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9届语文高考考前苏教版教材文化知识回归【精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必修一---必修五
1、万户侯:汉代侯爵的最高一级,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后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

2、六艺:一指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一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3、桑梓之情: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

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

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桑梓之情就是“思乡之情”。

4、既望:望日的后一日。

望,农历十五;晦朔:晦,即农历每月末一日。

朔:农历初一。

5、台衔:对他人名衔的敬称。

台,敬辞。

6、辇:古代以手推挽的车子,秦汉以后多指帝后乘坐的车子。

7、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8、行宫: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它建筑改造而成。

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9、离宫: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皇帝一般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居住。

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10、路:宋代行政区划名。

11、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自上命下的用语,南北朝以前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12、宸翰:皇帝的笔迹。

宸,北宸,即北极星。

皇帝坐北朝南,所以以北宸代指皇帝。

翰,墨迹、书法。

13、总角:儿童向上分开的两个发髻,代指儿童时代。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及笄,女子十五岁;弱冠,男子二十岁;而立,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知天命(艾),五十岁。

花甲,六十岁;古稀,七十岁;耄耋,八九十岁;期颐,一百岁。

14、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

明清两代进国子监(由封建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叫监生。

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等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15、中人:旧时介绍职业、联系买卖的中间人。

16、牺牲:古指祭祀或祭拜用品。

牺,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

牲,原指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后来也泛指祭祀用的肉类。

17、朕: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

18、先考先妣:古代称死去的父母。

19、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
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四种古代纪年法:1.干支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2.年号纪年,如“康熙元年、庆历四年、德祐二年”;3.王公年次纪年,如“鲁僖公三十三年、
赵惠文王十六年;4.年号干支兼用法,如“淳熙丙申,天启壬戌”)
20、枢密使:枢密院长官,掌管国家兵权。

21、资政殿学士:官名,,宋代的荣誉官衔,皇帝的顾问,宰相去职后多担任此职。

22、缙绅:也作“搢绅”,指古代缙笏(将笏插于腰带,“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23、正丘首:古代传说,狐狸在洞外死去时,一定会把头朝着它洞穴所在的土丘,表示对自己巢穴的依恋。

后多用“正丘首”表示死于故乡或故国。

24、赠谥: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的称号。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25、帝王的庙号、谥号、年号: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所谓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

也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26、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27、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最高的官位。

28、布衣之交:平民之间交往。

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过去贫困时所结交的知心朋友,叫“贫贱之交”;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交情深厚的朋友谓“肺腑之交”;亲密无间的朋友谓“胶漆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谓“生死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刎颈之交”;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称“邂逅之交”;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只见过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称“一面之交”;仅点头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称“点头之交”;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称“泛泛之交”;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称“半面之交”;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称“八拜之交”;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称“金玉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朋友,叫做(总角)之交。

29、斋戒:古人祭祀之前,一定要沐浴更衣,节制饮食,表示虔诚,叫作斋戒。

30、御史:官名,战国时御史专管图籍,记载国家大事。

31、山东:战国时泛称六国之地为山东。

以其在崤山之东,故名。

32、夫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33、左迁:即降职。

古人官职任免上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左迁。

34、善才:唐代琵琶师的俗称。

35:蛮荆:指古代的楚地,在今湖南、湖北一带。

瓯越,指古代东越,在今浙江一带。

36、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即徐孺子,东汉豫章人,品行高尚,才学卓越。

当时太守陈蕃,也是一代儒宗,平时不接俗客,但特地为接待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卧榻,他走后便将榻挂起。

37、睢园绿竹:西汉梁孝王在睢阳建造的菟园又叫“睢园”。

园中多绿竹,梁孝王常和能文善赋之客在此饮宴。

38、邺水朱华:建安年间,魏都邺下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文士,文采风流,传诵一时。

邺水,指邺下。

朱华,原指荷花,这里代指邺下的文采。

39、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两个典故。

冯唐易老,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李广难封,是指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多用于表达岁月蹉跎,壮志难酬之意。

40、谢家宝树: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别的子侄都不能回答。

只有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有出息的后代像馥郁的芝兰和亭亭的玉树一样,既高洁又辉煌,长在自己家中能使门楣光辉。

41、孟氏芳邻:指与自己在一起的人贤德高尚。

传说孟子的母亲为教育孟子,寻求好的邻居,三次搬迁,最后住在学校附近。

42、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指来日将接受父亲的教诲。

他日:来日。

趋庭:恭敬地快步走过庭前。

作为典故,“趋庭”“鲤对”“庭对”都指子女接受父亲的教诲;“庭训”多指父亲的教诲或培育。

43、登龙门:比喻得到有名望、有权势者的援引而身价大增。

后亦指科举时代会试得中。

44、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5、五行:中国古代道家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学、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就季节而言,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

46、五音:宫、商、角、徵、羽,角属春,为东方;宫属季夏,为中央;徵属夏,为南方;商属秋,为西方;羽属冬,为北方。

47、察举:汉代开始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孝廉是察举制度中的名目之一。

48、洗马:官名,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49、郎中:官名,始于战国,秦汉时为宫中的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时为尚书曹司的长官。

50、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

据传乌鸦衰老时幼鸦会捕食喂它,这里比喻对长辈的孝养之情。

51、结草报恩:后世用“结草”表示死后报恩。

52、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53、举案齐眉:东汉梁鸿与妻子孟光非常相爱,每次吃饭,孟光总是把装满食物的托盘高举到眉毛处,恭敬的侍奉梁鸿。

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54、蜗角虚名:微不足道的名声。

蝇头微利:微不足道的利益。

55、劳燕分飞:“劳”指伯劳鸟,“燕”指燕子,两种都是鸟类;比喻到了分开的时候了。

多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56、剖符丹书:朝廷发给功臣及其子孙享受特权、免除罪责的契券。

57、卜祝: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

58、五刑:墨、劓、刖、宫、大辟。

59、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古文读本》
1.善灌夫、郑当时及宗正
..刘弃宗正:掌管皇室内务的官职
2.为右内史
...数岁右内史:京畿地区的行政长官,后称京兆尹。

3.中二千石
....来拜谒中二千石:九卿以上的官员统称二千石。

4.黯为谒者
..谒者:掌管接待宾客,通报事务。

为郎中令的属官。

5.黯学黄老之言
....:“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教祖——老子。

后世道家奉为鼻祖。

“黄老之言”,也称黄老学说,即道家学说。

6.上常赐告
..者数:“赐告”,赐假。

汉制:汉制,官员病满三月当免官。

如由皇帝特许赐告则可居官休假。

7.孟明稽首
..曰:“稽首”,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

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两膝跪地,两手拱至地,垂头至手上。

8.臣自以为填沟壑
...填沟壑:死的委婉说法。

9.《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编年体史书。

10.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和楚国春申君黄歇。

11.“西汉文章两司马”即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史界两司马”是西汉司马迁和北宋司马光。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12.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称为“二十四史前四史”。

后三部都是纪传体断代史。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13.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刘向所编的《战国策》也是国别体史书。

14.礼制规定天子设太学,诸侯设庠、序、校。

15.“三礼”:《周礼》、《礼仪》、《礼记》
16.《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17.《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清朝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作者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沫若对其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18.丁口:泛指百姓。

男称丁,妇称口。

19.里正:古乡官名,明代成为里长。

使各地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举丁多田多的十户轮流充当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十户,轮流充当甲首。

里长率领十甲的甲首应役,负有代官府征税、指派徭役,以及驿寄、供应的责任。

里甲制度是明代统治和搜刮人民的基层组织。

20.明清时,生员的入学考试叫童生试。

应考的读书人,在考中秀才以前,不论年纪大小,一概称为“童生”。

21.东曦:曦,日神羲和(曦和)
《古代诗歌读本》
1.“风骚”,《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

它们同被视为中国诗歌发展的源流。

对后世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后代用来泛称文学。

屈原创造出”骚体”这一文学形式,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离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政治抒情诗,开创了浪漫主义诗风。

2.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

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

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

句式灵活自由.
3.《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4.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5.初七,指农历七月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7.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这就是“尚气、慷慨、悲情”的“建安风骨”。

建安作家包括“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8.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

四纪即四十八年。

9.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后代指有学识的人。

10.青眼:表示对人、物喜爱或器重。

西晋名士阮籍,看见自己喜欢的人就露出黑眼珠,看
见不喜欢的人就露出白眼珠。

11.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开创了江西诗派。

12.从艺术手法上看,柳永以赋入词,苏轼以诗入词,辛弃疾以文入词。

13.济南二安:李清照(易安居士)和辛弃疾(字幼安)
《唐宋散文八大家》
1.论辩类文章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文的端绪。

杂说可能渊源于笔记小说,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文。

先秦诸子的寓言、战国纵横家的游说都可谓杂说的先河,到韩愈、柳宗元才自觉地将杂说创作作为独立成篇的散文。

2.六艺:一说“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一说“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3.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诰: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

5.书序: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

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

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往往会以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为寄托,生发出对人生、时政、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看法。

6.少牢:古代祭品,一猪一羊。

太牢:猪牛羊
7.奏:是“进”的意思,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

8.小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

9.古代人物传记,包括传、行状、碑志等体裁。

“状”即行状,原是在请人撰写墓志铭或上报史馆时提供的逝者生平资料,后来也演变为传记的一种,而记录人物轶事逸闻的则称为“逸事状”。

10.执事:旧时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

11.碑志,古代纪念性文字,往往铭刻于金石之上,包括纪功颂德和记悼死者的文字。

就后者而言,墓前立石上的文字一般称为墓碑或墓表,埋入地下的勒石文字一般称为墓志、墓铭、墓记,都用于叙述墓主的生平、官职、赞颂其学行性品德。

《史记》《唐诗宋词选读》
1、乡射: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

古礼之一,州、乡长官在乡学里会集乡民习射。

2、封:封禅。

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在泰山下梁甫辟场祭地的一种盛典。

3、石室金匮:国家收藏图书、档案之处。

4、朔旦:旧历每月初一。

5、三代:夏、商、周三代。

6、符瑞:吉祥的征兆。

7、五帝:《史记》所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8、异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各种著作。

9、摄行:代理执行
10、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绩。

11、司空,古代六卿之一,职掌土木营建、器物制造之责。

(后世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12、六府:指掌管六种物资的贡赋税收的官府。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


13、不豫:天子有病的讳称。

14、戴璧秉圭:头上顶着玉璧,手中秉持玉圭。

璧、圭,皆古代玉制礼器,用于朝聘、祭祀、丧葬等礼仪活动。

15、策祝:将祈祷之辞写在简策上祝告神灵。

16、践祚(阼):登上帝位。

祚(阼):庙、堂前两台阶中的东阶,天子主持祭祀时登阼。

所以“阼”也指帝位。

17、亮暗:帝王居丧。

18、郊隧:古以城外为郊,郊外为隧。

19、奉邑:皇帝赐给官吏作为世禄的采邑。

汉代赐封官吏采邑,只是把某城邑的租赋给他作为俸禄,天子另派人管理该城邑的民事等行政事务。

20、少府,汉代朝廷九卿之一,掌管山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供皇室所用,为皇帝的私府。

21、合纵,战国时期六国反秦的联盟。

连横,战国时期秦国与某些国家联合以抗衡别国的联盟。

22、汤沐邑:古代诸侯往朝天子时,天子在自己的领地内拨出一块赐与诸侯,以供其住宿及斋戒沐浴之费用。

后世用以称天子、皇后、公主等人的私人领地。

23、中贵人:有地位、受宠信的宦官。

24、数奇:运气不太好。

奇:单数,不大有好运气。

25、刀笔之吏:主办文案的官吏。

26、辟席:离席起立,以表示恭敬。

27、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君死后,二人互相让位,投奔到周。

他们反对周武王伐纣,武王灭商后,二人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28、比干:商纣王的叔父,多智。

相传因多次劝谏商纣王,而被剖心而死。

29、文、行、忠、信:历代的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诚信。

30、太牢:古代帝王、诸侯祭祀时,牛、羊、猪三牲全备的称“太牢”,只备羊、猪的称“少牢”
31、六亲:父、母、兄、弟、妻、子。

32、四维:礼、义、廉、耻
33、鞠跽:长跪,挺直上身,双膝着地。

34、斋戒:古人在祭祀之前几天要沐浴更衣、戒酒、戒荤、戒女色,以表示对神的虔诚。

35、有司:主管某方面事务的官吏。

36、九宾礼:外交上最隆重的礼仪,由九名迎宾人员,依次传呼引宾上殿。

37、六博投壶:六博:古代的一种博戏。

共二十个棋子,黑、白各六,两人对博,每个各六棋,故名。

投壶:古代宴会的游戏,宾主依次向一种特制的壶投失,以投中多少决胜负。

38、椁:棺外的套材。

古代棺有两重,外曰椁,内曰棺。

39、题凑:下葬时将木材累积在棺外,用来护棺。

木头都向内,叫做题凑。

40、六畜:马、牛、羊、鸡、犬、猪。

41、苑囿:种植林木、豢养禽兽的地方。

42、蔽席:拂拭座位让座
43、避席而请:离开自己的坐席向别人请教。

44、合纵:东方六国南北联合,结成一体共同对抗秦国的政策。

45、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46、在古代音乐中“五调”:指宫、商、角、徵、羽。

47、社稷:土神和谷神,因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故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48、血食:享受祭祀。

因为古代祭祀时要杀牛、羊、猪,所以叫血食。

49、大酺:聚饮。

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帝赐大酺,特许民间举行大聚饮三天。

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

50、御史大夫: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51、侯服夷服:按照周制,天子所居京城以外直径一千里的地方为王畿,再往外分为九服,由近及远,每隔五百里为一服,依次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潘服。

侯服夷服:指京城以外的远近地区。

52、郡县:古代两级行政区划,周代县大于郡,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

53、博士:秦代设置的学官,职掌议论顾问,以备君王咨询。

54、朕:原为通用的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或者听政的太后专用的自称。

55、谥:帝王、贵族死后,根据生前事迹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56、黔首:百姓。

秦始皇自以为秦得五行中的水德,水德尚黑。

故改称“民”为黔首,以与水德相应。

57、轨: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

秦始皇规定为六尺。

58、黥为城旦:秦汉时刑罚名。

在脸上刺字,白天守边防寇,晚上筑长城,刑期四年。

59、寝庙牺牲:寝庙,古代宗庙分两部分:后面停放牌位和先人遗物的地方叫“寝”,前面祭祀的地方叫“庙”。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60、七庙:即祖庙。

古制,天子的祖庙可祭祀七代祖宗。

61、齐衰:古丧服的一种,粗麻布缝制,以其缉边。

仅次于子女为父母服丧的斩衰。

62、食客:古代寄食于豪贵之家并为之服务的门客。

63、虚左:空出左方的座位。

古代乘车以左位为尊。

64、冠盖:古时官员的官服和他们车乘的篷盖。

65、兵符:又称虎符。

古代调发军队的凭证。

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剖为两半,右半留在国君手中,左半授予统兵将帅,调兵时由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传达命令,左右验合后生效。

66、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67、引公子就西阶:古代迎宾升堂的礼节规定,主人从东阶上,宾客从西阶上,以示尊重。

宾客若自谦降低身份,则与主人同从东阶升堂。

68、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古代事师之礼,师东向坐,弟子西向坐。

汉初礼以东向为尊。

69、三族:父族、母族、妻族
70、西京:长安。

汉唐以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

71、牙璋:古代出兵用的兵符。

由两块合成,分别掌握在朝廷和主帅手中,相嵌合处呈牙状。

72、三春:初春、仲春、季春。

73、砧声:捣衣之声。

74、穷秋:深秋
75、草檄:起草讨伐敌人的文书。

76、萧萧班马鸣:萧萧:马鸣声。

班马:离群之马。

77、里正:里长。

按唐制,百家为里,置里正一人。

78、鹓雏:凤凰一类的鸟。

据说它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

79、鲈鱼正美:表示思乡之情,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据《晋书·张翰传》记载,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张翰为大司马东曹掾。

他预知司马冏将败,又因秋风起,想念故乡苏州的莼菜鲈鱼脍的美味,便弃官回家。

不久司马冏果然被杀。

80、南冠楚囚:南冠: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

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

后泛称囚犯或战俘。

亦作“南冠囚”,“南冠君子”,“南冠客”,“南冠”。

81、新社:古代指春社。

古代祭祀土地神以祈丰收,时间在立春后、清明前。

82、斗草:又称斗百草,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游戏,属于端午民俗。

83、漏断:表示夜深。

漏即漏壶也叫漏刻,古代利用滴水、沙多少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84、鱼传尺素:指传递书信。

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

85、朝天阙:朝见皇帝。

天阙:本指宫殿前的楼观,此指皇帝生活的地方。

86、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87、淮左:淮水东面。

左:方位上以东为左。

88、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夕,与“元夜”、“元宵”同。

11.《》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
....的编年体史书。

12.“西汉文章两司马”即司马迁和。

“史界两司马”是西汉司马迁和(朝代)的。

《史记》体例是,《资治通鉴》是。

13.司马迁的《史记》、的《汉书》、范晔的《》、陈寿的《》称为“二十四史前四史”。

《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体史(体例)。

14.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15.礼制规定天子设太学,诸侯设、、校。

16.“三礼”:《》、《》、《》
17.丁口:泛指。

男称,妇称。

18.“风骚”,《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政治抒情诗,开创了浪漫主义诗风。

19.《》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并称“乐府双璧”。

20.古代以星绕日一周为一“纪”。

一纪为年。

21.青衿:代指人。

22.济南二安:和(人)
23.杂说可能渊源于,是一种议论兼叙述的短文。

先秦诸子的寓、战国的游说都可谓杂说的先河,到、才自觉地将杂说创作作为独立成篇的散文。

24.四书:《》、《》、《论语》、《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