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实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但能够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动他们的健康成长。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理应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适度渗透,从而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呢?
一、将法制渗透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学科教学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教材为依据,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实行渗透。
例如,教师在教学小学一年级语文《美丽的小路》这个课时,可适时出示《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第二十三条公民理应保护公共卫生环境,不随地吐痰、便溺,不乱扔果皮、纸屑和烟头等废弃物。
”同学们理解了这个内容,知道了保护环境,保持环境整洁是法律规定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
这样,同学们在接受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渗透法制教育。
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接受水准为标准,而法律知识的渗透也要依据这个观点,循序渐进,并且在知识的深度上慢慢递进成螺旋式上升。
所以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理解规律,学生可接受水准,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水平来选择渗透的内容和水准。
在教材体系中,有的内容多次出现在各个不同年级中,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该年级、该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
例如,在渗透“保护动物”这个目标时,各年级段的要求是不同的。
一二年级教学时让学生理解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保护动物,理解国家制定的相关保护珍禽珍兽的一些法律知识。
到三四年级时,又能够渗透在学生有限的水平之内如何保护动物。
到高年级又能够渗透如何使用法律这个武器和猎捕杀害野生动物的坏人作斗争,能做到不吃野生动物,能主动制止自己的父母和周围的人不吃野生动物,还能向相关部门告发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商人,让法律来制裁他们。
三、法制教育的渗透,必须富有情感。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讲究气氛,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动以真情。
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但要有知识的交流,还要有思想情感
的交流。
这种交流对实行法制教育的渗透十分有利,能够使学生触景生情,知理明情,达到“内化”的实效。
例如,教学语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课文时,让学生在课文描绘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动物们或有趣、或可爱、或美丽、或富有灵性的一面。
当学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发和熏陶后,适时把语文教学中美的景象与现实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沙尘暴频虐城市、酸雨影响人民生活等)实行比照,自不过然就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懂得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的和谐相处,大自然才会变得这般美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丽。
这样既提升了阅读兴趣,又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四、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在生活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法制内容渗透时,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制,表达“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在学完课文《清澈的湖水》后,学生都对湖水的美景由衷的喜爱,此时就能够引导学生再联系现实,看看现在周边的湖水没有清澈的。
学生通过度析、通过讨论、通过比较就会发出感叹“保护环境多么重要啊!”此时再适时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环境法》,使学生理解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 月5 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这样联系实际渗透法制知识,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同。
五、渗透法制教育,要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和掌握“渗透度”。
找准“渗透点: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
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
小学语文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
所以,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
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正确融合点,即教学中实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法制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渗透点后,才能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
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有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正确的渗透气氛,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
正确心理。
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理解决从哪儿渗透从何处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切入的问题。
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假如“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渗”得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而不过度。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
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适时、适度,点点滴滴、持之以恒地加以渗透,才能有机地将知识传授、水平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叶圣陶以前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隐藏着很丰富的法制教育的内容,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实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理应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水平的同时,结合实际,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这样,就能将法制教育有机的融合到教育活动中,使学生既掌握到语文知识,也懂得了法制知识,从而达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
增强小学生法制教育,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让我们广大教师一起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水平和法制观点,使他们成为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小公民,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