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第三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封市第三十三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测试
八年级语文
分值:120分时间:12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载体/重载模范/模式泥土/拘泥反省/省亲
........
B.扁舟/偏旁惆怅/绸缪嘹亮/潦倒奴婢/裨益
........
C.勉强/强迫曲径/曲解处理/处境车轴/压轴
........
D.缅怀/腼腆任务/烹饪顷刻/倾诉维护/帷幕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狼籍婆娑潜滋暗长触目伤怀
B.琐屑濒临张木结舌旁逸斜出
C.踌躇嶙峋惟妙惟肖自出心裁
D.峻峭遒劲春寒料俏无动于衷
3.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白杨礼赞》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等。
B.《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是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950年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C.《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所著,他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D.《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4.古诗文默写。
﹙8分﹚
﹙1﹚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______。
《雁门太守行》
(2)_______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
《饮酒(其五)》
(3)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
《饮酒(其五)》
(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_______________。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5)《赤壁》中,作者杜牧对赤壁之战的历史结局进行评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已晚年孤独
无依的痛苦以及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不满的句子: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著阅读。
(6分)
【片段一】有螳螂以这种奇特姿态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悄悄转动。
……蝗虫本是个长腿的蹦跳者,善
于高跳,轻而易举地就能跳出对方利爪的范围,可它却偏偏傻乎乎地待在原地,甚至还慢慢地向对方靠近。
【片段二】我放眼四周,只见一片废墟,唯有一堵断壁残垣危立其间。
它
就是我对科学真理的热爱与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
啊,我心灵手巧的膜翅目昆虫们,我的这份热爱能否让我有资格给你们的故事追加一些描述呀?我既然
心存这份担忧,为何又把你们抛弃了这么长时间呢?有一些朋友已经因此而
责备我了。
啊,请你们去告诉他们,告诉那些既是你们的也是我的朋友:告诉
他们我并不是因为懒惰和健忘才抛弃了你们的,告诉他们我一直惦记着你们,告诉他们我始终深信节腹泥蜂的秘密洞穴中还有许多尚待我们去探索的有趣
的秘密,告诉他们飞蝗泥蜂的猎食活动还会向我们提供许多有趣的故事。
(1)以上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是法国的昆虫学家_______
(人名)。
(2 分)
(2)阅读科普作品要关注艺术趣味,体会科学精神。
鲁迅先生认为它是
“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任选一个片段,谈谈对“有趣”或“有益”的理解。
(4分)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共8 分)
学校开展“弘扬民族精神,致敬时代英雄”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
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读革命英雄
开国元勋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是人民
心中的英雄。
请结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课文《回忆我的母亲》,谈谈朱
德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的原因。
(3分)
(2)活动二:赞时代英雄
新华社北京11月16日电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精神。
然而不同于英雄辈出的
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年代的伟大精神往往蕴藏在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身上,他们默默无闻、艰苦付出、不求回报,构成了新时代的英雄群像。
为挽教烧伤父亲的生命,不顾自己尚处于哺乳期,毅然选择“割皮教父”
的康静;1999年至今,帮助上万山区孩子学习知识、打开眼界,“青春接力二
十载” 的复旦大学支教团;身残志坚,寒来暑往靠辛勤劳动,自力更生的“90 后独腿
独臂外卖骑手”董洪喜;面对火灾险情,冒着生命危险“四进四出”火海,将
滚烫液化气钢瓶抱出来的消防员张晓明;新冠疫情中救治的医护人员、戒严的
警察士兵、检疫的社区人员,还有义务接送的出租司机、主动供餐的小餐馆主、无偿捐献的菜农……他们来自各行各业,用自己平凡的力量书写出不平凡的
人生,用“隐形的翅膀”飞越艰难与困苦,用纯朴的心灵创造出温暖社会的光和热。
请根据以上新闻内容,为新闻拟一个标题。
(2分)
(3)活动三:扬英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
家不能没有先锋。
”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写下你的结束语,激励同
学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时代英雄。
(3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阅读《鹅毛压得父亲喘》完成7-10题。
(共16分)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
卖钱。
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
有一年,父
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
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
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
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
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
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
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
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
我更不明白,为何村
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
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
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
订做羽
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
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
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
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
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
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
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
父亲也
喘得、嗽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
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
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來,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治疗,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
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
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
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
但奇怪
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
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
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
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
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
学的俩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7.请根据文章①到⑧段内容,把相应的故事情节填在横线上。
(4分)
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A_________________→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
→ 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B_________________
8.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4分)
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
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
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
(1)表层含义:(2)深层含义:
9.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4分)
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
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
10.文章通过回忆父母辛苦劳作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共12 分)新
冠病毒抗原检测申少铁
近日,为进一步优化新冠病毒检测策略,服务疫情防控需要,国务院联防
联控机制综合组研究决定,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
什么
是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呢?
新冠病毒有 4 种结构蛋白,其中N 蛋白是表达量最大的。
个体感染新冠病
毒
后,N蛋白会出现在咽喉部。
抗原检测就是检测N 蛋白,是否检测到 N 蛋白,就
可以间接反映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一旦抗原检测为阳性,再用核酸检测进一
步确认即可。
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特异性和敏感性。
特异性是指检测
结果为阳性,确实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
抗原检测的特异性可以达到 99%,而
核酸检测的特异性能达到 100%。
抗原检测的敏感性比核酸检测的敏感性要低,但如果说感染早期、病毒浓度较高时,通过抗原检测的方式病毒就很容易被检
测出来。
我国疫情防控做得很好,新冠病毒流行来可能只有百万分之一。
但近两年来,新冠疫情不断在我国部分大、小城市局部爆发,尤其近段时间以来,奥密克戎
等强传染性变异毒株的出现,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这一情况下,新
冠病毒抗原检测作为检测的补充手段尤有必要。
在一些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
基层地区,或者面向一些感染风险相对较高的集中隔离人员,使用抗原检测,
与需要专门实验空和复杂仪器的核酸检测相比,更便捷,出结果时间短,有利
于提高“早发现”能力;居家隔离观察人员,或有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
均可使用抗原检测的方法自测,这样可以降低核酸采样检测人员的工作强度。
需要强调的是,抗原检测不能代替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依旧是新冠病毒感
染的确诊依据。
在进行核酸检测确认过程中,如果核酸检测呈阳性,无论抗原
检测结果是阳性还是阴性,均按照新冠病毒感染者或新冠肺炎确诊患者采取
相应措施。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2 分)
12.本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3.本文第④段加粗的“可能”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 分)
我国疫情防控做得很好,新冠病毒流行率可能只有百万分之一。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抗原检测是否检测到N蛋白,可以直接反映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
B.核酸检测的敏感性要比抗原检测的敏感性低。
C.抗原检测不需要专门的实验室和复杂仪器。
D.在一些不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基层地区,抗原检测是新冠病毒的确诊
依据。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
(共10分)
(一)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齐恒公夜半不嗛①,易牙②乃煎熬燔③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恒公
食之而饱,至旦不觉④,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
”晋文公得南之威⑤,
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
”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注:①嗛:舒服。
②易牙:齐恒公侍臣。
③燔:把肉放在火上烤。
④觉:
睡醒。
⑤南之威:春秋时的美女。
1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必先苦其心志。
苦: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7.孟子认为应该如何造就担当“大任”的人才?结合语段(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18.“生于忧患”的道理在齐恒公、晋文公身上是怎样体现的?(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共4分)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0.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2分)
四、作文(50分)21.
任选一题作文
(一)请以“最动听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动听的声音萦绕着我们。
山泉叮咚,是来自自
然的悦耳之音;生命拔节,是来自成长的顽强之音;关爱叮咛,是来自师长的
幸福之音;强国有我,是来自青年的奋进之音……
要求:
(1)文体不限,文体要鲜明,诗歌、戏剧除外。
(2)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打开语文课本,阅读一篇篇课文,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从文字中走来,“民族魂”鲁迅、“两弹”元勋邓稼先、女中豪杰花木兰、民间高手卖油翁、
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真将军”周亚夫、“诗圣”杜甫……他们的身上
闪现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
每个人都可以活得精彩,抵达美好的人生境界。
请在初中语文课文中选择一位你尊敬的人物作为对象,写一篇文章。
或讲
人物故事,或写人物对你成长的影响,或就人物的言行品格发表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