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理综(化学)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理综(化学)试题(含解析)
6.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化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KNO3的古代文献,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7. N2 (g) 与H2 (g) 在铁催化剂表面经历如下过程生成NH3 (g)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Ⅰ中破坏的均为极性键B.Ⅳ中NH2 与H2 生成NH3
C.Ⅱ、Ⅲ、Ⅳ均为放热过程D.
8.下列检测方法不合理的是
9.某厂用Na 除掉苯中的水分。
某次生产误将甲苯当做苯投进反应釜中,由于甲苯中含水量少,最后反应釜还残留大量的Na 。
下列处理方法更合理、更安全的是
A.打开反应釜,将Na 暴露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
B.向反应釜通入Cl2 , Na 在Cl2 中燃烧生成NaCl
C.向反应釜加大量H2 O,通过化学反应“除掉”金属钠
D.向反应釜滴加C2 H5 OH,并设置放气管,排出氢气和热量
10.《常用危险化学用品贮存通则》规定:“遇火、遇热、遇潮能引起燃烧、爆炸或发生化学
反应,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危险品不得在露天或在潮湿、积水的建筑物中贮存”。
下列
解释事实的方程式中,不合理的是
A.贮存液氮的钢瓶防止阳光直射:
B.硝酸铵遇热爆炸:
C.干燥的 AlCl3遇水产生气体:
D.火灾现场存有电石,禁用水灭火:
11.下列“试剂”和“试管中的物质”不.能.完成“实验目的”的是
12.某同学做如下实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计指针未发生偏转”,说明铁片Ⅰ、铁片Ⅱ均未被腐蚀
B.用溶液检验铁片Ⅲ、Ⅳ附近溶液,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C.铁片Ⅰ、Ⅲ所处的电解质溶液浓度相同,二者的腐蚀速率相等
D.铁片Ⅳ的电极反应式为
25.(17 分)有机物A 为缓释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
用于内燃机润滑油的有机物Y 和用于制备水凝胶的聚合物P 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⑴ D 的分子式为C7H6O3,D 中所含的官能团是。
⑵ D→Y的化学方程式是。
⑶ 反应Ⅰ的另一种产物是M ,其相对分子质量是60,B 、M 均能与NaHCO3反应产生 CO2。
①M 是。
②B→D的化学方程式是。
⑷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C 、D 中均含有酯基
b.乙二醇可通过的路线合成
c.C 能与饱和溴水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⑸ 红外光谱测定结果显示,E 中不含羟基。
①X→E的反应类型是。
② E 的结构简式是。
⑹ 若X的聚合度n=1,有机物A 只存在一种官能团,A 的结构简式是。
⑺ 聚合物P 的结构简式是。
26.(12 分)
氢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
以太阳能为热源分解 Fe3O4,经由热化学铁氧化合物循环分解水制H2 的过程如下:
⑴ 过程Ⅰ:
①将O2分离出去,目的是提高Fe3O4的。
②平衡常数K 随温度变化的关系是。
③在压强p1下, Fe3O4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α(Fe3O4) ~ T 曲线如图 1 所示。
若将压强由p1增大到p2 ,在图1 中画出p2 的α(Fe3O4) ~ T 曲线示意图。
⑵ 过程Ⅱ的化学方程式是。
⑶ 其他条件不变时,过程Ⅱ在不同温度下, H2 O的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 (H2 O) ~ t曲
线如图2 所示。
比较温度T1 、T2 、T3的大小关系是,判断依据
是。
⑷ 科研人员研制出透氧膜(OTM) ,它允许电子、O 2-同时透过,可实现水连续分解制H2。
工作时,CO、H 2O分别在透氧膜的两侧反应。
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H2 O 在侧反应(填“ a ”或“ b ”),在该侧H2 O 释放出 H2 的反应式是。
27.(14 分)含硫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科学使用对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持意义重大。
⑴ 红酒中添加一定量的SO2 可以防止酒液氧化。
这应用了SO2 的性。
⑵ 某水体中硫元素主要以S2 O32-形式存在。
在酸性条件下,该离子会导致水体中亚硫
酸的浓度增大,原因是。
⑶ 实验室采用滴定法测定某水样中亚硫酸盐含量:
①滴定时,KIO3和KI 作用析出I2 ,完成并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
②反应①所得I2 的作用是。
③滴定终点时,100mL的水样共消耗x mL标准溶液。
若消耗1mL标准溶液相当于SO 32-
的质量1g ,则该水样中SO 32-的含量为mg / L 。
⑷ 微生物燃烧电池是指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某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① HS-在硫氧化菌作用下转化为SO 42-的反应式是。
②若维持该微生物电池中两种细菌的存在,则电池可以持续供电,原因是。
28.(15 分)某学习小组通过下列装置探究MnO2与FeCl3·6H2O能否反应产生Cl2。
实验操作和现象:
⑴ 现象i 中的白雾是,形成白雾的原因是。
⑵ 分析现象ii,该小组探究黄色气体的成分,实验如下:
a.加热FeCl3·6H2O,产生白雾和黄色气体。
b.用KSCN 溶液检验现象ii 和a 中的黄色气体,溶液均变红。
通过该实验说明现象ii 中黄色气体含有。
⑶ 除了氯气可使B 中溶液变蓝外,推测还可能的原因是:
①实验b 检出的气体使之变蓝,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实验证实推测成立。
②溶液变蓝的另外一种原因是:在酸性条件下,装置中的空气使之变蓝。
通过进一
步实验确认了这种可能性,其实验方案是。
⑷ 为进一步确认黄色气体是否含有 Cl2,小组提出两种方案,无证实了Cl2的存在。
方案 1:在A、B 间增加盛有某种试剂的洗气瓶C 。
方案 2:将B 中KI-淀粉溶液替换为NaBr 溶液;检验 Fe 2+ .
现象如下:
方案 1 B 中溶液变为蓝色
方案 2 B 中溶液呈浅橙红色;未检出Fe 2+
①方案1 的C 中盛放的试剂是。
②方案2 中检验 Fe 2+的原因是。
③综合方案1、2 的现象,说明选择NaBr 溶液的依据是。
⑸ 将A 中产物分离得到Fe2O3和MnCl2,A 中产生Cl2的化学方程式是。
化学答案解析
6.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的性质,题目的情景设计较新颖。
A 选项KNO3 加热后才分解,不能自燃。
B 选项鉴别KNO3 和Na2SO4中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
C 选项提纯的方法是利用溶解后,煎炼得之主要利用蒸发结晶。
D 选项火药发生化学反应的时候,KNO3 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体现氧化性。
7.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化学热力问题。
A 选项I 中破坏的是非极性键。
B 选项Ⅵ中是 NH2和H 生成 NH3。
C 选项中三个过程均是能量降低,所以是放热过程。
D 选项由图可知反应物的能量高于生成物的能量,是放热反应,因此△H < 0
8.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素性质。
A 选项是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操作和胶体的鉴别方法。
B 选项利用的是硫酸铜在水溶液中呈现蓝色。
C 选项滴加BaCl2溶液后2 BaCl2分别和AgNO3和Al2(SO4)3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硫酸钡沉淀。
D 选项经四氯化碳萃取后的氯气不能使干燥的红布条褪色。
9.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室安全及钠的相关化学知识。
A 选项钠暴露在空气中会与空气中的水和氧气反应,但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
B 选项钠在氯气中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
C 选项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D 选项钠与苯酚反应,反应速度相对缓慢,更安全、更合理。
10.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知识。
A 选项氮气和氧气反应的条件是光照或高温。
B 选项硝酸铵在加热时生成氮气、氧气和水蒸气。
C 选项干燥的氯化铝遇水发生水解,当生成氯化氢气体时氯化铝的水解完全。
D 选项电石的主要成分碳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同时放出大量热,会发生爆炸。
11.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验证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基础实验。
A 选项饱和溴水与苯进行萃取、与苯酚生成三溴苯酚沉淀,验证了羟基对苯环活性的影响。
B 选项酸性高锰酸钾与甲苯反应生成苯甲酸,溶液褪色,验证苯环对甲基活性的影响。
C 选项己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而苯不能,证明苯中无碳碳双键。
D 选项碳酸能使石蕊变色,苯酚不能使石蕊变色,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的酸性。
12.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电化学知识。
对比两个盐桥的双液装置,图1 中因两溶液中氯化钠的浓度相等,因此发生的是普
通的化学腐蚀,且腐蚀速率相等。
图2 中因两溶液中氯化钠的浓度不相等,因此发
生的是电化学腐蚀,且浓度大的一极发生的反应是,可以用
25.【答案】
(1)羟基、羧基
(4)b
(5)①酯化反应(答“取代反应”也可)
【解析】
“缓释阿司匹林”提示了乙酰水杨酸和水杨酸结构出现的可能。
由D→Y 的反应可以看出是合
成酚醛树脂的过程。
结合D 的分子式C7H6O3,可以推知D 是邻羟基苯甲酸。
由于反应I 另一产物M 能与NaHCO3 反应产生CO2,可知M 含羧基。
结合M 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得出
M 为乙酸,B 为乙酰水杨酸。
注意到由A 两次酸性水解,先后得到C 和X,可知A 是X 两侧与乙酰水杨酸成酯产物,C 是单侧与乙酰水杨酸成酯产物。
若E 中不含羟基,可知E 必然是X 两侧酯化产物。
最后E 发生共聚,得到聚合物P。
26.【答案】
(1)①转化率。
②随着温度升高,平衡常数K 变大。
③
(2)
(3)T 1>T2>T3;初始压强相同,浓度相同,图像斜率T 1>T2>T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则说明T 1>T2>T3。
(4)a;
【解析】
(1)①过程I 的反应中,分理出O2 可以使反应正向移动,提高Fe3O4 的转化率。
②本反应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
③压强增大,平衡向气体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转化率降低。
(2)反应物为FeO 和H2O,生成物为Fe3O4 和H2。
根据原子守恒,完成配平。
(3)可以从图像斜率看出速率大小。
温度与速率呈现正相关。
得到T 1>T2>T3。
(4)本实验利用水制取氢气,H2O 得电子生成H2 和O2-,O2-通过OTM 进入b 侧,所以H2O
在a 侧,反应方程为
27.【答案】
(1)还原性;
(2)在酸性条件下,溶液中的溶于水,发生反应,使水体中亚硫酸浓度增大
(3)①
②氧化 ;可以与淀粉有明显显色现象,有利于观察滴定终点。
③104 x
(4)①
(5)离子浓度不会发生变化,只要有两种细菌存在,就会循环把有机物氧化成CO2 放出电子。
【解析】
(1)SO2 抗氧化,体现还原性。
(2)没有其他的良好氧化剂存在于体系中,只能自身氧化还原,得到。
(3)①根据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进行配平。
②滴定实验需要有明显现象的指示剂,而此时反应生成的和淀粉的显色反应明显,故
不需要其他指示剂,减少误差。
另外,利用I2 的氧化性,滴定水样。
③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相关计算问题。
(4)①酸性环境中反应物为HS-产物为,利用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进行配平。
②从质量守恒角度来说,离子浓度不会发生变化,只要有两种细菌存在,
就会循环把有机物氧化成CO2 放出电子。
28.【答案】
(1)HCl 小液滴FeCl3·6H2O 受热水解,生成HCl 气体,同时受热失去结晶水,HCl
和H2O 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2)FeCl3
(3)①2Fe3++2I-=2Fe2++I2
②另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KI-淀粉溶液,再滴入几滴HCl 溶液,在空气中放置。
观察一段时间后溶液是否变蓝。
(4)①饱和NaCl 溶液
②排除Fe3+将Br-氧化成Br2 的可能性。
③Br-可以被Cl2 氧化成Br2,但不会被Fe3+氧化为Br2。
(5)3MnO2+4FeCl3·6H2O==(带加热符号)2Fe2O3+3MnCl2+3Cl2↑+24H2O
【解析】
(1)考查盐类水解的应用,注意说明盐酸小液滴中HCl 和H2O 的来源即可。
(2)Fe3+可以使KSCN 溶液变红,注意书写的是黄色气体,写FeCl3,不要写Fe3+。
(3)①检验出来的气体中含有FeCl3,书写Fe3+和I-的方程式即可。
②直接在装置上进行修改,需要除去Cl2 和Fe3+的干扰才能检验酸性情况下的O2 影响,无法进行操作。
所以最好另取溶液对酸性情况下氧气的影响进行检验。
因为原题中存
在HCl 气体,所以酸化最好选用盐酸。
(4)①方案1 思路:除去Cl2 中的FeCl3 和O2(H+),若仍能观察到B 中溶液仍变为蓝色,则证明原气体中确实存在Cl2。
所以C 中盛放的试剂是用来除去FeCl3 和O2(H+)而不除
Cl2 的。
使用饱和NaCl 溶液,可以让FeCl3 溶解,并且除去O2 影响过程中提供酸性的HCl 气体,从而排除两个其他影响因素。
②方案2 思路:若B 中观察到浅橙红色,则证明有物质能够将Br-氧化成Br2,若未检
查到Fe2+,则证明是Cl2 氧化的Br-,而不是Fe3+。
另外,因为还原剂用的不是I-,可
不用考虑O2(H+)的影响问题。
③NaBr 比KI-淀粉溶液好的原因,在于Fe3+能氧化I-对检验Cl2 产生干扰,而Fe3+不会
氧化Br-,不会产生干扰。
另外,最好请熟记氧化性Cl2>Br2>Fe3+>I2,在大量离子反应
和实验探究题目中会有涉及。
(5)陌生方程式的书写,注意各物质的配平系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