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真题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课堂训练
语文
说明:1.全卷共三道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检查试卷和答题卡是否完整无破损;
3.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作文写在作文格内;不得使用涂改液。
4.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一、基础(27分)
本学期深圳某学校开展了“天下家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八一班准备组织学生进行“时代有我·天下家国”的主题班会。
【活动一:探“家国”之义】
为了探究“家国”的传统内涵,小华同学写了一篇发言稿,请你帮小华完善。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有学者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两千多年间,中国仅大水灾就发生过1029次,大旱灾1056次。
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与灾难抗争、与命运搏击的过程。
毁家纾难的万里长城、造福一方的都江堰、①hào hàn ()历史的大运河,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也见证着在挑战面前始终保持着甲的士气,不屈不挠的拼搏与凝聚。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在中华民族每一个存亡之秋、都有乙的人挺身而出,都有先忧后乐、心系百姓的人奔走呼号,都有身虽平凡、亦足奋勇的人当职尽责。
情系家国大业,他们丙,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出了不平凡的篇章,不负历史所托!虽然他们的名字大多已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但是他们的事业却在一代代人的接力传承中,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
家国情怀的世代相传,②juān kè()着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1.请你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
①: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结合语境,将正确的字母选项写到相应的横线上。
(3分)
A.任劳任怨
B. 殚精竭虑
C. 锐不可当
【活动二:弘君子文化】
3. 弘扬君子文化,传承家国情怀。
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家国同构产生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准则,即为君子所奉行的人生准则。
为了向同学们解读其中“信”的道德准则,小华同学在班会课前在黑板上写下了一段话,请选出排序最合理的一项()(2分)
①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
②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
③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
④人无信不立。
“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⑤诚实做人,讲求信用,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做起。
A. ①②⑤④③
B. ④②①③⑤
C. ③④①②⑤
D. ①④③②⑤
【活动三:访当代模范】
4.为了体悟当代人的家国情怀,弘扬当代的诚信美德,你所在的小组准备采访以下表格中的诚信模范,请你拟写两个采访问题,完善下面采访提纲。
(2分)
采访提纲
采访主题:挖掘当代诚信的内涵
采访对象:陈淑梅、李其云夫妇(重庆市居民)。
因儿子因故去世,留下了67万
元的巨额债务,陈淑梅夫妇用卖包子、打短工、捡垃圾等方式,替儿子偿还债
务,得到周围人的同情和关照。
二人被评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
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采访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你们对“诚信”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活动四:行诚信之事】
5.在访问时代模范的过程中,小华同学收到一条《校园考试报》的消息,请你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限15字以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报讯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的荣誉感,体现公平公正的考试原则,促进我校学生良好考风的形成。
10月30日上午9时10分,我校八年级学生会召集各班学生于教学楼前举行了诚信考试宣誓活动。
诚信考试,是一名初中生最基础的道德,也是对学生辛勤学习的劳动成果的一次检验。
年级学生会主席在教学楼前带领同学们进行宣誓,积极号召同学们科学复习、共同进步、积极备考,迎接接下来的月考考试;宣誓现场气氛庄重严肃,充分体现了同学们践行诚信考试的决心。
诚信之于人,如翅膀之于鸟,通过此次宣誓活动,号召同学们积极备考,诚信考试,诚实做人。
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诚信考试的内涵,端正考试态度,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良好成绩,展现我校学子良好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
相信在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中,同学们一定能够拿出积极饱满的态度,诚信应考,创造佳绩。
6.下面关于诚信的两种不同说法,你支持哪一种说法呢?说说理由。
(3分)
2019年10月,由于NBA一些高层人士的不当言论,央视停播了NBA中国赛。
但是上海、深圳和NBA签了承办合同,因此比赛正常进行,有人对此解释:这是我们的契约精神!也有人说讲诚信得看对象,应该停赛。
7.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①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
②,路远莫致之。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③,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其二)》)
④,千里殊风雨。
(曹植《梁甫行》)
⑤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
⑥古往今来,祖国的大好河山令诗人沉醉。
王维《使至塞上》中用“,”描绘了夕阳辉映大河的边塞风光;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用“,”写出了江上云霞变幻多姿的灵动景象。
8.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前四句,虚中有实,抚今追昔,以神话传说起笔,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两个“空”字,怅惘之情昭然可见。
B.五六两句对仗工整,是登高所见,描绘了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境界阔大,色彩鲜明。
C.尾联由景生情,抒发诗人淡淡的思乡愁绪,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眺,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D.全诗处处写楼。
景象前后三变,先是神异渺茫,接下来明丽如画,最后归于朦胧凄迷,风貌有别,诗意也生波澜。
二、阅读(48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9-12题。
(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乙】唐宋以降,士人被谪者,多置岭南,以其风候靡常①、人多物故②也。
幸天道周流,典序无阙,文章学理,亦由是南渐③。
因代代之积习,彼在昔之陋壤,今则郁郁然矣。
西乡街道绮云书室,即其中之特出④者也。
夫书室者前清郑氏之学塾也民国之杰人郑毓秀尝读书于此。
因时局之变,书室中废者数十年。
迄于今日,方我国家倡文教、兴道德之时,赖西乡之经营,书室翻然而获新生。
或会讲,或研学,或聚人,或议事,文化之基,信乎固矣。
(节选自《绮云书室国学讲堂要旨阐微》)
【注】:①靡常:无常。
②物故:亡故。
③南渐:慢慢向南方传播。
④特出:格外突出。
9.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 (2)相与
..步于中庭___________
(3)尝.读书于此__________ (4)方.我国家倡文教___________
10.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化之基,信乎固矣。
1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闲人”则是苏轼对自我的写照。
B.“夫书室者/前清郑氏之学塾也/民国之杰人郑毓秀尝读书于此”这个句子的断句是正确的。
C.乙文中提到唐宋贬谪的士人对岭南文化的影响,韩愈、柳宗元应该都属于其中的代表。
D.乙文中提到绮云书社曾经荒废,又因为郑氏家族的力量,让书社重获新生。
12.苏轼也曾被贬谪到岭南一带,还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揣摩甲文中苏轼的文字和他的这句诗,谈谈苏轼在面对人生挫折时有怎样的心态?苏轼一生遭遇了多次贬谪,依旧安然自若,这对我们有何启发?(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3-16题。
(12分)
材料一: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培训乱象,可以说是很难治理的顽瘴痼疾。
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学那么多,咱们不学一下还行啊?于是争先恐后。
这个问题还要继续解决。
”
一项“校外培训机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人员中仅有13.95%的孩子排斥校外教育培训,44.4%的孩子对于接受校外培训感到无感,还有41.65%的孩子喜欢参加校
外教育培训。
有92%给孩子报了校外培训班,其中,超半数孩子就读小学阶段,半数家庭每年为孩子校外培训班花费超过1万元。
选择校外培训班考虑因素
选择校外培训班目的
材料二:
在当代社会,家长焦虑的其中一个源头是商业机构——既包括教育公司、商业化的教育机构,也包括商业传媒。
它们不断渗透进学校教育系统,贩卖“焦虑”是他们核心的销售技巧。
所谓贩卖焦虑,核心是制造“欠缺感”,兜售需求。
欠缺感,就是一种“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感觉。
例如,通常育儿机构营造的意象就是你还缺乏足够的育儿常识,而这一点可能导致“你的子女输在起跑线”,那么就把孩子交给“专业人员”,要不就买几本“育儿常识”“学习学习”。
商业机构制造欠缺感的另一种方式则是,告诉你,“别人都在做,而你却不在做”。
看到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上,别人家的孩子都手拿学习机、结合当今最流行的教育技术学习的时候,你是不是有一点点心虚呢?看到报道上,补习机构里满眼都是孩子在补习功课的时候,你还能不如坐针毡吗?当受众最广的传播平台都在一遍遍刷屏校外线上培训机构的时候,你是不是已然觉得这个世界只剩自己的孩子没有上培训班了?最让人揪心的商业运作,则是告诉你,在面对教育时,不同的社会阶层面临不同的选择。
来自底层的孩子在放弃,来自中层的孩子在应试,而来自上层的孩子在享受教育,而你则要选择哪一种道路?
——中国青年报《谁在贩卖焦虑》
材料三:
(一)近年来,一些大城市,课外培训已覆盖所有学生,似乎非培训不能学。
然而,家长们投入巨额金钱,孩子们投入大量时间的校外培训班,究竟是在帮孩子还是害孩子?
调查发现,培训机构往往直接采用解题技巧和解题套路,以取得时间和效率上的优势,而精简掉学习流程中最重要的思考、论证、试错等环节。
例如,数学本应锻炼思维,有机构却将初中数学总结为985个知识点、196个“口诀”;作文本应表达真实情感,有机构却将作文分为16类,每类都有模板……分数速成的背后更大可能是对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伤害,牺牲的是孩子持续成长的动力和潜力。
超前学更是危害深远。
超前学违背认知发展客观规律,伤害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没有正面作用,甚至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自主性。
超前学,也打乱了学校的正常教育节奏,面对课堂上大部分已超前学习的学生,老师的教学节奏、进度势必会提速。
那些没有参加培训班的学生课堂上学习势必吃力,考试往往会落伍。
有一线教师反映,部分辅导机构只用二三十天的假期就教完三四门学科一学期的课程。
“有的学生寒暑假期间在校外上‘预科班’,提前学下学期的课程。
然而,一些学生学到的不过是‘夹生饭’,并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反而消磨了兴趣。
”深圳实验学校光明部教师孙栋梁说。
从校内到校外,长时间让孩子面向书桌,还会损害孩子们的身体,剥夺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时间和机会。
长时间单一的读写算训练,过高的应试压力,甚至使得不少孩子的精神状态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很多专家表示,一些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偏离了教育的目标,消解了教育的价值。
在强调核心素养养成、发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训机构在学校教育体系之外“自成体系”,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的发生,加重了学生负担。
——光明日报《不能任由校外培训把孩子练成“做题机器》(二)我国中小学生课堂上主动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对此专门做了调查统计。
材料四:
(一)猜想是疑问的起点,关系到提问的价值。
其实,优秀的人往往特别注重提问,
因为通过提问,人们可以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
爱提问、会提问的背后反映的是敏锐的
观察力、清晰的逻辑能力和坚决的执行力。
(二)“我把学习的重点回归课堂,我的学习效率提高了,还可以抽出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除了,写作业,我还有充分的时间可以自己支配,我组建了国学社,带着对国学感兴趣的同学一起阅读经典,也学到很多课堂以外的知识。
”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二学生刘亦洋说。
(三)在今年的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纷纷建言献策。
刘希娅认为,首先,要降低黄金时段、头版头条等宣传此类产品的比重,减轻学生、家长焦虑;其次,要严格准入和督查机制,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教师资质等进行全方位治理;最后,各地要建立统一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师资情况、开班情况、学生名单、培训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收费标准等可公开的信息统一录入平台。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
13、分析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调查显示,参加培训班的目的是想提高学习成绩占比较大,而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成为影响家长选择的重要因素。
B.家长对教育普遍感到焦虑,其根源是商业机构——既包括教育公司、商业化的教育机构,也包括商业传媒,不断渗入教育领域并贩卖焦虑。
C.“思政课本忽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机构却将高中政治总结为430个必考知识点、150多个大招”追求的是解题与分数,而非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
D.我国中小学生主动提问的形势不容乐观,从小学到高中,课堂上主动提问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
14、研究小组成员要做一个以“回归理性,让学习更精彩”为主题的演讲,演讲主体部分将分为三个要点,请根据以上材料,将主体部分要呈现的内容整合归类,理出三个要点。
(3分)
①②③
15、班级的小华在冲刺期末考期间停掉了所有的课外培训班,集中全部精力跟紧学校老师备战中考,但他时常非常焦虑,担心不参加课外培训班会落后很多同学,请你根据材料四为他提供两条摆脱焦虑可行性的建议。
(2分)
16、初二结束后,马上就要进入初三学习了,妈妈非常紧张焦虑,认为初三知识难度大,学科增多担心你无法应对初三的学习生活,准备给你去补习班报全科培训,提前学习。
对此你要进行劝说让妈妈打消这个念头,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4分)
要求:①从材料中筛选有用信息;②观点明确,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100字左右。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7—21题。
(16分)
父亲•窑灯
梁勇
(1)父亲传承了爷爷烧窑的技艺,几十年呆过十几间红砖厂,成了老“砖”家:烧火下煤、码砖装窑、气焊机修、驾驶推土机等,全都在行。
(2)年幼时,我对父亲的印象甚是模糊。
有一次过节,父亲从砖厂赶回,母亲不在,我以为是坏人,关门不给进屋。
母亲忙完农活回来,吃饭都在发笑。
过两天,不见人,我问母亲,“那个人去哪里了?”事情传开,伯母婶娘不时取笑我,“阿石,快到端午节了,那个人又回来咯!”
(3)因此,父亲得空就接我去他打工的砖厂玩玩。
有一次,一位工友从别的地方过来看他,有点吃惊,说:“阿镇,你只嘿佬(方言,你这个人),看不出你的仔都这么大了!”或许觉得是夸他,第二天收工,父亲竟给我带回一对白布鞋。
但宿舍地板比较脏,他不准我下床,我只好穿着新鞋在床上来回跑步。
(4)我上小学前一年,父亲从砖厂带回一对拳头大的鹅仔,交由我照看,说完成任务就有奖励。
我干脆答应。
每天午饭后,我就提着小竹笼到田间,开“门”放鹅仔出来吃鹅草。
那时的田野满是青草野花,鹅仔喜好吃那种草苞儿裂出点花蕾的草,田里到处都是,哥俩吃高兴了还仰头叫几下。
好,满意就好,趁暖春和煦,我在田垄上懒懒地睡个午觉。
可有一天,我醒来时,发现少了一只鹅仔,我着急四下寻找,毫无踪影,问另一只鹅,也不应答,仍只顾独自吃草。
我哭着回去喊奶奶来找,也找不着。
就这样失掉了一只鹅仔,不知是走失还是被人捉了。
(5)后来,没失掉那只鹅养大了,过节时宰掉,一大家人吃饭,那时父亲也回在家。
我玩耍回来,见这许多好菜,愉悦同吃,第二天才知道自己的鹅没了。
奶奶懂我的脾气,事先不让叔伯们说杀鹅。
就这样又失掉了另一只鹅。
到秋天,父亲送我上小学,两只鹅成了我孩童时代的一枚印记。
(6)我逐渐长大,父亲所在的砖厂亦愈换愈远。
后来,他还向银行贷款,与几个伙计合股到崇左扶绥县办砖厂,当起小股东。
那时我读小学三年级。
暑假到来,父亲回家探亲,领我出了一趟远门。
我们搭中巴到县城,换乘汽车到南宁,住一晚,又搭汽车,换中巴、运砖的拖拉机,两天一夜,总算到了。
荒凉辽阔,满目红土,漫天飞尘,我觉着新鲜刺激,却又失落。
(7)之后每天,我就跟在父亲后边,看他检修机器、电焊、转砖窑,在窑顶支起锅烧水煮饭。
工友们见面,好奇问他:“你家的大少爷啊?靓仔喔!”父亲往往夸张地涨起声调应答:“对啊,莫看他一小点丁头,懂得煮饭炒菜咯!”一个月后,我跟着一位叔叔回家上学。
半夜里起程,睡意还朦胧,坐上运砖的拖拉机,哒哒哒、颤抖着行走;我回头寻望,看见他在昏黄的窑灯下,独自抹眼……
(8)然后,也不常联系,只在开学前收到父亲寄回的信与汇款单。
由姑姑指导我给他回信。
内容就说些琐事,某月某日已收到几百块钱,数目对不对?家里养的两头猪都超一百斤了,母鸡下了十几只蛋,稻谷收回来、又要请人来犁田了。
(9)后来,父亲和朋友合办的砖厂倒闭,他转去广东打工还债,仍进砖厂,当“技术总监”兼驾驶推土机,工资比一般人高些。
一去十几年,我读高三时,父亲才转回本地的砖厂做事。
年纪来了,人在外边,水土不服。
(10)有一个周末,我去砖厂向父亲要伙食费。
父亲已吃过饭,借来一辆摩托车,搭我到圩镇的大排档吃。
我坐守饭桌,他就跑去监督厨子炒菜,指点唠叨:牛肉切薄点,苦瓜用盐腌一腌。
吃过饭,他说我头发长,得剪一剪。
虽不大情愿,但还是剪了;剪了一个小平头。
他在一边和发型师吹嘘:“要高考了,准备成大学生了,整好一点给他喔!”我才觉察,父亲也挺长舌的。
(11)高考结束,那年秋天,父亲特地向厂长请了几日长假,送我去桂林报到。
路上,我想起父亲第一次带我出远门,那时我多崇拜他;这时他却不自信了,喃喃道:“要记住路上的标记,等你自己回家时……”到学校,我安顿好,他呆不住了,交代我好些事情,就返程。
夜里的火车,我送他,从车窗看他找到位子,放行李,坐下,向我摆摆手,
眼睛、嘴巴眨动了,好像喊我回学校。
火车开了,我举起手捋捋额前的短发,泪也流下来。
(12)再后来,我毕业,当老师,成家,妹弟嫁娶……父亲辗转于不同小镇的不同砖厂,始终像砖厂里的一盏昏黄的窑灯,想见的时候就亮在那里,虽愈加昏黄朦胧,但依然暖心可靠。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11-03 07版,有删改)【链接材料】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17. 请从“我”的成长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以下表格。
(3分)
时间“我”与父亲的点滴
年幼时“我”与父亲不亲近,父亲得空就接我去他打工的砖厂玩,还送过“我”一对白布鞋。
上小学前一年①小学三年级②
高三时“我”去砖厂向父亲要伙食费,父亲借来一辆摩托车,搭我到圩镇的大排档吃。
高考结束③
18.请分析文章首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2分)
19.作者在文中对父亲只有三处语言描写,请你从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3分)
(1)父亲往往夸张地涨起声调应答:“对啊,莫看他一小点丁头,懂得煮饭炒菜咯!”(2)他在一边和发型师吹嘘:“要高考了,准备成大学生了,整好一点给他喔!”
(3)这时他却不自信了,喃喃道:“要记住路上的标记,等你自己回家时……”
20.文章有两处“流泪”的描写,一处是父亲,一处是“我”。
请试着分析两人流泪的原因。
(4分)
21.品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链接材料和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作者所说的父亲“始终像砖厂里的一盏昏黄的窑灯”这句话的理解。
(4分)
(四)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22-24题(8分)
文段材料:
[甲]这时已是早晨两点过后,我真是精疲力尽了,但在A______的白而带黄的脸上,却还找不出一些疲倦的表示。
每当吴亮平翻译和我记录的时候,他一忽儿在两个小房间中来回踱着步,一忽儿坐着,一忽儿躺着,一忽儿倚着桌子读一叠报告。
他的夫人也还没有睡。
忽然间,他们两个都扑向一只在蜡烛旁边僵蒌的飞蛾欢呼起来。
这确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动物。
淡淡苹果色的绿翼,还镶着一条郁金香色和玫瑰色的柔软彩纹。
他揭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翅叶夹了进去。
[乙]有一天在红军第二师演习的时候,我和B_______在一块。
我们必须要爬一座很高峻的山。
“跑上山顶去!”他突然这样对我和他的气喘着的总部人员喊着。
他像一个兔子一样地跳着跑开了,到山顶的时候他远超过了我们一行人。
又有一次,当我们骑马行着的时候,他又叫出了同样的一种挑战。
22.[甲]片段中的A是___________ ,[乙]片段中的B是_____________ 。
(均填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