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优秀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1
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夸姣,增强了同学们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较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我是这样做的。
一、导出课题
首先提示学生,什么样的湖水?读出“清澈”的意思,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后,汇报自己所喜欢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只作引导。
二、读议结合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划记景色美的句子,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并且当学生在读时,我向来注意倾听,及时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三、深化主题
在本课的结尾处,我配合文中的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弯弯腰,捡起一片纸”,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不是只把环保挂在口边,从而深化了主题。
同时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使学生的目光从课本转向生活,指导了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从课文中体味到的道理。
无非一节课上完,仍会觉得自己有不少不足之处:
1.在品析“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正在赛跑呢!”这句话时,虽然让学生了解到了比喻句,但是如果能联系图,让学生到图中找找哪一块石头像青蛙,哪一块石头像雄鹰,相信学生热情会更加高涨。
2、没有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有些前松后紧的现象。
看来,我要不断地学习,充电,不断地思量、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所在,缺点所在,并找到突破口,一点一点地加以改进。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2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
环绕“环保”这一专题。
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遨游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这篇课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
本课教学,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初读,学生就能感受到两岸和湖中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夸姣的心灵。
在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学习两岸的风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后找出描写漂亮景色的句子,并用—划出来,再让学生通过品读每一句来体味作者描写的优美的两岸风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后在第二课时学习小洁爱护环境的句子来体味小洁夸姣的心灵,在学生边读的时候边用横线划出,再通过读来体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课堂上通过朗读、讨论、想像、对照、玩味、欣赏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发现美、感悟美,体味到了风景美与行为美的和谐,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针对本课特点,还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为重点。
在教学中,力图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本真出发,组织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字、句,择读课文。
在初读后,就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的探索文本,找到四处写景美的语段,并随即进行分析指导。
本文词句很美,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的美。
我通过图片欣赏、联系生活场景,运用想象、对照等方法,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每一个优美的词都变成为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脑海中,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在反复的读和说中使学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优美,使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文中描写山石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我让学生先理解“这边,那边”两个词语。
再通过引导和启示进行想象说话,用“那边的山石像---------,这边的山石像-------- ”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文本。
最后由读变背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化的山峦。
”这句话时,我让学生主动思量,通过图
片的直观感受和交流,不仅知道了湖面和镜面的相同之处,更理解了什么是“变幻的山峦。
”
以上设计,在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兴趣浓,发言积极,理解深入,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了语文的三维目标。
21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3
前不久,我到南宁观摩了“名师大课堂”暨校本教研研讨活动。
回来后,在本校利用远教教学光盘借班上了一节公开课《清澈的湖水》。
我教学这篇课文的思路是:按照光盘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出发点是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也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因此,在教学中,我按照光盘中的步骤实施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学得轻松,训练也扎实,较好的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但这节课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是按照光盘的教学步骤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能力是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但光盘中的每节课都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我们在播放的时候,还必须同时组织本班的学生按照光盘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进行教学,这样就有了播放光盘的教学活动和我们自己的教学活动两个活动过程,教学时间比普通的课堂教学多了三分之一以上,教学任务不能与光盘同步完成。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课后的评课中,同事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是光盘中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的相同部份可以省略播放,这样就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同事们的意见很好,以后我要借鉴同事们的做法努力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是课堂中不能随机应变。
表现在课前导入没有根据课堂教学中浮现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原来的教学设计,导致导入效果不好,不能体现预定意图。
开始,我首先提问:“你喜欢我们的校园吗?”学生回答:“喜欢。
”我接着问:“为什么喜欢?”本意是让学生说出喜欢自己的校园的原因,或者是“我们的校园景色优美”,或者是“校园四周风景也美”之类,进而引入课题:“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另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里的游人又有怎样的行为?”没想到学生的回答是:“我喜欢扫地。
” ――我们这儿
每天早读之前,各班都先打扫清洁区――课堂教学浮现了与课前的设计不一样的情况。
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没有根据浮现的新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教学思路,而是依然按照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生拉硬扯地“引导”学生往自己的思路上“走”,结果这个环节花了不少时间,导入效果很不理想。
这篇课文所要表现的是“优美的环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精心呵护”、“景美,人的行为也要美:保护环境卫生”的主题,如果我根据课堂中浮现的这一新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变成:“很好,我们每天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本班清洁区,说明我们同学保护校园环境卫生的意识很强。
校园是大家的,优美的校园环境需要我们大家来共同爱护,你们说是吗?今天老师带你们来到另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清澈的湖水,看看那里的游人又有怎样的行为?”这样的导入,比原来的切题,效果自然也更好。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上课、评课、反思,既解决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又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力求缩小自己与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差距,可以说获益匪浅。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4
《清澈的湖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课,这个单元主要环绕“环保”这一专题。
本课旨在通过小洁在遨游湖水过程中,不随手乱丢果皮纸屑,爱护环境的事,告诉我们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这篇课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启迪。
走下课堂,我深深地思量: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老师丰富的语言魅力,这堂课我的评价和激励语言还不够丰富,启示语言的魅力还需更深入地展示,更细致地挖掘。
但本堂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感悟深刻,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品味了语言,感受了情感的熏陶,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树立“以读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体验,在读中训练学生语感、思维和表达能力。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主线,以遨游清澈的湖水为情境,抓住重点句来引导学生
理解感悟文本,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一、创设美的情境,感受美景。
学生学习兴趣起源于情境的创设,我以遨游欣赏美景为情境贯通整个课堂,学习课文时,把孩子们带入情境中去通过美妙的文字欣赏美景,感受美,愉悦心情。
学生通过欣赏湖岸的山石,清澈的湖水,湖里快乐的小鱼等景色,真切体味到了大自然的漂亮。
二、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
“读进去”就是读中思量,“读出来”就是读中感悟。
学生对读书的思量和感悟,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我在教学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时,我提问:小洁和小孩也和大家一样在这漂亮的画卷中遨游,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让学生自由读四五自然段,画出描写小洁和小孩的句子。
这种方式,我用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启示语言,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
学生找出描写小洁和小孩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后,从中进行比较展开讨论:小洁和小孩,你最喜欢谁,并说说为什么?这些引导性的指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学生由自学到讨论,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斗胆表达观点的主体性,以达到共鸣感悟小洁的心灵如清澈的湖水一样漂亮。
这一环节,我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学习,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人文教育。
三、读中生情,以情促读。
低年级阅读教学以读为主,读要有目的,读要有层次。
在学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
地朗读,力求每次朗读都达到一个不同的朗读效果,每次朗读都上升一个层次,循序渐进,读有进步,读有所获,展开朗读训练时,朗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我采用了比赛读、表演读、师生配读等,学生个别读时,始终不忘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互评互学的朗读兴趣,达到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
四、拓展思维,积累语言。
一堂有生命的课,不仅仅是课文中的知识,还应带学生走出课堂,拓展思维,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做到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文章的第二三自然段,描写细致,景色美,文字更美妙,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我引导学生欣赏完山石
和湖水的美景后,启示学生感受文字的优美,出示了重点句: 1、湖水像一面清澈的湖水,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2、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
一个像字把湖水山石写得美极了,启示学生仿照句式练习说话: _____像________。
学生斗胆想象,争相发言,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自然地感受句子的美妙和环境的优美。
不足之处: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学生读的机会还是有所欠缺,特殊是描写景色优美的语句读得太少,而且,读的方式也比较单调,只采用了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几种最常见的方式,特殊是第三自然段,学生几乎没有好好地、完整地读过。
写字指导,在平时,我就十分重视,从一年级的一笔一划,每字必教,到后来教重点笔划,重点字。
因为这一课要写的八个字当中,其他六个都是摆布结构的,我想把他们放在第二课时一起教,所以这节课就只教学“失”“觉”两个字,口头扩词,讲容易错的笔划,都是平时向来在做的。
但学生练字后没有及时展示、评价,这成为本堂课的又一个遗憾。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5
本课教学我通过“攥”和“仍”两个看似简单的动词统摄全篇。
在认读生字中,浮现“攥”和“仍”,通过做动作,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个动词。
然后,根据这两个词,整体感知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接着从“攥”字进入文本,去欣赏湖水漂亮的景色;从“仍”字出发,去了解那个小孩对湖水的破坏。
最后吧“攥”和“仍”这两个动词连到一起,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去发现其中的意蕴。
一、以文本为依托,采取多种方式充盈学生心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联系插图,联系生活积累,想象湖水里倒影的景象,来丰富文本的内涵,使文本变得具体、诗意而具体起来。
学生想到了倒映在湖中的山石、花草、树木、飞鸟、游人,以及小鱼,并想象着这些来朗读这个重点句子,使文本活跃在学生的脑海中。
紧接着扣住一个“仍”字,让学生想象扔进香蕉皮的湖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再一次勾勒湖水的景象,与前面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照。
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画在学生心中形成反差,足以让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二、在语言、情景的对峙中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
本节课通过对峙来震撼学生的心灵、启示学生思量。
通过“攥”和“仍”的对峙,让学生比较、发现,学生的思维如泉涌,“跳起来摘桃子”,发表了十分精彩的看法。
通过“仍”先后湖水景色的强烈对照,形成理解的张力,震撼这学生的心灵,达到了学生心灵与文本和谐共振的境界。
三、整合平台,拓展提升
本课教学我始终以“读”贯通整个教学过程。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穿行文本的过程。
可以匡助学生理解课文、训练语感、积累运用的一种有效途径。
让学生从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到通读全文,感知美景。
再根据句子的理解难易、情感浓淡,以及环节设计的先后,处理手段的轻重,选择“读”的不同形式,提出“读”的不同要求,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本文最后我及时总结:“同样两个手上的动作,这一收一放,漂亮只差那末一点点,愿我们都能像小洁一样,攥出一份漂亮,一份美好的生活环境。
”使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优秀 5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