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习题:第九单元18《红高梁》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红高粱》
罗汉大爷
罗汉大爷只是普通的农民,日本人来了,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
被抓去当苦力、被监工打骂,他想跑;看见别人跑了,他也跑了;跑了又挂念两头大黑骡,又回来拉骡子。
可是骡子竟然不认他,踢他,这让罗汉大爷“心头火起”:“竟然不认主人啦”——“好两个畜生!”
“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至此,罗汉大爷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也爆发出来。
美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字
体
赏美文
花盆里的兰草
莫言
《罗汉大爷》一开头,作者就把视角拉到现在,用倒叙的手法,追溯那段不平常的历史。
山东快板和县志记载,都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让读者等待着英雄们的出场。
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一切都变成了传说,罗汉大爷也是读者期待中的一个英雄。
[技法点拨]
倒叙的技巧:
1.先写事件结局。
就是把事件的结局(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
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2.先写后面发生的事情。
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顺序,因此,必须注意到“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要运用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以及前后照应。
3.倒叙时要精心设计,不可截下一段就轻易地往前提,那样会弄巧成拙。
4.开头倒叙部分,要简洁、生动,不能平淡冗长。
在开始追述的时候,要用三言两语表明以下是在追述往事。
⊙精彩运用
请运用倒叙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文字。
【示例】
同样在下雨,同样在出租车里……一切同那个雨夜完全一样,我听着车外的雨声,再也抑制不住我的思绪……那晚我乘坐出租车回家,可天空不作美,下起倾盆大雨。
车到了小区门口,我匆匆掏出几
张搞得乱七八糟的纸币当作七元钱付给了出租车司机后便冲进了雨帘。
“小伙子!小伙子!”淅淅沥沥的雨中隐约传来几声呼喊,我并没有在意。
而身后的呼唤愈来愈清晰,脚步愈来愈急促,我终于停了下来,回头一看,昏暗的路灯下出现了那位出租司机四处奔波而憔悴的面孔,而那双炯炯有神的眼中分明闪着真诚。
“小伙子!对不起,我忘找你钱了。
”他憨厚的一笑,边说边塞给我几张皱皱巴巴,没沾一点雨星的钱。
我愣住了,明明是我交错了钱,他却说忘了找我钱。
我刚要说“谢谢”,他已只剩下一个模糊的背影了……今晚,当我递给出租车司机一分不差的七元车费,听着车外唰唰的雨声时,我又想起了那位真诚的出租车司机。
二战中牺牲的中俄混血姑娘嘎丽娅
二战期间,中俄边境线上的绥芬河,在天长山上发生过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一个中俄混血姑娘,面对日本鬼子毫不惧怕,视死如归,英勇就义。
如今人们尊称她为和平天使。
她就是被人们永远怀念的嘎丽娅。
这一年是嘎丽娅出生后的第十五年。
世界上这一年发生了重大变化,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了。
就在二战结束前夕,这位混血姑娘由于会日语,接受任务上天长山劝日本鬼子投降,英勇牺牲了。
当时是1945年的8月12日上午,嘎丽娅穿着布拉吉,头上戴着临行前妈妈给她的那条红围巾,和全副武装的一名红军军官、十多名
士兵走在天长山那条劝降的山路上。
这时正是夏季,山上草木繁茂,在灿烂的阳光下,路边的风景无边的美丽,一派生机。
然而,执行重大而艰巨的劝降任务的嘎丽娅他们,根本没有观赏风景的闲情逸致,因为他们正面临着极大的危险。
离日本鬼子的要塞很近了,红军军官命令一个士兵举着白旗走在嘎丽娅前面,让日本鬼子知道军队不是来打仗的。
走了很久,他们终于停了下来,由嘎丽娅用日语对着前方喊话:“我们是来谈判的,让你们的军官出来谈一谈。
”连着喊了好几遍,可不管嘎丽娅怎么喊,日本鬼子就是不出来。
后来,终于在对面很远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日本军官,说让你们的翻译官上来,其他人都退后,不然就开枪射击。
红军方面商量之后,决定让其他的人潜伏在路边树丛中,嘎丽娅一人英勇上前。
很快地,树丛中的红军官兵已经看不见嘎丽娅的身影了,不一会儿就听到了她和日本人的说话声,声音也越来越大。
由于说的都是日语,他们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突然间声音停止了,传来“砰”的一声枪响,就再也没有任何声响,他们意识到出事了,便射击着向山上冲去,敌人也开始射击,由于敌人在暗处,火力又猛,他们受了伤,退了回来。
但是,嘎丽娅这个十五岁的漂亮姑娘再也没有回来。
嘎丽娅为什么会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事与她会说日本话有关。
1945年8月9日凌晨,苏联红军冒着大雨向盘踞在绥芬河
的日本鬼子发起进攻,到10日,其他要塞和市里的日本鬼子都被消灭了。
而天长山要塞攻而不克,由于那里有数百名老百姓,考虑到百姓的安全,苏联红军决定采取劝降的办法,但一直找不到会说日本话的人。
正在此时,为了清查日伪人员,苏联红军命令把市里的中俄居民集中到郊区,于是嘎丽娅一家四口人就从市里往郊区搬家。
他们途经红军指挥部的时候,正巧一个军官正在一群老百姓中问:“谁会说日语?”嘎丽娅便自告奋勇地说:“我会。
”接受任务后,她告别了妈妈、爸爸和弟弟,跟着一名红军军官来到天长山脚下的前线指挥部……于是就有了上山劝降的一幕。
嘎丽娅的日语是从邻居的日本居民那里学来的。
她的爸爸是中国人,妈妈是乌克兰人,她家从海参崴搬来绥芬河。
嘎丽娅自幼聪明、漂亮,又很懂事,在当地的俄罗斯人创办的华俄小学毕业后,留在学校当老师,教音乐和日语。
已经两天了,嘎丽娅还没回来,爸爸和妈妈十分着急。
但这时天长山上一片炮声,这炮声一直持续到13日。
之后,爸爸、妈妈和弟弟上山去找了好多次,但连嘎丽娅的任何东西都没找到。
此时的天长山已被炮火颠覆了,满山焦土,上千人被埋葬在这里。
炮火洗礼之后,经过了六十多年,现在的天长山是那么美丽,没有战火,只有去那里看风景的游客。
而嘎丽娅的盛名早已流传千古。
一、夯基训练
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袒.露(tǎn)铁耙.(pá)
烙.铁(luò) 魁.首(kuí)
B.血痂.(jiā) 碌.碡(liù)
累.赘(léi) 劫掠.(lüè)
C.窸窣.(sū) 秸秆.(ɡān)
咕.噜(ɡū) 楸.树(qiū)
D.趵.土(bō) 翌.日(yì)
愕.然(è) 确凿.(zuò)
[解析]A项,“烙”应读“lào”;C项,“秆”应读“ɡǎn”;D 项,“凿”应读“záo”。
[答案]B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美妙的歌声深深地打动听众,真是________,三日不绝。
②他的表情很为细腻,可说一丝不苟;嗓子也很响亮,唱几句真的是________。
③音乐家美妙的歌声,真可谓是________,余音不绝。
A.余音绕梁绕梁三日响遏行云
B.绕梁三日余音绕梁响遏行云
C.余音绕梁响遏行云绕梁三日
D.绕梁三日响遏行云余音绕梁
[解析]余音绕梁:仿佛遗留下来的乐声围着屋梁打转转。
形容歌
声、乐声高亢、悦耳,使人经久不忘。
响遏行云:指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
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
绕梁三日:(余音)环绕屋梁旋转三天。
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答案]C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罗汉与我的家族只有经济上的联系而无血缘上的联系,他像一个忠实的老家人确凿无疑地点缀着我家的历史而且为我们家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B.公路两侧,宽大的两片高粱都被踩平,地上像铺了层绿毡。
C.天亮了,从东边的高粱地里,露出了一弧血红的朝阳,正正地照着罗汉大爷半张着的黑洞洞的嘴。
D.她老人家不是抗日英雄,也是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解析]A项,语序不当,“确凿无疑地”放在“为我们家”之前;C项,成分残缺,最后一个分句应加上主语“阳光”;D项,不合逻辑,应该是“她老人家不仅仅是抗日英雄,也是……”。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那么士人阶层是怎样一个社会阶层呢?这个阶层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人们将原来对最低一级贵族的称谓移到这些人身上,称他
们为“士”。
①他们将文化带到民间
②于是许多庶民的子弟也通过私学获得了文化知识
③并促进了私学的兴起
④社会的分化、改组使原来的许多有文化知识的贵族沦为庶民
⑤这样由来自这上下两个方面的人员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
⑥当时正是西周宗法制土崩瓦解的时代
A.⑥④②①③⑤B.⑥④①③②⑤
C.④⑥①③②⑤D.④⑥②①③⑤
[解析]这是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由来。
解题时,应注意语句在语境中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前文说到“春秋战国时期”,紧接着说“当时”是非常自然连贯的,据此可以确定接⑥句,②句的“于是”表明这是一个复句中的结果句,从内容上可以判断其应在①③讲“私学兴起”的后面。
这样运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B
二、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红高粱
莫言
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
他跟着后来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余占鳌司令的队伍去胶平公路伏击日
本人的汽车队。
奶奶披着夹袄,送他们到村头。
余司令说:“立住吧。
”奶奶就立住了。
奶奶对我父亲说:“豆官,听你干爹的话。
”父亲没吱声,他看着奶奶高大的身躯,嗅着奶奶的夹袄里散出的热烘烘的香味,突然感到凉气逼人,他打了一个冷战,肚子咕噜噜响一阵。
余司令拍了一下父亲的头,说:“走,干儿。
”
天地混沌,景物影影绰绰,队伍的杂沓脚步声已响出很远。
父亲眼前挂着蓝白色的雾幔,挡住他的视线,只闻队伍脚步声,不见队伍形和影。
父亲紧紧扯住余司令的衣角,双腿快速挪动。
奶奶像岸愈离愈远,雾像海水愈近愈汹涌,父亲抓住余司令,就像抓住一条船舷。
父亲就这样奔向了耸立在故乡通红的高粱地里属于他的那块无字的青石墓碑。
他的坟头上已经枯草瑟瑟,曾经有一个光屁股的男孩牵着一只雪白的山羊来到这里,山羊不紧不忙地啃着坟头上的草,男孩子站在墓碑上,怒气冲冲地撒了一泡尿,然后放声高唱:高粱红了——日本人来了——同胞们准备好——开枪开炮——
有人说这个放羊的男孩就是我,我不知道是不是我。
我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我的父老乡亲们,喜食高粱,
每年都大量种植。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
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
出村之后,队伍在一条狭窄的土路上行进,人的脚步声中夹杂着路边碎草的窸窣声响。
雾奇浓,活泼多变。
我父亲的脸上,无数密集的小水点凝成大颗粒的水珠,他的一撮头发,粘在头皮上。
从路两边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我父亲早已闻惯,不新不奇。
在这次雾中行军里,父亲闻到了那种新奇的、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
那味道从薄荷和高粱的味道中隐隐约约地透过来,唤起父亲心灵深处一种非常遥远的回忆。
七天之后,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遍地高粱肃然默立,高粱穗子浸在月光里,像蘸过水银,汩汩生辉。
我父亲在剪破的月影下,闻到了比现在强烈无数倍的腥甜气息。
那时候,余司令牵着他的手在高粱地里行走,三百多个乡亲叠股枕臂、陈尸狼藉,流出的鲜血灌溉了一大片高粱,把高粱下的黑土浸泡成稀泥,使他们
拔脚迟缓。
腥甜的气味令人窒息,一群前来吃人肉的狗,坐在高粱地里,目光炯炯地盯着父亲和余司令。
余司令掏出自来得手枪,甩手一响,两只狗眼灭了;又一甩手,灭了两只狗眼。
群狗一哄而散,坐得远远的,呜呜地咆哮着,贪婪地望着死尸。
他对着那群狗打完了所有的子弹,狗跑得无影无踪。
余司令对我父亲说:“走吧,儿子!”一老一小,便迎着月光,向高粱深处走去。
那股弥漫田野的腥甜味浸透了我父亲的灵魂,在以后更加激烈更加残忍的岁月里,这股腥甜味一直伴随着他。
(节选自《红高粱》) 5.节选部分是这部中篇小说的开头。
有评论家认为,该部分深受获得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那个著名的开头的影响:“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请从时间这个角度分析节选部分的开头两句的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要结合题干的提示分析,开头两句出现了三个时间节点,一个是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二是日后余占鳌司令成为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它提前说出了人物的结局;三是多年后“我”的视角。
这样既给人以真实感和历史的厚重感,又使其兼具迷离的奇幻感。
[答案](1)《红高粱》的开头同时出现了三个时间节点:一是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二是日后余占鳌成为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三是多年后“我”的视角。
(2)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
极度凝练,极度缠绕,兼具历史的厚重感与迷离的奇幻感。
6.请结合选文内容,概括余占鳌司令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要联系选文中有关余占鳌司令的故事情节分析。
选文中余占鳌司令说的话如“立住吧”“走,干儿”,都很简短,表现了余占鳌司令的朴实、豪爽、直率。
详细写余占鳌司令打狗眼,吓得群狗一哄而散,表现了余占鳌司令的果断干练、沉着冷静、粗野、狂暴、残忍。
[答案]余占鳌司令的性格特点:朴实、豪爽、直率、英勇、刚烈,果断干练、沉着冷静,鲁莽、粗野、狂暴、残忍。
7.请分别分析4~5两段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要联系环境描写在一般文章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一般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等作用。
第4段的环境描写壮美与优美交结,主要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
第5段的环境描写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写出了家乡的亲切、高粱地的温馨,反衬了战争的残酷。
[答案]第4段的环境描写壮美与优美交结,充满了诗意,也隐含
着血腥。
它象征着中国大地,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5段的环境描写综合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写出了家乡的亲切、温馨,用美好的田野反衬了战争的残酷。
8.结合选文分析莫言小说语言上的突出特点,至少两点,并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突出的语言特色,这就提供了答题的思路。
先细读选文,再与其他小说相比较,可以发现开头管“我父亲”叫“土匪种”野性十足;“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褒贬色彩相反的词语放在一起,是词语的新奇组合;第6段美丽的月景紧接着写几百具尸体,这是华丽与粗犷相结合。
[答案]野性。
如开头管“我父亲”叫“土匪种”。
变异词语的新奇组合。
如“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
华丽与粗犷相结合。
如第6段美丽的月景紧接着对几百具尸体的描述。
夸饰(夸张)。
如第4段第二句连用10个“最”。
三、语言运用
9.根据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修辞、句式要一致,语句通顺完整。
公路两侧,宽大的两片高粱都被踩平,地上像铺了层绿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属于仿写题,按照题干要求,仿写合乎要求即可。
[答案](示例)山涧两旁,峻峭的块块巨石都被淋湿,半山像刚刚
描绘的水墨画。
10.根据下面提供的下联拟写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红旗谱》《人生》,《秋声赋》《京华烟云》
[解析]拟写对联,是一种更加严格的仿句,一要注意出句或对句的形式(短语类型),二要留心内容特点,比如,本题的下联是用文学作品的题目组合的一句话,因此,上联也应这样才算工整。
[答案]《游子吟》《乡愁》,《静夜思》《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