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模拟试卷汇编:计算题流程题实验题试卷及答案-百度文库(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初中化学计算题
1.家庭食用纯碱(主要成分为Na2CO3)中往往混有少量NaCl。
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为测定食用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称取食用纯碱样品12g,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为止。
所加CaCl2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的关系如图。
请完成下列计算(计算结果精确到0.1%):
(l)计算纯碱样品中NaCl的质量。
(2)所加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恰好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欲测定盐酸与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混合溶液100g于锥形瓶中,向其中逐渐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如图一),并不断测定锥形瓶中溶液的pH,反应过程中所得溶液的pH与锥形瓶中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如图二所示。
其中,当锥形瓶中溶液的质量增加至147.8g时,共消耗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50g. (忽略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的量;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
(1)m点的数值是_____。
(2)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
(3)请计算图二中C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最后结果精确到0. 1%)。
3.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碳酸钠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某学习小组对其组成展开探究。
取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24g,加入100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加入96g过量的氯化钙溶
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完全反应时,得到的沉淀质量是_____g。
(2)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_____。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通过已知数据,可以求出的量有_____(写字母)。
A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
B 参加反应的氯化钙质量
C 氯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D 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
(4)取混合物样品24g,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将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盛有8g炽热碳粉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在下图中画出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容器中固体质量变化的关系图
_____。
4.过氧化氢溶液会自然分解,使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为测定一瓶100 g 30%的过氧化氢溶液久置后的溶质质量分数。
取该溶液27.2 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试计算
⑴久置后,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__
⑵该瓶溶液中,已经分解的过氧化氢质量(最后结果保留一位小数)________
二、中考化学流程题
5.工业上以高纯度的二氧化锰为原料制备高锰酸钾的主要流程如下:
已知相关物质的溶解度(20℃)如下表:
物质K2CO3K2SO4KMnO4
溶解度/g11111.1 6.34
(1)KMnO4中锰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2)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
“干燥”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通CO2酸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若用稀H2SO4酸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3K2MnO4+2H2SO4=2KMnO4+MnO2↓+2K2SO4+2H2O,工业上不采用稀H2SO4酸化的原因是_______。
(4)电解法也可以实现由向K2MnO4向KMnO4的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2K2MnO4+2H2O 通电
2KMnO4+2KOH十H2↑与“通CO2酸化”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
(5)通过该工艺流程还可以获得副产品K2CO3。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模拟该工艺流程提取K2CO3的过程中,不小心混入了KOH,为检验K2CO3中的KOH:取样,加过量的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溶液,再滴加_______,若观察到_______现象,则有KOH。
6.华为公司作为我国高科技的代表,一直致力于核心技术的研发。
2019年,华为公司推出了5G商用芯片。
制造芯片需要用到高纯硅,工业上利用二氧化硅制备高纯硅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反应①,粗硅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有_______________。
(2)若反应②为化合反应,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
(3)整个制备过程必须在无水、无氧气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
7.CoCO3可用作选矿剂、催化剂及伪装涂料的颜料。
以含钴废渣(主要成CoO、Co2O3,还含有Al2O3、ZnO 等杂质)为原料制备CoCO3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下表是相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金属离子开始沉淀的pH沉淀完全的pH
Co2+7.69.4
Al3+ 3.0 5.0
Zn2+ 5.48.0
(1)“酸浸”过程是将所有成分转化为硫酸盐,其中Co2O3的转化过程是和H2SO4以及SO2按照化学计量数1:1:1进行,请写出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沉钴”过程发生复分解反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除铝”过程只能让Al3+沉淀并完全除去,pH必须控制的范围是_________。
A pH >3.0
B 3.0≤pH<9.4
C 5.0≤pH<5.4
D pH >5.0
三、中考化学实验题
8.现有两组实验小组的同学参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1)甲组同学采用课本实验装置(图2)。
他们先用图1的组合装置在空气中点燃红磷,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
然后慢慢地将燃烧匙从上到下插入广口瓶中,目的使上、下层空气中的氧气都能得到充分消耗,直到橡皮塞塞紧瓶口,红磷在瓶中维持燃烧直到熄灭,等广口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但这样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大于1/5,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
(2)图1、图2装置是课本实验装置,本身在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请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这种缺陷是___________。
(3)乙组同学先查阅资料(如下表),然后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进行了图3所示的改进,
右玻璃管上端开口(其它仪器忽略)。
颜色、状态熔点/℃燃烧所需最低温度/℃密度(g/cm3)红磷暗红色固体590240 2.34
白磷白色或黄白色固体44.140 1.82
乙组同学红磷换成了白磷的优点是___________。
大家用改进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待玻璃
管冷却、管内白色的烟幕消失时,左玻璃管内的液面上升了一段距离,此时他们应该待充
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两边的高度使容器左右中的液面___________才能读取
左管液面的刻度。
9.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CO2并进行相关的系列实验。
①装置A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请将装置A图补画完整_________________。
②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③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④装置E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⑤尾气CO可用装置G收集,利用了CO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
(2)用如图所示的微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向A处注入H2O2溶液,在B处下方加热使木
炭燃烧,产生的气体通入C处。
①A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②请设计实验证明反应结束后C中NaOH有剩余______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足量的大理石加入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4.6%的稀盐酸中,充分反
应(杂质不参加反应)。
计算生成CO2的质量。
__________
10.某化学小组探究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进行性质实验。
下图是
有关实验的部分装置,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a仪器的名称为______;甲同学用A和C组合制取二氧化碳,乙同学用B和C组台制取二氧化碳,你认为那个组合更便于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______(填写甲或乙),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室制取氧气也可以用同样的装置,请写出利用该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制取气体后,甲同学利用装置D进行性质实验时,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为紫色,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为使上述红色液体加热后能重新变为紫色,在气体通入装置D之前可接入上图装置______(填字母序号)。
(3)乙同学将CO2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经过思考讨论后,设计了如图G 装置,使该反应有了明显现象,则装置G中的现象为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参考答案】
一、初中化学计算题
1.C
解析:(1)1.4 g;(2)11.1%;(3)12.8%
【详解】
解:设12 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所加的CaCl2的质量为y,生成的氯化钠质量z,
232
3Na CO CaCl CaCO 2NaCl
106111
10011710g x
y z
+=↓+ (1)
106=10010g
x
x =10.6g ;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2 g -10.6 g =1.4 g
(2)10010g
=111y
y =11.1g ,所加CaCl 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1.1g
100%=11.1%100
⨯; (3)
10010g
=117z z =11.7 g
反应后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4g+11.7g
100%12.8%12g+100g 10g
⨯≈-;
答:(l )纯碱样品中NaCl 的质量为1.4g ; (2)所加CaCl 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1%。
(3)恰好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12.8%。
【点睛】
根据生成沉淀的质量以及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以及原来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从而算出过滤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质量分数。
2.H
解析:(1)7(2)10.6%(3)7.4% 【详解】
(1)根据图可以看出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然后和氯化钙反应,所以m 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氯化钙,溶液的pH 为7;
(2)a→b 段质量变化,是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g+50g-147.8g=2.2g ;
2322Na CO +2HCl=2NaCl+H O+CO 1064450gx
2.2g
↑ 10650gx =
44 2.2g x=10.6%
(3)设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的 NaCl 质量为y ,
232211Na CO +2HCl 2NaCl +744y
H O+g
CO 2.2↑
═
11744
=y 2.2g
y=5.85g 由图二可知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 247.8g 147.8g 100g ﹣
=,其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 ,设 CaCl 2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质量生成 NaCl 的质量为 z ,生成 CaCO 3的质量为 m ,则:
2233+=CaCl Na CO 2Na +10611710010.6g
z Cl CaCO m
↓
106117100
==10.6g z m
z =11.7g m =10g
C 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85g+11.7g
×100%7.4%247.8g -10g
≈
答:C 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4%
3.A
解析:88.3% AB
【详解】
(1)根据图可知生成的沉淀的质量为20g ;
(2)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 ,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为y ,参加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为z 。
2323Na CO +CaCl =CaCO +2NaCl 106111100117x
z
20g
y
↓ 106111100117===x z 20g y
解得: x=21.2g y=23.4g z=22.2g 样品中 Na 2CO 3 的质量分数为:
21.2g
24g
×100%≈88.3% (3)A 、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24g+100g+96g-20g=200g ,符合题意; B 、参加反应的氯化钙质量为22.2g ,符合题意;
C 、只知道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而氯化钙溶液的质量是过量的,所以氯化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法求算,不符合题意;
D 、只能求算恰好完全反应时氯化钠的质量为23.4g+24g-21.2g=26.2g ,而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质量无法求算,所以溶液中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无法求算,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
(4)取混合物样品24g ,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21.2g ,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 ,
根据2322Na CO +2HCl =2NaCl +H O +CO 1064421.2g
a
↑
10644
=21.2g a
解得:a=8.8g ,
设二氧化碳完全反应消耗的碳的质量为b ,
2CO +C 2CO
44128.8g b
高温 解得b=2.4g, 则剩余的碳的质量为8g-2.4g=5.6g 。
所以图像的起点为(0,8),终点为(8.8,5.6),故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容器中固体质量变化的关系图如图所示。
4.25% 5.7g 【详解】
解:⑴根据图示,反应中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g 。
设27.2 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
2
22
22MnO 2H O 2H O +O 68
32x
3.2g
↑
68x =32 3.2g
解得x=6.8g
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6.8g
100%=25%27.2g
⨯ ⑵设已分解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y ,产生氧气的质量为z 。
2
22
22MnO 2H O 2H O +O 6832y
z
↑
68y =32z 32z=y 68
100g 30%-y
100%=25%
32
100g-y
68
⨯⨯ 解得y≈5.7g
答:⑴久置后,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⑵该瓶溶液中,已经分解的过氧化氢质量约为5.7g 。
二、中考化学流程题
5.+7 过滤 3K 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 相同条件下,硫酸钾和高锰酸钾的溶解度都比较小,无法采用浓缩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生成的氢氧
解析:+7 过滤 4
24222KMnO K MnO +MnO +O ↑加热
3K 2MnO 4+2CO 2=2KMnO 4+MnO 2↓+2K 2CO 3 相同条件下,硫酸钾和高锰酸钾的溶解度都比较小,无法采用浓缩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生成的氢氧化钾可以循环使用 BaCl 2 酚酞 溶液变成红色
【详解】
(1)KMnO 4中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锰元素的化合价为+7。
(2)通过过滤可将难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与液体分离,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
“干燥”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的原因是高锰酸钾受热能发生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
2422Δ
2KMnO K MnO +MnO +O ↑。
(3)根据题给信息、质量守恒定律,“通CO2酸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K2MnO4+2CO2=2KMnO4+MnO2↓+2K2CO3,若用稀H2SO4酸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3K2MnO4+2H2SO4=2KMnO4+MnO2↓+2K2SO4+2H2O,由溶解度表可知,在相同条件下,碳酸钾的溶解度远远大于高锰酸钾的溶解度,所以可采用浓缩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而相同条件下,硫酸钾和高锰酸钾的溶解度都比较小,无法采用浓缩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
(4)电解法也可以实现由向K2MnO4向KMnO4的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2K2MnO4+2H2O 通电
2KMnO4+2KOH十H2↑与“通CO2酸化”相比,其优点是:生成的氢氧
化钾可以循环使用。
(5)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模拟该工艺流程提取K2CO3的过程中,不小心混入了KOH,为检验
K2CO3中的KOH,取样,加过量的BaCl2溶液除尽K2CO3,再滴加酚酞,若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现象,说明溶液显碱性,则有KOH。
6.二氧化硅、碳、碳化硅(或SiO2、C、SiC)任选2种 Cl2 水和氧气都能与反应过程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反应
【详解】
①二氧化硅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碳和一氧化碳,可知,若有过量
解析:二氧化硅、碳、碳化硅(或SiO2、C、SiC)任选2种 Cl2水和氧气都能与反应过程中的一些物质发生反应
【详解】
①二氧化硅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碳和一氧化碳,可知,若有过量的二氧化硅,会掺杂在生成物中,碳过量时,生成的Si与C可以继续化合成碳化硅,所以,粗硅中杂质中可能含有二氧化硅、碳、碳化硅中的两种;
②根据化合反应的特征,生成物中有硅元素和氯元素,粗硅中硅单质参与反应,那么X是由氯元素组成的单质,为Cl2;
③通过图示可知,一氧化碳可以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氯气在常温下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所以,应该在无水、无氧的环境中进行。
7.Co2O3+SO2+H2SO4=2CoSO4+H2O CoSO4+Na2CO3═CoCO3↓+ Na2SO4 C 【详解】
(1)由题意可知,Co2O3的转化过程是和H2SO4以
解析:Co2O3+SO2+H2SO4=2CoSO4+H2O CoSO4+Na2CO3═CoCO3↓+ Na2SO4 C
【详解】
(1)由题意可知,Co2O3的转化过程是和H2SO4以及SO2按照化学计量数1:1:1进行,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是:Co2O3+SO2+H2SO4 =2CoSO4+H2O;
(2)由物质的变化可知,“沉钴”过程发生复分解反应,即CoSO4和Na2CO3反应生成CoCO3沉淀和Na2SO4;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SO4+Na2CO3=CoCO3↓+Na2SO4;
(3)“除铝”过程只能让Al3+沉淀并完全除去,不能生成了氢氧化钴、氢氧化锌沉淀,由所给表中信息,pH必须控制的范围是:5.0≤pH<5.4,则选C。
三、中考化学实验题
8.确保将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尽 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 可能向瓶口塞入胶塞过慢,由于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被赶出一部分 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 白磷的着火点低,可以较容易的发生燃烧 相平
【分析】
(1)根据红磷的燃烧现象、反应结合压强知识分析,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消耗了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会压着水进入集气瓶;
(2)根据装置特点分析解答;
(3)白磷的着火点低,可以较容易的发生燃烧,可以据此解答。
【详解】
(1)实验中红磷需稍过量,目的是:确保将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尽,故填:确保将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尽;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磷+氧气
点燃五氧化二磷,故填:磷+氧气点燃
五氧化二磷;
测出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大于1/5,说明装置内出来的气体多了,即有可能向瓶口塞入胶塞过慢,由于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被赶出一部分,故填:可能向瓶口塞入胶塞过慢,由于磷燃烧放热使瓶内气体被赶出一部分;
(2)图1、图2装置是课本实验装置,红磷在燃烧的过程中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故填: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
(3)乙组同学红磷换成了白磷的优点是:白磷的着火点低,可以较容易的发生燃烧,故填:白磷的着火点低,可以较容易的发生燃烧;
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两边的高度使容器左右中的液面相平才能读取左管液面的刻度,故填:相平。
9. 除去CO 2中混有的水蒸气 2C+CO 2CO 高温 红色粉末逐渐变黑 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222222H O 2O H n O+O M 取适量装置C 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BaCl 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液变红,则说明NaOH 有剩余 4.4g
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
3222
CaCO +2HCl =CaCl +H O +CO 734450g 14.6%x
⨯ 44=50g 14.6%73
x ⨯ x =4.4g 。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
【详解】
(1)①装置A 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如图:
;
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装置C 的作用是除去CO 2中混有的水蒸气;
③装置D 中是碳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CO 2CO 高温;
④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装置E 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粉末逐渐变黑;
⑤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
(2)①A 处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2222H O 2O H n O+O M ↑;
②由于碳酸钠、氢氧化钠都显碱性,所以反应结束后,设计实验证明装置C 中的溶液还含有NaOH 的方法是:取少量装置C 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 CaCl 2(或 BaCl 2)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氢氧化钠有剩余;
(3)见答案。
10.长颈漏斗 乙 3222CaCO +2HCl=CaCl +H O+CO ↑ 22222 MnO 2H O 2H +O O ↑ 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 F 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或小气球变大 22322NaOH+CO Na CO +H =O
【详解】
(1)a 仪器的名称为长颈漏斗;在A 装置中石灰石和稀盐酸一旦反应,至少有一种反应物反应完全后,反应才能停止;而在B 装置中,把石灰石放在隔板上,稀盐酸通过长颈漏斗加入,使用时让稀盐酸与石灰石接触,反应开始,产生气体;不用时,可把导气管用止水
夹夹住,产生的气体不能导出试管,造成试管内气体越来越多,压强越来越大,液体被压倒长颈漏斗中,固体和液体分离,反应停止,所以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实验室常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22CaCO +2HCl=CaCl +H O+CO ↑;实验室制取氧气液可以用同样的装置,则选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222 MnO 2H O 2H +O O ↑;
(2)D 进行实验室,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将红色液体充分加热未能重新变成紫色,原因可能是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少量氯化氢气体,为使上述红色溶液加热后能重新变为紫色,在气体通入装置D 之前可接入如图装置F ,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钠和水;
(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锥形瓶中的压强减小,所以装置G 中的现象为小气球逐渐膨胀起来,其化学方程式为:22322NaOH+CO Na CO +H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