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口述历史”:竹坝使番仔成为农业能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侨“口述历史”:竹坝使番仔成为农业能手
归侨“口述历史”
竹坝使番仔成为农业能手
归侨“口述历史”
原竹坝华侨农场农科站站长邓捷庆
讲述“竹坝华侨农场的故事”
时间:2006年5月31日—6月2日
地点:厦门白鹭洲路16号8楼(厦门市侨联)
记录、整理:太原青云
学做农活
我们是1960年9月到竹坝的,早我们半年已经有第一批归侨到竹坝,我们算是第二批,300多人。
五个月后第三批新的归侨来到农场。
到农场后,我们被安置在“村北”安置点。
第一二批回来的归侨大多安置在这儿。
村北的归侨成立了“农业队”,以后安置来的,大多到了“果林队”开荒种龙眼树了。
刚回国的归侨不会做农活,农场从马巷请来了老农当队长,带我们下田劳动,一切从头学起。
当时,我年轻,有力气,样样都肯学,也愿意学,一年下来田间农活基本上都能上手。
老农民有经验,但怎样科学种植、管理上就跟不上。
自己也有点文化,动脑筋留意去观察,发现老农民并不按作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科学管理,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于是加以改进。
种水稻,田间的施肥法是很讲究,也很重要。
插完秧后,接下来便是分蘖初期、分蘖高峰期,幼穗分化期。
由于养分跟不上,水稻就会呈现黄色,叫“退黄”。
老农一见“退黄”就马上施尿素肥,那是
一种速效肥。
水稻见肥就返青,这种均衡的施肥也造成谷穗小,谷粒不饱满,产量自然是不高。
绿油油的水稻,我们叫它“一路青”,好一点的“一路青”亩产就三五百斤,差的会绝收,那损失有多大。
“退黄”时,不要忙着施肥。
“退黄”是水稻分裂、出穗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那些较弱的秧苗在“退黄”中长不出穗,自然被淘汰了,有三分之一强能长穗就足够了,当幼穗分化露出半个火柴头大小时,施肥保证了那三分之一穗吸收。
这道理很简单,一个家庭原本吃的都不够,孩子多了,还能保证个个吃饱吗?我们队里的水稻亩产都在800-1000斤。
种地瓜田间管理也一样是很重要。
老农民的经验是,当地瓜种下,一个月后,再将畦的两侧犁开,犁开的土晒三五天,往里施肥然后培上土,当藤长满畦时,把左边的藤翻到右边,隔几天再将右边的翻到左边,让两侧的次根受损不再长,以保证中间主蔓长好结果。
但是在左右翻动时,主蔓的新芽往往被压死了。
总结经验后,我在队里推行我的管理方式。
种下苗后,半个月就犁开畦两边的土。
这时,根系还没长得太深,犁开时不容易伤到根部。
同时,这半个月内杂草刚长出来,在犁开畦土时一并可以锄草。
犁开的土,晒三天就施肥培上土。
晒太久水分会消失,影响日后的生长。
当地瓜藤长旺时,要抑制次根的生长,但不能按左右翻动的方式,我让队员抓住两侧的藤往上提,使次根离土,受损就行。
这样主蔓的新芽才不会被压坏了。
我们叫“提蔓法”。
从种下苗到收成,一共要进行三次“提蔓”。
我们种的地瓜亩产是10000斤,以前只能收一半。
1961年,我就当上了生产队副队长,后来当队长。
不要觉得奇怪,这一年,我学会了犁田、耙田、插秧,种地瓜花生(笑)。
大家对我的表现还是肯定的。
我也好学,干一行爱一干。
以后,我被往场里的几个生产队当队长、指导员,干的都还可以。
农科站挂牌成立
1975年,省侨办要场里成立“农科所”,我们到县里申请“农科所”挂牌的事,县里说才是“所”这一级,农场也要成立
“所”,就超出了他们的权限,要到省里批了,这不是太麻烦了吗,再说,许多事也脱离不了县里的支持,就这样我们就按镇一级的设置将“农科所”变成了“农科站”。
场里任我当站长。
初建农科站一共有五个人,我,胡国杰、刘美章、蔡天赐、颜清钩。
胡国杰分管气象,蔡天赐管畜牧。
农场有养猪场。
建立农科站的第一事就是办培训班。
一期30个人,对象是各生产队的骨干,培训一年,半天集中到站里接受业务培训,半天回队里指导生产。
我们办了两期,两年。
1977年,碰上“批邓”,场里有的领导说了,要“批邓”了,还办什么培训班。
其实场领导中也有不同意见的,但“批邓”是政治任务,马虎不得,停了。
可惜呀,我觉得挺好的培训,又不影响生产,没办法,政治更重要。
不办培训班,我也就专心搞科研。
摘掉“水稻病区”的帽子
当时,整个竹坝是全县有名的稻瘟病区。
农场种的水稻品种是“红410”,就是产量低,传播稻瘟病厉害的品种。
解决这一难题,确保丰收,首要任务就是更换品种。
1975年,县农科所给了十个品种,由我在农场进行参试,选种。
这十个品种分三个小区试种,一个品种在一个小区占2厘种植面积、进行三个重复,准确地掌握每一品种的适应性和生长的规律。
对参试的品种只能治虫,不能治病。
不治病主要是看品种的抗病能力。
最终,我们选定了“龙桂4号”作为替换品种。
它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适合在竹坝进行大面积种植。
这一次参试,“龙桂4号”收成20斤。
我们立即在农场进行育种,大面积推广种植。
同时,我们还得坚持在实验田试种,观察,随时掌握品种的染病、退化和变异。
因为一个品种三年是一个种植周期,主要是品种的病害、退化不再适合继续保留作种。
“农贵4号”被县里保留推广了5年,农场向县里提供了10万斤的种子。
“龙引88号”这个品种是从漳州农科所拿来的,它的株形短、杆坚硬,抗倒伏,稳定性好,适应性强,也是替代的首选品种。
“龙引88号”从它的抗病能力、成穗率及“千粒重”都达到了推广大面
积种植的要求,在“农贵4号”还未退化时,就被“龙引88号”替代了。
田间的实验是件十分辛苦的事,在栽种秧苗之后的第四五天开始,我就天天泡在田间,风吹日晒都得在田里观察苗的生长,一个品种观察十株。
哪怕有一株叶片长出0.2厘米,也要记录,对品种的分蘖性状,幼穗分化、抽穗、成穗、抗病能力都要认真细致的记录、分析,要有一种求实、客观、严谨的态度来对待实验,这样你才能掌握品种的特性,以及是否可以推广,你的实验过程、成果形成的结论,直接影响到广大的农户的种植。
每到做实验,由于天天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得像个黑人似的。
在推广时,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大田农户生产,什么时候播秧、什么时候施肥,整个分蘖期该如何田间管理都得进行指导。
我们通过召开各生产队会议,发通知,统一布置。
“龙引88号”每丛分蘖后抽13穗是最合理的穗数。
这个品种分蘖的快,一亩地里分蘖苗日增量为7-8万株,过多的分蘖自然会影响产量,当抽到合理穗数时,我们农科站及时发出通知“烤田”。
“烤田”,就是将水田里的水,破堤放干,缺了水的苗就被及时抑制分蘖,确保已有株数茁壮成长。
在指导农户种植上,我们农科站起到积极的作用。
“龙引88号”以它的抗病能力,生长、产量的稳定性一直在农场稳稳地种了20年,直到2000年我退休后还在种。
1980年,竹坝农场在全县戴了多年的“水稻病区”的帽子终于被摘除了,我从心里感到自豪和欣慰,毕竟,我的劳动得到了认可。
坚持科学态度种田
当年,杂交水稻风靡全国,但竹坝农场没有种上杂交水稻,在一次全市农业会议上,市里领导在会上点我名说,竹坝为什么不种杂交水稻。
我说竹坝不适合种杂交水稻。
其实,我早注意到了杂交水稻。
我花了两季的时间对这一品种进行试种,育种、育苗,田间的管理,得出来的结论是不适合在竹坝推广。
杂交水稻是一种根系十分发达,易染病,肥料需求量大的高肥品
种。
竹坝的水稻田土地薄,杂交水稻的根系发达,种下去地里的养分不够它吸收,地变得异常贫瘠,下去还能再种什么呢?杂交水稻易染病,一是“纹枯病”,它长得绿豆大小,落在田里会跟着灌溉水流向其它稻田,专门危害叶片,在水稻分蘖到抽穗时那叶片都没有了,怎么长出稻穗来。
二是“叶瘟”,这种病长在叶片里,破坏叶素,当水稻的孕穗期时,抑制生长,那水稻怎么也长不起来。
三是“穗颈瘟”。
到了抽穗后期,水稻灌桨时发病,得病的谷穗可能只有半粒米,甚至只有谷壳,收成后当鼓风机一吹,呼的都随风漂走,严重的可以说是颗粒无收。
种杂交水稻耗费精力,成本高,亩产也就800-1000斤,而常规水稻也可达到这个水平。
所以,我在会上就反对在农场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
在农场,我还尝试多种辅助材料的实验工作,力图在农户中进行科学种植。
比如生物肥。
这是一位台湾农艺师带来的菌种,再加入麦皮、花生饼、细糠等做成第一种源,然后用猪、牛粪合成生物肥,对花生施肥挺管用,但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施肥条件要求高,不宜大面积推广。
还有P333微元素,在花生生长期进行喷洒,能控制花生陡长,并达到花多、果针多、结夹高的效果。
但,喷洒时间,用药量,喷洒方式要求很高,一般农户难于掌握,用得不好适得其反,也没推广。
科学,本身就是严谨和实事求是的,你搞科研的人不要盲目跟风,任何一个作物的推广,都要对归侨职工、农户负责任,要有职业道德。
农业也需要前瞻性
在农场,我主要是做田间作物的研究,对果林研究的少,也没有发言权。
当年农场的龙眼大丰收时,我建议是不是考虑更换品种,或是在果树上多动点脑筋,能否通过技术避开正常生长期,弄个早熟或晚熟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可是当时有的领导认为,能有好收成就先收吧,许多果树承包户也不能接收对品种改良或做更多的尝试。
现在,龙眼收成还不够成本,果树承包户再也提不起精神照料承包的果林。
场里还种过杨梅、枇杷、甚至还有咖啡,其实都是好的经济作物,
但,你要有前瞻意识,不断地改良,适应市场的需求来变化,求发展。
可惜,现在农场的果林只能做观光果园了,集体收入少了,归侨职工也得不益处。
早十年,正在兴反季节种植蔬菜时,我也极力推广归侨农业户做温室大棚。
每亩大棚成本一万多,县里支持一点,场里也可以支持一点,每户只要承担一万元就可以了。
农业户们都接受不了,唯一的理由是,竹坝风大,怕做了大棚抗不住大风刮。
我们推广不了,现在的农业户种蔬菜多半是靠天吃饭。
在竹坝我工作了整四十年,也为场里的农业种植尽了一份力,没有什么遗憾。
四十年里,我自学达到大专文化水平,中级职称,写了20多篇论文,都是我在农场田间的科研成果,也多次被评为县、市、省侨办的先进工作者、积极分子、劳模、优秀党员,面对荣誉我觉得问心无愧。
四十年,我在农场是认真做了些事。
邓捷庆,1940年出生在印尼邦加文岛,回国前,为帮助母亲维持生计,中断了学业,外出工作,曾当过工人、拉车、捕鱼,1960年回国,被安置在竹坝华侨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