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 政 权
总结三:美、法两国总统共和制之比较 同: 都是代议制;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政府机构的组成。 异: 总统的产生:美:选民选举产生,任期4年,连任不过2届 法:议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任 总统与议会:美:总统不对国会负责,不能解散国会。
法:总统对议会负责,可解散众议院。
美:总统可否决国会定的法律,体现制衡 法:总统与议会有共创法律之权。 总统与内阁: 美:总统任命内阁,内阁听命于总统 法:总统任命内阁,内阁制约总统
◆原因: •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等级制度森严,社会等级对立严重(阶级矛盾) •启蒙运动的思想动员(思想基础) •财政危机和三级会议的斗争(直接原因) ◆进程: 1789攻占巴士底狱(开始)——发布1789《人权宣言》— —颁布1791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1792推翻君主制, 处死国王,建立第一共和国,共和制初步确立——1794热 月政变(结束)
一、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1、统一(1864——1870) 原因: 国家分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核心: 普鲁士王国、铁血宰相俾斯麦。 方式: 三次王朝战争。 性质: 统一战争;资产阶级革命。 2、德意志帝国(1871——1918) 君主立宪制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皇帝:帝国元首.掌握最高权力 统率军队,任免政府官员, 召集和解散议会,批准和监督法律 ②首相:政府首脑. 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③议会: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权力很小,只有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职权 积极性:德国建立了统一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 ◆影响: 宪制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C末跻 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消极性: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为后来法 西斯专政局面的出现埋下了祸根; 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成为两次大战的战争策源 地,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内容:
总结四:英、德两国君主立宪制之比较
同: 都是代议制;政府机构的组成。 异:元首:英:国王统而不治,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 德:皇权至高无上。 首相: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 德: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议会:英:国家权力中心——掌立法权,行政监督权。 德:权力很小——形式上有立法权,没有行政监督权。 政党:英:两党政治。 德:没有形成政党政治。 性质:英:典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较完善的代议制,较强的民主色彩; 德: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不完善的代议制,较强的专制色彩
英
美 法 德
◆特点:①议会至上、间接的民主 ②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③政党政治。④法制。
◆作用:①政治: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果,维护和巩固资产 阶级统治。推动本国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完 成向近代社会过渡 ②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世界影响:推动了世界民主化进程
一、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条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13世纪议会制度的形成 ——王权有限的历史传统
英美政体有哪些不同之处
• 美国是总统共和制。 政府(内阁)要听命于总统。 分权制衡原则使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制约。
•英国是君主立宪制(核心:责任内阁制。) 内阁由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由议会 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一、共和制的初步确立:1789—1792法国大革命 1789—1792法国大革命
原则
联邦制原则、民主共和、分权制衡
问题1:如何认识1787年宪法?
◆积极:•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分权制衡体制可以有效的防止专制。 为他国所仿效,促进了世界民主化进程。 •民主选举议员和总统,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
◆局限: •没有规定基本人权;
•存在种族歧视 •违背了《独立宣言》的精神,暴露了资产阶级民主的 局限性
◆内容: •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 各州有一定自治权,国家主权属于 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
制 衡
立法权归于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由选民选出 行政权归于总统(内阁):选民选出总统,总统组阁 司法权归于联邦法院:监督、解释法律 •元首、首脑、三军统帅。战时行独裁大权 总统权力: 对国会定的法律行否决权。内阁对其负责。
1、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1832议会改革 2、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67年议会改革 3、农业工人获得选举权(男性普选权实现): 1884年议会改革 4、妇女选举权及普选权的实现: 20世纪前30年(1918年和1924年)
总结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核心: 责任制内阁 基础: 资产阶级代议制。 国王: 名义上的元首:“统而不治”,国家象征
总结五:德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之比较
◆元首: 德:世袭的皇帝
法:选举的总统
◆议会: 德:权小——形式上有立法权,没有行政监督权
法:权大——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 对政府行使监督权 ◆国家元首、 德:皇帝掌握最高权力,任命首相和政府官员; 召集和解散议会 议会和政府 间关系: 法:总统与内阁共掌行政权,总统任命部长 共同向议会负责;
◆影响: •确立了议会权力中心地位。 •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之间关系 •不同政党通过议会提出自已的主张,实现对国家政权控制
四、君主立宪制的完善(选举权的扩大)1832议会改革
◆原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议会中,议席分布不合理; 公民的选举权受财产、年龄、性别等限制,末实现普选权; •人民群众长期斗争,努力争取 •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影响: •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手段:资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级统治地位,定宪法最终确立 手段 代议制 历史传统 君主立宪制 王权有限的传统 资级革命 1689《权利法案》 独立战争 1787宪法 民主共和制 自由民主的传统 资级革命 1875宪法 民主共和制 封建专制的传统 统一战争 1871《德志帝国宪法》君主立宪制 军、专主义传统 宪法
负 责
议会: 国家权力中心,掌握最高立法权、财政、监督政府的权力 内阁: 最高行政机关。对议会集体负责,由多数党组阁。 首相:政府首脑。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 领导者。多数党领袖担任,掌行政权、立法创议权。
一、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背景: 1、独立战争胜利,美国赢得民族独立。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2、邦联制的弊端:邦联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政府 来稳定统治,保护国家利益。 3、要解决的问题:在一个大国里,既要建立中央集权, 又要确保民主共和 。
◆ 1640—1688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 ①1640开始: 新议会的召开:
“光荣革命”,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最终确立 ⑥1688结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9《权利法案》的颁布
•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标志君主 立宪制开始确立。 ◆影响: •英国开始由人治走向法治,由专制走向民主;从此 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政体: 1789
君主立宪制
1792
共和制
1804
◆法律: 1789《人权宣言》
1791宪法(第一部、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共和制的最终确立:187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宪法——确立共和制
立 法 权
众议院——普选
国民议会 参议院——间接选举 总统—由国民议会选出, 对议会负责,可解散众议院 内阁—总统的命令经各部部长副署 向 议 会 负 责
三、君主立宪制的发展(18、19C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的形成)
责任内阁制:由内阁政府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全 权负责的政体形式。它是与两党制是交织在一起的。 ◆内容:•国王退出内阁,内阁主持行政,首相成为最高行政首脑; 首相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议会(下)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组 成责任内阁,首相对议会负责。
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
—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民主、法制)
代议制
一种民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 ◆含义: •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议会)掌握立法权。 •议会再选举产生政府,通过立法,间接参政议政,行 使国家权力。
◆时间: 17C下半期在英国率先确立。 君主立宪制; ◆类型: 民主共和制。
代议制
二、共和制的发展:两党制的形成
◆形成:
两党
民主党
共和党
◆内容:
成立时间 1828 1854
19C群众基础 南:种植园主 北:工业集团 西:农场主
现在群众基础 不同的政治、经 济利益集团
两大党通过竞选争夺执政地位,两党长期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
①总统选举:获胜即成为执政党,败北者成为在野党 ②国会选举:获得多数席位的党成为多数党,主导国会事务。 ◆评价: 积极:两党相互牵制,避免各自权力的滥用 ,有利于防止独 裁统治的出现,确保民主。成为分权制衡的组成部分 局限: 两党制的运行离不开金钱,两党竞选实际上是有钱人 的游戏。不可避免地出现贪污贿赂及金钱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