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梦令相关练习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如梦令相关练习及答案
苏轼如梦令相关练习及答案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注】玉堂,翰林院。
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
【相关练习】
1.词的开头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一句在结构和情感的表达上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5分)
2.结合全诗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是如何表达的?(6分)【参考答案】
1.此句交代作者所在的地点:玉堂,(1分)向东坡传语,表达了作者对东坡的怀念之情,(2分)结构上引出下文对东坡境况的设想。
(2分)
2.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东坡的怀念之情(1分)和诗人的归隐之意(1分),借助想象(或虚写)(2 分)想象了别后东坡的情景和归隐后的状况(2分)表达情感。
【简析】
这前一首词作于1088年(元祐二年),作者53岁。
此时,作者在汴京为翰林学士。
这首词是寄给黄州友人的。
它表现了作者对当年(1080年-1084年)贬官黄州,躬耕于东坡时清静自适生活的怀念,和遥想东坡,意欲归去的心情。
【鉴赏】
词牌《如梦令》原名《忆仙姿》。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勖所作。
据说苏轼用这个词牌填词时,嫌其不雅,遂因庄宗原词中有如梦,如梦,和泪出门相送句,改为《如梦令》。
为单调。
为向东坡传语,此处东坡,系指地名。
作者贬官黄州时,故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的营防废地数十亩,作者开垦躬耕于此,并以这个
地名作了自己的别号。
所以,此处作者请友人向东坡传话。
以地当人,足见作者留恋故地的情感之深。
本词在开头就造成悬念。
词人说:人在玉堂深处。
唐时翰林院设在宫中,称玉堂。
此后玉堂成为翰林院的美称。
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颇有深意。
潜台词是说:我现在身居翰林,你不必惦念我。
这是告慰东坡。
以下两句便是询问、悬想东坡的情况。
分别多年,有谁来眷顾友人,那里恐怕是积雪满地,人迹罕至,友人大约会感到寂寞。
想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直抒胸臆。
希望再度奔赴黄州,于潇潇春雨之后,耕作于东坡之上。
归去,归去。
繁音促节,更显示归心之切。
【赏析】
这首《如梦令》,毛氏汲古阁本题作《有寄》,傅榦本调下注云:寄黄州杨使君二首,公时在翰苑。
当是元祐元年(1086)九月以后,元四年三月以前,苏轼在京城官翰林学士期间所作。
词中抒写怀念黄州之情,表现归耕东城之意,是作者当时特定生活和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及流露。
首二句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以明快的语言,交待他在玉堂(翰林院)深处,向黄州东坡表达思念之情,引起下文。
这两句的语气,十分亲切。
在苏轼心目中,黄州东坡,俨然是他的第二故乡,所以思念之意才如此殷切。
次二句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是传语的内容,是苏轼对别后黄州东坡的冷清荒凉景象的揣想。
先设一问以避免平直。
有此一问,便摇曳生姿,并能引出下文。
雪压小桥无路,仍承上句带有问意,似乎是说:别后有没有人来?是雪压住了小桥,路不通吗?以景语曲折表达之,既富于形象性,委婉深曲。
是与否之间,都表现了对别后黄州东坡的无限关心。
末三句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紧承上意,亦是传语的内容,表达归耕东坡的意愿。
归去,归去,直抒胸臆,是愿望,是决定,是决心。
江上一犁春雨,是说春雨喜降,恰宜犁地春耕,补充要急于归去的理由,说明归去的打算。
一犁春雨四字,使人自然地想起他所作《江城子》词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的意境。
一犁春雨四
个字更是皆曲尽形容之妙,妙就妙在捕捉住了雨后春耕的特殊景象,情感轻快。
作为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颇多气势磅礴之作;但在他一生中也有很多淡雅清秀的词作,显示了东坡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这首《如梦令》便代表了苏轼创作清淡的一面,词中不设奇险之语,清新淡雅而自然。
这首词作者以地写人,表现作者思念故地的情愫。
有告慰,有询问,有揣想,有向往,如面对老友,娓娓谈来,亲切自然。
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京中新旧两党夹击下,意欲远离政治漩涡、出知外任的心思。
果然,翌年三月,作者即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