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试卷I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
试卷 I
一、选择题 ( 本大题有 35 小题,每小题
1.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位于(A) 盆地(B) 平原(C) 海洋
2 分,

(D) 高

70 分。

)
注:地壳厚度与地势高低呈正相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 6 千米,大陆平均为33 千米,全球平均为17 千米。

2.下列人类活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A) 清洁生产(B) 围湖造田(C) 循环经济 (D) 伏季休渔
注:湖泊是重要的湿地系统,其价值远高于耕地,不应为扩大耕地面积而围湖造田,进而影响生态系统。

3.从“投入~产出”的工业联系看,下列宜靠近织布厂的是
(A) 服装厂(B) 轴承厂(C) 化工厂(D) 钢铁厂
注:织布厂可为服装厂提供原料,两者为上下游工业。

4.下列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A) 大气污染(B) 水土流失(C) 森林减少(D) 土地荒漠化
注:后面三者都是属于生态破坏。

5.下列中心地,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A) 北京(B) 杭州(C) 温州(D) 舟山
注:一般地,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城市规模越大,中心地的等级也越高,服务范围越大。

6.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分布的主要目的是
(A) 保护植被(B) 减缓坡度(C) 减少侵蚀 (D) 增加流量
注:山区公路一般大体与等高线平行,以增加距离来获得减小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7.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主要有
(A) 宇航工业(B) 煤炭工业(C) 高级时装制造 (D) 普通服装制造
注:发达国家由于工资、地价、环保成本的提高,往往将劳力指向型、重污染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采
掘工业如煤炭工业受资源分布的影响是无法转移的。

8.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城市的人口增长模式主要是
(A) “高~高~低”模式(B) “高~低~高”模式
(C) “高~高~高”模式(D) “低~低~低”模式
注:我国人口整体上已呈三低型,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率先进入三低行列的,但需注意的是,这大多
是非自然的。

9.汽车销售网点大多设在高速公路与城市的结合部的主要原因是
(A) 环境优美(B) 技术水平高(C) 交通便利(D) 劳动力丰富
注:除答案外,还有一重要因素是汽车销售店一般占地面积大,近郊地价成本低。

10.按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地震属于
(A) 地质灾害(B) 生物灾害(C) 气象灾害(D) 海洋灾害
注: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

11.影响鲁尔区钢铁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 水能丰富(B) 铁矿丰富(C) 煤矿丰富(D) 土地廉价
注:钢铁工业 -- 鲁尔区多煤,中国辽中南多煤铁,宝山无煤铁,匹兹堡多铁矿等。

12.我国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应用于
(A) 搜索营救(B) 灾害预测(C) 环境评估(D) 城市规划
注:在被营救者携带GPS情形下可用于营救,后三者一般需借助于GIS。

13.下列传统节日中,浙江省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A) 元宵节 (B) 清明节(C) 端午节(D) 中秋节
2 4
月初五,阳历一般在 6 月上旬;中秋节是农历8 月 15,阳历大体在9 月中下旬。

根据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6 月
22 日浙江省正午太阳高度为最大,上述四地中应选C。

14. 2008 年 6 月 1 日我国开始实施购物塑料袋有偿使用,其主要目的是
①促进商品流通 ②减少环境污染 ③提高销售成本 ④降低资源消耗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注:通过价格因素来限制消费。

塑料在自然界的缓慢分解会放出大量有害物质,但回收后循环使用。

下表为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比较表。

读表回答 l5 — 16 题。

项 1970 年 2003 年 目 城 市 人 口 比 重人均 GDP(美元 ) 城市人口比重 ( % ) 人均 GDP(美元 ) 国家 ( % ) ① 9 69 13 114 ② 89 1912 89 15625 ③ 74 4861 76 23180 ④ 7l 1946 77 29486 15.①国可能是 (A) 美国 (B) 埃塞俄比亚 (C) 德国 (D) 英国 注:城市人口比重反映地区城市化水平,而它主要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显然, 16.①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其他三国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增长率低 (B)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C) 经济发展水平低 (D) 文化教育水平落后 注:略 1 国是发展中国家。

读图 1,回答 17— 18 题。

17.方框中 I 、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①水土流失 ②粮食产量下降 ③土壤盐渍化 ④洪涝灾害增多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④③② (D) ②④①③ 注:河道淤积,一则致水流不畅,二则易形成地上河,都会产生洪灾隐患;地下水位上升,则使地下水加剧 蒸发成为可能,蒸发过程会使地下盐分滞留在地表土壤中而形成盐渍化,盐渍化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失去了生产力; 18.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 区域性 (B) 整体性 (C) 差异性 (D) 持续性 注:略。

19.图 2 中的四幅地貌景观,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A 注: A 为风蚀蘑菇, B 为断层形成的陡崖, C 为海蚀地貌, D 是火山(疑为日本富士山)
20.漫画《大餐》 ( 图 3) 所揭示的主题是
(A)
环境污染问题 (B) 生态恶化问题
(C) 气候变化问题
(D) 人口增长问题
注 :血盆大口。

只可意会。

图 4 为某区域某种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关系
图。

读图回答
21—
22 题。

21.四地中资源储量最小,而需求量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注:略。

22.四地间该资源最有可能产生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
) ①→② (B) ④→①
(C
) ③→
④ (D) ②→③
注: 2 地储量大而需求少, 3 地储量小而需求大
图 5 为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因素示意图。

读图回答 23
—24 题。

23.影响因素中比重最大的是 (A) (C)
过度樵采 (B)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D) 水资源利用不当
注:略。

24.关于该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③植被稀疏 ④水源充足
(A) ②③(B) ②④(C) ①③(D) ①④
注: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且多大山阻挡,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贫瘠。

注意以上因果关系。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读图( 图 6) 回答 25— 26 题。

25.浙江省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接近国际公认警戒线的原因是
①人口密度大②水资源污染严重
③降水总量少④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注:浙江省人口平均密度大于全国平均,虽降水量较多,但由于季风气候降
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且工农业污染严重,出现水质性缺水。

26.水资源短缺对浙江省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A) 促进城乡一体化(B) 增加水稻播种面积
(C) 促使产业结构调整(D) 加快南水北调进程
注:城乡一体化与工业发展相关,增加水稻面积则耗水量更大,而南水北调
与浙江省无关;产业结构的调整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减少水稻种植面积
而转为种植更多的旱作作物。

图 7 为锋面气旋示意图。

读图回答27— 28 题。

27.该锋面系统表示的是
(A) 北半球的冷锋(B) 北半球的暖锋
(C) 南半球的冷锋(D) 南半球的暖锋
注:据风向左偏即可知为南半球,据锋面符号可知为冷锋。

28.锋面过境后,M地的天气状况是
(A)天气转晴,气温升高(B) 天气转晴,气温下降
(C)天气转雨,气温下降 (D) 天气转雨,气温升高
注:冷锋过境后,则不受锋面控制,天气自然会转晴,其实暖锋也如此;因
是冷锋过境,则过境后
气团控制,故气温会下降,气压会升高。

图 8 为美国部分地区农业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29— 30 题。

M地受冷
29.下列正确反映美国农业带分布的是
(A)①~乳畜带
(B)②~小麦带
(C)③~玉米带
(D)④~棉花带
注: 1 地为美国东北部五大湖附近,该地人口城市密集,对乳肉产品需求量大,且该地气候条件不利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汗牧草的生长。

30.图中反映的美国农业生产最主要特点是
(A) 耕作机械
化(B) 生产集约化
(C) 地区专门
化(D) 产销一体化
注:地区专门化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原
则,便地尽其用。

图 9 为我国东部某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变化图。

读图回答31— 32 题。

31.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表示
(A)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B)第三、第二、第一产业
(C)第二、第一、第三产业
(D)第二、第三、第一产业
注:我国无论东中西部经济地带产业结构都呈二三一结构,且东部更为明显。


态势也可判断 3 曲线必为第一产业。

32.图示曲线反映了该省
(A)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基本不变
(B)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速度最快
(C) 目前仍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2 线呈上
升,
3 线呈下降
(D)1990 年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注:注意读图即可。

图 10 为北半球某地某日太阳高度变化图。

读图回答33— 34 题。

3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日该地昼长为 16 小时 (B) 该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 (C) 该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相差 10 小时 (D) 北京时间 12 点时该地太阳高度达最大值 注:一日中太阳高度大于 0,即说明位于白昼,图示 8—16 时共 8 个小时为黑夜可知
白昼长 16 小时。

据题干可知此时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但无法推知其移动方向。

该地太
阳高度最大时即地方时 12 时时(正午)为北京时间 0 时,可知当地与北京时间相差了
12 个小时,可知 D 也错。

34.该地的时区是
(A) 东二区 (B) 西二区
(C) 东四区 (D) 西四区
注:据上题分析,当地为 12 时时,北京时间为 0 时,两地应该相关 12 个时区,则以北京时间所在的时区— 东八区要推算可知为西四区。

35.某学校 (105 0E ,东七区 ) 的同学在北京时间 l 5 时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根据太阳方位和手表来确定方 向,使用的方法与步骤如下:①将手表时间转换为当地地方时;②将手表平放,时针对准太阳;③手表 l 2 时 刻度线与时针之间夹角 (<180 0) 的角平分线大致为正南方。

图 11 中能够大致反映此时正南方位的是 A 注:这种方法来测定大体方向是基于手表的时针移动的角速度大体上与太阳在天空中视运动的角速度一致,太阳约在 12 小时内在天空中转动了 180 度。

其实本题只要按照题目步骤来判断即可。

试卷Ⅱ 二、非选择题 ( 本大题有 3 小题,共 30 分。

其中 38 题分 A 、 B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若两题都做,则按 A 题计 分 ) 36.图 l2 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 )
(1) 图中 A 地位于五带中的▲带,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南或北 ) 半球, A 地盛行风向是
▲,其成因是▲。

(2)B → C→ D→ E 地自然带的变化
体现了陆地环境的▲地带
分异规律,该规律的形成以
▲为基础。

(3) ①洋流按性质分属于▲,
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作用。

(4)图中②海域地处▲板块和▲板
块的交界处。

答案:
(1) 热北西南风(若是冬季则为东北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
偏向力影响偏转形成
置的季节移动) (2) 纬度热量(3) (加那利)寒流降温减湿(4) 非洲印度洋
37.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地区图( 图13) 和右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12 分 ) (
( 气压带和风带位
每格 1 分 )
(1
) 图示区域位于我国▲经济地带,其自然带属于▲带。

(2
) 太湖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主要粮食作物是▲ 。

该地种植此作物的自然区位优势有:
▲;▲ 。

每年 7、 8 月份
该地常受
▲ 气压控制,易出现伏
旱天气。

(3
) 表中城市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是▲,该城市的区域发展阶段已
进入▲。

(4
) 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从人口和产业角度分析工业化对城
市化的推动作用:▲ 、▲ 。

(5)杭州湾跨海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复杂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工程建设施工难度极
大,你认为规
划人员在设计工程方案时需要查阅哪些
资料?▲ 、▲ 。


案:
(1
) 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
) 水稻雨热同期 ( 季风气候,水热
条件配合好
) ;地形平坦;水
源充足
( 河网

密 )(
2
分。

答对两点
即给
满分 ) 副热带高 ( 高 )
(3
) 上海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4
) 加速了人口向城市集中;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地质 ( 地貌 ) 、水文、气象等 (2 分。

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 ( 每格 l 分 )
38.本题有A、 B 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若两题都做,则按 A 题计分。

(8 分 )
A题:图 14 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按城市功能划分, A 、 B 、 C 三地中属于商业区的是▲( 填字母 ) 。

(2) 该城市在城郊建设了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从城郊的角度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有: ▲ 、 ▲ 。

该城市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出现了▲城市化现象。

(3) 该地区煤、铁资源丰富,按自我再生的性质分类,它们都属于 ▲ 资源。

在此资源基础上该地发展了钢 铁工业,请从保护环境角度判断其布局是否合理 ? ▲ ;并说明理由: ▲ 、 ▲ 。

答案: A 题
(1)B
(2) 城郊交通条件改善;环境质量较好;地价较低 (2 分。

答对两点即给满分 ) 逆 ( 城市郊区化 ) (3) 非可再生 合理 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地处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远离主城区
( 每格 l 分 ) B 题:图 15 为杭州市区 1951— 2008 年平均气温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杭州市区自 1951 年以来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大致呈 ▲ 趋势,持续增温最长的年段是 ▲ ,这种变化 导致了如高温、 ▲ 等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频发。

(2) 图示现象产生的原因,经研究表明是因为大气能截留 75%~ 95%的 ▲ 辐射,并通过 ▲ 辐射又将热量 还给地面,产生 ▲ 效应。

(3) 为减缓这种趋势,保护我们的家园,请你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 ▲ 。

答案: B 题
(1)( 波动 ) 上升 l991 — 2007 年 干旱 ( 暴雨、雪灾 )
(2)地面大气逆温室 ( 保温作用 )
(3) 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开发利用新能源;节约能源等) ( 每格 l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