夷歌之凄惨,诵读时应转为悲抑; • 第四联思及先贤功业,以自己的寂寥作结,自应以悲慨
之音读之,使人“怆然有无穷之思”。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 杜甫在變州 (今重庆奉节)共佳了一年零九个多月《765~767),先 后在赤甲、西阁、瀼西、东屯居住。《阁夜》就是大历元年冬寓居西阁 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整个社会还很动荡,巴蜀地区也陷 人了战乱之中。永泰元年(765)闰十月,剑南节度使郭英乂与西山都 知兵马崔旰互相残杀,导致蜀中大乱。《阁夜》就是在这样一种动荡的 时代背景中创作出来的。社会的苦难和个人生活的坎河在杜面忧国爱民 的胸怀中流淌出充满悲慨气息和深厚历史感的诗句。
•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
冬日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 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晖,夜晚来临了,这是一个 霜雪初停的寒夜。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这句话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 前句是听觉,后句是视觉。 • 拂晓之前,五更时分,军营里悲壮的战鼓声和号 角声穿越过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星 空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 • 组成了一幅开阔壮观,浑厚苍凉的图景,营造了 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 颈联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 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 惟有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 的声息。“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 个具有地方性,使忧国忧民的诗人倍感悲伤。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 岁暮阴阳催短景——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 天涯霜雪霁寒宵——客居天涯的凄凉。 • 颔 联 和 颈 联——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 • 卧龙跃马终黄土——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 人事音书漫寂寥——老病孤独、亲朋音讯断绝的寂寥无奈
主旨:
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长夜之所见, 所闻和所感,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 尾联上句借什么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 用典的表现手法,借诸葛亮、公孙述建功立业 的英雄却也无法改变历史走向,表达了对国事 无能为力的伤感,以及自我劝解的慰藉之语。 抒发了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整体感知:
•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结合时代背景 及以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诗歌,小组探究,说说此 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对比阅读: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 (P36)对比赏析,分析这 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 的不同。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比赏析,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①意境上: • 《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书怀》的意境高朗壮阔。 ②章法上: • 《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
初读感知: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疏通大意:(结合课下注释)
• 景:日光。短景:指冬季日短。 • 霁(ji):雪停。 • 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 战伐:崔旰(gan) 之乱。 •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 人事:指交游。 •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 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 有怨气的表现
• “元光中,天星尽摇,上以 问侯星者, 对日:‘星摇者, 民劳也’后伐四夷,百姓劳 于兵革。” ——《汉书天文志》
• 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五更:凌晨3-5点 • 鼓角: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 • 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凉。 • 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 五更:凌晨3-5点
• 鼓角: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
• 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 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 节.....容态有异,声节悲壮, 听者莫不慷慨。” ——《后汉书·祢衡传》
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 《旅夜书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情景
交融,非常和谐。
• 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所有的风云人物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 • 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的
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去吧。自我宽慰之中,表 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自己交游无人亲朋无 信的寂寥。
主旨明晰: 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 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