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金山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
完成第1一6题(18分)
崔永元会赢得反转基因的战斗吗?
①转基因食品安全吗?这个原来属于小众的话题,在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自费拍摄反转基因纪录片之后变成了大众话题,无论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还是朋友微信群里,挺转派和反转派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参与舌战的有科学家而更多是不涉及科学的普通人。
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应该信谁:科学家还是主持人?
②就转基因问题,全球很多科学家已经相继工作了几十年,很多国家政府的相关部门,对转基因食品上市前的安全性测试也有明确要求。
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来自科学界的证据显示,已被政府容许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已知的危害。
有些国家,如美国,已经在逐渐开放转基因食品的市场。
③中国政府还未就此明确表态。
与世界其他地区类似,相关行业的中国科学家大多是挺转基因的。
一些研究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家们面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迟迟不能商业化,显示出一种焦虑的情绪。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教授,在“全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期间说:“推动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
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不起来,则商业发展不起来,反过来对科研影响也非常大”。
据报道,相关行业的61名院士还于2013年联名上书中央,支持转基因食物品种的商业化推广。
④而以小崔为代表的民间反转基因人士,却对转基因的推广疑虑重重。
他们的疑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转基因不仅是科学问题,转基因产品的推广有巨大的商业利益。
那么,科学研究是否被商业利益诱惑而失去其客观性?第二,转基因产品到目前为止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即使目前的研究显示没有明显害处,但对子孙后代就一定无害吗?第三,推广转基因的过程,应该如何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大家自己做选择,而不是让转基因产品无管制地涌入市场。
⑤我微信群里的朋友们,无论是“反转”还是“挺转”,基本属于理性派。
其共同点是不否认科学家和主要大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严谨和认真,不轻信那些在微信里流传的转基因有害的言论,对诸多与转基因有关的“阴谋论”故事也大多一笑置之。
如往常一样,最近这场小崔与柯校长的辩论,并没有改变任何人的立场,反而让彼此阵营的人们立场更坚定。
⑥马克吐温曾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有韵律
..”。
回望科技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曾经占据科技庙堂的显赫科学结论被一次又一次推翻。
远的来说,16世纪科学革命就是以哥白尼提出日心理论体系为起点的。
当时,地心说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科学结论,而日心说出现后则受到了除了小部分科学家以外的全社会的抵制。
最终,更多的科学观测逐步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让占据科学庙堂一千多年的地心说退出了科学舞台。
近的来说,1939年瑞士科学家穆勒发现DDT具有杀虫功能,随即被大量用来杀虫,很好地控制了疟疾和斑疹伤寒的传播,穆勒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DDT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带来危害,1972年,美国宣布禁止农业使用DDT,1995年联合国环保组织出台了一个倡议,禁止在全球使用包括DDT在内的污染性农药。
⑦科学是一个发现真相和接近真理的过程,阶段性科学结论不是终极真理。
转基因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创新,如果无害,它将造福子孙千万年,因此社会多投资数年,进行更充分的研究,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而这种投资有限而收益无穷的非对称效应是极为明显的。
另一个非常明显的不对称性就是转基因消费者是普通百姓,万一转基因有害,那么受害者就是他们,而受益者却是把转基因商业化的企业和个人。
由于这些明显而又极端的非对称性,政府更应该秉持中立、甚至采用保护消费者的立场,为转基因的商业化设立更高的门槛。
⑧从另方面来说,人们对重大创新的抵触情绪类似一种生理反应,犹如外来物侵袭人体时,人体免疫系统会立刻紧张起来,调动大量的能量阻击入侵者。
对于社会来说,像转基因这样的重大创新也是一种“外来物”的入侵,社会的“免疫系统”会调集力量群起而攻之,这种反应的源头是每一个个人对新事物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恐惧的自然反应。
人和社会的“免疫系统”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虽然有时会过度反应,成为对创新的阻碍力量,但很多时候它对人们是有益的。
“新”并不意味着“好”,即使是“好”的创新,也不能让所有人都受益,而是在取代“旧”的过程中伤害部分人的利益。
⑨在这场辩论中,短期小崔不会赢也不会输,已经持有反转立场的人会坚定地跟他走下去。
问题在于下一代,当携带旧观念的老一代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新一代将以崭新的目光来审视和接受新科技。
那时,如果科研结果没有戏剧性的变化,小崔和追随者们的胜算并不大。
无论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人类发展是个单向旅程,科技创新一旦降临人间,就收不回去了。
所有怀古的感慨、呼吁和争斗,都只是人类送别过去的浪漫挽歌。
正如微信群里的一个朋友所说:“科技制造的问题,也只能用更新的科技来解决”。
⑩然而,科学家阵营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因为科研在继续,结果不能预设。
因此,科学家和政府方面的精英阵营必须正视创新推广中的不对称性,对时间和历史有敬畏之心。
即使科研结果一直支持转基因无害的结论,在这场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辩论中,掌握了前沿知识的科学精英不应该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向“愚昧大众”单向“启蒙”,这是一场科学家和大众在科研过程中双向互动和对话,科学家需要聆听普通民众的顾虑并从那里得到更多的研究问题而进行迭代研究,然后将研究结果向公众报告,毕竟他们既是科研结果的承受者,也是支付科研经费的纳税人。
(文章选自《赛先生》)2014-08-09,有删改)
1.第⑥加点词“韵律”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第⑥段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
(3分)
3.第⑤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语序正确的一组句子是()(3分)
①转基因产品和杂交农产品没有本质区别,厚此薄彼完全是非理性的
②而坚持反转基因立场的朋友认为这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大事
③当年照相机刚进入中国时,还有传言说这物件会把人的魂魄偷走呢
④不同的是,支持转基因的朋友则认为科学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⑤不愿轻信有限的科学研究结论
A. ②⑤④①③
B. ③②⑤④①
C. ④①③②⑤
D. ③④①②⑤
4.请概括第⑧段的段意。
(3分)
5.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场辩论中短期小崔不会赢也不会输,但小崔和追随者们的胜算并不大。
B.支持转基因的科学家认为科技创新一旦降临人间,就收不回去了。
C.就目前的研究显示己经政府同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似乎没有对人类已知的危害。
D.民众反对转基因的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身体的免疫系统受到转基因这个外来物的侵袭。
6.面对民间强烈的反转基因情绪,科学家和政府肩负的责任分别是什么?(4分)
科学家:
政
府: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
对草木俯首李玫
①春天铺天盖地而来,是在春分之后。
②这一天,我心爱的附地菜终于开花了,连续两年在同一片草地长且只长出一丛的金疮小草也冒出毛茸茸的小脑袋,垂丝海棠终于开了两朵,紫荆也结束了沉默,还有刺果毛茛,球序卷耳,天蓝苜蓿……草地里原来星星点点的蒲公英,开始连点成片了,像是由单粒的星星长成一片星云。
③这些散落在草地里的朵朵小花,实在是太像星空了,盯着看久了,会觉得那些星星晚上在天空中轮值,白天就化成小朵的形状躲在草丛中看人间风景。
那些幻化物形的故事中,真身和幻化之形也是从不出现在同一时空的,这是所有故事中最终让人识破的破绽。
我们也确实没有同时看到过满天星斗和一地繁花,不是吗?所以,谁又能说这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就不会是草木的精灵们在天空和大地之间上演的昼夜不同的剧目呢。
④对于另外一些花草来说,在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它们会有被淹没的隐忧吗?
⑤刺果毛茛和小毛茛的花长得那么像,但刺果毛茛的花朵要大些,此时的叶是胖乎乎的低伏在地上,连花梗也是短的,是敦实和憨厚的;小毛莨则是细长的脖子和单薄的叶,是清瘦和怯生生的。
球序卷耳常被人类误当作是繁缕,都是细和白的狭长瓣,连大小都差不多,但细看来,繁缕的花瓣是等距离地分布成一圈,球序卷耳的瓣却是两两一组,中间花蕊有两圈,像是孩子的画,细细的点点组成的两圈……它们是这样懵懂而专注地守着自己的基因密码,一根筋地长成自己的样子。
⑥当寻访海棠和紫荆的人群蜂拥而至时,他们中会有人默默地俯下身去看到它们是不一样的吗?这其实并不需要多么专业的知识,需要的只是一次安静的注视。
⑦在我们人类眼里,所有长在路边草丛的都是杂草,一棵杂草需要这么郑重其事地长成它自己吗?无论怎么专注,在这个世界里它们依然可能是面目模糊的——如果草们能
感慨,它们会在某个瞬间质疑过这么认真的意义吗?
⑧城市一年一年在以清除杂草的名义来清理这个世界,在这样的清理中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野草”。
剪除野草,种上某个优良品种的草坪,人们看起来那么需要整齐划一。
只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的面目模糊,在日益模糊中,我们也渐渐磨损了那一颗能注意到每一个生命与众不同的心。
⑨清明前的五天,薇已经开出很多种花来,白的素淡,玫红的明媚,还有一种白底细紫纹的开得乖巧可人。
这个古老的物种,我们一看见它就迅速地想起记忆中各种零星的句子,它是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而食的薇,是《》中那个思乡的戍边士兵眼中“薇亦柔止”“薇亦刚止”的薇……
⑩但除此之外,我们其实并没有看见它的历史——那些作为一种植物被写进它的叶蔓纹理间的沧海桑田,写在它为能在人类的不远处繁衍生息而不断对自己色彩和形态的调整中。
在它守口如瓶的背后,真正应该让我们整冠敛容的,是一个物种在雨雪霜寒中前行时的一次次倒伏与妥协,在倒伏和妥协中等来的生机。
在一棵薇的沉默不语面前,我们人类只在文字中寻找历史有时会显得过于fū yǎn。
每个生命都是掌握着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秘密的,人类知道吗?
⑾后来在草地里看到一串奇怪的针形的叶,正在惊异间,忽又发现原来不是叶,是荠菜新长出的种子——它已经结籽了。
⑿如果花是薇的眼睛,它一睁开眼时,身边的荠菜就已经是籽实满满了。
荠菜之前那个缀满星星般小花的青葱时节,它没有赶得上——作为一棵薇,它永远不可能赶得上,这是它的因缘。
⒀天地有自己的大时间,在这漫长的剧情中,我们不论何时出场,都可能赶不上它的前一段,也来不及等它的后一段。
所以我们其实和草木的世界一样,交错过往才是彼此间的常态。
这么说来,我们原本以为不能移动是一朵花的局限——因为不能走动,所以寻找和遇见在它们那里都成为不可能。
现在看来,在时间的大幕之下,个体生命的行动力和空间的转换所能起到的作用其实是很有限的,很多时候并不能改变什么。
我们用一生的时间走遍世界却未必真的能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辛苦的奔赴常常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在生命的际遇中或者我们并不一定能比一棵草拥有更多的选择。
⒁在对草木的俯首里,一个人深深地感受到了内心深处的敬畏和不断生长出来的谦卑。
7.请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⑨段书名号中应填入的诗歌总集名是《___________》。
请写出第⑩中的词语fū yǎn___________(2分)
9.选取一个角度,对第⑨段进行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在写薇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⑾段对荠菜的描写?(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第⒀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天地间的舞台中,我们只能短暂出演。
B.花朵不能移动,我们遇见它们成为可能。
C.在时间中,我们生命的行动力极其有限。
D.我们若能遇见未知的自己,也并非常态。
12.阅读文章的标题,根据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对草木的俯首”?(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
(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语东流。
(柳永《八声甘州》)
(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4)___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5)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登快阁》)
(6)忽魂悸以魄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白云回望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终南山》)
(8)花近高楼伤客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楼》)
(四)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4—16题((8分)
【南吕】金字经·梅边吴镇
雪冷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
巡,小檐芳树春。
江梅信,翠禽①啼向人。
【注释】①翠禽:即翠鸟,一种水鸟。
因背和面部的羽毛翠蓝发亮,因而称翠鸟。
14.从诗歌的样式看,这是_ (1分)
15.下面有关本作品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用极工整简练的文字描写了一幅冬天乡野雪景图。
B.第三句描写了梨花如梦似幻的朦胧之景,写出了人物对前路的迷茫。
C.最后两句写梅花传递春的信息,翠鸟对着人们欢快地啼鸣,景象和美温馨。
D.作品整体的情感基调积极乐观。
一个“春”字消解了雪冷月寒。
16.“巡”,独字成句,具有独特的意味。
请对此作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 —21题(18 分)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17.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
”(2分)
18.解释加点字(4分)
①且相如素.贱人②宣言
..
③臣等不肖.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9.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3分)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③④∕②⑤⑥
20.翻译下列语句(6分)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文:
21.蔺相如和廉颇,你更欣赏哪一位?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 —25 题(10分)
题尔遐园居序
张鼐
①缁衣化于京尘[1],非尘能化人也。
地不择其偏,交不绝其靡[2];精神五脏,皆为劳薪。
能于此.中得自在者,其惟简远者□。
②尔遐以治行入官柱下[3],卜居西城之隅。
数椽不饰,虚庭寥旷,绿树成林,绮蔬盈圃。
红蓼植于前除,黄花栽于篱下。
亭延西爽,山气日佳。
户对层城,云物不变。
钩帘缓步,开卷放歌。
花影近人,琴声相悦。
灌畦汲井,锄地栽兰,场圃之间,别有余适。
或野寺梵钟,清声入座;或西邻砧杵,哀响彻云。
图书润泽,琴尊潇洒,陶然丘壑,亦复冠簪觞咏之娱,素交是叶。
尔遐尝言:“高林受日,宽庭受月。
短墙受山,花夜受酒。
闲日受书,云烟草树受诗句。
”余谓非尔遐清适,不能受此六种。
③然余尝笑人眼目不天,辄浪谈泉石,桎梏簪裾,彼实无所自树乃尔。
夫能自树者,寄澹于浓,处繁以静,如污泥红莲,不相染而相为用。
但得一种清虚简远,则浓繁之地,皆我用得,马头尘宁复能溷我?尔遐读书高朗,寡交游,能自贵重,而以其僻地静日,观事理,涤志气,以大其蓄而施之于用,谁谓园居非事业耶?然尔遐临民,卓然清静,中州人比之为刘襄城、卓太傅,则今日之园居,其又以六月息者,而九万里风斯在下,吾益信京尘之未必不能息人也。
【注释】[1]京尘:京城的尘俗。
[2]靡(mó):通“摩”,接触。
[3]治行:为政的行为。
柱下:即柱下史。
周秦官名.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 分)
A.矣B.乎C.欤D.耶
23.第①段加点的“此”指代的内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2 分)
24.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简远需放开眼界,不甘束缚。
B.“自树”是得简远的关键所在。
C.得简远便能适应官场的污浊。
D.尔遐得简远,于园居中积蓄力量。
25.评价本文所提倡的“简远”思想的意义。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写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左右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站得高可以望的很远,但是总看不清。
站得低可以看清,但是总看不远。
对此,你怎么看?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
⑵不要写成诗歌。
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金山中学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月考答案
(一)阅读下文。
完成第1一6题(18分)
1.(2分)“科技发展历程中,/科学结论被一次又一次(不断)推翻”。
或“科技发展历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的发现、新的研究成果纠正或替代原先的所谓的科学结论。
”
(1+1;如未出现“不断”或“一次又一次”;须扣1分。
)
2.(3分)用大量事实证明/“科学是一个发现真相和接近真理的过程,阶段性科学结论不是终极真理。
”/(1+2) 。
3.(3分)C
4.(3分)人们对转基因这样的重大创新/因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恐惧而产生的抵触情绪是一种自然反应,/是有益的。
/(1+1+1)
5.(3分)C
6.(4分)
科学家;对时间和历史有敬畏之心;/要和大众在科研过程中双向互动和对话,聆听普通民众的顾虑并从那里得到更多的研究问题而进行迭代研究,然后将研究结果向公众报告。
(1+1)(“政府、科学家”各2分)
政府:必须正视转基因推广中的非对称性,/秉持中立、甚至采用保护消费者的立场,为转基因的商业化设立更高的门槛。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0分)
7.(3分)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蒲公英逐步开放连点成片的过程,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一个点1分)
8.(2分)《诗经》、敷衍。
9.(3分)虚实结合(或联想),作者由眼前盛开的薇,联想到古代那些写薇的诗句和人,说明薇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植物,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敬重之情。
或作者引用古代诗句来写薇,突出其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历史厚重感。
或整散结合的句式,写出了薇色彩、神态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表达了作者对薇的敬重之情。
(一个要点1分)(从拟人、色彩等角度,不涉及历史层面作答最多2分)10.(3分)第①段写看见荠菜已经结籽,第⑩写薇刚刚开花,(1分)薇永远地错过了荠菜的青葱时节,(1分)以植物的自然现象引发出后文的说理。
(1分)
11.(3分)B
12.(6分)作者“对草木的俯首”,是因为:
那些花儿在春天的铺天盖地里,它们没有被淹没,它们专注地守着自己的基因密码,长成自己的样子;
它们在没有被人一次安静的注视中,也没有在某个瞬间质疑过这么认真的意义;
面对草木,我们人类只知道在文字中寻找历史,不知道每个生命都是掌握着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秘密;
在生命的际遇中我们并不一定能比一棵草拥有更多的选择;
作者“对草木的俯首”,目的是要表达自己对草木的“敬畏”和“谦卑”。
(每点2分,任选三点)
(三)(6分)(每小题1分)
13.(1)吴宫花草埋幽径(2)唯有长江水(3)水尤清冽(4)休说鲈鱼堪脍(5)此心吾与白鸥盟(5)恍惊起而长嗟(7)青霭入看
无(8)万方多难此登临
(四)(8分)
14.(1分)元曲;元散曲;小令等均可。
15.(3分)B
16.(4分)“巡”,意为往来视察或到各处视察。
在这里准确细腻地写出了诗中人物在漫天的冰雪世界中努力探寻“春”的细微信息的情状,/含蓄地展示了人物内心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2+2)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 —21题(18 分)
17. (2分)纪传体通史无韵之离骚
18. (4分)①向来、平素②扬言③有才能,贤能④通过、经由
19. (3分)D
20. (6分)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②(我这个)见识浅薄,地位低下的人,不知道将军的胸怀宽大到了这样的地步啊!(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21. (3分)欣赏蔺相如,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
或欣赏廉颇,他知错能改。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 —25 题(10分)
22.(1分)B
23.(2分)官场的喧嚣劳顿
24.(3分)C
25.(4分)本文的简远是指为官之人在险恶污浊的环境中,不与世俗为伍,能“自树”,人在官场,心在远方。
评价:历史意义:这种“寄澹于浓,处繁以静”的思想常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为人的一种境界追求,实为可贵。
现实意义: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社会对为官之人,治学之人,读书之人有着积极影响。