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11月第26卷第21期
中国管理信息化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Nov.,2023
Vol.26,No.21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朱雪丽
(山东管理学院,济南 250100)
[摘 要]现代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展“全过程、常态化”的思政教学,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价值塑造三者共赢,从而培养出与时俱进的物流人才。
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进而对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实施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1.05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1-0194-04
0 引 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自此,课程思政理念逐渐引起教育界重视,高校开始强化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主
[收稿日期]2023-04-12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东管理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物流类专业课程为例”(YJG2020-88)。
阵地,为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物流发展需求的优秀物流人才,物流管理专业要积极落实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细化于物流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塑造价值观的重要任务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1]。
高校教育想要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共赢,就要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
专业课教师可结合不同学科、专业及课程特点制订思政育人实施方案,精心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所有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以实现育人目标。
科学院院刊,2023,38(5):676-684.
[2]新华社.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08]/xinwen/2022-10/25/ content_5721685.htm.
[3]邵红芳,丁紫娟.地方医学院校的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对 策:以山西医科大学30年科研状况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0(10):17-20.
[4]江涛,王晓鹏,代继平,等.简析西南林业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J].云南科技管理,2021,34(6):5-7.
[5]江涛,王晓鹏,代继平,等.西南林业大学2011~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经验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8):102-104.
[6]王朝平,石楠,孙烜.兰州大学“十三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工作综述[J].甘肃科技,2022,38(1):
44-50.
[7]人民网.学科交叉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要防止一哄而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高端学术论坛在京召开[Z]. 2022.
[8]党帆,王锵,梁伟,等.地方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管理经验分析:以西安理工大学为例[J].新西部,2020 (11):37-38.
[9]姚娟,李雪琪,杨松,等.新形势下某地方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情况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 (27):23-24.
[10]薛建龙,金王平,方晨鹏,等.院系科研管理工作系列专题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今日科技,2015(7):55-56.[11]韩宇,莫漫漫,吕栋,等.以科学基金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法》落地生根[J].中国科学基金,2022,36(2):
181-185.
教育教学研究
1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全面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分析
1.1 我国物流处于创新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虽然近年来我国物流在基础设施、物流技术、物流管理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如物流活动效率低,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管理不到位,造成的浪费及污染较多等。
在国家各项政策支持下,物流行业积极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现代化数字技术改造业务流程,不断更新业务模式,创新物流发展。
在新形势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发挥着培养担当物流行业创新发展重任人才的职责,因此研究其课程思政理念及实施路径,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培养物流人才勇于创新发展的时代精神,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教育质量的时代选择。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不但关系到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物流业的改革创新和长远发展。
1.2 新冠疫情更加凸显物流业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新冠疫情导致各地区物流运行受到很大制约,在此情况下,物流业不仅要保障应急物资的供应,还要稳定居民生产生活。
物流高效顺畅运行成为保障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基本前提。
疫情期间,物流企业与“最美物流人”坚守工作岗位,严守职业道德,负重逆行,企业支援应急物流系统建设,物流人毫不犹豫逆行向武汉运输物资、快递小哥组织志愿者服务队等感人事迹,让社会充分认识到加强对物流人的职业素养培养已刻不容缓。
1.3 高校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课比例较高,但课程思政融入深度不够
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特点,且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权利意识觉醒、价值观尚未正确树立等特征。
近年来“精致利己主义者”“浮躁社会”“网红文化”等现象更是受到普遍关注[2]。
在我国高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设置比例普遍达到了80%以上,以往专业课的教学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反而忽视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专业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尚需完善。
高校仅仅通过专门的思政课程承担育人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满堂课灌输思政元素,学生接受度不高,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
因此专业课程除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应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素养和政治视角[3]。
专业课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适当融入与专业课内容相关且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思政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政治立场,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这样既可以丰富专业课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实现价值引领的目标,真正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2 精准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高校课程思政应在不改变专业课程原本属性的前提下,注重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作用。
教师需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和职业特色,充分提炼、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内涵并形成教学设计,通过隐形渗透、元素融合等方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1,4]。
本文重点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索如何挖掘思政元素,以便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使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2.1 体现中国的发展与创新
以中国的物流发展彰显中国力量与中国速度,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四个自信”的认识,不仅以思政课为主要内容,也可以融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
如教师可以将古代物流、古代仓储等与现代物流进行纵向对比,结合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历史、物流设施设备创新以及路网建设现状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巨大成就,感受到中国的伟大和优越;将中外物流发展进行横向对比,在肯定中国物流业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找准差距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智慧物流、数字物流为契机,在物流运输认知中引入交通强国和家国情怀向同学们介绍我国自主研发的物流设施及技术,以此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教师时刻关注物流企业、行业、国家乃至国际发展动态,强化我国物流业发展进程分析,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生为我国物流业发展努力奋进的决心。
2.2 将社会责任与职业素养融于教学
首先可以充分发挥物流行业典型人物的模范引领作用。
疫情期间涌现出诸多物流人和物流企业的感人事迹,顺丰小哥汪勇被比喻为“生命摆渡人”。
在疫情肆虐之时,顺丰汪勇挺身而出变成了志愿者汪勇,逆流而上承担起医疗、生活物资发送的重任,并为医护人员提供交通出行及其他服务,被邮政局授予“最美快递员”特别奖。
一位位在疫情期间奋勇前行的物流人,让全国人民认识到物流行业重要性的同时也了解
教育教学研究
了物流行业的责任和担当。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逆流而上的快递员、潜心钻研物流技术的工程师、为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行业模范人物、我国全方位的管控措施等融入课堂教学,以真实事件引导学生,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些人物和事迹所体现出来的为物流业发展无私奉献的精神。
其次,结合课程内容开展物流职业素养教育。
如通过开展物流超载危害相关案例讨论、采购人员职业素质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职业责任、安全意识及法律意识在物流业中的重要性;开展绿色物流公益活动、运输包装减量化设计大赛等,增加学生对绿色物流的感性认知,倡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物流业务办理模拟实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意识、成本和效率意识以及安全意识。
再次,精挑细选热点政治话题开展国情教育。
时事热点尤其是政治热点话题对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及政治视角等具有深远影响。
专业课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适时融入时事热点,从而提高思政的时效性和感染力。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又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入手,展开讲解与讨论,与学生互动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行为不但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还能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共同话题的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在选择热点话题时,不但要考虑学生关切的政治热点,也要考虑到国家环境、时代背景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导向,培养出具有敏锐政治视角、国际化视野和人文关怀的人才[5]。
2.3 通过第二课堂强化育人功能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重视第二课堂建设。
所谓第二课堂,即课堂外的其他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活动,如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物流管理专业可在校园宣传栏设置绿色物流、智慧物流、物流安全、物流典型人物及事迹等德育元素,在学校菜鸟驿站及垃圾回收箱旁放置包装回收设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校园环境植入职业精神、家国情怀等宣传内容,努力打造浓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发地接受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认同,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意识。
课程实践对培养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的一线物流人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可科学合理地规划学习与实践的时间,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仓储、运输、配送等企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渗透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培育。
3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实施保障
3.1 有效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开展课程思政
现阶段,大数据、“互联网+”、5G等新技术和新理论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蓬勃发展。
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快捷,所获取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全面。
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不断更新的物流设施设备,数字化、智能化的操作流程,日新月异的管理方式等,采用传统思政教学手段显然无法满足当前形势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从社会人才需求特征和时代发展特征来看,“互联网+”时代的高校人才培养必然要朝着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为人处世之道,真正实现由在线学习到网络育人的转变[3]。
教师可结合时代特色与新媒体技术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库开展立体化课堂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VR等技术将物流相关知识点或技能点背后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物流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并以学生感兴趣的短视频等形式呈现给学生。
充分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结合国内国际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将物流设施设备、物流技术、物流管理手段、物流发展前沿等建设成多样化的网上教学资源库。
通过课堂植入、专题培训和网络实践等形式增强网络课程的体验性,实现思政教育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2 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专业课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方法单一,如今的课程思政不但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能够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此充分发挥其育人职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首先,以教学需求为依据不断丰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专业课教师按照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在完善修订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案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视频、图片、音频等加强线上教学资源库建设,编写物流管理课程思政教育典型案例集和优秀成果集,丰富学校专业教材建设和德育库建设,充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
其次,应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做好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方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课程育人的思路、手段和目标更具可实施性,提高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
如结合啤酒游戏讲解长鞭效应,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及供应链管理理念;在运输决策实
2023年11月第26卷第21期
中国管理信息化
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Nov.,2023
Vol.26,No.21
践操作业务中,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运输企业的配载、调度、线路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课中通过游戏通关模式完成一项运输任务的决策工作,各关环环相扣,学生在游戏中运用运筹学模型来实施配载装车、规划运输线路等运输决策,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筹帷幄的能力和成本、效率意识。
3.3 完善机制体制保障
促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全面开展及有效实施,可以把构建课程思政长效机制与教育教学管理创新相结合。
在教学管理方面,定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沙龙、专题培训、课程思政试点等活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及水平,打造一支不但具备精深的专业素养,而且具备高尚师德、精湛育人能力的师资队伍;在教学督导方面,严格落实随堂听课制度,对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开展情况及其实施效果进行重点监督;在机构设置方面,成立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等相关组织机构,全面统筹规划全校课程思政改革实施工作,确
保课程思政工作顺利推进;在政策方面,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激励计划,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及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毛静,李瑞琴.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探索: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7):78-84.
[2]朱雪丽.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探 析[J].物流技术,2019,38(5):142-144,160.
[3]张驰.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及其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9):71-76.
[4]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93-98.
[5]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大创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万如玥,卡力比登·力提甫
(新疆大学,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简称“大创项目”,大创项目旨在对大学生经验、思维、知识、意志、心理、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考量,从立项到结题的过程既需要学生亲身实地地走访调研,又需要其孜孜不倦地整理资料并加以分析,能够帮助大学生强化能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加速器。
不过,一些客观或主观原因的存在,导致大创项目在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了项目的高效开展,完成质量也是不尽如人意,获得成果的优秀项目更是少之又少。
基于此现状,本文对大创项目组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剖析,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方案,以期能够提升项目的质量。
[关键词]大创项目;项目管理;改进措施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21.05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3)21-0197-04
[收稿日期]2023-06-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合作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模型研究”(220603*********);新疆大学校级项目“新文科背景下专创融合的模式及路径研 究”(22CPY138)。
[作者简介]万如玥(1994— ),女,四川广安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1 大创项目实施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指导教师方面
“大创”尽管赋予了学生较大的自主权,不过由于大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极大限制了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因此需要专业的教师进行引领和指导[1]。
但是,一些高校只有在项目开始和结束时,才会有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