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基础:本质安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基础:本质安

本质安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安全管理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些人认为它是一种全新的安全理念,将会从根上改变人类在事故治理和预防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我们知道任何新技术新思想都不是凭空创造的,都需要以已经存在的部分作为基石,本质安全思想也毫不例外,它的出现反映出人类在事故预防技术及思想上的脆弱性以及对安全性的渴求。

面对着频繁发生的空难、海难、矿难以及大量难以预测和预防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山体滑坡、泥石流及雪崩等,人们期盼着找到一种有效途径,从此可以一劳永逸的预防甚至是杜绝事故,于是人们在安全管理实践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大量事故成因理论,如人为失误论、骨牌论、综合论等等,试图从源头入手,对事故进行预防和治理。

似乎每一种理论都很美好,但现实世界的事故及灾难仍然漫不经心的发生,对人类的种种美好愿望和殷切期盼显得如此漠不关心。

究竟是现有的理论存在欠缺?还是事故本身就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预防性?本质安全管理思想的出现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吗?面对种种疑惑,本文将从本质安全概念的诠释入手,对本质安全管理理论体系进行必要的梳理。

1 本质安全管理思想的由来及本质安全的诠释
1.1 本质安全管理思想的由来
本质安全概念的提出距今已过半个世纪,最初该概念源于20世纪50年代世界宇航技术界,主要是指电气系统具备防止可能导致可燃物质燃烧所需能量释放的安全性(The
safety of electrical systems in preventing energy release which might cause flammable substances to ignite)。

在本质安全概念明确提出之前,就有与此概念非常接近的概念,也就是所谓“可靠性”。

如美国航空委员会在1939年提出飞机事故率的概念和要求,这有可能是最早的可靠性概念;1944年纳粹德国试制V-2火箭时提出了最早有关系统可靠性概念,即火箭可靠度是所有元器件可靠度的乘积。

中国对本质安全的研究还不算晚。

它的前身是50年代的电子产品可靠性研究,但学术上是90年代才明确提出的。

此后,关于本质安全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大量学术论文发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针对本质安全的定义。

几乎每个研究本质安全的行业都有自己对本质安全的定义。

1.2 本质安全概念的诠释
目前,国内在本质安全定义上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在外文文献中,与本质安全意思比较接近的关键词就有三个,如“Intrinsic safety”、“Inherent safety”和“Essential safety”。

在英文辞典中“Intrinsic safety”是作为一个固定词组使用的,表示“原有安全度”,近似于我们所说的“本质安全”。

另外,在中文中“本质”本来就有“原有”的意思。

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在将“本质安全”翻译成英文时,还是用“Intrinsic safety”。

与英文中表达“本质安全”意思用到三个不同词组不同,中文表达“本质安全”只有一个词组,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在该项研究中已经形成共识。

在整理和收集国内相关行业给本质安全下的定义后,我们发现虽然大家都使用同一个词组,但是不同行业所提的本质安全范畴却各不相同,有的
甚至是相去甚远,引起种种误解。

目前国内比较重视本质安全研究的几个行业,如交通、电力、石油和煤炭业等,都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本质安全定义:
在我国交通体系中,本质安全化理论认为由于受生活环境、作业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自由度增大,可靠性比机械差,因此要实现交通安全,必须有某种即使存在人为失误的情况下也能确保人身及财产安全的机制和物质条件,使之达到“本质的安全化”。

在我国电力行业中,对本质安全是这样界定的:本质安全可以分解为两大目标:即“零工时损失,零责任事故,零安全违章”长远目标与“人、设备、环境和谐统一”终极目标。

中国石油行业对本质安全最具代表性的定义是:所谓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追求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系统无缺陷、管理无漏洞、设备无故障。

在我国煤炭行业中所说的“本质安全”,其实是指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

即,煤矿发生事故是偶然的,不发生事故是必然的,这就是“本质安全”。

上述本质安全的定义大多基于系统本身及其组件的零缺陷,这对于技术系统是合适的。

因为技术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确定的,所以系统的本质安全度等于所有组成部分的本质安全度的乘积。

只要能保证所有部件的本质安全,整个技术系统就是本质安全的。

但是,上面提到的各个行业所涉及的系统并不是纯粹的技术系统,而是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是其构成要素(个人、事物、信息、文化)复杂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自组织的,系统的组成部分是非线性的。

该系统的大部分组成要素是代理人。

客观地说,这些代理无法实现本质安全。

对于这些安全主体来
说,尽管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可能永远达不到本质安全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不能实现本质安全。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复杂的社会和技术系统来说,系统的本质安全并不意味着系统的组件本质安全。

由于系统本身及其组件具有一定的容错性和自组织性,只要系统的组件相对可靠,系统就可以通过系统的和谐交互机制获得本质安全。

可见,上述本质安全的定义,客观上还停留在对本质安全的肤浅理解,即所谓的外在本质安全。

虽然也提到了系统和谐、系统可靠、人的观念转变、人的自由、事故的提前预防,但并没有触及本质安全的核心内容,即本质安全的和谐互动。

系统的本质安全是通过微观层面的和谐互动来实现系统的整体和谐,本质安全的形成应该是从外部开始的。

根据交互安全管理理论,社会技术系统事故是由其内部和外部交互的不协调造成的。

因此,针对以上定义的缺陷,我们可以从系统的交互机制来定义本质安全。

本质安全是指运用组织结构设计、技术、管理、规范和文化等手段,保证人、物和环境的可靠性,通过合理配置系统运行过程中基础互动、规范互动和文化互动的耦合关系,实现系统内外和谐,从而实现设备可靠、管理全面、系统安全和安全文化深入人心,最终实现可控事故的长效预防。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系统本质安全的实现是有前提条件的。

首先,系统必须具有固有的可靠性。

也就是说,要实现内部安全,要能够抵御一定的系统性扰动,也就是说,要能够应对系统内相互作用的波动导致的系统内的不和谐。

其次,系统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引起的环境扰动,即必须具有抵御系统与外界不和谐的能力。

再次,本质安全必须能够合理分配系统内外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实现系统和谐,这将涉及技术创新、规范制度、法律完善、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第四,本质安全的概念反映了事故原因的整体相互作用机制。

因此,事故预防应从整个系统入手,最终实现全方位的系统安全。

因此,本质安全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它将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理论创新而发展。

是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最终实现可控事故的长效预防;主要措施是理顺系统内外互动,提高系统和谐性;实现的方法就是提前管理事故,从源头上预防事故。

2 本质安全管理理论的时代意义
与一般领域的管理理论类似,安全管理理论也是十分芜杂,但大部分安全管理理论只不过是普通管理理论的简单翻版,唯一不同之处是添加了“安全”二字。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安全问题曾出不穷,传统的安全管理理论越来越凸现缺少应对复杂快变组织环境有效机制,在时间上显得滞后,在处理问题方式上缺少新意,往往是根据事故后的经验总结所得出的教训来防止事故重演。

但是由于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系统内外部交互作用的非线性和初值敏感性,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事故往往不会是已发生事故的简单重现,固然事故主因相同,但仍然存在微小偏差。

而在复杂系统内,正是这些微小偏差经过多次放大,最终破坏了系统和谐性,导致了事故,也许每次都是同样的事故,却不是完全一样的成因。

由于事故成因的敏感性和非完全复制性,又怎么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教训来有效预防事故呢?由此可见,基于职能分工和经验判断的安全管理理论已经难以应对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安全管理理论在对复杂系统事故预防上缺少应有的有效性,人们显得一筹莫展,期盼着有一种“好”理论的出现从此可以将人们从受制于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问题,转变为可以自由有效的解决安全问题,也就是从事故预防的“必然王
国”向“自由王国”过渡,这时本质安全出现了,人们对它寄予莫大期望。

固然,当前本质安全管理理论还很稚嫩,那么它的出现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在事故预防上的被动局面?能否实现绝对的系统安全?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它的出现仍然具有划时代意义。

首先。

它给人们带来了安全管理理念的变化,使得人们认识到事故不是必然存在的,只是偶然发生的,不发生事故才是必然的,即使是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事故也是可以绝对预防的,只不过这种绝对是指对系统可控事故的长效预防。

其次,该理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事故预防模式的认识,从过去建立在功能分割和经验判断基础之上的事故预防模式转变为从系统和谐及系统整体交互作用的匹配性来重新思考复杂系统安全问题的控制模式。

由于过去建立在功能分割基础之上的事故预防模式过分强调职能分工和经验判断在预防事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系统层层分解,试图从事故源头入手,将事故隐患扼杀在摇篮里,但由于缺乏有效系统集成技术,虽然能够找到事故源头,但仍然缺乏对事故成因的整体认识,最终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把握事故成因的整体交互机制,最终还是难以有效预防事故。

3 本质安全的实现机制及分类标准
3.1 本质安全的研究范畴及实现机制
在互动安全管理实验中。

我们发现,对于复杂系统来说,首先要破坏的是系统的和谐性。

当系统的和谐性降低到临界点时,事故就会随之而来。

决定系统安全性的是系统内外存在的动态互动机制的和谐。

事故是内外部相互作用不协调的耦合结果,即内部相互作用的波动引起的系统偏差引起的内部系统的不协调和系统与外部相互作用的波动引起的外部系
统的不协调。

因此,本质安全管理理论的主要研究范畴是如何减少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内外不和谐,使系统和谐始终在临界点之上,从而保持系统内外本质安全。

此外,系统和谐临界点(即系统和谐警点)的存在也为系统安全预警提供了量化依据,将本质安全管理理论提升到了一个可操作的层面。

在本质安全管理实践中,消减社会技术系统不这主要取决于系统及其构成部分的复杂性。

①对于复杂程度低的系统,以确定性控制和优化为主导;②随着系统复杂性增加,人在系统运行中的主导作用则越来越明显,这时消减系统不和谐性则以对人的不确定性规避(human-nondeterminacy mitigating)为主导。

3.2 本质安全的演化模式及分类标准
从本质安全的实现机理可以看出,实现本质安全的过程实际上是实现系统和谐的过程,也是人类对事故原因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的过程。

客观地说,人类对事故原因的认识经历了以下三次历史性飞跃,为本质安全管理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跨越:技术致因论。

在这次跨越中,人们从事故“不可抗力”说转变为事故技术致因说,认为事故成因于技术本身的不可靠性。

由于一种技术本身就有缺陷,因此,应用该技术制造的机械也会不可靠,人们在使用这类机械则时常会造成安全事故。

这个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采用可靠技术设计安全可靠的机械设备,从而消除机械运转故障导致的事故。

第二次飞跃:行为错误理论。

在这个飞跃中,人们对事故原因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事故是人的因素和技术因素耦合的结果,人的失误起主导作用,即操作者的行为失
误和认知缺陷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所以现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如何改变和规范人的行为。

主要措施是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立法来改变人们的不安全行为。

各国针对高危行业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

第三次飞跃:系统不和谐的耦合理论。

这一飞跃始于上世纪90年代。

随着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研究的蓬勃发展,研究者和实践者认识到,高危行业的员工在执行任务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简单地与工具、设备、仪器等技术因素打交道。

事实上,他们作为一个团队相互合作完成任务,这将受到情绪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安全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影响着每个人的安全观念和行为。

系统安全最终取决于系统内外互动的和谐。

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水平的基本保障。

虽然管理和法律措施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标准安全,但实现根本安全的最终出路是实现系统和谐。

从此,人类对安全的认识进入了本质安全(文化安全)阶段。

对应于人类对事故成因认识的三次跨越,本质安全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Ⅰ型本质安全阶段,即基本安全阶段。

处于该层次的本质安全主要指标是技术、设备可靠,环境安全。

主要解决程序性偏差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Ⅱ型本质安全阶段,即规范安全阶段。

处于该层次的本质安全主要指标是达到行为规范、技术规范、管理规范、法律规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应该满足以下要求:具有内在的安全意识;具备合格的安全技能;在自觉的安全意识引导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安全技能,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安全的完成规定的任务。

主要解决的是程序性偏差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Ⅲ型本质安全阶段,即文化安全阶段。

处于该层次的本质安全主要指标是实现人的安全理念、生产系统、安全系统、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高度和谐,是系统始终处于和谐临界点之上,安全文化如同看不见的手引导个体、组织系统迈向本质安全。

主要解决的是系统性偏差所引起的安全问题。

因此,本质安全应该是基础安全、规范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和谐统一,其中包含着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

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似,本质安全的发展也遵循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历程,可能会有反复和跨越。

但是,一个系统要实现本质安全,一般要经历基础安全和规范安全两个阶段,否则本质安全只能是空中楼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