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老师课件人体解剖生理学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五、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性和可兴奋组织
兴奋 动作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兴奋性 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可兴奋组织
29
刺激作用于细胞能否引起兴奋取决于细胞 本身的兴奋性和所给刺激的量
刺激量的要素:刺激强度、刺激持续的时间、 刺激强度变化的速率
阈强度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两 者之间呈反变关系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临床的电生理检查项目: 心电图(ECG)、脑电图(EEG)、肌电 图(EMG)、视网膜电图、胃肠电图等。
人体整体、各器官的电现象是以细胞的生 物电为基础。
2
1 细胞生物电现象 2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3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4 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3
生物电:指位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又 称跨膜电位。
生物体内细胞跨膜电位的形成的两个条件:
细胞内外存在着带电离子的浓度梯度 细胞膜对某些带电离子有选择的通透性或电导
10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指细胞在静息未受刺激时存在 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内电绝对值代表电位差的大小。
(2)电紧张性扩布(electrotonic propagation)不能远 距扩布,只能在数十至数百微米扩布,产生紧张性电位
(3)总和反应 总和后→可以产生AP
①空间性总和(spatial summation) ②时间性总和(temporal summation)
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多见
26
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阈刺激
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 强度,是刺激的强度阈值
阈上刺激
产生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膜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小 幅度去极化反应,即局部兴奋
27
局部兴奋的特征:
(1)刺激依赖性:反应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不是“全 或无”
39
终板电极的特性: 属于局部去极化 其幅度与Ach释放量有关
Ach自发量释放引起微终板电位(0.4mV) 局部电紧张性扩布
Ach的去向: 被胆碱酯酶分解 少量流出接头间隙
40
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因素 与Ach类似作用的药物:尼古丁(不易被胆
碱酯酶破坏) Ach受体阻断剂(肌松剂):筒箭毒、α-
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由Na+浓度差 所推动的Na+内流时,Na+内流停止,膜电 位去极化达到顶点
17
Na+电导的增加是电压依赖性和时间依赖 性,当膜电位去极化接近峰值时,大量 Na+通道失活,Na+内流停止
膜的去极化使K+通道激活,K+电导增加, 在强大的电化学驱动力作用下,大量K+外 流,膜迅速复极(正反馈)
4.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与超级化后电位时期重叠 兴奋性较正常轻度降低
32
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all or none)特性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形状、幅度及时程,均与原刺 激无关。
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可以沿着细胞膜不衰减的传播至 整个细胞膜
具有不应期
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有规律 的变化
47
48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1.滑行学说: Huxley 50年代 细肌丝向粗肌丝间滑行→肌小节长度缩短 →肌原纤维、肌细胞、肌肉长度缩短 实验证据:肌收缩时,粗肌丝长度不变, 明带,H带短缩
49
2.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1)粗肌丝:由200~300个肌凝蛋白
(myosin)(又称肌球蛋白)组成 肌凝蛋白呈长杆状,一端有球形膨大,称
激活态:激活门开放,失活门开放
受到适宜刺激, Na+经通道内流
失活态:激活门开放,失活门关闭
Na+通道关闭,复极开始
22
K+通道只有一个闸门,只有激活和去激活, 激活缓慢,等到刺激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 去极化接近顶点,K+通道才缓慢激活,使 K+大量外流,膜电位复极
Na+是快通道,激活和失活都很快
23
横桥(cross bridge) 横桥的作用:
①与细肌丝的肌动蛋白结合、扭动、解离、再结 合和扭动
②分解ATP,为摆动,肌收缩提供能量
50
51
(2)细肌丝:由3种蛋白组成 ①肌动蛋白(actin):能与横桥结合 ②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双螺旋状
安静时,将横桥与肌动蛋白隔开
52
银环蛇毒 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有机磷农药
41
重症肌无力:由自身免疫性抗体破坏了Ach 受体通道引起
肌无力综合症:自身免疫抗体破坏了Ca2+ 通道
肉毒杆菌引起肌无力:毒素抑制了Ach释放
42
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肌细胞含有许多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都呈现规则的名带和暗带交替:
(1)暗带,其中央有一透亮区-H带,带中央有M 线
③肌钙蛋白(troponin):含C、T、I三个亚 单位
C亚单位:对钙亲和力大,可结合4个Ca2+ T亚单位:是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亚单位 I亚单位:当C亚单位与Ca2+结合后,兴奋
原肌球蛋白→解除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 障碍
53
3.肌丝的滑行机制
肌细胞膜上的AP传到T管→再传递到三联 管→终池Ca2+通道开放→大量Ca2+流入肌 浆→肌钙蛋白C亚单位与Ca2+结合→I亚单 位兴奋→原肌球蛋白构象改变→暴露肌动 蛋白与横桥结合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构象改变→拉动细肌丝向M线滑动→ 横桥周期→肌原纤维缩短→肌肉收缩
13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细胞的动作电位
当一个适当的刺激作用于细胞时,在静息 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或电 导发生变化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与细胞膜电位 的变化及时间的进程有关
14
动作电位:以神经和骨骼肌为代表的可兴 奋细胞,在收到适当刺激后,其膜电位将 发生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之为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30
细胞兴奋过程兴奋性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兴奋性几乎等于零 相当于锋电位的发生时间 与钠通道失活有关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兴奋性逐渐恢复
31
3.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 兴奋性较正常时轻度升高
膜电位的绝对值代表电位差的大小
提示:安静状态下,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 差,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
5
生物电产生的机制
基本原理:
1902年,Bernstein提出膜学说:膜内外钾离 子分布不均衡,安静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 性
6
生物电现象
-
+
+
-
+
A + +
-
-
-
+
+
B
--
7
生物电现象
-
+ +
Na+电流:被钠通道阻断剂TTX(河豚毒) 阻断
K+电流:被钾通道阻断剂TEA(四乙基铵) 阻断
24
动作电位的传导
不衰减传导
表现为产生于一点的动作电位传导到整个细 胞——动作电位的“不衰减”特征
传导机制:在已经兴奋的部位和未兴奋部 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25
临床上所使用的局麻药就是通过作用于细 胞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阻断动作电位在神 经纤维的传导而发挥药理作用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过程中仅有张力的增加而
长度不变的收缩,如保持身体姿势的肌肉运动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过程中张力不变,仅有长
度缩短的收缩形式,如四肢肌肉的运动,以长度 变化为主。
56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单收缩:肌肉接受一次刺激产生的单个收缩,
表现为收缩和舒张两部分 强直收缩:如肌肉受到连续的刺激,每个刺激
54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包括3个主要步骤
①肌膜AP传导T管→②T管把电信号传到三联
管→③同时激活T管的L型Ca2+通道、其构型
改变→激活肌浆网ryanodine 受体(另一种
钙通道)→Ca2+从肌浆网流出到肌浆
→Ca2+触发肌丝滑行,也激发了钙泵→转运
Ca2+入肌浆网
55
二、骨骼肌收缩的机械力学特征
11
细胞的静息电位一般为-10~100mV 哺乳动物的神经和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为-
70~-90mV
12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K+在膜内外的不平衡分布及由此形成的电 化学驱动力。K+平衡电位(-98mV)、 Na+的平衡电位(+67mV)
膜内外K+、 Na+分布不均衡,安静时膜主 要对K+有通透性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因为K+的外流
引起的单收缩就有可能发生复合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性强直收缩
57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肌收缩的机械力学特征(缩短的幅度、速度、张 力等)取决于肌肉承受的负荷
前负荷-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收缩之前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肉收缩前
不同类型的细胞或细胞在不同的功能状态 下,电位差不是恒定不变的
生物电主要包括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 部兴奋。
4
生物电现象
1939年生理学家Hodgkin和Huxey以枪乌贼的直 径为1mm的巨大神经轴突为实哦验材料,采用细 胞内记录的方法,证明了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存在
细胞在没有受到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所记录到的 电位值为一负值
37
神经-肌接头处的结构
接头前膜(裸露的轴突末梢):有钙通道 接头间隙:50nm,有细胞外液 终板膜(接头后膜):有N2型Ach受体通
道,有皱褶
38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AP)到达接头前膜→前膜去极化→激 活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钙离子流入神经末梢内→ 钙离子启动突触小泡(内含Ach)的出胞机制 →Ach以量子释放方式释放进入接头间隙→Ach激 活接头后膜Ach受体通道→较多Na+流入,小量 K+流出→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EPP)→电紧张性扩布→产生AP→肌肉 收缩
44
45
2.肌管系统
(1)横管(transverse tubule,T管) 由肌膜在明暗带交界处或Z线附近内凹陷而 成,与肌原纤维垂直,管内含细胞外液
(2)纵管(longitudinal tubule)也称L管, 肌浆网
纵向包绕肌原纤维
纵管在Z线附近管腔膨大,形成终池
46
(3)三联管 由一条T管和两侧终池构成 是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重要部位
阈强度: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 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刺激的强度 阈值
阈电位:是指能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的 临界膜电位值
20
膜电导的分子基础
Na+通道的结构模式:H-H模式
激活门和失活门
Na+通道的3种基本功能状态
静息态 激活态 失活态
21
静息态:激活门关闭,失活门开放
未受到外来刺激, Na+不能通过
+-
A
-+
+
-+
+
+
-
--
+
B
--
膜对阳离子通透,对阴离子不通透
8
离子的扩散收到两个方向相反的驱动力的 作用
浓度梯度所形成的化学驱动力 电位差所形成的电驱动力
电化学驱动力
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时,离子的静扩散停止
平衡电位:当离子扩散达到平衡时的扩散 电位
9
根据Nernst公式,平衡电位与两侧的离子 浓度有关
18
动作电位的产生
膜受刺激而兴奋, Na+通道大量开放 膜对Na+通透性大于对K+通透性 Na+大量内流 胞内负电位迅速消失,出现膜内正外负状态(超射值) Na+通道逐步失活, Na+内流渐停止 K+通道大量开发, K+通透性增加 K+大量外流 细胞迅速复极化,恢复外正内负状态
19
(2)明带,其中央有Z线(Z盘)
肌小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
包括:一条暗带和2条1/2明带
43
暗带:由粗肌丝(thick filament)组成, 直径10nm M线是骨架蛋白
明带:由细肌丝(thin filament)组成 一端固定在Z线,另一端插入粗肌丝之间
肌肉收缩时,肌小节、明带、H带的长度 缩短
33
34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35
肌肉的分类 从形态学分:横纹肌(striated M.)、平 滑肌(smooth M.) 从神经支配分:随意肌(voluntary M.)、 非随意肌 从功能特性分: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36
一、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机制
骨骼肌约占体重40% 至少一个运动N元支配一条肌纤维(结构和 功能单位)
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
15
名词:
(1)极化: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2)去极化或除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减小 (3)反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4)超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5)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
的负值恢复
16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适当刺激作用于细胞膜上,细胞膜上的 Na+通道开放,大量的Na+顺浓度梯度快速 内流,膜发生去极化(正反馈)
五、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性和可兴奋组织
兴奋 动作电位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兴奋性 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可兴奋组织
29
刺激作用于细胞能否引起兴奋取决于细胞 本身的兴奋性和所给刺激的量
刺激量的要素:刺激强度、刺激持续的时间、 刺激强度变化的速率
阈强度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两 者之间呈反变关系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临床的电生理检查项目: 心电图(ECG)、脑电图(EEG)、肌电 图(EMG)、视网膜电图、胃肠电图等。
人体整体、各器官的电现象是以细胞的生 物电为基础。
2
1 细胞生物电现象 2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3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4 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3
生物电:指位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又 称跨膜电位。
生物体内细胞跨膜电位的形成的两个条件:
细胞内外存在着带电离子的浓度梯度 细胞膜对某些带电离子有选择的通透性或电导
10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细胞的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指细胞在静息未受刺激时存在 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内电绝对值代表电位差的大小。
(2)电紧张性扩布(electrotonic propagation)不能远 距扩布,只能在数十至数百微米扩布,产生紧张性电位
(3)总和反应 总和后→可以产生AP
①空间性总和(spatial summation) ②时间性总和(temporal summation)
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多见
26
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阈刺激
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 强度,是刺激的强度阈值
阈上刺激
产生动作电位
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膜少量Na+通道开放→少量Na+内流→小 幅度去极化反应,即局部兴奋
27
局部兴奋的特征:
(1)刺激依赖性:反应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不是“全 或无”
39
终板电极的特性: 属于局部去极化 其幅度与Ach释放量有关
Ach自发量释放引起微终板电位(0.4mV) 局部电紧张性扩布
Ach的去向: 被胆碱酯酶分解 少量流出接头间隙
40
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因素 与Ach类似作用的药物:尼古丁(不易被胆
碱酯酶破坏) Ach受体阻断剂(肌松剂):筒箭毒、α-
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由Na+浓度差 所推动的Na+内流时,Na+内流停止,膜电 位去极化达到顶点
17
Na+电导的增加是电压依赖性和时间依赖 性,当膜电位去极化接近峰值时,大量 Na+通道失活,Na+内流停止
膜的去极化使K+通道激活,K+电导增加, 在强大的电化学驱动力作用下,大量K+外 流,膜迅速复极(正反馈)
4.低常期(subnormal period) 与超级化后电位时期重叠 兴奋性较正常轻度降低
32
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all or none)特性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形状、幅度及时程,均与原刺 激无关。
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可以沿着细胞膜不衰减的传播至 整个细胞膜
具有不应期
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有规律 的变化
47
48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1.滑行学说: Huxley 50年代 细肌丝向粗肌丝间滑行→肌小节长度缩短 →肌原纤维、肌细胞、肌肉长度缩短 实验证据:肌收缩时,粗肌丝长度不变, 明带,H带短缩
49
2.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1)粗肌丝:由200~300个肌凝蛋白
(myosin)(又称肌球蛋白)组成 肌凝蛋白呈长杆状,一端有球形膨大,称
激活态:激活门开放,失活门开放
受到适宜刺激, Na+经通道内流
失活态:激活门开放,失活门关闭
Na+通道关闭,复极开始
22
K+通道只有一个闸门,只有激活和去激活, 激活缓慢,等到刺激所引起的动作电位的 去极化接近顶点,K+通道才缓慢激活,使 K+大量外流,膜电位复极
Na+是快通道,激活和失活都很快
23
横桥(cross bridge) 横桥的作用:
①与细肌丝的肌动蛋白结合、扭动、解离、再结 合和扭动
②分解ATP,为摆动,肌收缩提供能量
50
51
(2)细肌丝:由3种蛋白组成 ①肌动蛋白(actin):能与横桥结合 ②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双螺旋状
安静时,将横桥与肌动蛋白隔开
52
银环蛇毒 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有机磷农药
41
重症肌无力:由自身免疫性抗体破坏了Ach 受体通道引起
肌无力综合症:自身免疫抗体破坏了Ca2+ 通道
肉毒杆菌引起肌无力:毒素抑制了Ach释放
42
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肌细胞含有许多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都呈现规则的名带和暗带交替:
(1)暗带,其中央有一透亮区-H带,带中央有M 线
③肌钙蛋白(troponin):含C、T、I三个亚 单位
C亚单位:对钙亲和力大,可结合4个Ca2+ T亚单位:是与原肌球蛋白结合的亚单位 I亚单位:当C亚单位与Ca2+结合后,兴奋
原肌球蛋白→解除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的 障碍
53
3.肌丝的滑行机制
肌细胞膜上的AP传到T管→再传递到三联 管→终池Ca2+通道开放→大量Ca2+流入肌 浆→肌钙蛋白C亚单位与Ca2+结合→I亚单 位兴奋→原肌球蛋白构象改变→暴露肌动 蛋白与横桥结合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 →横桥构象改变→拉动细肌丝向M线滑动→ 横桥周期→肌原纤维缩短→肌肉收缩
13
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细胞的动作电位
当一个适当的刺激作用于细胞时,在静息 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或电 导发生变化
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与细胞膜电位 的变化及时间的进程有关
14
动作电位:以神经和骨骼肌为代表的可兴 奋细胞,在收到适当刺激后,其膜电位将 发生短暂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之为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30
细胞兴奋过程兴奋性的变化
1.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兴奋性几乎等于零 相当于锋电位的发生时间 与钠通道失活有关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兴奋性逐渐恢复
31
3.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 兴奋性较正常时轻度升高
膜电位的绝对值代表电位差的大小
提示:安静状态下,细胞膜的内外两侧存在着电位 差,膜内电位低于膜外电位
5
生物电产生的机制
基本原理:
1902年,Bernstein提出膜学说:膜内外钾离 子分布不均衡,安静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 性
6
生物电现象
-
+
+
-
+
A + +
-
-
-
+
+
B
--
7
生物电现象
-
+ +
Na+电流:被钠通道阻断剂TTX(河豚毒) 阻断
K+电流:被钾通道阻断剂TEA(四乙基铵) 阻断
24
动作电位的传导
不衰减传导
表现为产生于一点的动作电位传导到整个细 胞——动作电位的“不衰减”特征
传导机制:在已经兴奋的部位和未兴奋部 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25
临床上所使用的局麻药就是通过作用于细 胞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阻断动作电位在神 经纤维的传导而发挥药理作用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
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过程中仅有张力的增加而
长度不变的收缩,如保持身体姿势的肌肉运动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过程中张力不变,仅有长
度缩短的收缩形式,如四肢肌肉的运动,以长度 变化为主。
56
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单收缩:肌肉接受一次刺激产生的单个收缩,
表现为收缩和舒张两部分 强直收缩:如肌肉受到连续的刺激,每个刺激
54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包括3个主要步骤
①肌膜AP传导T管→②T管把电信号传到三联
管→③同时激活T管的L型Ca2+通道、其构型
改变→激活肌浆网ryanodine 受体(另一种
钙通道)→Ca2+从肌浆网流出到肌浆
→Ca2+触发肌丝滑行,也激发了钙泵→转运
Ca2+入肌浆网
55
二、骨骼肌收缩的机械力学特征
11
细胞的静息电位一般为-10~100mV 哺乳动物的神经和肌细胞的静息电位为-
70~-90mV
12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K+在膜内外的不平衡分布及由此形成的电 化学驱动力。K+平衡电位(-98mV)、 Na+的平衡电位(+67mV)
膜内外K+、 Na+分布不均衡,安静时膜主 要对K+有通透性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因为K+的外流
引起的单收缩就有可能发生复合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性强直收缩
57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肌收缩的机械力学特征(缩短的幅度、速度、张 力等)取决于肌肉承受的负荷
前负荷-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收缩之前受到的负荷,决定肌肉收缩前
不同类型的细胞或细胞在不同的功能状态 下,电位差不是恒定不变的
生物电主要包括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局 部兴奋。
4
生物电现象
1939年生理学家Hodgkin和Huxey以枪乌贼的直 径为1mm的巨大神经轴突为实哦验材料,采用细 胞内记录的方法,证明了细胞生物电现象的存在
细胞在没有受到任何刺激的情况下,所记录到的 电位值为一负值
37
神经-肌接头处的结构
接头前膜(裸露的轴突末梢):有钙通道 接头间隙:50nm,有细胞外液 终板膜(接头后膜):有N2型Ach受体通
道,有皱褶
38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AP)到达接头前膜→前膜去极化→激 活电压门控性钙通道→钙离子流入神经末梢内→ 钙离子启动突触小泡(内含Ach)的出胞机制 →Ach以量子释放方式释放进入接头间隙→Ach激 活接头后膜Ach受体通道→较多Na+流入,小量 K+流出→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EPP)→电紧张性扩布→产生AP→肌肉 收缩
44
45
2.肌管系统
(1)横管(transverse tubule,T管) 由肌膜在明暗带交界处或Z线附近内凹陷而 成,与肌原纤维垂直,管内含细胞外液
(2)纵管(longitudinal tubule)也称L管, 肌浆网
纵向包绕肌原纤维
纵管在Z线附近管腔膨大,形成终池
46
(3)三联管 由一条T管和两侧终池构成 是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重要部位
阈强度:使膜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引发 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是刺激的强度 阈值
阈电位:是指能诱发动作电位的去极化的 临界膜电位值
20
膜电导的分子基础
Na+通道的结构模式:H-H模式
激活门和失活门
Na+通道的3种基本功能状态
静息态 激活态 失活态
21
静息态:激活门关闭,失活门开放
未受到外来刺激, Na+不能通过
+-
A
-+
+
-+
+
+
-
--
+
B
--
膜对阳离子通透,对阴离子不通透
8
离子的扩散收到两个方向相反的驱动力的 作用
浓度梯度所形成的化学驱动力 电位差所形成的电驱动力
电化学驱动力
电化学驱动力为零时,离子的静扩散停止
平衡电位:当离子扩散达到平衡时的扩散 电位
9
根据Nernst公式,平衡电位与两侧的离子 浓度有关
18
动作电位的产生
膜受刺激而兴奋, Na+通道大量开放 膜对Na+通透性大于对K+通透性 Na+大量内流 胞内负电位迅速消失,出现膜内正外负状态(超射值) Na+通道逐步失活, Na+内流渐停止 K+通道大量开发, K+通透性增加 K+大量外流 细胞迅速复极化,恢复外正内负状态
19
(2)明带,其中央有Z线(Z盘)
肌小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
包括:一条暗带和2条1/2明带
43
暗带:由粗肌丝(thick filament)组成, 直径10nm M线是骨架蛋白
明带:由细肌丝(thin filament)组成 一端固定在Z线,另一端插入粗肌丝之间
肌肉收缩时,肌小节、明带、H带的长度 缩短
33
34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35
肌肉的分类 从形态学分:横纹肌(striated M.)、平 滑肌(smooth M.) 从神经支配分:随意肌(voluntary M.)、 非随意肌 从功能特性分: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36
一、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机制
骨骼肌约占体重40% 至少一个运动N元支配一条肌纤维(结构和 功能单位)
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
15
名词:
(1)极化: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2)去极化或除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减小 (3)反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4)超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增大 (5)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向静息电位
的负值恢复
16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适当刺激作用于细胞膜上,细胞膜上的 Na+通道开放,大量的Na+顺浓度梯度快速 内流,膜发生去极化(正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