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媒: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特色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xīnwén)与传媒: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特色分析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特色分析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吴瑛
从中央到地方,几乎各级电视台都有晚间新闻,这其中包括卫视等综合性频道,还有经济、教育、娱乐等分类频道。

时间大致集中在晚间9点到10点的“第二黄金时间”段。

然而,笔者综览上海地区可以接收到的所有晚间新闻,发现同质化现象严重,与7点档的各地新闻和央视《新闻联播》重复率高;节目编排基本由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娱乐等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间断层现象严重;报道内容大多侧重本地,且以时事类为主,少见深度报道;有深度报道的栏目也比较集中于话题沉重的反面报道,并不适合这个时间段观众的接收需求。

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份轻松的新闻“夜宵”,为什么说它是夜宵呢?因为观众在7点的时候已经享受过“新闻晚餐”,那是一顿信息量大、节奏快、基调严肃的“正餐”。

9:30分以后,临近睡眠,观众的“口味”就变成“花色夜宵”了,“正襟危坐”、嗓音高扬的联播式新闻很难再提起观众的兴趣,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则以轻松幽默为特色,娱乐化社会新闻,以平民化视角,向我们把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

一、以娱乐化的软新闻为主,以诙谐幽默为基调。

对于娱乐化新闻,学术圈内莫衷一是、贬褒皆有。

今天讨论的主题不是娱乐化新闻该不该主导新闻形式,因为那是宏观的理论探讨,而对于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一路走来,直到今天成为湖南卫视所有栏目收视率之首,并在全国市场收视率达0.4%,如此骄人成绩的取得,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将新闻娱乐化,事实不容置辩,这里且将其“拿来”。

西方社会将新闻娱乐化流行的原因归结为二:一是快乐主义原则是笃信个人现代西方人追求的目标,受众的新闻消费行为同样如此,这是其社会基础;二是传媒市场化使公众利益向商业利益倾斜,利润最大化的原始动力使媒介完全受“大数法则”支配,原先新闻选择与制作的新闻理念为强调受众广度、制作成本及利益集团利益冲突程度的市场理念所取代。

我国的媒体目前还处于全部官办的“公营”状态,社会效益是新闻机构首先应该考虑的岗位职责。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化管理”已经成为媒体经营的方向,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多种竞争方式引入轨道,追求利润、追求收视率成为媒体实现“社会效益”的前提,并且随着观众接收习惯的改变,努力提高收视率也成为电视媒体实现“信息”传播功能的首要条件。

对于《晚间新闻》的娱乐化,制片人潘礼平说:“我的第一标准是要有
‘味’,当然也要份量和导向。

”以趣味性、人情味等软新闻为主打,这对于硬新闻先天不足的卫视来说,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晚间新闻》很少见到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会议新闻、开工峻工仪式新闻,扑入你眼帘的,尽管
是一些凡人小事,但其中所蕴含的风趣误诙谐,令你忍俊不禁,所渗透的浓浓的人情味,令人回味无穷。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以自己成功的实践,打破了传统新闻理念上的条条框框,实现了新闻观上的一系列嬗变。

从2001年11月2日改版以来,栏目定位为“五性”:即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

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

《晚间新闻》认为,要使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色,可看性是个前提。

《晚间新闻》以小成本制作的软新闻符合受众的需求。

在新闻报道上打破“八股腔”,追求轻松幽默。

从导语到正文到标题甚至到署名,《晚间新闻》都力求让观众叫好。

导语的巧设悬念,标题的风味和意趣,在《晚间新闻》中都有体现。

“大家都到齐了,我们就开始吧。

”这是主持人张丹丹、李锐的一句轻松的开场白。

人们在记住了一档好的新闻节目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些新闻主播的名字。

主播的风趣幽默的个性带动了整个节目的个性,主播的个人魅力使得整档节目在观众的心里像一位值得信赖的朋友。

串联词和解说以普通观众听得懂的短句和俗语为主,力求幽默风趣。

下面是《种西瓜》这条新闻中的一条解说词:“在株洲和醴陵的一些大超市里,有一种黄皮西瓜不是外地运来的,而是东富镇龙源冲村的一些农民自己种的“秋西瓜”,村支书整天是笑眯了,来听她讲种“秋西瓜”罗!”这样平实的语言和风趣的插科打诨自然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还有风趣的标题,如“偷鸡摸狗,统统带走”、“只要大家‘过得去’,宁愿自己‘过不去’”、“故事里的事,我们都想试”等等,小题巧做,幽默诙谐。

二、平民化视角、社会新闻为主,以平等的姿态与观众交流。

在一天中,人体机能高潮期在上午9时至12时和下午3时至9时。

进入晚9点以后,人体机能开始下降,此时大多数人不愿再接受严肃正统的新闻。

晚间新闻应以杂志型的软新闻为主,与综合新闻拉开“竞争战场”。

这样就满足了观众在了解完国内外大事后,还希望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小事的信息需求。

正是由于观众对这种信息的需求,节目在收视群中得以确定了自己的位置。

而通过满足观众的这种信息需求,《晚间新闻》才能获得自身价值的实现。

它将镜头对准平民生活,普通市民和农民兄弟是新闻的主角。

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人物访谈、传奇故事、情感故事、奇闻趣事、绝技绝活、发家致富的“怪招”等层出不穷,选题的标准就是观众感兴趣。

栏目的主要板块有,《城市看花眼》《神仙会》《我来露一手》《点子公司》《喜报》《老乡见老乡》《湖南好地方》《听我讲新闻》等,一听名字就知道它们喜闻乐见了。

而且这些通俗化的标题之中有的饶有趣味,有的颇富接近性,有的非常显著,都符合新闻五要素的要求,因此在结构理论上他们是“漂亮又中用,好看还压秤”的。

在叙述方式上软化得当。

处理稿件时,除了考虑新闻与听众的相关性、贴近性,以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外,还时常激励受众接受特定的传媒信息,以使这些新闻嵌入观众日常的生活,提供的新闻成为受众谈论的话题。

这样的表达方式必然要求栏目放弃优越的信息提供者的定位,以面对面、心贴心的姿态叙述,而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在这里甚至很难找到“宣传”的影子,记者和主持人在和观众一起理解、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每期节目结尾,主持人都会重复朗读事先制作好的“求稿广告”,“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在全国小有名
气,要想留住和扩大全国的观众,光靠晚间新闻栏目的区区二三十号人难以胜任,必须仰仗全国各地的电视同仁施以援手、惠赐佳作。

”除了向国内同行征求佳作,《晚间新闻》还向普通观众寻求新闻线索,主持人恭敬地称“拜托大家”,并且把联系人的手机号码、全名、Email等全体列上,这样平等而尊敬的姿态在其他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中真是少之又少。

以管窥豹,这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电视栏目能够走向全国的重要因素吧。

三、制作连贯紧密,自成一体,同时配以通俗音乐,给人轻松明快的审美享受。

据美国一些调查公司的结论:普通观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大约只能保持12分钟,隔几分钟的焦点报道常能形成收视曲线上的高峰。

与一些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动辙“连载”超过十几分钟不同,湖南卫视30分钟的《晚间新闻》几乎没有一条超过10分钟,一天的新闻条数常在6至8条左右。

同时均衡配置深度报道的形式,这种组方式有效的消解了观众的疲倦和精神分散。

栏目编排上善于控制节奏,使节目张驰有序、错落有致、富有韵律,既注意长、短新闻的搭配,又注重图像、口播新闻的穿插,将稍严肃的新闻与轻松活泼的新闻有机组合。

《晚间新闻》采用颇具亲和力的“说新闻”播报方式,主持人语言、解说词、同期声浑然一体,前后条新闻之间以串联词顺利衔接,整台晚间新闻则犹如一个有几道弯的新闻故事,主持人娓娓道来,领着观众由开端而发展,由发展而高潮,再由高潮而结局,余音绕梁,回味良久。

同时将原本完全独立的记者署名也加入新闻故事,如“晚间新闻记者李哲、彭湃也是心潮澎湃,向抗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向刘老这样渴望上前线的抗非典弄潮儿致敬!”
再如“晚间新闻记者李甜、李洁觉得邰勇夫不仅仅是个勇夫,他有勇有谋有口才,这样的人物不成功那才怪。

”这样的解说词使作者署名与故事融为一体,也真是“记者平民化”到了极点。

声音是电视表达的基本元素,声音如同感情一般,有时波涛汹涌,有时又风平浪静,时而战场上枪炮声轰鸣,时而生产队里吆喝声喧天。

在电视中,声音具有叙述故事的强大功能,声音在电视叙事中所形成的综合听觉形象,构成电视屏幕上的声音形象,声音之中又以音乐表达效果尤佳。

电视剧中的音乐早已司空见惯,但新闻节目中却很少有配音乐的。

《晚间新闻》常以音乐为“新闻蛋糕”之“佐餐”。

在聚焦身受病毒感染的抗非典医护人员时,一曲《爱的奉献》催人泪下,在工人大哥挽起袖管“露一手绝招”时,一首《咱们工人有力量》意气风发的唱起来,加之特写镜头增强效果,常常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忍俊不禁。

参考文献:
1、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2期
2、黄旦,新闻传播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张凤铸,影视艺术前沿——影视体和走向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4、范求真,我们自己——卫视新闻,湖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
内容总结
(1)新闻与传媒:湖南卫视《晚间新闻》特色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